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育贴近生活有哪些基本途径
随着高校收费制、学分制、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居住分散,班级管理变化,原有的单纯依靠集中进行的德育工作方式已不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时间,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将学生的生活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使德育目标、内容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将德育的内容要求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在新的时期,德育贴近生活已成为当代德育创新的重要课题,德育贴近生活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作为德育工作者,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努力构建面向生活的德育新理念,使德育工作不断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德育主体置于生活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本身是一种具有主体性的社会存在。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个性的核心。德育要贴近生活,首先要把人看作是人,要将德育的主体置于现实生活之中,不能将其无限制地拔高。道德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与人的丰富生活相联系,做到生活过程德育化,德育过程生活化。生活是伦理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道德的唯一基础,离开生活的基础,道德将走向虚无。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不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这就是说,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应该有脱离生活的道德。生活应该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每个人切实的经历,它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或者主要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解决一系列的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现实生活中,人们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而是为了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发展个体的道德。这就告诉我们道德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形成、提高和发展只有通过他们的生活去影响和改变。道德教育要关注个体的生活,要将学生置于整过生活的全过程,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味道德、实践道德,要帮助学生理解个体生活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在个体生活实践中形成完整的精神生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新生活,把握生活,主导生活,并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受新的生活。 道德教育贴近生活的意义已逐步取得共识,道德教育已开始从封闭式教育进入到开放式教育,从课堂理论进入到真实生活。青年志愿者、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文化、第二课堂活动等群众性道德实践的广泛开展,使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认识到社会生活的本来面貌,从而进一步学会怎样参与社会生活的改革与创新活动,这标志着学生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已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德育工作对象或是单纯的被动接受教育者,他已成为德育过程中的工作主体,在生活中主动把握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生活实践中得到提高,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人生信念和信仰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确立。随着高校收费制、学分制、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居住分散,班级管理变化,原有的单纯依靠集中进行的德育工作方式已不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时间,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将学生的生活作为德育工作的载体,使德育目标、内容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将德育的内容要求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 德育目标贴近生活 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正因为这样,德育目标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目标就在眼前,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做到,而不应该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解决人的思想实际,使人生活在世界上更加充实,更有意义。过去我们制定的德育目标、内容超越学生的实际,德育过程过于简单、形式,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宏大叙事”或“绝对真理”的灌输,有单纯政治化、功利化的倾向,其结果是学生虚与委蛇,虽然学生学习了与德育有关的知识,但仍有可能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分析人的需要特征时提出了着名的人的需要层次论,他指出人的需要是由低向高逐级发展的,低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人,是不可能有高一级需要的。这给我们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有一个很大的启示,即德育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应该循序渐进。多年来我们的道德教育一直存在“倒金字塔”的现象,即在小学进行的是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大学进行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生进行的是宿舍文明教育,留学生进行的是热爱家乡教育。学生们从小就高喊着空洞的、离自己相当遥远的理论和口号,而对身边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小事却视而不见。对于这一问题的出现,我们不能一味地怪罪于我们的学生没有道德素养,事实上并非是我们的学生不愿做,而是我们的德育长期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问题,就是德育目标、任务“隔离”于鲜活的现实生活,总想在一个假设的、净化的情景里用“高大”的架势去塑造人类的灵魂,不切实际,超越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既没有能坚强“顶天”,也没有能扎实“立地”。 生活世界是蕴含丰富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是道德根植于其中的深沃土壤。德育的目标只有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丰富的道德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为自己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有人认为德育贴近生活降低了德育的层次,如果德育采取生活化的方式,最高理想将难以实现,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弄清德育生活化的真正内涵。其实,德育贴近生活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回到低级的、退化的、庸俗的、消沉的、非批判性的生活中去,而是通过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教育、启迪学生,并使学生自觉用科学的方法思考生活、创新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内化道德规范,最终实现我们的道德目标。 德育内容源于生活 德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爱国主义、党团基本知识、形势与政策、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集体主义与团队精神、法纪与公民意识、学风与校风、创新精神与竞争观念、美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对于这些理论教育的内容,我们应做深入地分析研究,应尽可能让这些理论内容贴近生活,并融化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去,从而使德育的内容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 众所周知,道德是为人而设的,道德之所以为道,应该是大众所知之道,所好之道,所乐之道。也就是说道德规范的命令或要求的依据应是大众所熟习或为大众所认可的。德育要达到此目的,德育的内容就应顾及学生的需求与实践的意愿,其内容不应是抽象的,而应是具体的、生动的,德育的内容应取之于学生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个体。要让学生在了解教育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讨论、启发、引导,调动主观能动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较好地促使学生接受教育内容。 实践表明,德育不仅要指明政治方向,更要解决人生困惑和社会问题,提升人生境界,贴近生活理应成为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学校的德育只有深入到学生实际中去,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德育内容源于生活就是要求德育要从社会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全过程。学生在课堂接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在课余和社会中生活、活动、学习等,社会是个大熔炉,鱼龙混杂,积极的、消极的、先进的、落后的、高尚的、低级的混杂在一起,我们应创设一个具有自由发展的、有秩序的、愉快的、充满生机的道德教育环境,从自己说起,从身边说起,从生活说起,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道德规则的理解,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 德育工作融入生活 传统教育主张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对教育的这种定位,使得人们总是把社会发展需要放在首位,向受教育者按照社会发展需要传授已有的知识和文化,以社会行为准则来规范教育对象。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作为人的真实存在,强调的是一种共性教育,没能尊重人的个性需要,完全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德育工作往往停留在课堂或办公室,没有能够沉下去,深入到学生的宿舍,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没有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结果是精力投入很大,效果却不很令人满意。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的住宿呈现出分散化、多样化的特点。有住校内公寓的,也有住校外公寓的,有住自家或亲戚家的,也有自己租借民房居住的,有两三人住一间的,也有七八人住一间的,出现了同一学校、院(系)、年级、班级的学生住宿地点分散各地、住宿状况千差万别的现象。现在,同一宿舍的同学不是同一学校、同一院(系)、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已不为新鲜,加上学分制的推进,班级单位概念淡化,单纯依靠原有的以班级、院(系)为单位的德育工作运行系统难以运转。德育工作只有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学校应根据高校改革的需要,及时把德育工作系统的重心下移,使德育工作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生活时间、衣食住行,并在生活中帮助学生理解个体生活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在个体生活实践中形成完整的精神生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把接受道德教育、加强个人修养作为学生自己生存、生活的形式,主动地、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生活质量,丰满个体人生。 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生活,要求德育工作者尽可能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和熏陶学生,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和先进事迹、光辉人物去感染、影响学生。大量的事实表明,德育工作只有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并在实际生活中教给学生获得解决人类精神困惑的智慧与技能,才能使学生获得人生价值的超越和升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事业才会后继有人。
⑵ 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是如何做到贴近学生生活的呢
在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动要以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形式要尽量真实;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⑶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是怎样使情境设置贴近生活。
一 灵活运用教材,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要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限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穷为生动,更有利于学好数学。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灵活地运用教材,灵活根据学生实际,巧妙地设置课前谈话。如教学“分数的简单计算”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
师:前两天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数──分数,这几天祝老师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是分数,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
师:(随手拿起学生中的一只饼干形状的铅笔盒)你看到了分数吗?
生:我看到了1/2,假如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师:祝老师在吃巧克力时又吃出了分数,你猜猜老师吃出了什么分数?(出示巧克力图)
生1:祝老师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吃了这块巧克力的1/8。
生2:吃了3份就是吃了这块巧克力的3/8,吃了4份就是吃了这块巧克力的4/8。
生4:全部吃完就是吃了这块巧克力的8/8。
随后,我指着从学生口中说出的分数,顺着问:“看到3/8和4/8,你想到了什么?”“4/8和3/8合起来是多少?”我设计的看似简单的谈话,随意的提问,却已从不经意中构建了学习材料,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我这样的引入亲切自然,贴近生活的情境,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亲和力。
二 通过生活事例,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地借用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例,进行适当加工编制,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是通过这样的生活事例来设计课堂教学的:
师:请大家看屏幕。(课件演示:自行车车轮分别为圆、正方形、椭圆,有的轴不在中心)有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比赛正在激烈地进行,请同学们猜想一下,最后谁能得第一,为什么?
生:小狗。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
师: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不说它能跑第一呢?
生:因为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有在中间。
师:那么小猴,小猪呢?
生:它们的车轴在中间但车轮不是圆的,跑得慢、还一颠一颠。
此时不用我说了,明显的两个问题在学生脑子里已经产生: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圆形车轮的车轴为什么装在中间跑起来又快又稳呢?这种问题情境极大地促进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
三 开发教学资源,设置贴近生活情境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单纯、相对固定的教材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的教育要求。所以,我们在新理念的课堂教学下,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重组教材内容,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例如,教学“万以内数读法”时,我在上课之前布置学生搜集校内外日常生活中见过的万以内的数。学生积极地搜集了许多万以内的数,如本校学生总人数1212名,新购的电视机1300元,平均每天有135人来阅览室阅读资料等等。在课堂上,我利用学生自己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学习中,我又设计了让学生读一读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蓝鲸的重量、学校为社会已培养的学生总数、运动场的占地面积。这样,我将教材中的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感受到“万以内数读法”在生活中普遍应用。又如教学“数数”时,我让学生数一数自己周围物体的数量,有几个同学,几本书,几支笔,几块橡皮,几盏日光灯,几张课桌,回家也可以数数自己家里的具体事物。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真正感受数学的价值。可见,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应用数学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四 模拟现实情境,设置贴近生活情境
模拟现实的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拉近数学与生活现实的距离。教学用数学时,利用学生喜欢郊游的心理,先出示几幅秋天
⑷ 征文要求 主题鲜明,内容充实,贴近校园生活,结合学生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行文流畅,用词精炼,
序幕
在这个充满了竞争的社会,在这个高手如云的校园,没有人敢对自己放松,因为即使已经名列前茅,稍不留神就会被别人超过。所以,同学们每天都被书海题海淹没……
镜头一:高超的拖堂术
“铃铃铃……”同学们期待已久的下课铃终于响起,可数学老师还站在讲台滔滔不绝地讲着他的什么三角形,勾股定理,唾沫星子四处飞溅,竟也丝毫没发觉,可怜了我们的前排同胞们。有些大胆一点的就在下面小声提醒:“老师,下课了!”可他也装作不知道的样子,还说:“讲完这一点,30秒就行。”大家听到这句话,又重新打起了精神,在下面倒计时:“30,29,28……”终于30秒过去,老师居然还没有一点要走的意思,60双眼睛可怜巴巴地望着他,恨不得他立刻人间蒸发了才好!等他讲完一踏出教室,“铃铃铃……”上课铃不时趣的发出噪音,物理老师也随着噪音走了进来……
全班晕倒……
镜头二:乱世出英雄
哈哈,你现在一定百思不得其解吧!哪来的乱世?何为英雄?其实呀,乱世指的就是老师们布置的那堆积如山的作业;英雄嘛,当然就是因为作业的压迫而日积月累不得以练就了一身“抄功”的同学们啦!瞧,那各科的报纸,试卷好似雪花般纷纷落下,同学们的抱怨也随之响起,可绝情的老师们根本没有考虑到,晚修那么少的时间是根本不可能完成如此多作业的,还谈何复习预习呢?没办法,为了避免没完成作业,会给请去办公室喝茶。急中生智,大家就充分利用了集体合作精神,制定了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每次作业,都安排好,让一个同学做数学,一个做语文,一个做英语……以此类推,反正每科都会有一个人做,然后再交换一抄,就ok啦!是不是方便快捷又省事呢?佩服吧!
更有甚者,因为忘记了某科还有作业,导致上课老师要检查时才恍然大悟。怎么办呢?不用怕,我们的功力大着呢!老师在那边检查,这边就顺手拿起同桌的一本抄起来。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足以让你大跌眼镜,等老师来到跟前:“我做完啦!”你老师又奈我何呢?
苦了这帮生活在乱世中的英雄们……
结语
老师们,手下留情吧!你们只会天天说我们不听话,上了课也不进教室。可又有哪个班会每节课都拖堂呢?你们只会说我们懒,不按时完成作业,可你们得让我们有时间做啊!
无奈……
⑸ 什么是真实的大学生活
寝室生活:大学和高中不一样,寝室占据了大学的很多时光。在寝室里,你可以读书,玩电脑,和室友一起吃火锅。寝室就像你的第二个家一样。
教室生活:大学的教室不和高中的教室一样,大学的教室很大,而且位置不是固定的。一般都是和室友坐在一起。
社团生活:大学的一个特点就是社团了,大学的社团有很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加入,还能认识很多的朋友。
旅游生活:在大学,空闲的时间很多。你可以和室友一起去临近的城市走一走。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以后工作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
⑹ 最贴近实际生活是什么意思
就是要把你的生活和学习中经验、体会、感悟之类的联系起来,总之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是真实的,具体化的,而不是凭空捏造的。
⑺ 政治教学中如何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体现时代性
而今新课改对政治教材进行了全面的调整,书本上的知识点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是每个学生都碰到过的问题、都想了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不但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一种情感的感化思想觉悟的提升。思想政治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思想政治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学生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因此,不仅仅老师上课前得准备一些事例,学生也应该多融入社会,多了解相关时事。我在这里就想简单谈谈我是怎么在政治教学中让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一、课前准备 根据教学实践,精心选择合适的复杂的案例分析,所选的教学案例笔削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在课前将相关材料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先阅读、思考,学生也可以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或就案例问题自发地进行初步讨论。当然,为了便于学生课前去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将教学案例中要解决的讨论题附后。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开放性。例如在“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教学中,我就提前准备了有关“神六”发射成功等相关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非常浓厚,当然这堂课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教学中的实践性 在政治教学中的事例,来源于鲜活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政治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通过实际例子的教学让学生在不离开学校的情况下,可在短期内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弥补了学生实践经验中的不足。在教学中把课内外连接起来,把学习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真正实现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有机结合。例如在进行“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的教学,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对爸爸、妈妈及爷爷等人进行调查,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理所当然,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更加轻松了。 三、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思想政治课的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无论是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搜集整理案例,或让学生参与讨论、辩论,或让学生写出相关的政治小论文,在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还存在学生与社区、学生与家长等的积极互动。学生在多方面的积极互动中,走进了社会,体悟了人生,学会了学习、做事和合作,使学生不断成熟起来。
⑻ 贴切生活还是贴近生活是什么意思
贴近生活就是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要跟现实生活中相融合,如果天天天马行空的不着边际的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就不能叫贴近生活了,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要做一些跟实际生活相府的事情,踏踏实实过日子,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过的充实一些
⑼ 如何理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自尝一尝”,如果把语文教材内容比作是“梨子”的话,那么,要想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就要亲自体验体验,也就是“尝一尝”。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语文。因此,语文教学应融入生活化气息。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观察小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引导小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应从哪些方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呢?下面主要从小学语文教师的层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课堂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阵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将语文教材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进一步深刻感悟生活的多元化。
小学语文教师可在语文课堂上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直面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体验生活。比如:在学习《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路边或河边的小柳树,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枣园里摘枣的情景,让学生对小柳树和小枣树有更多的理解。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引导小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雷锋叔叔,有的学生找到了乐于助人的同桌,有的学生找到了高年级的学长,有的学生说到了帮助盲人过马路的大哥哥,还有的学生讲到了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陌生人。教师做最后总结:“只要大家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雷锋叔叔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写作文往往是小学生最为头疼的课业之一,在小学语文作文课上,常常演变为学生搜肠刮肚地“编”作文,这是小学生缺乏生活感的表现。只有学会观察生活,才能够更加敏感地捕捉到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深层次的东西,才能写出更加深刻的文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融入到作文中去。
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设定作文题目时,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写自己常见的事物或者是自己曾经真实经历过的东西,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胡编乱造作文。比如:在一次作文课上,我给学生设定的作文题目是《我爱学校的白杨树》,因为学校操场上有一大片白杨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过与白杨树邂逅的经历。为了让学生能写出贴近生活实际的好作文,我还特意带学生到学校操场仔细观察那些白杨树。我说:“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白杨树的树干挺拔。”“白杨树的叶子哗哗响,仿佛在欢迎我们。”“我们学校的白杨树像是学校的卫士。”然后,我再次引导学生:“我们天天都能见到学校的白杨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与它有过什么故事吧?”于是,学生纷纷讲起了自己与白杨树的故事。如此一来,学生写作兴趣浓厚,写出的作文也都各具特色。有的学生写白杨树的挺拔傲然,有的写自己在白杨树下读书的场景,有的将白杨树比作哨兵,有的将白杨树比作自己的父亲,有的学生甚至还引用了茅盾的《白杨礼赞》:“白杨树是一种力争上游的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生动丰富的白杨树跃然纸上,承载着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热爱。
三、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作业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多做练习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在布置作业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布置一些全班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础练习题,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差距,层层递进,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选做题。
比如:在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时候,可以布置如下作业:抄写古诗一遍;熟读并能够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写出每句诗的意思;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与古诗内容,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这首诗是送别名诗,尤其是后半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我们展现了浓浓的送别情谊,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诗句。第一题和第二题是每一位学生都要做到的,而第三题和第四题则可以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为。这样,必做题和选做题的新颖、选做题的取舍都让小学生眼前一亮,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作业的布置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是对学生个性差异的理解和尊重。
总之,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更是生活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将语文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 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⑽ 作文教学如何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一、情感板块——激发写作情感;二、素材板块——放眼生活阅读;三、练笔板块——强化习作训练;四、评改板块——展现自信成功。
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情达意,培养写作能力的综合训练。作文水平的
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程度的重要客观标志,就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言,观察、组织、思维、写作始终贯穿其中。
在指导学生观察中,老师不仅要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还应教给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观察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观察是思维的基础,要让孩子们打开思路,展开联
想,把观察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再组织,布局谋篇的同时,也要把握好重点材料的安排,精心设计,合理构思。读写结合,在平日的教学中,加大阅读的训练力度,
有意向写作方面迁移,既指导了写作,又促进了阅读的深化和升华。而在实际中,还需获取具体的训练方法、积累方式。学生没有生活积累,习作自然言之无物,其
实生活浩如烟海,写作材料取之不尽,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RlxHUW_U-QmrQnQpJfJH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