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活日常 > 民国时期的人如何生活

民国时期的人如何生活

发布时间:2022-12-25 12:19:56

❶ 民国初年社会生活有哪些变化,具体有哪些特点

清朝灭亡以后,中国人就不会再穿着像清朝那样的服饰,留着那样的发辫。

都开始剪掉了辫子,穿起了洋装,或者我们民族自己的旗袍、中山装之类的服装,这就是社会民生方面一个很显着的变化,而且古代那些封建礼仪也在慢慢的被抛弃。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1)民国时期的人如何生活扩展阅读

民国时期的农村,虽然基本是自给自足的,但专业商人在商业发达的城市和沿海地区比一般落后国家要发达,这被称为商业资本主义或原始资本主义。上海、宁波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其它地区的国内贸易和主要在最终消费品生产中的分工是这些商人的主要生意。

这种商业资本主义不但导致商业分工的加深,不同的专业商人处理贸易的不同环节,专业货栈的出现,专门协调,规定商业活动的行会和商会的出现,而且产生了相当发达的中国自己的金融网。山西票号就是这样一个适应商业发达后所需金融服务的网络。

它发行发挥货币功能的票据及信贷。各种钱庄和当铺也在沿海和发达地区形成网络。各种习惯法和私法也发达起来,以调节发达的商业和金融活动中分工和相关交易以提高交易效率。

❷ 想了解民国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

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主要采用马褂、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在款式、质料、色彩及具体尺寸上都有一定的格式。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则可不拘。在初春或深秋之季,人们常在长衫之外,加着一件无袖马甲,以代马褂。随着西风东渐,上海男子,特别是洋行的职员率先穿着西装,但并不排斥传统的服饰,马褂和西装革履并行不悖。在长衫、马褂的同时,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以庄重、儒雅之感。孙中山先生当年十分喜欢穿着这种服装,并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食——民以食为天。在衣食住行这人类生活的四要素中,吃是第一位的。上海人见面的问候,不是“你好”、“早安”,而是“饭吃过了没有?”虽然并没有要请人吃饭的意思,却可见吃饭之重要。1)西菜进入上海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事,上海成为对外通商港口,外国的传教士和商人接踵而来。西菜从此传入上海。2)西菜在上海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演变,不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用中国烹任法简单烧制的"中西大菜",而是真正吸取了西菜的骨髓,发展了西菜各不相同的风味特点,逐渐形成菜式流派,主要有法式、美式、俄式、德式和意式5大流派。每个流派均有其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烹调方法,五种菜式代表了整个西菜系列的独特风格,它与中式菜肴各有不同的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住——19世纪50年代,随着由于“小刀会”起义而带来的“华洋分居”局面的结束, 许多中国人为逃避战火而进入租界,住进了外国人专门为他们建造的不中不西的房屋。后来,它演变为一种让千千万万上海人生活了一个多世纪并由此 而形成了近代上海市民特有文化与素质的、使上海人至今难以忘怀的居住形式--石库门里弄,上海人称之为“弄堂”。行——进入20世纪以后,租界当局在上海大规模兴办公共交通业。这一方面是出于繁荣租界经济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上海工商业日益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城市活动的节奏明显加快,当时的江北小车、人力车、马车等交通工具,运载量小,行驶速度慢,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而且,开办公交客运可获厚利。于是,电车和汽车应运而生。

❸ 民国时期的名媛们,她们平时都是如何生活的

自从上海名媛被曝出来之后,名媛似乎都是一个贬义词,用来讽刺那些追求名利和奢侈品的女生。还有很多的男生,他们为了能够吸引那些女生,也会采用名媛的这种方式,让人觉得以此为耻。但其实在上个世纪名媛,可谓都是那些豪门世家都是一等一的大小姐。她们不仅会享受,而且每一个都是有一定的文化气质的。

一提到陆小曼,人们就觉得她是徐志摩的妻子,认为她名气这么大是跟徐志摩分不开的,但其实人们都忽略了陆小曼,她本身就十分的优秀。她出自于名门世家,父亲是元老级的人物,在年轻的时候,父亲就为她请来了一个英国的女教师。对陆小曼教授英语只教了两年的时间,她就被北洋政府进行聘用,担任外交翻译官。可以说她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而且她画画写作一样不差,可以说是样样优秀。

对于其他人来说,名媛是很优秀的,跟现代的优秀,女性根本没有太大的差别。她们平时的生活基本上都是进行学习,提升自己不仅会学习钢琴、文学和英语,而且在人们面前都是十分有气质的大小姐。她们跟现在的名媛不同,她们总是有着现代人没有的那种气质,让很多人都十分羡慕。而现在的名媛,她们总是给人一种很低廉的感觉,没有当时上世纪名媛那么受别人的追捧了。

❹ 底层人民在民国时期是怎么生活的,生活究竟有多艰苦

民国的状况,真的像某些人说得那么好吗?

咱们今天不谈什么左右立场,我们只摆事实、讲道理。

换句话说,这里面牵涉到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话语权在谁手里。

唐史学界以前有一个片面的认知,说唐朝马球运动很兴盛。

❺ 民国的时候,人民生活如何

当然不怎么样,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五色旗为国旗。 从此,民国诞生,所以,民国时期为1912--1949年,可以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时期。这一时期之前,中国面临的是外国殖民者的殖民扩张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各地的军阀林立和混战不休,我们都知道,战争必然意味着资源消耗,简单点就是花粮食花钱,所以当时的人民不过在任何一个军阀的统治区内都要面临着横征暴敛,军阀也很无奈,不横征暴敛,便无以支撑军费,无以支撑军费,便有被灭掉的危险,但他们都有统一全国的野心。那是的人民就想战争机器的螺丝钉,不声不响的工作供其运转,没有太大的变动、选择和幸福,当然能活着本身就是幸福,因为贫穷饥饿坑定少不了,有人冻死饿死。
这种情况持续至北伐结束,国民党名义上实现了全国统一,但人民的基本角色并未改变,因为在国民党发展的时候以及北伐的时候,共产党也在蓬勃发展着,这些无产阶级领袖——我将其称之为灰色年代的理想主义者也在奋斗者,企图将中国代入一个人人平等、共产共存的世界,他们的思想唤起了很多人民的热血和希望,希冀着那个梦幻般的世界。当然国民党不会任之不管,再加上那时的日本开始侵华,所以战争仍然会有的,因此,人民的角色仍未改变 ----- 战争机器的螺丝钉,所以生活还是一如往前、横征暴敛,有战争就有牺牲,一个将军的一个命令就会造成数万条人命的消失,主要战争尚艰难负担,又谈何社会保护?社会保护措施不佳,国家整体生产力不行,有人饥寒交迫,社会治安可想而知,人民生活也可想而知了吧。这一阶段主要是国民党与共产党的争斗,当然这是咱们国家内部矛盾,以及抗日战争-----这才是主要矛盾,它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难以估计的伤害。当然它的出现还对我国的格局造成了影响,影响着未来局势,有些话不便说,可自己参悟。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不佳,人民生活不用多说 。
几年的抗日战争打下来,国民党作为正面损失惨重,但军费哪里来的?当然是人民掏的,因为他是名义政府,掌握着税收的权利,问人民要钱也是打着保卫国家的旗号。所以人民的角色未变。抗日战争结束后,人民的生活怎么样?我想你可以猜出了———角色未变。因为内战开始了,把外地驱逐出境后,同胞 终于兵戈相见,这是一段沉重的历史,很多人不愿过多回忆。很多人在反思,以前是暗地里反思,近几年由于政治形势,国共终于有握手言和的趋势,所以便可明着反思了,其实在我看来也不用太多感慨、叹息、无奈、悲哀,毕竟以成为历史,不管对错与否,都无所谓了,那些死去的战士我们都为他们祝福。内战的开始便是一轮新的资源角逐和经济角逐以及人心角逐,当时国民党掌握全国主要的发达城市,并以此为豪,认为其能力不用多说,定可统一全国,而共产党无奈之下开始了长征的道路而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事实上当时共产党确实处于明显劣势,国民党在抗日结束后急于恢复力量、补充军备而忽视民生是他的一大战略失误。不得不说毛泽东主席是一个天才军事家,因为现在我们把问题看的再透彻也只是事后诸葛。所以,内战时期的人民面临着国民党更大的搜刮以支撑其鲜亮的军服和武器,而解放区则是不动人民一针一线的死规,相比立见高下。自古得人心得天下 ,故而渐渐地国民党失去了优势地位,越打越弱了,便只可进一步横征暴敛。你一定对历史书上那个拿一大堆钱买东西的图片有印象,这就是民国晚期的事。当时国民政府为扩充军费,超发大量货币,造成了恶性通货膨胀。有些人很长时间攒的钱顷刻贬为乌有。当然这是内战晚期的事了。1949年内战结束,人民摆脱了无数年的螺丝钉命运。呼。。。累死我了

❻ 民国时期的富家子弟如何解暑过夏天的呢

与现在相比,民国时期的生活条件并没有这么好,但是他们有钱人家与平常人还是不一样的。他们夏天最喜欢的娱乐方式是穿着上好的江南蚕丝裙,一起去游船,吃“冻冻”。



每年刚下过初雪,也会有一批人进行采雪,这些人都是精挑细选,将这些采好的雪保存起来,制成大小一样的冰块,插上竹棒,第二年拿出来,他们把这叫做“冻冻”,这就是现在的冰棍最早的原型。

除此之外,这雪制成的冰块还可以用来做茶水,他们先是将茶泡开,以后再放入冰块,等冰融化成水,喝一口,沁人心脾。

❼ 在民国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就只有“战乱和贫穷”吗

准确的说,民国时期的大部分普通人拥有的只是“战乱和贫穷”,极少的一部分普通人可以有比较稳定的生活。

有这样腐败无能的政府,大多数最底层的普通人当然只剩下“战乱和贫穷”了。

❽ 真实的民国是什么样的场景

中华民国从1912年建立,到1949年结束,总共38年的历史。真实的民国是一个怎样场景呢?由于其实在辛亥革命的基础上建立,本身就是一场不完整、不彻底的革命,其积极成果被北洋军阀袁世凯所窃取。因此其存在先天不足的因素。
加之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军阀混战、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共之间的战争等等,造成了整个民国期间,人民生活的悲苦。
民国其间战争不断。在着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一书中,民国的描写非常真实,近似白描的手法。让我似乎看到了祖父、曾祖父生活的时代。对于这段历史的思量,我可以从小时候的故事记忆中,得到画面的整合与理解。从刘瞎子十月围攻西安城,二虎守长安的故事里。我真实的体验了小时候的奶奶,为什么和她爸爸,离开了那个让她幸福童年,充满快乐的长安城。确实,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逢乱世,命为紧。
民国期间大儒不断出现。民国,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不断进行了变法维新、不断向西方学习。例如:《白鹿原》一书中的朱先生,其实就是牛兆濂,关学伟人。我的曾祖父、祖父,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当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对他们的印象,越来越少,脑海里面残留的,仅仅是小时侯祖母对我的一些简单介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关中横渠去张载的名言,也是关中地区每个读书人所向往的精神追求。朱先生,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家国情怀,就是这样一种对人民、对族群、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读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民国关中文人,傲岸的精神脊梁和内心崇高追求。
民国时期,人民生活困苦,能吃上一碗饭,就已经满足了。民国18年的饥荒,整个陕西境内,到处是饿殍遍野,许多县上,人民流失严重。大荔、乾县等地,竟出现了人市,父亲拔一根蒿草,朝子女头上一插,一块银元就卖啦!为了吃饭,有的人家里的二亩地,一个银元也就卖啦!

❾ 民国赶时髦社会生活方式一览

鸦片战争以后,百年间人们生活中的饮食、服饰及娱乐方式都发生了大变化,这几个方面也与我们的生活比较贴近:为什么部分女孩子对旗袍如此钟情?部分上班族会用吐司作为早饭,这种西式糕点又是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百年前的民众是否也和我们一样热衷于看电影?让我们穿越回百年前一探究竟。

下图是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饮食潮流的基本主线,这一时期在饮食上也出现了比较新奇的代表,如西餐、咖啡、葡萄酒、汽水、香烟等等。

民国民众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热衷于品尝“异味”,既是出于好奇心的驱使,也是一种赶时髦的表现,西式饮料的风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咖啡、可可、西式果露及汽水等饮料,我们今天可能已经司空见惯,而当时是极为时髦的象征。华资经营的咖啡馆、音乐茶座和公园、露天茶室等场所,往往是上流社会和青年男女极乐意和喜欢光顾的场所。下面两图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近代以来,“洋装”开始流行。晚清民间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政府改革官服,军服和警服都出现了变化。到了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男装主要是中山装的流行,女装主要表现为更合体和能凸显女性美的新式旗袍,在女子间很是流行。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多身穿阴丹士林布的长袍,下身穿西式裤子,脚穿布鞋;到民国中后期,这种穿着打扮,俨然成为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装。

1.男装:从长袍马褂到中山装、西装

2.女装:向合身得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3.知识分子:长袍和西装混穿

这些服饰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第一,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第二,西学东渐和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洋文化渗透中国,推动了中国传统观念的变化;第三,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给服饰的变化开辟了新时代西方文化的传入也影响了服饰。

今天我们的娱乐方式网络化特点比较突出。相比于报纸或杂志,很多人更愿意通过手机或是其他媒体来获取知识或新闻,与纸质书相比,更多人也开始尝试电子阅读的方式……我们的娱乐方式因时代的发展更加多元和丰富,网络化时代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因此总能出现一股股时尚潮流,“明星同款”、“时装秀”等等都容易掀起一股时尚潮流,也有许多人在“赶时髦”。而在百年前,最时髦的娱乐方式莫过于读报刊与看电影两种。

以看电影为例,通过观察上图中的电影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观影人数在20世纪30年代每日竟能达到百万多,当然这与当时社会物质的发展、电影技术的改进以及观影条件的改善等等因素都是分不开的。但也确实从侧面反映出“电影的时髦性”。电影至今还是广受人们欢迎,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看电影算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娱乐方式。

通过两个时代售票处的对比,可以发现岁月在每个时代留下的痕迹都是不一样的,这也铸就了每个时代特有的韵味。也许在百年后的某天,我们留下的影像资料也会被后人拿去和百年后的生活做对比,再次见证百年前后的又一次“潮流”生活的变迁。

❿ 民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吃西餐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但西餐传入中国源于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牛奶、汽水、啤酒、咖啡、饼干、面包、味精等西洋或东洋的食品,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民国时期的交通有一定的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为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奔驰着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公路和铁路事业有所发展;民用航空和水上航运业缓慢发展;始于清朝末年,只限于官方使用的邮政、电报、电话等通讯事业,逐步成为民间相互联系的主要途径。在住宅建设方面,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在沿海城市,一些富商和大官僚,盖起了钢筋水泥结构的西式“洋楼”。

与民国时期的人如何生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4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0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6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00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7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
© Arrange www.lianjie114.net 2012-2022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