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活日常 > 基于生活经验如何合理使用教材

基于生活经验如何合理使用教材

发布时间:2023-01-10 17:19:04

❶ 如何更好地使用新教材

更好地使用新教材的技巧:
一、理解教材的定义

教材就是教科书(课本),但是,教师用书、练习册、磁带、多媒体光盘,甚至卡片、挂图也属于教材的组成部分。另外,根据课标的定义,教材就是英语课程的核心学习材料,包括网络、电视节目、报纸都可以作为教学材料的一部分。

二、英语教材的特点
教材结构一般有warming-up, pre-reading ,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language supporting , task 等,条条框框都很清楚;而现在的教材,给大家的印象是--这些板块不明显了。实际上是把语法放在文章中自然而然地出现。 其实,现在教材的编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多研究、多反思、多收集案例。

三、教材的作用
教材就是“圣经”吗?其实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说教材有可能起消极作用,也可能起积极作用(受编者条件和水平的影响)。所以现在很多学校强调校本教研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使用的教材实际上是把庞大的语言系统压缩到一点点,再把一点点拿出来给学生。这一点点是不是最核心、最基础、学生最需要的呢?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当,只能是照本宣科,对学生和教师成长都不利。所以在使用教材时要有效地进行取舍,也就是说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四、重视课前备课。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它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因此,要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这正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呢?我认为:在备课前,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具有可操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备课的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过程。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五、灵活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首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和教学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重视教学有效性。
1、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教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3、在课堂中倾听。我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4、课后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课后反思,即教师在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后,对自身在课堂中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方面是反思教师的“教”。它包括(1)总结本课“亮点”、积累成功经验。一节课下来,教师回味课中的成功之处,并且对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这样会使自身的教法越来越活,教师水平大大提高。(2)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对应策略。另一方面是反思学生的“学”。教学始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反思时,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困惑与问题,或在某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奇思妙想、创新见解,记录下这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尽心地教是认真地学的前提,认真主动地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境界,却还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任何方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通过课堂实践的磨砺,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和谐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为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

❷ 如何专业的使用语文教科书

一、对教材进行有效的重组

有效的重组教材,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地把教材中或教材之外的有一定联系的文本组织起来有效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开展比较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合作性学习等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促使学生加强记忆和深入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为教师教学的有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学生的发展实际,突破现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局限,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以求得更好的教学实效。(1)以主旨相似作为重组依据。从思想文化内涵上的交叉点和联系点出发,在语文教材中为课文文本找出其他的类似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按主题整合,并进行有价值的分类。这样的整合使原本散乱的单篇教学呈现出了新的格局,在一个较小的平台上解决了语文教学零敲碎打的弊病,为初中语文学习呈现的崭新格局。(2)以题材相似作为重组依据。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整合同册书“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王维的《渭城曲》、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送别诗。(3)以体裁相似作为重组依据。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已经将《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和《满井游记》编为第六单元,还可与《桃花源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核舟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等文章进行比较,进一步了解“记”是古代一种常见文体,可写景可记事,还可说明和议论。(4)以作者作为重组依据。一个作家的风格自有其稳定的一面,但作家在成长及作品产生过程中都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打上时代的烙印。因而对同一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会使学生领悟到知人论世的重要性,以培养其正确的思维方式。

二、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

整合教材是指在有效的使用语文教材的实践活动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依据,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建立有机的联系,使语文课程更加丰富多彩。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增强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增强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首先,要关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若能因势利导,那么语文课堂将会充满活力和魅力。正如陈钟梁先生所说:“语文教学需要‘杂交’,教学也是一种生态,远亲繁殖有利于培育良种。”只要教师用心而且有一定能力,学科间的沟通融合就会变成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其次,语文学科要与生活相联系。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沟通课堂内外,联系教材与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才能激活学生记忆仓库中的素材,才能增强学生生活体验对语文学习的推动作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与校园生活联系;而《背影》《我与地坛》等就可与家庭生活对接;而《唐睢不辱使命》等则可以与社会生活呼应。在进行教材与生活联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突破狭义课程教学的局限性。

三、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

(一)利用背景资料丰富教材资源

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创造,不能局限于教材提供的那些信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给学生提供或让学生去查找、搜集相关材料的机会。利用背景资料可以激发学习情绪,渲染课堂情绪,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克隆”,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克隆”的资料。在课上让学生展示相关资料,加深对克隆知识的了解。使学生对当代最新科技成果——克隆有所了解。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无形中还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根据教学目标挖掘教材资源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拓展延伸教材必须立足于教材本身的开放性,以教学目标为重要保证,一切围绕目标教学。以教材为活动框架,搭建学生合作探究的平台。例如:八年级下册课文《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都借助“美味”传递出了丰厚的饮食文化,而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到民间采风去”。因此,可以通过这些教材带领学生去探究本民族、本地区的精神内涵,搞一次《舌尖上的重庆》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的语文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乐于参加,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思,挖掘潜能,培养综合能力,对学生的影响极大。

❸ 如何使用教材

教材的使用要有创造意识,把握好教材的弹性,根据教学实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重组、取舍、再创造,使教材更适合自己及学生。

❹ 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中小学美术教材(初中版)

一、 对美术教材的认识

什么是教材,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包括教科书,视听、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是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既是教师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美术课程标准》从几个层面诠释了美术教材的性质,帮助我们对教材进行重新认识。

1、 美术教材在美术课中的地位——“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系。”

2、 美术教材的定位——“完整把握《标准》精神,科学建构教材的框架。

3、 中小学美术教材的特点——“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开放性”。

4、 教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

二、理解教材 把握教材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第一:浏览教材,了解教材。

第二:梳理教材。 把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理出头绪。分几大部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三:吃透教材。 教材传达给我们哪些信息,要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如何使用教材进行学习。

第四:补充教材,整合资源。 利用教材,首先可以表现为“调整”、整合教材,变换教材中各个单元顺序。

第五:把教材转化为课程。 根据教材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根据学生认知过程,学习过程,根据完成作业所需时间及工具材料等多种因素安排课程。

三、用活教材 发挥创造性

(一)认识教材资源,利用教材资源

(二)发挥创造性思维 用活教材

1、 我们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出有特色的课。

2. 我们鼓励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发挥自身的优势,根据自身专长和学校办学特色,编写出本校美术教材,形成学校美术特色。

3. 我们鼓励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同课异构”是指面对同一课程,每个教师设计出自己的教案,不同地区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形成多条思路,展示课例,进行交流,这是教师间相互切磋,研究“合理安排课程”的非常好的教研形式。

(三)专家的话对我们的启发

1 .希望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对教材主题视觉因素的理解与认识要紧紧把握,能够更深刻地对美术文化和学科问题进行引导。

2 .在演示方法、工具、步骤、意义、作用,为什么这样使用等方面,要能够更贴近儿童的心理,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3 .在范画的演示方面,要尽可能的规范,板书的书写,对材料的处理更加熟练,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与处理做得更到位。最后,希望老师们在专业上继续努力,对美术课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四、从典型课例看对教材合理有效使用和三维目标的落实

❺ 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英语教材

怎样才能又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呢?我想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才是搞好英语教学的关键。 一、把握教材——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的前提 1、什么是教材。 一提起教材,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学校发给学生,供课堂教学使用的课本。教材是否完全等同于课本,了解了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我想也会有助于我们准确地去解读和使用教材。我们现在所谓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尤其是指学生能够购买的教科书。但是,教材本身并不局限于学生用的那个课本,比如说教师用书,练习册,还有磁带、包括多媒体光盘、甚至是卡片、挂图等等,都属于教材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完善,网络,电视节目,报纸,这都可以作为教学材料的一部分,他们都属于英语课程资源,都是英语课程的核心学习材料。所以教材不完全等同于课本,凡是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材料,都可以称之为教材。 2、分析教材,有的放矢。 许多老师对过去的教材情有独钟,每个单元里边的课文、对话练习、语法等等,条条框框很清楚,学生学起来轻松易懂。那么现在的这些新教材呢,给大家的印象是单词量过大,板块不清楚;新词汇到处都有,语法也比较分散,练习和活动也是混在一起的,老师们感到很迷惑。多数老师对这种新的教材编写思路还不太认可,或者说还不太容易接受。我个人倒是觉得新教材有它的独到之处。新课标理念下编出来的教材,为学生为教师留的空间比较大,它的弹性、它的选择性比较多,另外,提供的资源量也比以前大,当然这个时代性更是比以前强了。还有,就是它更贴近于人文,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英语还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但是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等。新的事物的出现,新的要求的提出都要有一段时间的适应,而且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潜心研究,认真分析,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丰富提升。自从教授新教材以来在知识方面我不再局限于课本,知道了很多自然,地理,人文等方面的内容;在能力方面我学会了搜集,整理,掌握了任务型学习等方法;在情感方面,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学习,共同进步,没有了高高在上的感觉,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总的感觉是和学生在共同成长,虽然有点艰辛但是很值得。 所以我认为一定要研究新教材,适应新教材学会处理新教材。那么怎样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新教材呢? 二、取舍和调整——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的法宝 《课程标准》对教材的使用也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要求,就是“教师要善用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地取舍和调整”。对于教材的取舍与调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首先我们要敢于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 过去一提到教材,大家就认为教材就是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前是受条件限制我们也很少找到更多的英语资源,多数依靠手头的教科书或简单的实物,图片进行教学,教材是单一的。现在我们的教学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材的版本也层出不穷,但是什么样的教材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作用:它是非常有用的教学材料,又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又是非常有系统、有条理的,更好的利于教学,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教材的消极作用也确实是客观存在的。一套教材,不管你怎么好,还是受一定的限制的,如:编者的水平,材料的合适度,学生的地区差异等。所以教师对于手中的教材要敢于挑战,敢于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取舍和调整。 其次要善于取舍和调整。 教师不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而应该是教材的积极开发者。即在充分研究和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一些内容的调整和方法的改变。对此我深有感触。。 三、整合教材的几点建议。 1、不要过于担心取舍和调整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取舍的是教学材料。调整的主要是教学方法,教学顺序,教学的难易度。只要符合课标要求,学生可以容易的接受就没有问题。很多人总是放心不下舍的内容,不细讲总怕考试时会丢分。其实取舍乃灵活运用也,有些东西不讲无关紧要的。 2、不要唯考试中心论,过分整合,集中处理。 前面多次提到了不要照本宣科,教材至上,但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教学内容就像是一棵大树的躯体,离开树叶做装饰不会很茂盛。我们也不能考试考什么我们教什么,或者把词汇,语法等单提出来集中处理这样都不是有效整合教材的初衷。 3、教师之间要精诚合作,取长补短,互相借鉴。 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及整合教材提出了新的挑战。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感受与大家共享,拥有团队意识,才可以是自己的教学水涨船高。 总之,搞好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最基本的还是熟知课程标准,根据学生需要,大胆﹑理智﹑创新地,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教师也要提高教材的使用智慧,更好的搞好英语教学。

❻ 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品德教材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材功能的转变,它不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不是师生课程生活的指挥棒,不是指令性课程范式下的产物,而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它极具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它本身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摈弃那种教教材的生活,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既能以教材为载体,又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结合学生实际,适当重组教材。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新教材的板块内容编排比较合理,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和组合,这样一来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大胆打破教材的框架结构,重新整合。
我曾听过两位教师执教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规矩与方圆》之活动主题三《法律保护你我他》。
另一位老师则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适当重组,把能整合的话题内容整合在一起。教师从新买的衣服出现了质量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规定,消费者有权要求退货,接着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实际中举例说明,同时通过开设模拟法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组织互相交流,深化他们的生活经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了他们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流程非常清晰,虽然没有把所有的法律常识一一呈现,但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尤其是开设模拟法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更充分的体现,同时,教师还注重了法律意识的渗透和培养,让学生学会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的学生基础较差,教师要将新教材的内容面面俱到地教完,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与其如此,还不如大胆删去一些难度大、学生接受不了的内容,或者用相对简单的材料来替换,或者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事件、场景、材料来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另外, 现代社会通讯和媒体非常先进,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见识是比较广的,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适时增加相关的有益内容,或让学生在阅读、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讨论。
可见,教师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学会用教材来教,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实际,设计上注重以主体活动的方式呈现,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内容,让学生有了真实有效的体验,真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结合校班实际,适当整合教材。
品德课程强调以主题活动等实践形态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根据校班实际,追求最适合自己班级的有特色的教学。
例如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去环球旅行》中共包含了地球有多大、飞越太平洋、和非洲朋友共舞、迷人的欧洲风情、世界真奇妙五个活动主题。这五个活动主题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我先组织学生完成第一个活动主题,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初步了解地球上有关国家、人口、种族、民族和语言的概括及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接下来的第二、三、四个主题内容的学习,均以旅游日记的形式呈现。我便根据本班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个性强、富有表现力、有竞争意识等,将全班学生分为美洲组非洲组欧洲组三大组去比赛。组织学生通过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由组长组织组员分工合作,观察、收集、调查、整理资料及设计问题答辩和贴近主题式的才艺表演等,较好地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准备。课堂上,我采用一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其他组提问,教师只在关键处、困惑处给予点拨引导。这样,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这些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各自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内容,从而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呈现美洲、非洲、欧洲等地的风俗习惯活动主题时,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辨,他们拥有的信息是多元的,在课堂教学中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学生通过汇报、交流、质疑、释疑等综合表现来相互评价,综合评定,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兴致很高,而且收获的不仅仅是教材中提供的信息。这也能体现品德课程的综合性、活动性。
通过实践,我们发觉,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前,要准确全面地把握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指导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真实有效的丰富的体验和感悟。
三、结合本地实际 ,适当增减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是本教材创造性使用的途径,为了能更好地符合学生和本地的情况,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做适当增减,况且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使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我们都知道,我国城乡差别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各地名情风俗不尽相同,教材难以完全兼顾北方和南方、城乡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有趣的家乡风情》之活动主题一《我喜欢过年》,讲的是如何过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同样的春节,各地名情风俗不尽相同,北方人春节看冰雕、贴窗花、包饺子、赶庙会等,而我们海南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看琼剧、看公仔戏、舞龙、调声、吃年糕等,教师还可适当补充海口万春会、府城换花节、文昌糖糕、用鱼祭祀等名俗习惯简介,引发学生对自己在城里或在乡村分别是如何过年的情景的回忆,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这样,基于品德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本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选取了本地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例子及与教材主题相联系的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丰富的活动中得到真切的体验。
总之,新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之一,但并非唯一。教师是教材的实施者,也是教材的再创造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新理念倡导教师运用新教材要有新思路,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材中的学习资源是有限的,而教师和学生由此创造的学校资源是无限的,教师用教材教,要结合联系生活实际,捕捉生活动态,激活教材,舍取补充贴近儿童现实生活,对学生真正有指导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使原本纯而又纯的书本鲜活起来。

❼ 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感知的过程.这种体验式的过程具有不可替代性,只能在学生自主感受中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预设性,不仅给学生提供、设计这样的契机,还要关注学生在自我感知过程中的动态反应,要根据学生的共性需求和个体需求适度调整教学。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设计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在数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设计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可见,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方可更好的设计好一节课,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需求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兴趣、知识与经验的背景、学习方式等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尊重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时地对教学进度、难度进行调控,才能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随时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皱一下眉头,都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而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比如:学生已经学过哪些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怎样?复习哪些知识有利于对本课的知识建构?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总之,设计的导学案(讲学稿)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这一情况来确定课堂教法。例如,怎样引出新知识,怎样用同学们熟悉的生活现象去解释一个概念,怎样创造情景,怎样归纳学过的知识点等等,都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才能起到高效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经常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原有知识发生矛盾,以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江苏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认识比》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人身上哪些器官存在着有趣的比吗?如你买双袜子,只要将袜底在拳头翻一周,它的长与脚的长的比大约是1:1的缘故。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急想着知道人身上还有哪些比。趁着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又讲两臂平伸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1,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手腕周长与颈周长的比约是1:2,颈周长与腰的比也约是1:2。学生越听越惊奇,急想验证是否正确。当学生验证之后,我又说: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如警察发现了犯罪嫌疑人的脚印,就可以利用比的知识推算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等等。精心设置问题,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疑问。这样就能激起内部已知和不知的矛盾,激起认识兴趣促使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求知欲,从而获取了新知识,促进了思维发展。
教学设计分析:
教师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尽力做到数学课程生活化。也就是在数学课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将数学课程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生活化,这不仅需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更需要体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生活化。新课标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要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学好数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解决问题。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将学生经验纳入课堂,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其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出新知。

❽ 如何有效的利用教材

在学生负担日益加重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更应该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性。一、从教学目标入手,重视课前的备课。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方向和学生的主体活动都是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的。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首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 1、把握意图,读懂教材深人细致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师能够驾驭教学过程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只有全面熟悉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重点;只有钻研教材,才能掌握和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实现“知识、能力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目标;只有深入地分析教材,才能对教材的结构、教学程序、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做到清晰自如,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才因此,教师必须钻研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分析教材逻辑系统,把握教材知识结构,并侧重分析本节课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学的知识重点、能力点与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有限的教学素材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心血,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体现着科学的哲理,给教师留出了更多的空间与余地,给教师提供了宽松、开放的研究舞台。因此,把握编写者意图,读懂教材——品出其中的内涵,悟出其中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课堂的脉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这一“再创造”的过程。 2、目标合理,备课充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的进程与发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即学生获得发展。因此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二、从教材内容入手,灵活使用教材。现行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经常说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可以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 1、吃透教材,超越教材例如在教学用方程法解答分数应用题时,这个知识点是本册教材的难点,但教材出示的例题信息繁多,学生需要从众多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在分析、列式,在教学中,我对教材的做了比较大的调整,首先我出了一道分数的乘法应用题,学生复习以后,我改变了本题的条件与问题,在同样的数量关系式中,所求问题发生了改变,让学生分析解题的方法,学生自然想到了除法,再引道学生用方程法解答。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顺利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巩固、对比等一系列练习以后把例题作为了拓展练习。由于安排合理,取的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过,教师在调整和改换教材时,首先要充分“吃透”、“利用”好教材。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2、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材的版面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教学活动提供一个范例,供大家参考与借鉴。要使教学活动丰富并富有童趣,使教学内容饱满并充满灵性。教学中,我们还注重把要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融合起来,努力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在学生学习“位置与顺序”之后,组织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看一看,用“前后”、“上下”、“左右”说一说景物的相对位置。还可以让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用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去。教师能够经常地、有意识地、恰当地在数学学习中融入生活的素材,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❾ 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新课程改革,使我们高兴地看到了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回归,语文教学不在是运用范畴的语文,更多的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语文课堂教学成了学生生命的有效历程。同时,我们语文课本的许多篇目文质兼美,都蕴含着相当丰富的人文精神。而且我们现行的教材大部分给人留下了许多驰骋想象的空间,我们教师要充分抓住并合理利用这有效的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写作能力。

一、看插图写作文
学生通过观察课文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动自己表象贮备,在头脑中使图中的形象活起来,再诉诸笔端,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图为立体的人和景。如课文《丹青妙手化荷花》、《桂林山水》的课文插图,画面形象生动,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通过想象,在写出文章;然后和课文内容对照,让学生自己去弥补想象的缺陷。在经过一定阶段的训练后,可启发学生脱离原课文的约束,进行再创造性的想象。
二、结合教材扩写
扩写,就是把课文中写的比较概括、简略的情节,经过大胆想象,扩充具体,丰富内容。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只写小女孩悲惨的死去,没写她的父母对他的关心和疼爱,甚至还写到,“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到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难道她的爸爸真的如此冷酷无情,不通事理,一点疼爱女儿之心也没有吗?当然不是。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小女孩深夜不归,她的爸爸妈妈心情会是怎样的?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小女孩的爸爸怎样顶风冒雪深夜寻女?第二天早上当爸爸找到了已经冻饿而死的女儿时会是怎样的情景?以《深夜寻女》为题,把这一感人的情节扩写出来。再如《峡谷历险》一课中年仅五岁的儿子把自己的体力发挥到了极限,救了父亲,而他幼小的身躯却冰凉;父亲获救后,扑在儿子身上,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儿子冰凉的身躯,然后是省略号。这一感人情节课文里留下了一大片“空白”。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父亲扑在儿子身上后,心情怎样?会怎样想?怎样说?而儿子苏醒后父子又是如何说的?然后以《生命的重生》或《亲情无价》为题,也可自拟题目,把这一情节扩写成一篇短文。
三、学课文后续写
有的课文,结尾处戛然而止,余味无穷,给人留下了遐想和思考的余地,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教给他们创新的钥匙。如《死海行》一课,结尾写道:“在将来的某一时刻,跟前这片波涛也将凝固,化作一片盐湖”。那时,死海就真的“死”了。教学时,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将来的死海真的会死吗?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不会死,那又会是什么样子?以《未来的死海》为题,续写一篇想象作文。再如《穷人》一课,以桑娜拉开了帐子为结尾。可以启发学生想象:桑娜拉开帐子后,夫妻双方的神态、心理和语言、动作等,以《帐子拉开以后》为题,写一段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的作文。或者是想象安娜一家会怎样照顾西蒙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怎样?以至于长大成人后各有什么作为?以《二十年后》或《老年桑娜》为题,写一篇文章。
四、学课文后写读后感
有的课文蕴意很深,老师引导学生在品读学文之后,应及时给学生布置小练笔,把文中的人物精神品质或蕴含的道理写下来,成为指导上进的源泉。如《汪洋中的救护行动》,文中维克多在浩瀚的太平洋上进行帆船比赛时,与其他人失去联系,迷失了方向,并且身受重伤,他急中生智、坚强勇敢,敢于同困难作斗争,这种精神品质值得学习。学生写出自身的感受。既巩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内化了自身。又如《李白求师》一课,李白已是“诗仙”,但仍历经千辛万苦坚定地求师,直至成功。他这种爱慕诗才、不自视清高的品行令人敬仰:他这种不怕困难、不畏艰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坚强意志永远值得学生们学习。要求学生对这课写读后感,可以从中感受李白爱慕诗才、不自视清高的品行,感悟坚强的意志、坚定地信念是成功的基石。
五、内容重新组合
内容重新组合是指学完课文后,把课文中的要点提出来,或把同类型的课文融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当作者,从新的角度,选择材料,安排结构,组成一片新的文章。如《少年闰土》,课文中写了闰土的外貌和表现闰土特点的事例为内容,以《我眼中的少年闰土》或《我爱少年闰土》为题,写一篇介绍闰土的文章。再如根据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陈毅等英雄人物的共同点,以《英雄的盛会》或《笑看今朝》为题目,让同学们想象这些英雄没有死,而是高高兴兴地在一起参加英雄大会的情形,写一篇英雄们话当年看今朝的文章。

阅读全文

与基于生活经验如何合理使用教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1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0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5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6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