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问谁有鲁迅先生的妻子许广平女士的详细资料和生平谢谢.
许广平,女,鲁迅夫人,笔名景宋。1898年1月12日生生。广东番禹人,祖籍福建。现代女作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1917年考入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校。五四时期,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是当时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会刊《醒狮》周刊编者之一。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在反对校长杨荫榆的斗争中同鲁迅结识。
1926年随鲁迅南下,在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训育主任。1927年,鲁迅到上海后,与许广平结为终身伴侣。此后10年中,许广平伴随着鲁迅在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中,过着半地下状态的生活。为了使鲁迅能把全副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她不但精心照料鲁迅的饮食起居,还要替鲁迅购买书籍,抄写稿件,查找有关资料,校对译着等。由于得到许广平这样的助手,鲁迅后期10年的创作成果,竟超过了以前的20年。鲁迅时常对许广平说,我要好好地替中国做点事,才对得起你。在连年的白色恐怖和兵灾战祸中,许广平都坚实地与鲁迅在一起,共同度过那艰难的岁月。1936年10月,鲁迅与世长辞后,许广平决心完成鲁迅的未竟之业。1937年4月,她将鲁迅1934-1936年的杂文13篇编成《夜记》出版。1938年4月,她编成了《集外集拾遗》。同年8月,由胡愈之发起,许广平、郑振铎等20人组成的“复社”,以“鲁迅纪念委员会”的名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资助下,编辑出版了600万字的《鲁迅全集》。抗战期间抗战时期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曾遭到日本宪兵逮捕。抗战胜利后,曾任《民主》周刊编辑,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
1945年12月,与马叙伦、王绍鏊等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任常务理事。1946年当选为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常务理事。1948年10月进入解放区。1949年作为民进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文联主席团成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1956年8月、1958年 12月先后当选为民进第四、五届中央副主席。196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3月3日在北京病逝。着有《欣慰的纪念》等。
⑵ 对于鲁迅、朱安、许广平这三个人的一生,大家有什么看法
人人都知道鲁迅,并因此知道许广平.他们相儒与沫,相敬如宾.
可谁知道鲁迅背后,照顾了他母亲一辈子的女人----朱安?
知道这段历史的时候,我异常愤怒.为朱安,这个沉默的女人叫苦喊冤.
如果说,是封建社会造就了朱安痛苦一生的基调,那么就是鲁迅,给她的伤口了撒上了盐巴.这么说的时候,鲁迅还是难脱其咎的.
如千千万万个遵循封建礼教的女子一样,她是沉默的,用隐忍默默忍受生活的"馈赠".除了日复一日的照顾婆婆,她的生活一片空白.可是,她比千千万万个女子更可怜,倘若嫁了个普通的男子,也就算了,安分的作为,平凡的相貌,她还是有可能幸福的.可是.命运经常捉弄人,她的丈夫,是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鲁迅.于是,一段荒谬的姻缘从此开始上演.....
当时值风华的鲁迅被母亲的一纸电报喊回家乡时,母亲已经为他操办好了婚姻。鲁迅连反抗的时间都没有,只有逆来顺受的接受。婚后第3天,鲁迅托词不能耽误学校功课,远赴日本求学。朱安是沉默的,惟有一行清泪替她道尽心中的委屈。如鲁迅所说,不是他在娶媳妇,是她母亲在娶媳妇。后来的一切证明,确实是他母亲,为自己“娶”了个照顾了她生老病死的“媳妇”。
后来的后来,鲁迅遇见了许广平。一个受过新式教育,良好家教,长相俊美的女子。悲剧正式开始拉开序幕。他们在上海公然同居,他们有了许海婴,他们感情甚笃,一家子生活温馨幸福美满。似乎,都忘记了点什么。对,朱安呢?她还在遥远的乡下,照顾着鲁迅的母亲,一个年尽九旬的老人。
再后来,鲁迅去世。朱安都未能与之见上最后一面。一日夫妻百日恩吧,朱安在乡下老宅子里为鲁迅搭灵棚纪念。我在想,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心碎呢?朱安的内心究竟忍受了怎样的徘徊与挣扎?
战时,朱安与许广平共同许海婴长大成人。
没多久,鲁迅的母亲凄然离世。紧接着,朱安也化为一缕青烟。真的如鲁迅所说,她是他母亲“娶”来的“媳妇”。她照顾了她一辈子。从进鲁家的门那一刻起,到生命终止。
她留下遗言,想安葬在大先生的旁边。遗憾的是,悲苦了一生,连最后的遗愿也没能如愿.......
老天啊,如何忍心这样折磨一个品行纯良的女子?
人人都知鲁迅与许广平,可谁知道,英雄背后,尚有朱安痛?
⑶ 许广平是鲁迅的什么人 谢谢
鲁迅与许广平
许广平在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于1922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女高师)。当时的校长是许寿裳。她对这所学校很满意。由于许寿裳和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是同乡又是知交,因而女高师和北大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北大教师到女高师兼课,所发讲义也和北大一样,北大每有学术讲演也允许女高师学生参加听讲。在许广平就读的国文系,北大教师前来兼课的就有马裕藻、周树人、周作人、钱玄 许广平在人大常委会上发言
同、沈尹默、沈兼士、沈士远等。 许广平是在1923年二年级时,才读到鲁迅授讲的中国小说史略课的。开学第一天,对于这位写小说的赫赫有名的新先生,学生们都怀着“研究”的好奇心。上课的钟声还没收住余音,同学们还没坐定,在嘈杂声中突然一个黑影一闪,个子不高的新先生已走上了讲台。坐在第一排的许广平,首先注意到的便是他那大约有两寸长的头发,粗而且硬,笔挺地 竖立着,真当得“怒发冲冠”的一个“冲”字。她一向以为这成语有 点夸大,看到这头发,也就恍然大悟了。那褪色的暗绿夹袍,褪色的黑马褂,差不多成了同样的颜色。手弯上、裤子上、夹袍内外的许多补丁, 炫耀着异样的光彩,好似特制的花纹。皮鞋四周也满是补丁。 讲台短,黑板长,他讲课写字时常从讲台跳上跳下,那些补钉就一 闪一闪,像黑夜中的满天星斗,熠熠耀眼,小姐们哗笑了:“怪物,有似出丧时那乞丐的头儿!” 然而,当他以浓重的浙江绍兴口音的“蓝青官话”开始讲课以后, 全教室却肃静无声了。从不知道的知识,经他娓娓道来,把大家紧紧地 吸引住了。而他常常在讲义外,讲一些例子,而在关键之处,他又喜欢幽默地画龙点睛似地一点,引发全教室一片笑声。正听得入神,下课的钟声响了。同学们都感到这一堂课,时间特别地短。还来不及包围着请教,人已不见了,像刚才的一闪而进那样又一闪而去了。“许久许久, 同学们醒过来了,那是初春的和风,新从冰冷的世间吹拂着人们,阴森森中感到一丝丝暖气。不约而同的大家吐一口气回转过来了。”多少年后,许广平无法忘记那第一堂课。 当时也是女师大学生、后来成了女作家的陆晶清回忆说,对鲁迅有 过一个过程:未受教前很仰慕,很想看看他是怎样一个人 儿子周海婴(右)和孙子周令飞(左)
;初受教时,十分敬重,但有畏惧。看到他那严峻的面孔就有些怕。有时他讲了幽默 话引得我们笑了,可是当他的脸一沉嘴一闭,我们的笑声就戛然而止。后来,逐渐察觉他并不“怪僻可怕”,才消除畏惧,不仅敢于和他亲近,还敢于对他“淘气”,乃至“放肆”。许广平就是敢于淘气和放肆的一个。她坐在第一排,好提问题,有时竟打断先生的话。但鲁迅认为她聪明,肯动脑子,有才气,颇怀好感。
编辑本段鲁迅给许广平的第一封信
听了鲁迅的一年多的课,1925年3月,许广平很想给平时严肃而又 亲切、熟悉而毕竟又陌生的鲁迅先生写信。学校里有些动荡,加上再一年她要毕业了。她有一些问题和苦闷,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点。这事她与同学林卓凤说了,林君为她壮胆,很赞成她写。 这第一封信她终于在3月11日写成。她用蘸水钢笔、黑色墨 鲁迅一家
水、直行书写认真地誊抄一遍,并郑重其事地设法在当天送到了鲁迅手里。她在信的开头这样写道:“现在执笔写信给你的,是一个受了你快要两年的教训,是每星期翘盼着有希望的人。 每星期三十多点钟中一点钟小说史听课的,是当你授课时坐在头一排的坐位,每每忘形地直率地凭其相同的刚决的言语,在听讲时好发言的一个小学生。他有许多怀疑而愤懑不平的久蓄于中的话,这时许是按抑不住了罢,所以向先生陈诉。”信送出后,许广平很有点忐忑不安。26岁的她,平时晚上倒床就睡着了,这夜她辗转反侧思量着自己的信。对于学校中的种种现象,她认为是教育的失败,是青年的倒退。她写道:“先生!你放下书包,洁身远引的时候,是可以‘立地成佛’的了!然而,先生!你在仰首吸那卷着一丝丝醉人的黄叶,喷出一缕缕香雾迷漫时,先生,你也垂怜、注意、想及有在虿盆中展转待拔的么?”她“希望先生收录他作个无时地界限的指南诱导的!先生,你可允许他?”对于这些责问和要求,先生或许不会恼怒,但他很忙,他会允许收下这么一个“无时地界限”的随时加以诱导的学生么?她还认为,“苦闷之果是最难尝的”,不像嚼苦果、饮苦茶还有一点回味。信中她竟提出:“先生,有什么法子在苦药中加点糖分?有糖分是否即绝对不苦?”对这样的问题,先生是否会一笑了之,不予回答。………不意3月13日一早许广平收到了鲁迅的复信。展 开信笺,“广平兄”三字赫然在目。开玩笑,她的绷紧的心弦一下就松弛了。鲁迅的信写得很长,谈了学风,谈了女师大校中的事,又着重谈了他的处世方法。关于“加糖”的问题,鲁迅也写到了:“苦茶加‘糖’,其苦之量如故,只是聊胜于无‘糖’,但这糖就不容易找到,我不知道在那里,只好交白卷了。”先生写得这么平易近人,她的忐忑不安全消。一看信末所署日期,和她发信是同一天:鲁迅是接到信后就连夜写这封 广州图书馆前许广平与鲁迅的雕塑
长信的。她深为感动感动之余,许广平立即写第二封信。首先她要问的是“广平兄”三字的含义。她写道:“先生吾师,原谅我太愚小了!我值得而且敢配当‘兄’吗?不!不!……绝无此勇气而且更无此斗胆当吾师先生的‘兄’的。先生之意何居?”我们似乎隐约可见这位26岁的大学生的受宠若惊的惶恐,但她仍然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对教育现状、学校情形和人生道路提出种种看法和疑问。鲁迅仍然很快就复了信,对她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但的开头却是对于“广平兄”称呼的解答。他说:“旧日或近来所认识的朋友,旧同学而至今还在来往的,直接听讲的学生,写信的时候我都称‘兄’。其余较为生疏、较需客气的,就称先生,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大人……之类。”鲁迅说过:他们的《两地书》中“既没有死呀活呀的热情,也没有花呀月呀的佳句”。但他们在开始时,就是那么的不生疏,那么的不需客气,那么的无间。……
⑷ 许广平的生卒年月 她是多少岁和鲁迅结合的
许广平(1898年2月12日—1968年3月3日),笔名景宋,鲁迅先生的第二任妻子,[1]1898年2月12日(清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出生于广州高第街一个名门望族。1926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在校期间与鲁迅一起发起揭批驱逐北师大校长杨荫榆的运动。[2] [3] 许在毕业前一年在报上公开表达对她的老师鲁迅的感情,1927年两人在广州同居。不久移居上海。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3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 鲁迅是在没有和他的第一任妻子朱安离婚的情况下和许广平同居的,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许广平是鲁迅的二奶(二奶是现代词汇,含猥琐粗俗之意,鲁迅的时代纳妾是不违法的,不应该用这种粗俗的字眼)。
⑸ 许广平最后的结局怎么样了
许广平在1968年3月,受“四人帮”逼害,在北京病逝,终年70岁。
个人经历:
1898年2月12日,出生于广东广州的一个士大夫的家庭里。祖父曾任浙江巡抚,到父亲时家道中落;母亲是商人的女儿,能作诗词。
1917年,入天津“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
1918年,入天津“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本科。
1919年,许广平投身五四运动,任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编辑,曾发表许多关于妇女问题的意见。
1921年,毕业于直隶女师,担任了短时期的小学教师。
1922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
1926年,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在校期间与鲁迅一起发起揭批驱逐北师大校长杨荫榆的运动。8月,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同车南下,到广州的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训育主任。
1927年1月,鲁迅也到了广州,担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兼文学系主任,许广平任他的助教。4月15日, 广州的反动派进行了反革命大屠杀。腥风血雨笼罩了广州城。鲁迅愤而辞去了中山大学的职务,10月3日,许广平和鲁迅在上海开始共同生活。
1930年,鲁迅因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被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许广平曾多次陪同鲁迅外出避难。
1936年10月,鲁迅与世长辞后,许广平决心完成鲁迅的未竟之业。
1937年4月,她将鲁迅1934至1936年的杂文13篇编成《夜记》出版。又以三闲书屋名义自费出版了《鲁迅书简》的影印本及《且介亭杂文末编》等书。11月上海沦陷后,为了保护鲁迅的全部遗稿及其他遗物,留在上海。
1938年4月,编成了《集外集拾遗》。同年8月,由胡愈之发起,许广平、郑振铎等二十人组成“复社”,以“鲁迅纪念委员会”的名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资助下,编辑出版了六百万字的《鲁迅全集》(二十卷本)。同时,许广平大无畏地投入了抗日斗争。她积极为抗日将士募捐日用品、药物和其他慰劳品,许广平为《上海妇女》《妇女界》《上海周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文汇报》副刊《世纪风》等报刊杂志撰稿, 并发表了大量纪念鲁迅的文章,以打破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化宣传。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开进上海租界,许广平在寓所被捕,关押在北四川路日本宪兵司令部,备受折磨,却宁死不屈。最终在关押了76天之后,内山书店为她保释。“食她之赐”安全隐藏4年之久的郑振铎称颂她为“中华儿女们最圣洁的典型”。
1942年3月1日,许广平得以释放。但遭此迫害,双腿已不良于行,头发白了许多。
1945年12月,与马叙伦等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任常务理事。翌年,被推选为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常务理事。
1946年秋,将经征集到的鲁迅书信手稿和抄件八百余封整理出版了《鲁迅书简》。接着又秘密北上,整理鲁迅北平故居的手稿和藏书,并会见了中共驻北平办事处的叶剑英等人。
1947年,担任上海妇女联谊会主席,积极为《民主》周刊等撰稿。这时,她与上海学联的中共地下党组织保持了密切的接触,不仅对学生们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表示道义上的声援,而且还多次慨然捐款。
1948年10月,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经香港秘密转入解放区。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0月19日,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政务院副秘书长。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一直担任人大常委会委员。此外还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妇委会主任、中国民主促进会副主席等职。解放后不久,许广平把鲁迅着作的出版权上交给国家出版总署,还将鲁迅的全部书籍、手稿及其他遗物捐赠国家有关部门。
1955年6月19日,率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访问演出。由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赴民主德国等国访问演出。
1959年10月,完成将近十万字的《鲁迅回忆录》。
1961年春,率中国妇女代表团第一次赴日本访问。在29天里参观视察了27个城市,并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专门约见了溥杰的夫人嵯峨浩。
1961年6月6日,经毛泽东、周恩来亲自审批,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6.6是我有历史意义的一日。我活着,要为中国、人类做些有益的事。”——许广平)
1968年3月3日,因受“四人帮”偷盗鲁迅全部书信手稿一事的刺激,心脏病突发逝于北京 ,终年70岁。
许广平故居位于广州市北京路高第街内许地(33号、34号),面积约100平方米,为两层建筑,是广州市为数不多的名人故居中唯一以妇女为代表的故居,1994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故居是颇具岭南特色的两房合院,由许广平的侄子及后代居住。许广平属许家的第七房,她的故居历经160多年,全是砖木式结构。
原来的大宅院被分隔成各家各户。两边厅房外的四扇木雕门上的镂刻、浮雕装饰已色彩斑驳。小天井被三间违章搭建的厨房占领着。
因年久失修仅可隐约看到两边厅房外立的四扇色彩斑驳的木雕门,木结构的支撑大多已剥落残裂。仅可从青砖大屋屋脊的垂兽装饰隐约看出当年许氏家族的辉煌。
⑹ 鲁迅的第二任妻子许广平去世后为何拒绝与先生合葬
一、许广平和鲁迅在一起之后,感情可以说非常的不错,我认为二人并没有合葬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鲁迅在生前没有给许广平一个名分,所以在他临终的时候,他没有决定让儿女把他和鲁迅埋在一起,可以说这也是二人很遗憾的地方。
四、鲁迅在临终的时候,也对刘许广平曾经说过,叫他可以改嫁,因为徐广平年龄比鲁迅小了很多,但是徐广平非常喜欢鲁迅,对于鲁迅的一些思想也非常热爱,所以他在鲁迅去世之后一直自己生活,可以说他们在一起生活的事情是她自己生活的动力。
如果说许广平能够在正确的时间认识了鲁迅那么二人,现在肯定不是这样的结局。
⑺ 鲁迅死后,妻子许广平和朱安的生活情况是怎么样的
鲁迅先生的爱人是许广平。许广平1923年成为了鲁迅的学生,更因为学生运动和文学,而走近了鲁迅,并逐渐发展成为恋人。他们从1927年到1936年,在一起了十年,并于1929年生下了儿子周海婴。
鲁迅先生,除了自由婚配的妻子许广平以外,在家中,还有母亲给他安排的原配朱安。朱安一直陪着鲁母一同居住。
只是那时候社会倒退、货币贬值,钱不值钱,朱安晚年生活比较贫困。抗战胜利后,朱安已经是百病缠身了。
朱安于1947年10月去世,死后葬在鲁母的坟墓旁边。⑻ 鲁迅第二任妻子是谁,她和鲁迅之间有什么样的故事
从古至今,爱情都是一个让人向往的东西,尤其是在民国时期,文人身上所经历的爱情更是让人难以忘怀,就像这对恋人,本是师生,却冲破了当时世俗的界限,选择相爱在一起,在后来十年的岁月当中陪伴彼此,成为彼此最好的回忆,这两个人就是鲁迅和许广平。
在这期间,她整理了所有鲁迅生前的心血,1968年的时候,许广平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70岁,在她死后,也有一小部分陪伴鲁迅先生。而发妻朱安也是和鲁迅的母亲葬在一起,也没和鲁迅在一起,总之许广平这一生,坚定的跟着鲁迅,没有名分,但后人都会认为许广平是先生的妻子,就这样度过了十年。
⑼ 谁知道许广平的资料
许广平(1898—1968)女,笔名景宋,广东番禺人。早年就读于直隶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1926年9月到广州,任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训育主任兼舍监。1927年10月在上海与鲁迅结婚后协助他工作。1936年10月19日与宋庆龄等商量鲁迅治丧事宜,决定由宋主持鲁迅葬礼。1938年与郑振铎等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12月15日在上海租界被日军逮捕,狱中坚贞不屈。次年3月1日获释。1946年1月13日与宋等参加追悼昆明一二一惨案中于再等死难师生大会。次年任上海妇女联谊会主席。1948年经香港转到东北解放区。次年7月7日与宋等出席上海各界纪念“七七”庆祝解放大会。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等。1956年10月14日与宋庆龄等出席鲁迅遗体迁葬仪式。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3月3日在北京病逝。着有《许广平忆鲁迅》等。
⑽ 许广平跟谁葬在一起
许广平葬在上海公墓,只有部分骨灰散落在鲁迅墓旁。
1936年秋,鲁迅因病与世长辞,彼时的许广平只有38岁,还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可她选择了毕生不再嫁人,直到1968年去世时,她始终孑然一身。许广平临终前,留下遗愿:“不要将我葬于先生(鲁迅)墓旁,火化后的骨灰也无需保留。"
后来,许广平的后人尊重她的决定,将其葬在上海公墓中,没有为她立墓碑,但将她的部分骨灰散落在鲁迅墓旁。
(10)许广平先生活了多久扩展阅读:
1917年许广平就读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担任天津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主编,并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了“五四运动”。1923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成为鲁迅的学生。
1927年1月,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许任助教和广州话翻译,与鲁迅在白云路租房同居;10月与鲁迅到上海正式同居。1929年,生子周海婴。1932年12月,与鲁迅的通信集《两地书》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