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有有几个村
截至2017年底,两英镇下辖30个村(居)70个自然村,其中居委会13个、村委会17个。
13个居委会名单:两英居委会,古溪村居委会,墙新居委会,美林居委会,陈库居委会,古厝居委会,永丰居委会,新圩居委会,新厝居委会,河浦居委会,墙老居委会,西陇居委会,高堂居委会。
17个村委会名单:崎沟村,后洋村,禾皋村,下小坑村,上小坑村,四十亩村,高美村,新寮门村,秋风村,圆山村,西新村,东北村,鹤丰村,鹤联村,凤华村,仙斗村与仙新村。
(1)潮阳两英生活水平怎么样扩展阅读:
两英镇历史:
1、名字由来
两英于清干隆元年(1736)已成圩集,圩东原有一小丘,竹林茂密,风吹竹摇,声如鸦啼,故名乌鸦圩,后雅称鹰圩,因先在溪北设老圩,后在溪南设新圩,合称两鹰圩 ,又“鹰”与“英”同音,后俗成今名。
2、历史建制
东晋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置潮阳县,两英镇属潮阳县域。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谪刺潮州,其时潮阳县辖新兴、兴仁、丰恩、丰欢等四乡。两英镇在兴仁乡境内。
其后置圩于乌鸦地,故原称乌鸦圩,后改名鹰圩,鹰与英同音,故又称英圩,清末在英圩隔溪南畔又建一圩,遂得名“两英圩”(圩日为农历一、四、七)。
尔后,政府行辕设此,便以“两英”冠名。1928年初,中共潮阳县委第一次党代会在两英镇圆山村召开。
民国24年(公元1935年),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从潮、普、惠三县各划出一部分地区,改名“南山管理局”(相当三级县政府机构),管理局(现两英医院旧址)就设在两英。
1941年至1945年,潮阳县政府从棉城迁往本镇鹤丰村,县政府设于鹤丰村太乙里。解放后,1950年3月撤消“南山管理局”,两英又重归潮阳县管辖,定为第10区。
1952年称第12区, 1956年称两英乡,1958年与司马浦合并成为群英人民公社,1961年称两英人民公社,1983年又改为两英区,1986年改为两英镇至今。
❷ 两英中学是市重点吗高中
是市重点高中。
学校创办于1938年8月,坐落于富有革命传统的大南山北麓。隶属于南山管理局(县级),校名为“南山公立初级中学”,简称为“南山中学”。 1950年2月潮阳县人民政府接管南山中学,并将学校并入潮阳二中,成为“潮阳二中两英分校”。 1952年2月,二中两英分校由潮阳县改办为“潮阳县第三中学”。 1958年又改称“两英中学”,1968年5月易名“红旗中学”;1977年5月复称两英中学。1994年1月改为“潮阳市第三中学”。 2003年,潮阳撤市设区,学校更名为“汕头市潮南区两英中学”。
❸ 潮阳和潮南对于汕头市是怎样的存在呢
潮阳和潮南对于汕头市的存在:以前的潮阳是独立成市的。后来归属汕头,老潮阳又拆分为潮阳区和潮南区。老一辈人潮阳人估计有点不服汕头管的意思。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接触到的潮阳年轻一辈也慢慢认同了“汕头人”的烙印。
潮阳以前是潮阳市,相对独立,后来撤市设区,但是还是相对独立。个人感觉几个原因,一是汕头跨海大桥建设太慢,海湾大桥又贵,而且主要是走濠江,潮阳潮南的车流全靠礐石大桥,金潮大桥应该是这两年才新建的,说实话,按两潮这经济,汕头这跨海大桥建设速度真的挺慢的。
如果按地区说的话,两潮对于汕头是经济重镇,潮阳的谷饶和平贵屿,潮南的峡山两英陈店司马都是工业重镇,汕头天天挖路的税收从哪来?这些肯定贡献了不少。
但是客观而言,两潮的工业虽然多,但尚未引起质变,产业相对低端,靠打价格战抢客户,这几年增长也有些乏力,加上自建房多,房地产不好发展,本地人口外流比较严重,还是希望汕头尽快打通交通阻碍,统筹规划全面发展吧。
❹ 两英镇的介绍
两英镇是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经济重镇、汕头市中心镇、广东中心镇、广东省针织专业镇、中国针织名镇。明清时期墟市繁盛,纺织、制陶、铸造行业源远流长,历来是潮阳、普宁、惠来三市(县)重要商品集散地之一。
❺ 两英河浦哪个乡大
河浦乡大
河浦社区位于两英镇腹地,西北面与禾皋村相邻,东面与墙新社区相连,由赤土、振和、新村、老村、河边、路尾六个自然村组成,面积约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850亩,居民小组6个,总户数2150户,总人口数11500人,全部属农业户口。社区设1个党(总)支部,党员102人。2009年,工农业总产值达6.2亿元,创税利95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19元。社区先后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近年来,社区支部和居委会一班人,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主线,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根本,团结带领社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开拓,勇于创新,推动社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抢抓机遇,实行全面招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吸引企业家来社区投资办厂。2009年引进投资项目6个5000多万元。发展三高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及时整修农田水利设施,促进农业增效、农业增收。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河浦社区严格实施规划,努力构筑适宜群众居住创业环境,社区面貌大为改观,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辖区内建有超市、服装市场、小学、中学、幼儿园、公园、蓝球场、图书馆、老人活动中心、文娱活动广场。同时还组织青少年学习潮乐、舞蹈等,组建一支大锣鼓队,经常性开展文化表演活动。
河浦社区与古溪社区、两英社区、古厝社区、美林社区、高堂社区、墙老社区、墙新社区、陈库社区、圆山村、上小坑村、仙新村、四十亩村、仙斗村、西陇社区相邻。
河浦社区附近有东山湖温泉度假村、都爷祠、翠峰岩景区、祥符塔、仙湖景区、田心湾景区等旅游景点,有糖葱薄饼、焗袈裟鱼、炸荷包鱼、红焖海参、红焖明皮、红焖脚鱼等特产,有大寮嵌瓷、镶嵌(嵌瓷)、潮阳英歌、潮阳剪纸、南澳渔民舞草龙习俗等民俗文化。
❻ 汕头市潮南区两英中学的基本情况
七十年来,学校经历了岁月的沧桑,时代的巨变,由仅有123位学子的乡村学校发展到目前有着3000多学生的普通完全中学;从一个古老的祠堂,经过三次迁徙,逐步扩展到现在的规模:拥有将近100亩地,建筑面积达30767平方米,校舍新,规模大,拥有各种教学设施设备。这些巨大的变化,凝聚了该校历代教育前辈的心血,记载着他们的功绩,体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以及海内外有识之士、历届校友的赤诚之心。
回顾学校的历史,使人们更加感慨万千、无不豪情满怀。
以下叙述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一)饱经沧桑的岁月(1938—1949)
(二)稳步发展的年代(1950—1965)
(三)艰难跋涉的时期(1966—1994)
(四)高歌猛进的年华(1995—2008) (1938年—1949年)
1.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地处潮、普、惠三县边界地方的南山区,人口17万人。人民生活贫困,教育落后。
当时全潮阳只有县立简师、县立第一初中和区立六都初中等三所初级中学,高中尚未创办。
2.1935年,南山移垦区改为南山管理局。民众强烈要求在南山创办一所初级中学,以解决学子读书困难的问题。经过南山管理局的多次酝酿后,决定创办一所初中。
3.两英中学建校于1938年8月,当年校名是“南山公立初级中学”,它隶属于当时的南山管理局管理。第一任校长黄璞山先生(两英镇河浦乡人)。因当时找不到场地,只能借用河浦乡的一个祠堂(位于现在两英公园,即两英医院西侧的对面)作为临时校舍。
虽然校舍十分简陋,但还是招收了初一级1个班123人,并于当年9月1日开学上课。
4.1939年2月,校址第一次搬迁至两英公园内新建的民教馆。
到1940年9月,校舍又进行了第二次迁移,移至两英慰心埔(即原两英中学的正座)。此时,校舍虽有改善,但还十分狭窄。尽管如此,从1941年至43年期间,进校的学生仍是逐渐增多,这三年中在校学生分别是301人、332人和345人。
5.1944年12月,日寇流窜潮、普、惠、揭(揭阳)各县内地共两次,后一次到了两英及附近各乡,所到之处烧杀虏掠,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停学半年。
6. 1945年春,日寇侵犯两英,学校被破坏,校舍百孔千疮。同年8月,日寇投降,学校方得复课。
7.1949年5月,两英解放。刚解放,人民民主政权尚未建立,南山中学未能得到接管,教学经费无来源。因此,于49年5月起至50年1月,学校再次停学。
8.南山中学办学实属艰难,象图书、仪器、教具等极难购置,上理化课没办法做实验;上动物、植物课无挂图。
但当时的黄璞山校长信心十足,知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办学招生。从41到43年,除上课外,校长组织教员带学生下乡作抗日救国的宣传与演讲。学生的爱国情绪也很高。
9南山中学自创办到1949年,共招收三年制的初中班计15届(没有高中部)。这几年,初中毕业生共419人。校舍也从总座向东西两侧扩展。 (1950年—1965年)
10. 1950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撤消南山管理局,改设潮阳两英区,并将学校并入潮阳二中,成为“潮阳二中两英分校”。党和人民政府对学校给予莫大支 持,几经修缮,将原来的校舍进一步拓宽,使教室和宿舍得以扩充,此时办学条件比解放前有明显进步与发展。
1952年后,经县教育局多次拨款维修和扩建,全校计有教室、宿舍、生活用房及其它的辅助设施等,总建筑面积为8506平方米。
11.1952年2月,学校办有初中6个班,学生272人。当时学校购置了一些图书和仪器。在图仪室中,装有图书2橱(其中1橱是在二中分校时购置的)、仪器2橱。从此,学校初步改变了以前“一穷二白”的状况。
12.1954年,学校共办了8个班390人,当年教学秩序开始稳定。学校领导重视教学质量,每周都制定了行政领导听课表。要求教师上课讲普通话,领导听课时做记录。这样,各科的教学都有改进。
学校还要求教师互相听课,及时交流教学经验。当时教风良好。进校读书的学生留得住,学额巩固率高。
13. 1965年秋,根据当时的教育形势,潮阳教育局在两英的龙岭建起“潮阳农业学校”。可是不久,形势发生了变化,潮阳农校停办,其校舍(占地二十来亩)便转给我校使用。因此,从1957年9月开始,学校便在两英的龙岭处增设一个“两英龙岭分校”(分校共有12个教室和几间教师房间)。从1959年开始,学校又改名为“潮阳县两英中学”。
14. 在这段时期,学校从办学规模到校舍建设稳步发展,生源逐渐增加,在55年至58年的4年间,初中毕业生依次为85人、182人、184和196人,到1966年的上半年,学校共有14个初中班,学生784人,教职工57人。
学校的办学效益在当时深受社会的认可。 (1966年至1994年)
15. 1966年,与全国各地一样,学校开展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许多教师外出串联。67年,学校的运动全面铺开,部分教师遭批斗,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被废除,教学秩序混乱。
至68年1月,学校全面停课。变成派性斗争的场所,搞得人心惶惶。
16. 从68年5月起,学校改名为“潮阳红旗中学”。此时全面进行复课,并增办高中班,成了一所完全中学,学制二年。根据当时上级的要求,边办学边办农场,边上课边劳动。
17. 从1969年起,学校开设了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农业基础知识、机电、化工、体育等学科,初中另设美术、音乐等学科;高中另设英语。直到1978年,高中停办专业班,复办普通班。至此,初、高中开设的课程与“文化大革命”前基本相同。
18.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学校经过拨乱反正,教学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到77年,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学校教育出现了一派生机,师生的教学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教育质量有根本性提高。这期间,又恢复学校的校名为“潮阳县两英中学”。
同年,全国开始恢复高考统考制度。从77至79年,两英中学的教学气氛十分浓厚,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在这三年中,学校考上大专院校、中专、中师的学生共35人(计77年8人,78年20人,79年7人)。
19.从79年9月开始,学校一共办了四年的高中补习班。
据统计,从77年至85年的9年中,两英中学共向高等院校、中专学校等输送40位毕业生。解放后至85年,学校共有高中毕业班17届,初中毕业班33届。
20.由于高等院校的招生名额有限,为了解决高中生毕业后升学难的问题,县教育局决定将我县一些农村中学改为职业高中,让学生在高中阶段主学职业课(课程上级不作规定,由各校根据本身的条件去开设,没有统编教材)。
21. 从1983年开始,我校被列入办职业高中的试点学校之一。当年职业高中的学制有二年或三年,我校属三年制。
刚办职高班时,学校选取的职业课有家用电器与工艺美术,由于当时向外聘请这两种专业的专职教师比较困难,于是,便就地取才,由当时的物理老师陈绍强任家电课,由美术老师陈良伟上工艺美术课。此外,职高班开设的文化课(上面无统一规定)有政治、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体育等。
22. 上级对职业高中没有定高考任务,毕业后,学生可以参加高考。主要考艺术类、职高类,如电工类、美术类、体育类等。职高班的生源来自潮阳各地,如海门、井都、贵屿、铜盂、陈店、司马浦、两英、峡山、谷饶等。
23. 县教育局为了扶持办职高的学校,曾几次拨款帮助学校解决一些专业设置中的困难,如家电中购置无线电元件、线路板、电视机等,工艺 美术中购置头像、画架、写生用具等。促使了职业课能正常上课,使学校职业课能办出特色。之后,学校便进一步上电工、音响技术等专业课,其效果甚好。
24.虽然从职高班毕业的学生能够升学的很少,每年仅有2至3人,且都是体育类、美术类、家电类等。但毕业后,学生大体上能学到一技之长。如首届毕业的学生肖松清、靳振创、侯佳斌等都在深圳、广州等地当上大公司的技术人员,有的自己开设了维修店、工艺制造公司等。
25. 职业高中在全县进一步扩大。至85年,全县便有8所学校办成职业高中。由于83年和84年我校采用三年制,而从85年起被上级定为二年制,到87年又改为三年制。因此,到了87年,我校就出现了在同一年有两届高中班同时毕业,而89年却没有毕业班的情况。直到87年起,职业高中一律采用三年制。这样,89年以后每年有一届高中毕业班了。
26.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两英作为潮阳的一个大镇,所在的完中(两英中学),其校舍与办学设备远落后于形势的要求。
93年,由两英镇镇委镇政府牵头,组成了“两英中学建设委员会”,向港澳同胞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发动捐资,兴建两英中学新校舍。
27. 以上的壮举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并纷纷捐资。在筹建的过程中,共有1700多人参与捐款,金额达400多万元。
28. 93年秋,两英中学新校舍破土动工。94年1月经上级批准,校名改为潮阳市第三中学。 (1995年—2012年)
29. 至95年8月,首期工程竣工,新校舍占地60亩,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阶梯教室、食堂等,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
95年9月7日,全体师生员工喜迁新校舍。.
30. 学校由原来的12个教学班,学生600多人,教职工61人,猛增到32个教学班,学生1714人,教职工129人。从此成为一所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初中为一体的完全中学。
31. 从这年起,学校开始招普高班,而职高班也比以前增加了,既有电脑班、财会班、英语专业班、也有幼师班。从96年起,学校连续办了三年的幼儿师范班。直至2001年最后一班幼师班毕业,学校的职高班才告结束。
32. 回顾93年至2001年长达9年的职高办学过程,学校不但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部分人才,而且毕业的学生从不同层次上学到了一技之长,如幼师班的学生,绝大多数被社会上的各种幼儿园聘用。经调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胜任其教学工作。因此,应该肯定,学校在办职业高中的过程中,办出了一定的特色。
33. 鉴于学校办学规模的壮大,师资力量(特别是高中教师)薄弱的情况,从95年开始,学校每年都到内外地招聘教师。其中罗德安校长于96、97、98年亲自往潮阳人才交流中心招聘外地老师40多人;从98年以后,学校的普通高中规模迅速扩大。李桂生校长从99年至03年4次亲自到广州华师大、陕西师大等地招聘了具有本科学历的专业教师几十人。充实了学校高中的师资力量。这些教师绝大多数有高学历,有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到04年,学校中的外地教师有48人。
34. 为了稳定学校教学秩序,维护学校安全,防止外人到校干扰教学,学校成立了保安队,负责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学校的行政管理机构,在校长室之下,分设教导处、教研室、政教处、体卫处、总务处、心理咨询室等室处。
35. 几年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开齐开足课程,并开设第二课程活动,根据学生的特长,组织如球类、音乐、舞蹈、美术、电脑等的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从96年起,学校每年组织一次艺术节,展示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
36. 2000年12月,学校被评为潮阳市一级学校,2003年底,又顺利地通过了潮南区教育局的复评验收。
37. 2003年,随着潮阳撤市设区,我校被命名为“汕头市潮南区两英中学”。
38. 现在,学校的占地面积已达104亩,各项教学设备基本齐全。其中:物理实验室3间、化学实验室2间、生物实验室1间、图书阅览室1间、多媒体教室2间、语言室1间、电脑室4间。此外,音乐舞蹈室、植物园、美术室、心理咨询室、校史室、电子课件制作室等各1间,400米环形跑道的田径场也已基本建成。
39.校容校貌幽雅壮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中考一年上一个台阶,成为潮南区办学规模最大和办学效益显着的一所普通完全中学。
40.在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奋斗下,学校于2004年12月顺利通过了“汕头一级学校评估组”的评估通过。2006-2008年学校开展《如何在普通乡镇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省十一.五重点课题研究,并通过验收。
❼ 两英镇的地形 地貌 气候 资源 地理位置
低山丘陵,沙质土壤,季风气候,花纲岩矿,东经116°22′,北纬23°13′。
❽ 两英东北学校怎么样
两英东北学校教学质量挺好的,想考过去也不怎么难。两英东北学校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东北村
❾ 有谁知道两英镇是哪个城市的
汕头啊
两英镇是潮南区经济重镇、汕头市中心镇、广东省中心镇、广东省针织专业镇、中国针织名镇。
总人口近20万人,其中,外来人口2万人。下辖30个村(居)70个自然村,其中居委13个、村委17个。
两英,山明水秀,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是一处投资置业的热土。
[历史沿革]。晋隆安元年(公元339年)置潮阳县后,两英属潮阳县域。两英置圩于乌鸦地,
故原称乌鸦圩,后改名鹰圩,鹰与英同音,故又称英圩,清末在英圩隔溪南畔又建一圩,遂得名两英圩,
尔后,政府行辕设此,便以两英冠名。1928年初,中共潮阳县委第一次党代会在两英镇圆山村召开。
民国24年(公元1935年),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从潮、普、惠三县各划出一部分地区,改名“南山管理局”
(相当三级县政府机构),管理局就设在两英。1941年至1945年,潮阳县政府从棉城迁往本镇鹤丰村,
县政府设于鹤丰村太乙里。解放后,1950年3月撤消“南山管理局”,两英又重归潮阳县管辖,定为第10区,
1952年称第12区,1956年称两英乡,1958年与司马浦合并成为群英人民公社,1961年称两英人民公社,
1983年又改为两英区,1986年改为两英镇至今。
[地理位置]。两英镇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粤东大南山北麓,汕头市的西南部,东经116O22',北纬23O13',
总面积72.4平方公里(127074亩)。
[自然环境]地处南亚热带,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夏长冬短,日照长,
雨量足,年均降雨量1820毫米。年平均气温21.4OC。全年平均日照为1891.7小时,日照率为48%,
全年日照最多在7月份的261.7小时,日照率达635,最少为2月份的101小时,日照率为31%。
[村镇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
扎扎实实做好各项村镇建设。
——交通。全镇交通主干有“五纵八横”。五纵即司神公路、新司神公路、新兴路、环市东路和河赤路;
八横即峡英路、华英路、中兴路、兴英东路、英深路、美鹤路、金瓯路、陈沙公路,其中,
新建路段有新兴路陈库至高堂路段,计划上马建设的水泥路面有两英大溪北路和陈沙公路,
镇村主干道基本实现水泥硬底化,外通内联,同时还安装路灯1000多盏。
——供水。秋风自来水厂日供水7万吨。全镇有17个村居已安装自来水管道,能供水到户
,但有13个村(居)未能食用自来水,加上已安装村内供水主管道的村居仍有部分、
甚至是大部分的农户未安装进家庭的供水管道,仍饮不上自来水,据统计,目前全镇仅有30%农户用上自来水,
还有70%农户未能饮用自来水。
——供电。全镇现220KV变电站1个。20多个村(居)完成了电网改造。我镇月均用电量1100万度。
——绿化。全镇主干道两旁种植风景树5000株。在陈库桥头新开辟一个1.4万平方米的绿化长廊。东北、
墙新、西陇、河浦、古溪、下小等(村)居委兴建绿化休闲场所,总面积3万多平方米。
——环境。镇成立环卫专业队伍,共21人,做好镇区“全天候”卫生保洁工作,
2002年被评为“省卫生先进镇”。东北村和西陇居委积极创造条件,先后被评为“省生态示范村”。
为改善生活生产环境,镇正着手建设污水处理厂。
[对外交通]两英镇素为潮普惠三(市)县交通要冲。交通便利,南通深汕高速公路,北接324国道,
省道司神公路、陈沙公路贯穿全境。两英大溪蜿蜒向北奔流两英,东折中洪汇练江出海,使两英形成纵横交错、
四通八达、水陆营运的交通枢纽。现有零担货运站15家,同全国各主要城市发生运输联网,
拥有长短途客车队5家客车58辆,其中忠诚车队拥有中巴32辆;还有3条公交车线路经过两英镇,
交通运输十分方便。
[经济发展]两英镇素来农业、工副业、手工业较为发达。原先有横沟“猪仔”、古厝“木仔”、
古溪“织布仔”、永丰、新圩“鼎仔”、墙围“鸡仔”、高堂“筛仔”、崎沟、后洋“竹笠仔”、
上小“锉仔”之美称。2005年,全镇完成GDP13.74亿元,比增7.3%;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2.63亿元,
比增12.1%;其中,农业产值1.04亿元,比增8.02%;工业产值51.6亿元,比增16.2%;工商各税4039万元,
其中国税2460万元,地税1579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3736元。
❿ 广东省俩英属于哪里
两英--粤东重镇。地理位置优越,民丰物阜。该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明显。明清时期墟市繁盛,纺织、制陶、铸造行业源远流长,历来是潮、普、惠三市(县)重要商品集散地之一。两英镇素来农业、工副业、手工业较为发达。两英是原潮阳市重点侨乡之一,旅居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4万人。两英镇历史悠久。晋隆巡天年(公元339年)置潮阳县,两英镇属潮阳县域。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谪刺潮州,其时潮阳县辖新兴、兴仁、丰恩、丰欢等四乡。两英镇届兴仁乡境内。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知县杨智奉例丈量境内田土,智奉稽民数定赋役制图,更改十四团为十六乡都。民国初年,潮阳县改制,撤都建区,全县置九个区,黄陇都归属第五区(峡山区),洋乌都有归属第九区(陈店)。1932年至于1933年春,国民党独立师第二师师长张瑞贵奉命进剿大南山(镇压农民运动),于红场林招村成立"南山移垦区委员会",辖本镇。1935年冬,由广东省政府划出潮、普、惠三县各一部分地区并入南山移垦区。并改名"南山管理局"(相当三级县府机构),局下设三个区,两英为第一区。1939年,南山管理局迁至本镇。建国后,两英又重新划归期阳县管辖。定为第十区。1953年改为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全区分为两英、古厝、金瓯三大乡,后又合为两英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与雷岭、红场、司马等一部分村乡合并为群英人民公社。1959年又拆置为两英人民公计,1984年撤社建区,复称两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