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活日常 > 榆林有什么生活习惯

榆林有什么生活习惯

发布时间:2022-12-22 15:48:07

1. 榆林市消费水平高么,为什么


个人觉得原因有如下几点:
1、榆林交通不便利,使得物品流通过程过程中交通成本高,促使消费高
2、榆林这几年由于能源(主要是煤矿)开采,使得很多人一下子富裕起来,这些人的消费促使榆林消费猛增,但事实上榆林还比较落后,这种消费是一种畸形消费
3、榆林人的生活习惯决定榆林消费高,榆林人喜欢下馆子。

2. 榆林这个地方到底穷不穷,那里婚嫁有什么习惯啊

穷其实不属于特别穷的地区,至于习惯,可以参考一下: 奴隶社会时期,陕北存在“群婚”、“收继婚”、“服役婚”、“转房婚”等婚姻现象,这在有关历史资料中均有反映。进入封建社会中叶,受汉族礼教先进文化的影响,陕北地区各民族普遍进入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少数富有者除外),婚姻礼俗大同小异,与近世相仿。但还是较多保留了原始、愚昧的一些婚姻观念和游牧民族的某些婚俗习惯。 民国前,男女婚事,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而定,本人没有自主权,婚姻多属买卖性质。婚姻过程一般为择亲、提亲、订亲、商话、嫁娶、婚礼等程序。 旧时,男女自 13 岁起,父母便托人给儿女挑选对象,了解对方家庭根本(一般往上推三辈祖宗亲路,有无狐臭者、外地人、吹鼓手、轿夫和拉驴公子等),门风(一般指一家人为人处世情况,若外界影响不好,称其人气不正)、光景(主指钱、粮、家产)、人品(泛指一家人的品格,主指所择对象的品貌)、八字(指所择对象出生年、月、日、时是否“犯月”相克,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之说法)等情况。另外,还讲究妗子不做婆,即使姨姨、姑姑做婆也不好,有“姨姨做婆,刀剪相磨”、“姑姑做婆,一世不和”之说。至于同族是决不可成婚的,因鲜有近亲成亲。再加上陕北各各族杂居共处,使陕北人种优化,所以陕北人大多身高强健,仪表俊美。若门当户对,即约请一合适的中间人(即媒人)说合提亲。期间,男女均不知其中缘由,更不曾会面。一般是男方向女方提亲,即使女方家长相中的,也是通过媒人示意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此时,媒人扮演主角,对方家长领会来意后,通过亲戚朋友侧面了解其根本、门风、光景、人品、八字等情况,视其合适与否,拿出主意,通过媒人传话,媒人发现是小妨碍,必用三寸不烂之舌来说合。经媒人说合,双方家长认可,选吉日(一般为双月双日)举行订亲仪式。一般县北在男方家举行,县南在女方家举行,由男方拿出烟酒喝订亲酒,后媒人根据提前与双方家长分别议定的钱物而宣布“彩礼”及订亲衣物,并由男方家长把钱物一一交予媒人,再由媒人交予女方家长。女方也通过媒人送男方(即新女婿)鞋袜及裤带,民间称鞋为“稳根鞋”,裤带为“长命带”,以示婚姻关系能稳固、长久。男女双方到结婚年龄,男方准备结婚迎亲,由媒人传话,在结婚前几个月与双方家长商定婚嫁日期、新娘衣物及迎亲仪式等事宜,后双方均按协议筹备婚嫁之需。 嫁娶在民间,男家称“引(迎)媳妇”,女家称“出嫁女”。旧时,办喜事一般为三天。第一天,亲朋好友前来贺喜或帮忙,称“聚客”。由聘请的总管莅位主持,安排相伙(村里或来客中的亲友)干帮厨、待客等杂务。当晚吹手动乐,喜事开始。次日早饭后迎亲队伍准备出发。迎亲队伍一般由七人组成,其中有一名迎人妇女(或婶娘、或嫂子),俗称迎人婆姨。(民间讲究“姑不迎,姨不送”)。迎亲队伍中必须有一名懂礼节及能说会道的领头人,若遇女方出难题,能善于应付,巧于化解,出发前要准备携带新娘的衣服被褥、首饰银器、大馍(10个)、猪肉(1块)、离母糕(2卷)、清油(半瓶)、筷子、白面(1小包),揣怀钱、坠箱钱以及未交完的彩礼钱。一切齐备,鸣炮三声出发,吹鼓手在前奏乐,迎人婆姨居中,其余人畜随后。若逢庙宇、村庄须鸣号、吹乐而过;过河、过崾崄也得吹长号(俗称“张号”)。 事前,女家也按协议准备,办嫁妆,备酒饭,约亲朋,组织送人队伍(一般由8人组成,其中有2名妇女陪送,俗称“送人婆姨”)。“迎人的”一到,女家院内设一桌案,摆上烟酒,由管事人向迎亲领头人敬酒三杯,以示欢迎,迎亲领头人将所带之物一一摆于桌案交待,谓之“表礼”。饭后,女方家总管向迎亲领头人交待陪嫁之物,添坠箱钱、揣怀钱、油、面、筷子等各加一倍退回。一切就绪,准备起程。新娘换上嫁妆,蒙上“盖头”(用红花被面或红绸子挽结成的)上轿,迎送婆姨抢着上马,长号一鸣,吹手先行。迎送队伍以迎人婆姨为先,新娘居中,送人婆姨在后,有序而行。此时,唢呐声声入耳,摇摇摆摆、浩浩荡荡出村。若遇好事者,可摆烟酒于路旁,迎送队伍必须停止前进,吹手就地吹奏三曲,三起三落,方才放行。途中,若有两家迎送队伍同向而遇,则有“抢路”之俗。抢路时,一般双方领头人为免纷争,经协商,往往让先者用圪针条耱路,示意为后行者的新路;若相向而遇,双方新娘应互换裤带或针线包,都用圪针条耱出新路而行。进村时,速度须放慢。吹手大显身手,或吹“得胜令”,或吹“将军令”、“大摆队”等乐曲。村人围观,热闹非凡。此时,公公婆婆入洞房,夹起枕头走一圈,俗称“抱孙子”,家人应遮盖碾、磨,怕青龙白虎“冲喜”。一切就绪,专候新人进门。 迎送队伍进门后,分设专房招待,新娘需“送人的”领头人扶下马(或轿),由新郎揭“盖头”,两人一前一后踩着红毡走向洞房(俗称“帐房窑”)。在此之前,吹手须进去张号,叫“冲帐”。随即有一人手端一碗麦叶、小钱、五谷边撒边唱,谓之“撒帐”。新人入洞房后,由一小孩端水让新娘洗脸,新娘得给少许钱,以示酬谢。新娘上炕,将席四角已压之物(有针线、核桃、红枣、钱币等)收存起来,谓之“踩四角”,后静坐前炕。随后,“送人的”坐席(吃“八碗”)。新郎要敬酒施礼,送亲领头人应以钱相报,民间称之谓“折席口”。 饭后举行上头仪式。由姐(夫)或姑(夫)主持,让新人背靠背坐于水桶上,将二人头发拢在一起,边梳边唱:一木梳青丝云遮月,二木梳两人喜结缘。三木梳夫妇常和气,四木梳四季保平安。新女婿好像杨宗保,新媳妇好像穆桂英。荞麦根儿,玉米芯儿,一个看见一个亲。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子戴顶子;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炕跑。天作良缘配好的,夫妻恩爱一辈子。随即,将红枣,核桃从新人头部倒下,夫妻二人争抢捡入自己衣兜。接着,主持人还要将新娘头盘成髽髻,意为结发夫妻能白头到老。随后,姐夫、姑夫老姑夫以及结拜兄弟还要闹房(俗称“骚房”)即让两个新人当众做出各种亲热动作。客人出节目,新人表演,令观者捧腹大笑。闹房毕,婆母由窗口向里撂儿女馍,盼望早日抱孙子。此晚“帐房”(洞房)灯光应彻夜不熄。 第二天清晨,小两口要吃儿女扁食,饭后举行“拜人”仪式和“亮箱”及见婆婆仪式。是日,男家发客,新娘回门,新郎带认亲礼品同去。翌日,小两口又由岳父母送回,谓之“送回面”。八日后,新娘需到娘家住七天再归,曰“对七对八”。

3. 榆林的社会

2012年,榆林市市域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榆林中心城区实现全覆盖,27个路桥项目建成通车,104条巷道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城区供水普及率达到96%,气化率达到83%。空港生态区、西南新区、芹河新区、东沙新区组团式开发建设拉开序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通过验收,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通过技术评估。锦界、东坑两个省级示范镇建设完成投资11.4亿元。振兴南部工程投入振南资金4.5亿元,投资额是“十一五”以来的总和,带动各方投资近10亿元,创历年新高。
2012年,榆林城区二级以上天数335天,比上年增加1天,其中达到一级标准天数为50天,比上年增加8天。全市各监测断面无劣V类水质,其中无定河米脂断面水质由四类改善为三类。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榆林地区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曾一度形成两汉时期的文化高潮。由于榆林地理位置独特、且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榆林的文化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政治动乱,经济凋蔽,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本世纪20年代,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杜斌丞、魏野畴、王森然等人的极力倡导,伴随着思想解放,榆林一扫过去沉闷的空气,文化事业出现了转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进入中学课堂,进步文化社团开始出现。1942年以后榆林大部分地区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开展新文化运动,秧歌剧、墙头诗、新民歌十分活跃,文化事业充满生机。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受到党和政府重视,发展迅速。在群众文化、民间艺术、文学艺术、图书、电影、戏剧诸方面出现了崭新局面。 民俗 榆林市共有12县(区),习惯上有南北6县的说法。北6县(区)是:榆林、横山、神木、府谷、靖边、定边;南6县是:绥德、米脂、清涧、吴堡、佳县、子洲。北6县有长城横穿其境,有毛乌素沙漠的沙丘沙地;南6县皆在长城内,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因之,北南风俗有明显的差异。北6县草地文明(游牧文化)占相当比重,畜牧业素来发达,群众住柳笆庵子、砖瓦房,喜食炒米、奶酪、手抓羊肉,喜饮白酒,爱穿皮袄皮裤,颇喜起动;南6县虽受游牧文明的影响,但以黄河文明(土地文化)为主,群众住窑洞、食杂粮、穿布衣、热恋故土、不乐迁徙、以农为业、躬耕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终岁辛劳,仍怡然自乐。
榆林的风俗有古朴的传统,山区的农民修窑洞时,先请阴阳先生看地势山形,定方位、择吉日。窑洞的样式多而且讲究,门面用细凿凿出,窑前有穿廊和雨盆。窗棂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术图案。城里的有钱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进两开,穿廊虎抱,雕棱绘彩。更有大户人家,门前树旗杆,蹲石狮,大门水磨砖砌门楼,有照壁,二进中有月亮门,分前后院,前院是书房,会客室,后院是家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榆林小曲
2006年5月20日,榆林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榆林小曲是陕西省一种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汉族艺术形式,又名榆林清唱曲,流行于陕西榆林一带。据说是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由随军塞上的江南艺人传到榆林,到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它取坐唱形式,一个人单唱,间有对唱或对白,男扮女声,真假嗓结合。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另加琵琶、筝、三弦等弹拨乐器,也有时加用月琴或京胡。打击乐器用一只小瓷碟。唱段多为带叙述性的抒情小曲,具有明显的江南民歌风味,在流传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着传统特征,一方面又吸收了陕北当地的民歌小调,如此便形成了南北一体的新艺术品种,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陕北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音,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地叙述故事。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说书在着名艺人韩起祥等的改造下,发展成一人同时操用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和小锣(或钹)五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陕北说书的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曲调比较丰富,风格激扬粗犷,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其中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陕北说书的传统节目很多,其中代表性的长篇有《花柳记》、《摇钱记》、《观灯记》、《雕翎扇》等,短段有《张七姐下凡》等。从20世纪40年代起,陕甘宁边区文协成立了说书组,由新文艺工作者林山等帮助韩起祥和其他艺人陆续编演了一些配合革命斗争的新书目,如《刘巧团圆》、《王丕勤走南路》、《宜川大胜利》、《翻身记》、《我给毛主席说书》等。韩起祥和刘绪旺、党福祥、王进考等是富有影响的陕北说书名艺人。近些年来,陕北说书的发展陷入困境,老艺人们逐渐离世,艺术传承后继乏人,急需扶持和保护。
陕北民歌
2008年6月,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报的陕北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汉族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汉族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
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西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汉族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米脂秧歌最具代表性。
靖边跑驴

2008年6月14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靖边跑驴是流传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民俗社火中的一种汉族民间歌舞表演形式,传说是由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民间故事创编或明成化年间由艺人姚福根据跑竹马改编而成的。跑驴通常尾随秧歌队后即兴表演。后经着名艺人张有万和舞蹈家孟海平 加工整理,已成为生活情趣盎然、技术丰富、独树一帜的陕北民间舞台表演艺术。其特点是将“驴”拟人化,表演时传神、传情、诙谐、幽默,展现出诱人的民俗文化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陕北道情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道情作为陕西陕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吴起、绥德、榆林、子州、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
绥米唢呐

绥米唢呐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绥米唢呐是陕西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汉族民俗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
谚语(陕北民谚)
2014年11月11日,谚语(陕北民谚)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府谷二人台

府谷二人台是陕西省府谷最具特色的汉族民间戏曲品种之一,在榆林市北部与内蒙古交界的神木、府谷一带,流传着一种由民歌向戏曲发展并已初具戏曲雏形的“二人台”,其语言通俗易懂,大量吸收和运用当地农民丰富的语汇,具有热情大胆、心直意显的艺术风格,富有生活情趣。“二人台”音乐具有西北人民热情豪放、粗犷强悍的性格特点,旋律跌宕起伏,委婉多姿,音域宽广,优美动听,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泥土气息。 二人台流行地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给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带来许多困难。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许多曲目、剧目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引。 榆林横山老腰鼓
横山老腰鼓于1998年和2016年两次登上春晚的舞台。
横山腰鼓广泛流传于陕西省横山县各乡镇村落,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最为普及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形式,深受陕北群众喜爱,有“腰鼓正宗窝子”之美称。腰鼓一般穿插在秧歌队中进行,但也有单独表演的。传统腰鼓只限男性踢打,20世纪60年代后,女性也打,只是有别于男性的动作风格。横山老腰鼓逢节必闹,遇节必舞。陕北横山老腰鼓在横山流传颇广。它产生的具体年代,至今未见史籍详细记载,据横山文化馆调查及部分庙宇石碑的文字存证推测,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中期。横山腰鼓倾注着汉族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思维,浓厚的生活气息,尽情抒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绥德石雕
绥德石雕工艺是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种类繁多,用途各异,据调查统计,按照不同用途可分为七大类别。其精湛的烧制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榆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山西和京津的文化影响较大。开化程度显然高于毗邻地区。榆林内,历史上南边的6县比北边6县发达。榆林最早的官办学校——儒学,唐初建干绥德,而靖、定、横儒学创建较晚。明朝中叶,随着延绥军事政治中心北移,榆林的教育事业逐步发展起来。民国时期,杜斌丞创办榆林中学。
1949年以后,榆林教育大体经历了这样3个阶段:卓有成效的17年(1949~1965),遭受重大破坏的“文革”10年(1966~1976),拨乱反正和改革提高的12年(1977~1989)。到1989年榆林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130所,其中小学5893所,初中179所,高中26所,农业职业中学14所,技工学校1所、中专8所,大专2所,成人学校4所,成人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405140人,职工人数达到28775人,其中专任教师24727人。
截至2012年末,榆林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48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8所,普通中学217所,职业中学21所,小学549所,幼儿园542所,特殊教育学校9所。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累计招生177327人,毕业187026人,在校学生数576705人。在校学生中,小学218110人、初中107615人、高中87368人、职中(高职)35718人、特殊教育553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专任教师38766人,代课教师597人。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8%和99.7%。

4. 陕北榆林有什么婚嫁风俗

由于习俗不同,各个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老百姓,更是以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情演绎着他们民俗文化。
我们且来看看这陕北人民的婚嫁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在旧时特别讲究门当户对,多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定。婚嫁仪式城乡大同小异,略有区别。

儿女婚事,一般先由父母托媒提亲,经双方家长调查(诸如年龄、品行、门风等)同意后,即择日定亲。定亲一般由男方送女方家4色水礼(烟、酒、肉、糕点之类)、首饰、布料、粮食、衣物和彩礼,女方也给未婚夫馈赠鞋、帽或衣服等作为双方定婚之礼。
双方同意定婚后,便是择日迎亲结婚,结婚为新婚夫妇一生最为隆重的仪式。

结婚迎亲由迎人婆姨1—2人,男子数人组成(去时为单数,回来时与新娘合为双数),同时携带“离母糕”、“大馍馍”以及新娘上轿衣服、首饰品并抬花轿(没有花轿则骑毛驴)。还有锁呐鼓乐队,大吹大擂,去新娘家迎亲。届时新娘家备以丰盛酒席和佳肴款待迎亲宾朋。然后,女方家也同样约请本族和亲戚中妇女3至5人,男子7、8人组成送亲队伍,并携带陪送嫁妆前往送人。

新娘坐轿或骑毛驴,均应面戴红纱巾,也叫“盖头”,一路上鼓乐高奏,路人争睹,热闹异常。 在新娘迎回进入洞房之前,婆媳之间互赠见面礼,生活特别富裕者互赠手镯、戒指、耳环等,一般平民则赠内衣、兜肚、针簪等。新娘、新郎进入洞房后,在旧时还有“踩四角”、“揩脸”、“上头(结发)”、“吃儿女扁食(意为多儿多女)”等风俗。而后设宴招待送人亲戚和前来祝贺婚礼的所有宾朋。

入夜,则是闹洞房,由同辈年轻男女与新郎、新娘逗趣取乐,闹房内容,花样翻新,丰富多彩,兼大欢喜。闹房结束,新郎、新娘共进晚餐。最后是“送儿女馍馍”。旧时由婆母身着山羊皮袄,一手持擀面杖,一手以升子端馍头7个。用擀杖戳破洞房窗户纸,将馍投入洞房,并念念有词曰:“手里端个升子,来年抱个孙子,拦门敲一棍,孙子一大群”。以此祈求五男二女,后继兴旺。然后夫妻“收四角(床铺四角置放的红枣、核桃、银针、红线)”,同榻就寝。

次日晨起,新娘梳洗打扮,谓之“开脸”。早餐后,新郎新娘出洞房举行礼拜。先拜祖先,次拜高堂,夫妻相拜,再拜媒人及所有亲朋来宾之长者,谓之“见大小”。凡受礼者均馈赠礼钱,置于盘中,由新郎端至洞房门口,新娘从盘中抓一把钱,谓之“抓拜礼”,所抓之钱属新娘之私房钱。礼拜后,开午宴,新郎新娘逐席斟酒礼拜,谓之“拜席口”。饭后亲戚宾客分别各自返回,至此,迎亲结束。

次日,新娘陪同新郎回娘家,谓之“回门”。新郎回门期间,新娘家户内近亲分别宴请女婿客(新郎),新郎首次回门,宴请就餐均坐上席,不分老少长幼都应予新女婿敬酒(但下次再去岳父家则无此俗)。新郎新娘返回时,新娘父母同行而去,叫作“看回门”。双方父母,互称亲家,同桌而坐,频频举杯,促膝谈心,甚是融洽。至此婚礼仪式全部告毕。

5. 榆林奇特的城建是神州大地的奇葩,那么榆林当地的婚俗是有哪些内容呢

榆林结婚风俗是指的陕西省榆林地区的人们的结婚风俗习惯。榆林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小有名气的,因为康熙皇帝曾经有给这个地方赐碑,两守孤城,千秋忠勇。榆林当地的奇特的城建可以说是神州大地的奇葩,那么榆林当地的婚俗是有哪些内容呢?

当然了,以上的这些榆林结婚风俗介绍的并不是非常全面的,大家还可以多多的与当地的长辈了解,如果说没有长辈可以问的话也可以找专业的结婚网咨询。

6. 榆林有哪些民俗风情(简略一点)30—50字

榆林民俗风情

榆林的风俗有古朴的传统,山区的农民修窑洞时,先请阴阳先生看地势山形,定方位、择吉日。窑洞的样式多而且讲究,门面用细凿凿出,窑前有穿廊和雨盆。

窗棂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术图案。城里的有钱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进两开,穿廊虎抱,雕棱绘彩。更有大户人家,门前树旗杆,蹲石狮,大门水磨砖砌门楼,有照壁,二进中有月亮门,分前后院,前院是书房,会客室,后院是家眷。

景点简介

榆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爱心城市 ,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市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

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榆林古城 ,红石峡,统万城遗址,红碱淖,榆林沙漠国家森林公园,石峁遗址,白云山,青云寺,悬空寺,二郎山,府州城,高家堡古城,西峰寺等各大景点。

7. 山西大同和陕西榆林,你会选择哪个城市定居生活

我选择榆林,因为我是吃货!榆林 美食 真不少,真是充分体现了关中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相融合的 美食 特色,所以榆林既有各类面食,又有大块吃肉的饮食习惯,还有薯仔、杂粮、豆类浓厚的地域饮食色彩。

在陕西,羊肉消费量最大的无疑就是榆林和延安了,关中地区吃羊肉,无非就是吃个味道,喝个汤。而榆林人吃羊肉则必须一顿吃好,吃过瘾,起步是每人一小碗。而且榆林人会吃会做羊肉,并且是羊的各部位都可以做 美食 ,羊头、羊蹄,羊杂…。榆林街头的铁锅炖比比皆是,近几年也开始进军西安市场啦。

陕西榆林

当然是大同了!千年古都、塞外江南、民风淳朴、交通发达!

大同

两个地方都去过,同为 历史 文化名城,但大同文化底蕴更深。现阶段初步转型成为 旅游 城市,居住环境挺好,同时饮食比榆林更多更好。榆林居住环境也不错,但相比大同差一些,榆林唯一比大同优秀的地方在于财政收入吧,我觉得。

但选择居住环境,我还是优先考虑大同

榆林

大同

选择大同,大同出美女[呲牙]

榆林

当然选择大同了,不管是文化还是环境,都会选择大同

8. 榆林过年风俗是什么

剪窗花,贴窗花,蒸年糕,包油糕,搓麻花,打饼子,漏粉,生豆芽子,磨豆腐,扭秧歌,闹社火,酿米酒,贴炕围子,贴门神,写春联,贴春联,挂灯笼,打冰摆铡刀

农历正月初1,主人黎明即起,祭拜天地、祖宗,鸣放鞭炮,村庄一片氤氲。家家户户吃水饺(俗称扁食),男女打扮一新,为长辈拜年。受拜者以烟茶、花生、瓜子、糖果招待,并用钱币赏赐小孩。

是日,村人相见,皆贺新年,或散步,或聊天,或玩耍,乐在其中。农村中有将除夕中午所剩捞饭于正月初1中午再食的俗习,称之为夹年饭,取年年有余之意。

初2开始,亲戚朋友互相拜年。初5,送5穷之日,燃放爆竹,送去穷鬼,迎来财神,饱食一餐,谓之“填5穷”。有的地方从正月初1日起,所扫的垃圾都堆一起,是日晨,主妇将垃圾倒往远处,边倒边说:“送穷神,送劣神,把穷神送个干干净净”。送5穷,现在很少见到。

初6,俗称过小年,过法和除夕相似。早上燃放爆竹,中午祭奠祖先,晚上遍张灯火,彻夜不熄。去年新婚之婿,携带妻子到岳父家过小年。定边、靖边有以长幼为序叫魂的习俗,榆林旧时有将炒黑豆撤于房壁叫作“爆六甲”的习俗。

在陕北古风文化园内,彩扇飞舞,锣鼓喧天。

秧歌队的队员们撑着花伞,手持彩扇,跟着鼓乐队的节奏,在伞头的带领下,变换着各种队形,扭起了欢快的横山大秧歌。吹唢呐、跑旱船、赶毛驴、踩高跷,穿插在秧歌队伍中,市民们纷纷拿起手机、相机记录下这欢乐的一刻。

横山老秧歌和老腰鼓是陕北榆林流传已久的春节民俗文化活动,五彩缤纷的服装、欢快跳跃的步伐、精彩绝伦的演出,无不令人拍手叫绝,为春节增添了许多喜庆气氛。

阅读全文

与榆林有什么生活习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8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2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6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1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0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