导航:首页 > 生活日常 > 生活中焦虑症的孩子玩什么游戏好

生活中焦虑症的孩子玩什么游戏好

发布时间:2022-11-26 21:33:05

⑴ 有什么适合儿童玩的现实生活中的游戏

1.空间方位游戏 准备:一把椅子、一只玩具狗、一辆玩具卡车和一只纸箱子。(没有玩具狗可以用其他动物玩具代替) 方法:父母用讲故事的形式,对孩子说:“小狗累了,想坐到椅子上去休息,你能帮助他吗?”孩子照办后,家长接着边进故事,边请孩子继续做下去: “小狗休息好了,想从椅子上跳下来,请你帮助,好,谢谢!” “前面来了一只大灰狼,小狗想躲在椅子的后面,好的,你真帮了大忙!” “大灰狼走了,小狗要到椅子旁边去翻跟斗,好,连翻了三个,真有趣!” “小狗玩累了,来到椅子下面打瞌睡,呼噜噜、呼噜噜……” “哦,他睡醒了,让爬到卡车里,带他去兜风吧!” “我们先把车子开到椅子的前面,再开到椅子的后面,不错,再围着椅子转一圈,真棒!” “小狗的肚子饿了,他想看看纸箱子的角落里是不是有吃的东西,带上他找了一个角落,再找另一个角落,你能告诉爸爸妈妈,纸箱子有几处角吗? 一、 二、 三、四,四个角,对吗?对的!噢,在最后一个角落里有一块巧克力,快让小狗吃个饱。” “啊,小狗又别出心裁,想躺在椅子面的反面晒太阳,这可难办,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对,只要把椅子翻过来,上下颠倒一下就行了!” 最后,父母代表小狗,向孩子表示感谢和赞赏。 意义: 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正确判断不同的空间方位,掌握相应的词汇,并且能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 2.头尾中游戏 利用积木、牙膏盒子、瓶盖、棋子或扑克牌等小物品。 方法: 和孩子一起把小物品排成一长列,把它当作一列火车或长江里的拖轮,请他告诉你哪是头,哪是尾,如果答反了,也没有关系,只要重新确定一下即可。 你和孩子通过增减物品来使这列火车变长或缩短,使他了解头和尾的排列并不因为中间增加了物品而改变,如果他觉得难以理解,可以在头尾加个标志物,再做加长或缩短,反复几次,他就掌握了! 让孩子数一数火车一共有几节(几奇数物品来排列)。问他:这列火车的中间一节在哪里?如果他找不出来,可与孩子轮流拿掉头尾的一节。然后再拿掉头尾,依次到剩下的一节。这就是中间的一节!再让他数自己拿走的,数大人拿走的,一样多,这时,你就可以告诉他:从中间的这一节往两头数起,都是一样多的。这样,孩子从亲手操作中了解了“中间”这个概念是怎么一回事。 还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将各种不同的东西进行排列,如扣子、木夹子、鞋子、玩具,不断地问:哪个是头?哪个是尾?哪个在中间? 意义: 让幼儿掌握一排或一行物体中位置的名称,这对孩子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3.先后游戏 准备: 这个游戏可以安排在双休日的早晨、父母与孩子谈论今天将要做的事情时进行。先选择好一些时间词汇:首先、然后、最后、以后、以前等。 方法: 先给孩子提一些可笑的问题: 1.我们起床后,先穿鞋子还是先穿袜子? 2.我们没有挤牙膏就可以刷牙吗? 3.有一位小朋友首先解大便,然后再脱裤子,行吗? 帮助孩子思考各个活动中的每一步,请他注意观察某一步是在何种情况下出现的,例如:洗袜子,首先要泡在水里浸湿,然后涂上肥皂,下一步是搓揉,以后是漂洗,最后是拧干,晾晒。 意义: 孩子要领会、掌握时间词汇,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开始他们对“马上”“然后”“不久”“以后”“首先”这样一些时间概念很难正确理解 4.创想游戏 准备:拿彩色硬卡纸剪一个圆形和一个长方条,还可以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方形、任意形若干。 方法:父母子先猜拳,决定游戏的先后次序。先取一个圆形和长方条作为道具,想象出一种东西,并且演示出来,让大家觉得很形象,才算成功。比如爸爸的砚台和笔;妈妈的大饼和油条;孩子拿长方条顶在圆片下,说:“这是小阳伞!”三人循环进行解说和演示,每次时间不能超过或停顿五秒钟,也不能重复已讲过的东西,否则就算失误,但孩子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能创想出来就算成功。 其实比赛是假、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是真,因此,在游戏的过程中父母要作配合,适时地给孩子暗示、提醒和启发,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⑵ 幼儿焦虑症较为常见,应该怎么改善

焦虑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方面的病症,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会患上儿童也不会例外,儿童焦虑症更为常见的便是感情方面的阻碍,孩子曾经经历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继而会通过身体方面呈现出来,针对有焦虑症的患者,家长还应当采用一些方法帮助孩子进行缓解。

儿童患上焦虑症以后,家长也不必过度心急,应当采用好几个方面的对策,帮助孩子调整改进,用药治疗许多情况下十分必须,并且要按周期去给孩子医治,此外其它方面的作法也是家长必须积极主动去相互配合孩子去做的,好几个方式结合应用才可以让孩子尽早摆脱焦虑症。

⑶ 如何缓解孩子焦虑症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分离性焦虑症?布兰科建议说,玩捉迷藏游戏能有效帮助孩子适应和父母的分离。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在玩耍中知道,父母不在眼前不代表他们消失了。另外,还可在家中让孩子先练习与父母分离,让孩子逐渐习惯父母离开的感觉,比如让爷爷奶奶暂时照顾一下孩子,父母离开时间也可慢慢延长。

她还说,家长应该随着孩子的成长,鼓励他们学习认识周围的世界,培养独立性。她建议说,当孩子刚能动手时,就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自理习惯,如自己吃饭、穿衣、刷牙、梳头和大小便等。在孩子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孩子犯错不要责怪他们,否则会影响孩子学习和自立的积极性。

布兰科强调,有些父母离开年幼的孩子时会流露出不安情绪,而孩子很善于捕捉父母要离开时流露的焦虑神色,因此父母要学会在孩子面前隐藏这种情绪,否则长此以往,孩子的依赖心理就更难以克服。

小儿焦虑症的症状

身体紧张:焦虑症患者常常觉得自己不能放松下来,全身紧张。他面部绷紧,眉头紧皱,表情紧张,唉声叹气。

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广州海军医院精神专家王文亮教授指出:焦虑症患者的交感和附交感神经系统常常超负荷工作。患者出汗、晕眩、呼吸急促、心跳过快、身体发冷发热、手脚冰凉或发热、胃部难受、大小便过频、喉头有阻塞感。

对未来无名的担心:焦虑症患者总是为未来担心。他们担心自己的'亲人、自己的财产、自己的健康。

过分机警:焦虑症患者每时每刻都像一个放哨站岗的士兵对周围环境的每个细微动静都充满警惕。由于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警惕状态,影响了他们干其他所有的工作,甚至影响他们的睡眠。

小儿焦虑症的表现

焦虑症的在我们生活中是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焦虑的心情往往都会给我们很多的压力,更何况是小孩,而精神科专家张晶指出儿童焦虑症有以下四种表现:

第一、期待性焦虑:每个天真的孩子都会对于一切期待很高,孩子达不到家长的预期要求,会受到家长们的责骂,担心父母自己的学习成绩,还有作业等着都往往超过孩子的接受能力,给孩子极大的压力,也会使儿童表现出紧张、焦虑等不稳定的情绪。

第二、分离性焦虑:这是孩子经常出现的问题,当孩子于亲属特别是父母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失去以往的欢乐。其主要表现为心烦意乱,无心学习,甚至出现逃学、出走等现象。

第三、境遇性焦虑:对突发事件,孩子的心理难以承受,因此整天担心灾害再次降临头上,惶惶不可终日。但这一类孩子的症状也会随着时间的过去病情会慢慢的消失。

第四、环境中的焦虑:在家庭中总会一些矛盾弄得孩子哭哭闹闹的事发生,这样会使孩子在一个严格的家庭中失去自由失去欢乐便会变的很担心,孤僻容易引起焦虑的发生。

⑷ 家长如何应对宝宝分离焦虑症

家长如何应对宝宝分离焦虑症

家长如何应对宝宝分离焦虑症,孩子的发展问题,是亲人们所关心的,宝宝的智力程度体现在这些方面,要教会孩子克服这些困难,应该与孩子共同解决问题,一同成为更好的人。为大家分享家长如何应对宝宝分离焦虑症。

家长如何应对宝宝分离焦虑症1

1、让宝宝知道,分离后你一定会再回来。

宝宝安全感再好,留下来陪伴的成人再称心,与妈妈分别都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对于1~2岁的宝宝来说更是如此。他需要确认,妈妈离开后一定会再回来。

短暂的“再见”游戏。你可以试着通过游戏的方式,解除宝宝心里的担心。跟宝宝假装说“再见”,然后藏到沙发后面,在一段合适的时间后,冒出来让他看见。慢慢地,延长你躲起来的时间,也就是和他分离的时间。当然最后一定是他终于找到了你!

固定的告别程序。分别时,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会非常有帮助。比如,对宝宝说:“妈妈下班后就回来了。妈妈爱你。”然后给宝宝一个简短而用心的拥抱就可以了。熟悉的告别程序,会帮助宝宝从“妈妈在”安心过渡到“妈妈不在”的状态。

2、别让宝宝形成痛苦的分离经验

因为宝宝一旦经历过痛苦的分离,便会增强分离时的焦虑。和宝宝分别时,你的态度很重要,当你表现出很焦虑、不放心,总是抱着他不撒手时,宝宝会误以为和其他人在一起不安全。千万不要偷偷溜走,否则的话,他的潜意识里会埋下一个想法:妈妈可能随时会突然消失。这会导致宝宝下次和你分离时更加依恋、焦虑。当你真的要离开时,给宝宝一个“预告”:“一会儿妈妈要出门,你和奶奶在家一起玩。

3、带宝宝进入陌生的群体时,给他接受陌生的时间。

和一大群陌生人在一起,很容易让宝宝感到焦虑,但因为亲朋好友都是你熟悉的,所以很容易忽略宝宝的焦虑感。

带宝宝面对一群陌生人时,请不要因为面子问题,强推宝宝和陌生人互动,或者很”放心“地把他交到陌生人手里。多给他点时间,直到他自愿从你身边走开,和别人互动。不过即使这个时候,你仍然不能离他太远,甚至彻底消失。也许,刚才他还愿意让别人抱着,但过一会儿他就觉得够了,该回妈妈身边了。随时给他准备好可以回来的”安全港湾“。如果这一次,他被勉强和陌生人交往,下一次碰到陌生人时他会更加紧张,熟悉陌生人的时间也会拉得更长。

4、每日入睡和醒来时,给他学习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不管是晚上睡觉还是午睡,宝宝一旦发觉自己一个人待着就忍不住不安起来。这几乎是宝宝每天都要经历的最常规、最长时间的”分离“了。

妈妈可以在睡觉之前安排一套固定的流程,比如洗澡、唱歌、讲故事、睡觉,这能给宝宝暗示:睡觉时间就要到了!提前知道,有助于让宝宝放松。你还可以给他最爱的玩具,让他抱着,或者播放有安抚作用的音乐。这样,房间里的静寂不至于让宝宝太不安。当宝宝自己醒来,并没有哭闹而是安静地待着或者玩玩具时,不要冲过去打扰他。给他一点宝贵的时间,学习独处。一旦感觉到,即使妈妈没在身边,也未必那么可怕,这会增强他自信与独立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为他将来更长时间地和妈妈分离做着准备。

5、给予宝宝全身心的陪伴

宝宝得到的`关注越多,渴望的东西就越少。和他一起度过时光,这些都会增加他的安全感,并让他愿意独自消磨更多的时间。

在你离开宝宝之前,让他把兴趣投入到另外一个游戏之中,让游戏填满分离的时间。当你工作时,也要不时地和他说话,或走过去摸他的头,拍拍他,或帮助他把一个五角星或三角形的积木投入到方形积木盒中。

6、拓展宝宝的生活空间

应该尽量拓宽宝宝的接触面,让他多接触陌生环境。”行为脱敏法“是让宝宝克服怯生、适应陌生环境的常用方法:当生人到来时,你可先把宝宝抱在怀里,不要急于走近客人,要用你对客人热情的态度和友好的气氛去感染宝宝,使他消除戒心、学会”信任“客人。

要让宝宝及早步入”同龄小社会“,鼓励他与年龄相仿或稍大的宝宝接触、玩耍,特别是一岁半以后,要有意识地让宝宝进入一个从家里走向外界的过渡时期。让宝宝去接触其他宝宝,去探索自然环境,去发挥好奇心,去锻炼独立性,而不要过度限制或保护。

7、经常带宝宝外出,感受大自然

宝宝对周围环境的一切都感兴趣,爸爸妈妈可以带他到他所喜欢的地方去走走、看看、玩玩,尽可能让宝宝走出家庭小天地,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感受自然、感受社会。使宝宝的依恋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拓展他的依恋对象,丰富他的依恋内容,提高他的依恋水准。经常到外面活动的宝宝不太认生,通常情绪愉悦,依恋情绪也比较容易转移。

8、给宝宝提供丰富的环境和独立的空间

提醒爸爸妈妈要注意家庭环境的布置和各种玩具的提供。可以尽量为宝宝多提供一些玩具、图书或画笔,并提供机会,有意识地让宝宝自己一个人玩。当宝宝独自游戏时,父母可逐步地拉大与宝宝之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使宝宝逐步适应与父母的短暂分离。

家长如何应对宝宝分离焦虑症2

如何克服宝宝的分离焦虑

1、确信分离环境的安全性

如果要安排宝宝独睡,必须先确认睡眠的环境是否安全、安适。如果要将宝宝托给保姆或托育中心来照顾,也应该先确认替代照顾者不要超过2人以上,而且能经常陪伴在宝宝身旁,另外托育环境的安全也不容忽视。

2、让宝宝觉得安心才离开

在必须和宝宝分离的情况下,最好给宝宝一点适应的时间,建议父母先陪伴宝宝,直到他比较放松后再离开。当然,如果能预先让宝宝有心理准备就更好的,如果能早早建立起“预告”与“预先熟悉新事物”的习惯,就能让宝宝在未来的生活历程中更为顺利。

3、记得和宝宝说“再见”

父母要记得在分开时与宝宝说“再见”,这对宝宝来说是很重要的承诺,也是对大人产生信心的基石。即使已经处在焦虑的分离情绪中,也要记得跟宝宝说“再见”,因为这是与宝宝建立信任的好机会,千万不要偷偷或强硬地与宝宝分开。

4、慎选临时照顾者

如果父母要外出一段时间,务必要将宝宝托育给自己和宝宝都信任、都熟悉的临时照顾者,这对于减轻分离焦虑非常重要。

5、带上喜欢的物品

有些宝宝独爱他自己的玩具,有些宝宝则更依恋自己的小被子。因此,在宝宝与父母短暂分离的时候,不妨让宝宝带着这些能为他带来安定、信任感的物品或玩具,可让宝宝舒服许多。

6、带上主要照顾者的物品

除了宝宝自己喜爱的物品之外,还可让他带上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几样东西,如钥匙、梳子、包,让宝宝对父母亲存在和归来更有信心。

7、预告回来的时间

父母应该将自己的时间安排说给宝宝听,让宝宝了解父母亲还会再回到他的身边。

8、尽可能遵守承诺

父母要尽可能遵守自己对宝宝的承诺,即使真的无法施行,也应该及时让宝宝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免加重宝宝的分离焦虑。

9、阅读教育

平时可和宝宝一起阅读与分离焦虑有关的故事,让宝宝在阅读过程中增进对分离的了解和处理方式。

10、玩躲猫猫游戏

对于年龄较大、已经学习行走的宝宝,父母可和他玩躲猫猫或藏东西的游戏,有助于让宝宝建立物体恒存的概念,明白东西不见了还可以找到、父母离开还会再回来。

11、玩闹钟游戏

运用游戏让宝宝适应分离,可以用闹钟计时,从1分钟开始,慢慢拉长与宝宝分开的时间,让宝宝逐渐适应分离的情境。

⑸ 解决焦虑的最好方法是面对和体验焦虑,缓解孩子压力的方法有哪些

可以多理解和包容孩子,给孩子树立一个容易达成的目标,可以让孩子适当的运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有足够的自由,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决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⑹ 如何克服儿童焦虑情绪

如何克服儿童焦虑情绪

如何克服儿童焦虑情绪一:

如何消除新入园幼儿焦虑情绪

新入园的幼儿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2—4岁的孩子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从小在父母身边生活长大,突然要离开家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与陌生人相处,必然会产生“分离焦虑”和“陌生焦虑”。为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顺利度过焦虑期,就必须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排除“焦虑”。

家长要消除自身焦虑心情

2—4岁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生长发育特别快,但适应环境的能力却特别差,家长对孩子突然失去自己的精心照料会感到不放心。孩子入园,家长的“焦虑期”往往比孩子更长,更为严重,因此要克服幼儿的焦虑,就必须首先消除家长的焦虑。家访时,可以看出家长渴望优质的、具有特色的教育服务,他们特别关注教师的师徳、责任心、教育观念、教育能力等。家长最关心、最不放心的是教师如何照顾孩子的一日生活,孩子是否睡得甜、吃得香;对幼儿园的安全设施,绿化环境,光线、空气流通等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使家长放心,就必须消除家长的忧虑,教师首次家访时,衣着、仪表要注意符合教师的身份,要注意端庄大方,不要过分的打扮,让家长在第一印象中就有高雅健康的教师形象,只有博得家长的信任,在以后的交流过程中就带来方便。让家长感到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孩子好,当家长向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时,要尊重家长,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接受家长合理的要求,交流到幼儿的情绪波动的种种现象时,如家长反映幼儿在家也哭闹、情绪焦虑、烦躁不安、对自己发火、不肯上学、胃口不好、有头疼、腹痛、遗尿、夜惊等现象时,就必须告诉家长注意幼儿可能得了“焦虑恐惧症”,这时家长不要过度的紧张,幼儿的这一反常情绪是由于孩子与家人的依恋关系受到暂时的挫折引起的,它有一定的阶段性,就儿童而言,大约需3个星期左右的适应集体生活。在园的初期可以保持在家时不我待的生活方式,但过一段时间后要慢慢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作息时间,当孩子适应或,家长的焦虑就也慢慢的消除了,就可以用开朗、愉快的情绪去影响孩子。

家园共同帮助幼儿熟悉环境

幼儿是由于感到陌生才产生“焦虑”,为了消除幼儿的“陌生感“、对环境的”恐惧感“,在开学初,除了对幼儿的身体关注外,还应重视幼儿的心理需求,要按孩子的需求来安排一日的活动。首先从幼儿的特点出发,努力营造温馨的环境,活动室的创设体现材料“优”而无害、地板软而“安全”、设施“好”而不花巧,要吸引幼儿的视线。2—4岁的孩子喜欢摆弄柔软的玩具,喜欢独自玩耍,以次使其忘却与家人分开的忧虑。开学的前几天家长可以陪孩子来园熟悉环境,让孩子有机会与老师接触、融入新环境,家长要告诉孩子这是你以后要来上学的地方,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通过孩子在玩滑梯、翘翘板等游戏,使孩子从快乐中去体会到幼儿园的吸引力。

幼儿提前熟悉自己的物品及幼儿园的活动场所,来园时老师的热情接待和关爱,惊心营造的生活环境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美好印象,幼儿回家后会觉得幼儿园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在等他,继而产生了“我想上幼儿园”的强烈欲望。幼儿预先来幼儿园适应的心理发展水平好处多,幼儿在园地的整个过程中情绪的依赖不断地产生变化,“师幼距离”慢慢地在拉近,“陌生感”和“焦虑情绪”自然就减少了。

教师巧妙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

2—4岁幼儿要以生活为切口,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新生活,不失为孩子消除分离焦虑的一种好办法。开学初特别注意幼儿的进餐、午休、离园等环节的情绪,部分幼儿由于情绪不稳定,早餐吃得少,应给孩子多喝水或自带的点心,要保证有良好的午餐食欲;午休是孩子较难度过的一关,教师要结合家长交代的幼儿休息情况,允许幼儿带自己的物品入睡,让孩子暂时找到依恋的东西而安静入睡。对不肯入睡要哭闹的孩子要个别安怃,让他暂时由老师做保护人,由于幼儿对成人的依恋性强,开始一个月最好不要老师换班,保育员与老师要一视同仁的照顾好,使孩子有与父母重逢的喜悦,这样一来就慢慢可以冲淡他们的紧张和不快,因此在开学初,适当提前离园的时间是有一定德必要性。

总之,新入园的幼儿产生焦虑是正常的、必然的,只有我们提前做好准备,认真加以引导,用母亲般的爱心去关心孩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去吸引孩子,孩子一定会很快度过分离焦虑期,体会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快乐。家园联系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如何克服儿童焦虑情绪二:

近年来我国患有情绪障碍的儿童越来越多。儿童情绪障碍是以焦虑、担忧、恐惧、羞怯、烦躁等情绪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其中,患有焦虑症的儿童最多。通常情况下,心理健康的儿童,都能以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及身边出现的每一件事情做出积极良好的反应。然而有些儿童则不愿意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常表现为孤独、畏缩、害羞,或任性、固执、不听话,或恐惧、焦虑、自卑、抑郁,或学习不认真,或有攻击行为,欺侮、虐待别的小朋友等等。有这种表现的儿童就属于心理不健康的儿童。

儿童焦虑症的分类及表现

儿童焦虑症是一组以恐惧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可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如无指向性的恐惧、胆怯、心悸、口干、头痛、腹痛等。从婴幼儿至青少年均可发生焦虑症。儿童焦虑症包括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和儿童广泛性焦虑症。儿童分离性焦虑症是指儿童与其依恋的对象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的、持久的和不现实的紧张焦虑,这种焦虑可表现为非常痛苦和伤心,并可使这类儿童出现许多重要功能的障碍或缺损。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多发生于3~15岁的儿童,以6~11岁的儿童最为多见。该种儿童焦虑症的发病率在4~16岁儿童中为4.7%,其中以女孩为多见。儿童广泛性焦虑症是指患儿对学习、未来以及过往行为等表现出过分的和不切实际的担心、忧虑和关切。此类患儿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常有头痛或腹痛等躯体不适的症状。一般10~13岁的`患儿开始出现此病,男女差别不大。此类患儿的植物神经症状及主诉的症状较成人少。因此在做出诊断时应特别慎重。

儿童焦虑症的产生原因

儿童焦虑症多半是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很多父母都在孩子的培养教育上倾注了更多的精力和爱心。在生活中他们对孩子极尽溺爱,在学习上他们也肯于增加智力投资。然而他们却常常忽视了儿童的心理保健。为了使孩子早日成才,多数家长都对孩子的学习紧抓不舍,让孩子参加很多课外辅导班。家长的这种态度会使孩子的情绪高度紧张,很多孩子都害怕考试得不到满分而遭到家长的训斥。有的孩子在考试前因精神紧张而整夜睡不好觉。有的孩子在考场上头昏眼花,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无法发挥正常的水平。而孩子的考试成绩一旦不能使家长满意,家长又会对孩子施加更大的压力。这种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给孩子增添了沉重的心理负荷,以致使孩子过早地产生了焦虑情绪。

其次是独生子女的生活空间狭小,接触到同龄孩子的机会较少,加上家长的过度保护,使孩子身心得到锻炼的机会也较少。

第三,家长缺乏相关的儿童心理卫生知识,不能正确地疏解孩子的心理障碍,在客观上促进了孩子压抑和焦虑情绪的形成。

第四,家庭夫妻不融洽以及孩子自身的某些生理缺陷也是一些儿童产生焦虑情绪的重要原因。

家长如何帮助儿童克服焦虑情绪呢

如果儿童有了焦虑情绪,家长也不用着急,应采取以下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这一心理障碍:

1、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孩子发育和成长的土壤,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特别重要。要想把孩子培养成自信、豁达、活泼、开朗的人,家庭的居住环境一定要整洁、有条理: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互敬互助。父母不能在孩子面前大吵大嚷,更不能出现动手砸东西等不良行为。

2、要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父母要依据孩子的天性、爱好、兴趣对其进行适当的指点和帮助,决不能急躁,更不能用粗鲁的行为进行管教。在家中应尽力为孩子开辟一个属于他(她)自己的小天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要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健康的文艺、体育和公益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了解社会规范,学会怎样与人交往。

3、要适当放宽对孩子的要求。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学习上的尖子,有些孩子只要努力了,或者父母已经尽到责任就行了。千万不要总是对孩子唠唠叨叨,嘲讽挖苦,或者板着脸不搭理,这样只会使孩子感到压抑,或促使孩子公开和父母对抗,从而可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

4、必要时,可以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如果孩子患有焦虑症,父母应正确对待,父母和孩子都不要因此产生心理负担,而应当带孩子到医院接受心理治疗。心理医生可以帮你找到孩子焦虑的原因和改善孩子焦虑的方法。父母应按照医生的要求,给孩子以更多、更细微的关爱,及时引导孩子把消极的情绪宣泄出来。

儿童自己怎样摆脱焦虑呢

临床研究证明,儿童患有焦虑症与其长期不参加体育锻炼有关。为什么忽视体育锻炼会产生焦虑呢?因为运动过少,血液会在人的内脏器官中淤滞,脑细胞就得不到充足的血氧供应,这会使人出现疲劳、头昏脑涨、大脑的反应迟钝等情况。同时因为缺乏锻炼,人的体质会下降,容易生病,这样的话人们就不会有愉快的心情和充沛的精力。因此,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使脑细胞得到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可使大脑灵活起来。大脑有了活力,人的心情就愉快,就会使人从抑郁中解脱出来,加之运动还能使人获得良好的睡眠,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因此,经常参加运动就会使人的身心保持在最佳状态。

参加哪些运动有利于孩子摆脱焦虑症呢?心理学家认为,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群体项目,可以帮助孤独、怪僻、不大合群、不习惯与他人交往的孩子摆脱焦虑,并可使其逐渐对集体产生兴趣;参加游泳、溜冰、滑雪等运动,有利于孩子克服腼腆、胆怯、自闭等弱点:参加下棋、钓鱼等活动,有利于孩子克服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和缺乏自制力等弱点。总之,只要让孩子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就会使孩子变得开朗、舒畅起来,慢慢地就可以使其摆脱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困扰。

儿童焦虑症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但是只要弄清导致孩子焦虑的原因,调整好对孩子的态度和方法,就可以使孩子的身心变得健康起来。

;

⑺ 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游戏

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游戏

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游戏,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的说,健康成长的孩子。离不开父母的陪伴,父母可以多很孩子玩一些亲子的游戏,可以增进之间的感情,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现在分享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游戏。

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游戏1

1、爬高山

游戏方式:妈妈面对面抱着宝宝靠坐在沙发上,双手托住宝宝的腋下,让宝宝的双腿站在妈妈的腿上,宝宝在妈妈托举的力量下,沿着妈妈的身体向上踩,一直到肩;稍作停顿,再把宝宝的背转向妈妈,贴着妈妈的身体滑下来,一直滑到脚背,边做边念歌谣:“宝宝爬高山,爬呀爬,爬到顶啦!”暂停后:“宝宝滑下山,滑呀滑,滑下来啦……”

解读:这个游戏对锻炼三个月以上宝宝的腿部力量和前庭器官,以及培养宝宝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益。

提示:游戏中妈妈的身体要注意保持平衡,尽量使用腰腹及胳膊的力量。同时,如果宝宝动作缓慢,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注意保护好宝宝,以免宝宝磕碰。

2、找妈妈

游戏方式:妈妈可以先让宝宝注意到自己:“妈妈在这里!”然后用丝巾遮住脸问宝宝:“妈妈在哪里?”停留两秒,慢慢再从丝巾后露出笑脸:“妈妈在这里。”大一点的宝宝会自己扯掉丝巾,妈妈可以夸张地做惊奇状:“哦,宝宝找着妈妈啦!”对于9个月以上的宝宝,妈妈可以躲到别的房间,要让宝宝能看到妈妈从房间里出来。

解读:这款游戏适合4个月至5岁的孩子,对促进宝宝形成永久客体概念,以及缓解分离焦虑、消除不良情绪非常有效。

提示:当宝宝有意躲在同一地方让人找到时,妈妈不要干涉;妈妈躲的地方也要容易被宝宝找到,如露出身体的一部分,或躲在同一地方,以让宝宝提高兴趣。

3、寻宝藏

游戏方式:在抽屉或盒子里放入一些小玩具,让宝宝看到妈妈是如何打开抽屉或盒子发现宝藏的。重复几次后,让宝宝自己打开抽屉和盒子寻找玩具;对已经能够听懂一些提示的2岁以上宝宝,可以把玩具放在房间里某个开放的地方,如茶几或椅子下,让宝宝去寻找;对于4岁以上的宝宝可以向他提示寻找宝藏,如玩具在妈妈卧室的床头柜下面的抽屉里等;对于5岁以上的则可以绘制一张寻宝图,标上藏宝地点,让孩子去寻找

解读:游戏对锻炼1岁以上宝宝手眼的协调能力、培养宝宝观察记忆能力都很有帮助。

提示:如果宝宝一时找不到宝藏,一定要智慧地帮助他完成任务,譬如妈妈走到玩具旁做寻找状,以吸引宝宝注意藏宝地点;当宝宝找到玩具,应及时鼓掌加以激励。

4、过家家

游戏方式:可以选择家庭场景,也可以选择幼儿园或其他场景。当宝宝扮演某个角色时,父母就扮演与之对应的角色。如果妈妈扮演宝宝时,可以表现宝宝平时的弱点,如不肯吃饭等,观察宝宝的反应;又如宝宝害怕打针,可以让宝宝扮演医生,妈妈再现宝宝原来的`情景――哭、挣扎等,通过不断重复表演,能让宝宝逐步消除恐惧。

解读:游戏能帮助2岁以上的宝宝了解社会关系,锻炼社交技能。

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游戏2

和孩子玩游戏的误区有哪些

1、急吼吼地干涉宝贝

对宝贝来说,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游戏。因此,宝贝的很多做法可能让父母感觉十分困惑,尤其当宝贝玩一些父母认为不恰当的游戏时,有的父母会急吼吼地跑去干涉宝贝,有的父母却觉得宝贝玩游戏的小模样十分可爱,于是拿宝贝当玩具逗乐,这些都会对宝贝产生不好的影响。宝贝虽然小,但他天生就会察言观色。因此,父母的任何行为都会在宝贝的小脑瓜里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对宝贝产生不一般的影响。

纠正法:与宝贝建立平等的玩伴关系是亲子游戏的最高境界,这样可更好地调动宝贝游戏的积极性。让宝贝在游戏中通过模仿与创造性地积极参与,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事情。

2、以父母的价值取向来衡量宝贝的游戏

游戏是宝贝学习的最佳方式,也是培养宝贝良好性格与行为方式的最佳训练方法。父母不要以自己的价值取向来衡量宝贝的游戏行为,人为地限制宝贝的游戏方式,或为了让宝贝“学”到“知识”而强迫宝贝玩不喜欢的游戏。

纠正法:正确的做法是,应让宝贝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做游戏的主人。当宝贝在游戏过程中确实出现无法解决或可能对他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时,父母才有必要介入,并对宝贝加以引导。

3、违背宝贝的年龄特征开展游戏

不同年龄段的宝贝,对不同的游戏有着不同的兴趣与热情。比如,故意让手中的物品掉落在地面,让它发出响声,一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游戏也会引起宝贝的强烈兴趣,这是1岁左右宝贝乐此不疲的游戏。但如果与2、3岁的宝贝玩这个游戏,他们就会觉得索然寡味,这么大的宝贝可能对玩具更感兴趣,并喜欢用玩具作为道具来延伸他们的游戏。

纠正法:父母应该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宝贝尽可能玩出适合他们的游戏,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兴趣,也有助于发展宝贝的智力和想象力。

4、认为良好的游戏习惯无关紧要

良好的游戏习惯,会对宝贝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让宝贝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合理安排游戏时间等等,这些良好游戏习惯的建立是宝贝理解社会行为规则的最佳途径。

纠正法:比如,玩具玩完了让宝贝自己收拾好,并物归原处;游戏时间要有节制,不能没完没了地让宝贝玩,更不能因为玩而影响吃饭、睡觉等。

5、总是剥夺宝贝独自游戏的权利

有的时候,宝贝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一直需要有人陪着,他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即便几个月的宝贝,他们也会自得其乐地玩着自己的小手小脚,体验独自玩耍的乐趣。

纠正法:在开展亲子游戏的同时,父母要尽可能利用机会鼓励宝贝独立游戏。当宝贝不哭不闹自己玩耍时,不要打扰宝贝,给他一点属于他自己的时间与空间。

6、在宝贝需要帮助时袖手旁观

游戏是宝贝自己寻求答案的最佳途径。当宝贝热衷于游戏活动时,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比较特别的要求。这时,父母不要因认为宝贝的游戏活动毫无意义而忽视他或限制他,而应尽量帮助他们,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宝贝弄脏衣服或出现别的问题而约束他们。

纠正法:为宝贝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如小纸片、种子、泥土、小剪刀、积木、水、沙、颜料、空纸盒等,让他们开动脑筋去游戏。当然,给宝贝提供帮助需要掌握一个度。比如,当宝贝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父母要给宝贝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只有当宝贝确实不能解决时再给予一些帮助。这样,可让宝贝在各种活动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

⑻ 捉迷藏除可克服孩子分离焦虑外,还有什么作用

波兰华沙大学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在短短4个月内就会和别人玩捉迷藏游戏,6个月内就能玩好这个游戏。为什么种族,边境,那么多孩子不约而同都喜欢捉迷藏?为此,要知道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对象是永久的。这个概念意味着,即使对象不被识别,它仍然存在。人们认为孩子们喜欢捉迷藏的原因是,某些东西消失后,对神奇的再现感到兴奋和惊讶。

如果不重视和治疗分离性焦虑症,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分离性焦虑障碍呢?玩捉迷藏游戏有助于孩子们与父母分离。这个游戏让孩子们在玩的时候知道父母不在眼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消失了。

⑼ 儿童分离焦虑症怎么办

善待3-6岁孩子的分离焦虑儿童情商乐园的专家认为:这是孩子与父母特有的分离焦虑的情绪,家长大可不必为此烦恼,但作为父母一定要善待宝宝的分离焦虑,如果父母与宝宝没有处理好分离焦虑,宝宝就会不自信,不善于探索,很难适应新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情商专家建议:和宝宝玩躲猫猫的游戏。这个简单的游戏会让孩子知道:东西(包括你)走了以后还会回来的。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对分离有所准备要表扬孩子在你不在他身边时的良好表现。让你的孩子知道你为他已有独自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比如说,当我洗碗做饭时,你能自己玩,我感到非常自豪。这样会增强他的自信心和独立能力。当你的孩子依附你时,自己不要感到不安。你不安的情绪会毫无保留的传染给你的孩子,让他感到和你分离是非同小可的。不要给予混淆的信息。当你握着他,轻拍他,或抚摩他时,不要让他离开。这样会使他迷惑到底是留还是走。可以对孩子说让妈妈抱抱,然后我们说再见。不要使孩子养成把生病当成一种寻求特别关注的机会。不能允许孩子在生病时做一些平时不能被接受的事,但应认真而细心地给予照顾,情绪平衡安定,不要增加焦虑因素。总之,自信心、适应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分离焦虑的有效渠道,宝宝的自信心、适应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情商特质都是后天培养形成的。而情商(EQ)对整个人生的幸福与否、成败得失及解决分离焦虑的情绪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情商乐园的课程都是为了提高宝宝的自信心、独立性、好奇心、规则感、专注力、情绪控制能力、适应能力、同理心、合作沟通这九项关键特质。而情商特质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培养,并将是其从事一切学习的基础。

⑽ 开导和缓解孩子焦虑的十二种方法

玲玲,就读大班的小女生,在学校只要遭受一点点指责就会眼眶泛红。从小班开始便常常担心自己做错事或是说错话,也不太敢跟同学玩,大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在一旁默默地玩。最近,玲玲变得越来越不敢说话了。

淳淳,就读中班的小男生。妈妈表示因为某次午睡前,幼儿园的小朋友起哄要去尿尿,遭到老师的大声责骂,淳淳受到了惊吓,之后连续尿床好几天。最糟糕的是淳淳变得十分频尿,一个上午有时跑厕所十几次。原本个性就容易担心的淳淳,变得越来越神经质,更加担心生活上的小细节。比如:妈妈帮淳淳脱下衣服后,淳淳会问她衣服有没有放好,放在哪里了,并不时地检查或询问,让妈妈深感烦心。

小爱,就读小班半年的小女生。刚入园时,每天在校门口与妈妈泪眼汪汪地上演“十八相送”,持续了大约两个月。入园后,小爱时时刻刻粘着老师,不敢主动去玩玩具,只要稍稍对她有些要求或是讲话大声一点,便立刻留下两行清泪,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长时间。

上述孩子的问题虽然在医学诊断上有着不同的名称,但不论是哪一种诊断,这些孩子还有一个共同问题就是“过度焦虑” “神经质”“缺乏安全感”。通过与父母的会谈,以及跟孩子互动的过程,都可以看到这些孩子的内心有着许多不安全感与莫名的焦虑感。而面对孩子的焦虑,父母不是过度保护,就是指责、批评,反而使孩子的焦虑更加严重。那么父母该如何协助焦虑症孩子呢?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觉

能够直接说出自己的感觉是减轻焦虑相当有效的办法。当孩子出现焦虑时,不要急着帮孩子解释或是处理问题,先试着鼓励孩子描述一下自己的感觉与想法,这样的过程在心理学上称为“情绪净化”。平日在家中可以运用家庭会议的方式,鼓励孩子说出心中的担忧;也可安排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感觉。此外,个性较压抑的孩子,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了解自己的情绪,并表达出来。

增强孩子的勇敢行为

当孩子面对害怕的事物表现出勇敢的行为时,父母不应该视为理所当然,而是要毫不吝啬地立即给予鼓励;当孩子面对陌生情境表现出退缩、害怕时,父母应坚持要求孩子待在这种环境中学习适应,而非以离开的方式降低焦虑;当孩子愿意待在陌生情境中与他人打招呼或是主动探索环境时,父母要立即称赞孩子有礼貌、勇敢的行为。对于孩子所表现出的种种行为,家长都要给予正面的回馈,比如:“你真是个勇敢的孩子。”“不用担心,你很快就会习惯的。”“你真棒,真有礼貌。”如此,孩子就会渐渐不再过度依赖父母,并对自己有信心。

避免过度保护或指责

面对孩子的焦虑,父母通常会有两种典型反应:一是过度保护,当孩子害怕时,就帮孩子移除害怕的事物,直接保护孩子。这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或许是一种处理方式,但过度保护4、5岁以上的孩子,反而会让孩子习惯依赖成人,失去自我成长的机会。二是指责,面对孩子的焦虑,父母经常随口说:“这有什么好怕的,你真是胆小没用。”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降低,自我意识会认定自己是一个胆小的孩子。因此,过度保护或言语指责是不恰当的处理方式。

无条件的接纳与保护

当孩子感到不安、莫名担心时,很需要成人温和、坚定的接纳与保护,并安慰孩子害怕的情绪,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嘲笑、指责孩子的担心是多余的。对孩子的接纳,并不只是言语的表达,更重要的是非语言的讯息。当孩子担心时,抱抱他,静静地陪在他身旁听他说话,让孩子相信自己有力量面对担心、害怕的事物,让孩子清楚地感受到你的爱与接纳,进而产生安全感,然后就能渐渐消除焦虑的情绪了。

多让孩子处于正面的情境中

平日里多让孩子和勇敢、开朗的孩子相处,借此让孩子有良好的模仿对象;多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增加孩子正面的情绪经验。当孩子的生活充满正面的情绪经验时,负面情绪将消失无踪。

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面对困难而不会处理时,失败的挫折经验会让孩子的自我控制感降低,随后便可能产生焦虑,并开始逃避,不肯面对困难。此时,父母和老师需要逐步和孩子讨论面对困难时,如何调整紧张的心情。因为有效的解决方法,才能有效降低孩子的挫折感与焦虑感。平日里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假设性问题的解决方式,比如,家长可以问孩子:“如果有同学和其他同学说,不要跟你玩,你会怎么办?”借由平日的练习,让孩子有更佳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面联结法

此技巧是将害怕的情境与喜欢的情境进行联结。比如:若孩子怕黑暗,不敢一个人上厕所时,你可以试着和孩子在黑暗中玩捉迷藏游戏,让孩子对黑暗产生有趣的感觉,产生新的力量。

系统减敏感法

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让孩子直接面对害怕、担心的事物。大班的平平相当害怕黑暗,不敢自己上厕所,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总是要妈妈陪他走到洗手间帮他开灯,如厕后,再陪他回卧室,否则就不上厕所。如果你是平平的妈妈,你会怎么办呢?可试试下面的方法:

(1)只陪孩子去洗手间,但在离洗手间较远的地方等他,请他练习自己开灯、如厕,若孩子做到了,即给予赞扬。

(2)只陪孩子去洗手间,但不在洗手间外面等他,让孩子自己开灯、如厕,然后关灯、回卧室。

(3)只陪孩子走到距离洗手间较近的地方,让孩子自己开灯、如厕,然后关灯、回卧室。

(4)最后,孩子学会不怕黑,不需要大人陪伴,就能自己一个人如厕,而且会觉得自己很勇敢、很棒。

洪水法

鼓励孩子直接面对害怕的事物,不逃避,当孩子面对害怕的事物,发现并未发生令人担心的可怕后果时,便能有效降低无谓的焦虑。比如:害怕巨响的孩子,父母可以准备许多气球,跟孩子玩戳破气球的游戏,让孩子习惯突然的爆破声。又比如:安安只要看不见妈妈,便开始担心妈妈会发生意外,于是每隔半小时就会打电话给妈妈,确认妈妈的安全,这让妈妈深感困扰。经过讨论,组织安安玩了一个“妈妈不见了”的游戏,要求安安半小时之内不要打电话给妈妈,而且若能忍耐一个小时不打电话,妈妈便会安全出现在安安面前,再由一小时渐渐拉长到两三个小时。渐渐地,安安会发现即使不打电话给妈妈,妈妈还是会安全回家,并不会发生意外。反复练习后,安安渐渐不再担心妈妈的离开了。

放松练习

焦虑通常会引起生理的焦虑反应,包括肌肉紧张、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而这些生理的紧张状态,往往会导致焦虑感升高。放松练习是通过深呼吸的方式,松弛肌肉的紧张度,降低焦虑感。建议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两种放松方式:

(1)渐进放松法:先局部练习手、脚、额头、脸、下巴等部位,用力收紧,然后放松,让孩子区分放松和紧张的感觉,之后再慢慢扩展到全身放松。

(2)冥想放松法:通过想象让孩子学习放松。比如:让孩子想象自己是个机器人,全身僵硬,之后又变成泥娃娃或棉花人,全身软绵绵。

激将法

运用夸大法或激将法,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担心、害怕是不必要的。比如大班的小新害怕小鸡,逛夜市时,快走到卖小鸡的摊位就开始哭闹。这时,小新的父母总是给予安慰,并且赶快离开现场。因此,小新过度怕小鸡的状况始终无法改善,而且越来越神经质。经过讨论,小新的父母决定改变策略:当小新接近小鸡摊位时,父母便开始夸大小新的焦虑,要小新做出夸张的害怕表情,并把小鸡形容成世界上最坏的恶魔,会把人吃掉,没有任何人能对付小鸡。突然,小新笑了出来,觉得这真是太夸张了,并决定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偷看一下小鸡到底有多可怕。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小新已不再害怕小鸡,原本退缩、神经质的个性也改善很多。

父母的情绪稳定度

研究指出“神经质”是遗传性相当高的性格特质。临床上经常可以发现,高焦虑孩子必然有个高神经质的父母。如果家长是高焦虑、高标准的人,无形中便会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将焦虑的情绪传递给孩子。而当孩子焦虑时,家长也比较不容易协助孩子妥善处理。在临床上,常常觉得孩子的问题容易处理,较难处理的是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因此,父母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保持正面、弹性、乐观的稳定情绪,是协助孩子情绪发展的不二法门。

阅读全文

与生活中焦虑症的孩子玩什么游戏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8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5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32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9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2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8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7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4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