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能告诉我山西晋城(富士康鸿准)培训地点的生活条件怎么样吗拜托,谢谢!
我是晋城人,也经常去那儿,相对而言还是不错的,环境比较宽松,毕竟这里是他的老家.
Ⅱ 运城市和晋城市哪个消费水平高
1.2012年离开晋城的时候,晋城有两座汽车站,即省运和市运汽车站。这两座汽车站都在市区内,而且规模较小,交通拥挤,不足与我们中心汽车站做对比。这次大巴到了晋城客运东站后,让人眼前一亮,规模完全在我们之上,类似我们关公机场的二层送客,即停即走,很人性化。
2. 晋城这几年的城建方面很不错,市里高楼林立,尤其在高处感觉越发明显。市里面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游泳馆等场馆让人很有感触,我们除了博物馆对市民开放外,其他便民设施还处在规划或烂尾阶段。因办事需要去了趟晋城市政务大厅,地处东城边,远离闹市,避免造成交通拥堵,而且规模设施很棒。城边上的富士康周围几年前还是被几个村子包围,村民的自建房也是富士康年轻人的首选。现在一看,村子已被改造成住宅楼、写字楼,完全没有郊外的感觉。
3. 晋城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市区的道路几乎都设置了路中央隔离栏。我们平时所说的路霸公交车、出租车在内的所有车辆到了人行横道主动礼让行人。路口设置了看板,专门展示近段时间行人因闯红灯被抓拍的照片,行人闯红灯也少见。路口专门设置了非机
动车等待区,骑车市民很自觉到线内等待。我们运城电动车横冲直闯早都习以为常。4. 哈罗单车在晋城进行了投放,除了自行车之外,还专门投放了电动车,之前对这一消息有所耳闻,这次还专门体验了一番。两小时内两元,之后每十分钟加一元,只有在规定区域内才可以还车成功。哈罗落户晋城,摩拜落户临汾,共享单车愣是挤不进运城,虽然共享单车已然没落,但这正能看出一座城市的包容开放程度,我们运城在这方面还要努力。
5. 晋城公交司机态度很好,我扫二维码没有切换城市,给司机专门解释了下我之前的设置城市是运城,司机没有表现出不耐烦,反而微笑对我说两个城市二维码不一样,缓解了我的尴尬。运城公交司机的服务态度只能呵呵,自己接触的还是看见的,态度之烂数不胜数。
Ⅲ 山西晋城好么
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2.33万人(其(其中非农业人口96.09万人,占总人口的43.33%)全市民族以汉族为主,占全市总人口99.18%(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其余以回族为主,城区、阳城(润城)分布较多。 晋城市矿产资源丰富。蕴藏着煤、煤气层、锰铁矿、铝土矿、铜、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特别是煤、铁的储量十分可观,有“煤铁之乡”之美称。煤炭资源以无烟煤为主,具有含硫量小,发热量高等特点。所产块炭晶莹光亮,燃烧无烟无味,素有“白煤、香煤、兰花炭”之称。储量约占全国无烟煤储量的1/4以上,占山西省的1/2多。总储量808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271亿吨。1984年被国家定为全国化肥和化工原料煤基地。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在晋城建设以优质煤为原料的高浓度氮肥基地。1997年8月开工建设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阳城电厂是世界最大的燃烧无烟煤电站,是全国第一座专厂、专线、专供跨大区域输电电厂,全国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 2001年在沁水县发现一个型煤大层气田,煤层气目前探明储量为1000亿立方米。 晋城有森林面积38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3.6%。沁水县历山舜王坪一带保留着全省仅存的一块面积为730多公顷的原始森林。天然牧坡草地25.47万公顷,是山西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中国北方最大的示范牧场就建在沁水。 野生动植物资源可观。素有"山西生物资源宝库"之美称。现已在蟒河和历山建立了两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稀有动物猕猴、大鲵就生长在蟒河保护区。在野生植物资源中,有珍贵的野生猴头、木耳、蘑菇等菌类微生物。晋城是全国五大山楂生产地区之一和山西省天然保健食品生产基地,盛产黄梨、山楂系列保健食品和药物保健食品等。晋城还是中国北方重要的蚕茧产地和丝绸生产基地,晋城市桑蚕丝绸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北方着名的蚕桑丝绸之乡,丝产量占全省80%,也是目前华北最大的蚕桑丝绸基地。所辖阳城县为华北第一大蚕茧大县,《穆天子传》中就有周穆王“休于获泽,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的记载。国家质检总局2006年192号文件向全国公告,对“阳城蚕茧”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编辑本段]【自然气侯】 晋城市属暧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各地区小气候差异大。全市可分为:温寒作物区,温凉儿物区,温和作物区,温暧作物区。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委少雨多风,干旱时有发生;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秋季温和凉爽,阴雨天气多;冬季寒冷,雪雨稀少。干旱、冰雹、暴雨、大风、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为“长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393~2630小时之间,平均为2563小时。年平均气温7.9-11.7°C,陵川最低7.9 °C,阳城最高11.7°C其它地区均为10°左右。无霜期一般在185天左右,沁水最长,为198天,陵川最短,为165天。年降水量在626-674亳米之间。年降水日数为90-98天。 [编辑本段]【经济建设】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416.5亿元 ,比上年增长1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0.2亿元,增长17.2%;第二产业增加值267.0亿元,增长15.7%;第三产业增加值129.4亿元,增长16.3%。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与上年相比上升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4.1%,下降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1.1%,上升0.1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21.8%,二季度增长15.2%,三季度增长16.1%,四季度增长16.0%。人均生产总值18773元,按2007年平均汇率(7.6071)计算达到2468美元。 [编辑本段]【市政建设】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市区建成区面积由建市初的8平方公里扩大到28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平方米。城市煤气从无到有,日供气能力为3.2万户,正在建设中的城市大煤气工程完成一期工程,日供气能力达8.4万户。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300万平方米。新建了第一水厂,日供水能力由原来的3万吨提高到9 万吨。第二水厂和郭壁引水工程竣工也已投入生产,市区日供水能力可达到18万吨,基本满足2010年城市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要求。电力供应充足,现有发电装机容量.65万千瓦,年发电量11.8亿千瓦时。有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13座,35千伏变电站86座,初步形成了电源和电网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电力工业网络。全市邮电通信水平不断提高,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6.47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3.4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 16.44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7.07万户;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60.8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8.8部/百人。
Ⅳ 在山西晋城生活,你觉得多少钱的退休金才能够一个普通老人的晚年生活
提起山西晋城这个城市,可能大家都是不太陌生的,因为运城也是山西的一个比较标志性的城市。而且在山西晋城,旅游业的发展也是不错的,因为晋城有许多有关景点,而且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步中。那么如果在山西晋城生活,你觉得多少钱的退休金才能够一个普通老人的晚年生活呢?
所以综上所述,在山西晋城生活,大概需要5000元到6000元左右的退休金,就可以让一个普通的老年人安度晚年了。相对来说老人的压力也是比较小的,可以说经常这个常识确实是非常适合老年人生活了。
Ⅳ 山西晋城和湖南娄底相比哪个好
我个人觉得是晋城比较好,无论从空气质量、环境、四季温度、民俗、生活条件、交通、消费、水质、资源等等方面考虑,现在晋城也在努力打造成为宜居城市,城区设施建设已经全面改造,会有更好地发展!
Ⅵ 跟我们谈一下,山西哪座城市适合生活
山西最适合生活的城市应该是晋城了。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从它的地理位置上讲,它处在太行山南端最高处,纬度不是太高,所以冬天寒冷的日子很少,大概最冷时就一个月。由于海拔近二千米,夏天酷暑难耐的日子也不超过一个月。剩下的日子说它们都是春天一点也不为过。少旱灾,没洪水,没地震等自然灾害,这是最为人称道的。晋城还是全国卫生城市,这个习惯由来以久。大街上整齐,干净,绿树成荫,三季有花,冬季有青。有一次坐长途车进市区,车上一个外地人说,这个城市有三多:饭店多,歌厅多,小车多。观察了一下,果然小车成龙,饭店一个挨一个,虽没见歌厅,街边跳舞的人可真多。大众生活状况可见一斑。如今,称为美丽城市,晋城一点也不过份。适合居住生活,当然也是可以的。
Ⅶ 山西省晋城一中的宿舍条件如何费用如何分别说一下
公寓化管理!8人间每学期200元,4人间每学期600,2人间是1200!
每一层楼都有热水供应处的!不论几人间,都有阳台,非常方便!
同学,好好考吧!O(∩_∩)O哈哈~
四人间有桌椅,并且是电脑桌的,不过椅子就是一般的,不是靠椅。
当然有电源……不然你怎么插台灯,充电啊!O(∩_∩)O哈哈~
每个人靠床的墙上还有一个小书架,能放好多书呢!很方便!
不过不知道能不嫩上网!因为高中一般都没有带电脑的!至少我没有见过!
Ⅷ 想了解一下山西那边的生活习惯和气候变化等
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降水集中,春秋较为短促。年平均气温在-4°-14°C之间。气温地区分布总趋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递减。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全省年平均降水量400-650毫米。无霜期120-210天。
饮食习惯
山西人嗜好吃面的饮食习惯,夸张地说,每饭几致无面不足、无馍不饱,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这是在自然条件、历史源流、相袭力量等背景下形成的。山西粮食作物应有尽有,品种多达数十种。北中部盛产高粱、糜黍(太原以北地区呼粘者为黍子)、梁谷、莜麦、荞麦、稻子、豆类(有豌豆、黑豆、绿豆、大豆、黄豆、小豆、豇豆、茶豆、扁豆、蚕豆等十多种)、玉米、沙米等等。南部盛产小麦、玉米、谷子、稻子等。这些品种繁多的粮食,提供了丰富的食料。通过农家妇女的慧心巧手,可以制作出数以千计的面食来。各种造型的面食,既可口,又诱人。许多农家,一日三餐皆以面食为主,或稠或稀,或干或汤,粗细搭配,粗粮细作,细粮精制,烹制技艺十分丰富。就是谷子盛产区的农家,以米为粥或捞饭,也要搭配拌汤、汤面之类的面食。汤面中炝入油,或放葱花,或加香椿嫩芽。这种粗茶淡饭,既能满足人们的口腹,又有浓郁的黄土高原农家气息,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山西人喜喝汤饭的习惯由来已久。除晋南部分地方外,各地居足大多如此。长治一带居民,至今邻里相见,开口先问“喝了没有?”山西绝大部分地区长年干旱多风,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赤身露体,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的辛勤劳作,绝少有饮水啜茗的条件,全靠吃饭时的汤水一并补充;且山西人过去吃饭少有蔬菜,全凭盐、醋相佐,口味明显偏重,从生理上需要大量水分,形成了喜汤食的习俗。在山西居民的日常食谱中,汤饭的种类最多,吃法也最为讲究。低档的可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中档的可款待普通宾客,高档的则为高级筵席中的佳汤美羹。如晋中一带的三合面流尖、三合面抿蝌蚪、什锦空心拌汤等,都是比较讲究的汤饭。山西民间还有这样的说法;“吃饭先喝汤,一辈子不受伤。”吃干饭前先喝点汤饭,是许多居民家的“饮食规范”。这从卫生角度讲,这是很有道理的。吃馍、饼之类的干食,大多要熬些米汤,或做点汤面,有条件的家庭还要熬些油茶之类的汤食。吃干面条后喝点面汤则是山西居民最为突出的饮食习惯。“喝原锅汤,化原锅食”,据说是传统饮食古训。许多农家代代相传,至今仍保持这种习俗。如果你有机会来山西民间作客,酒足饭饱之后,家庭主妇定会给你盛来一碗面汤,请你也来用“原汤化原食”。这并非陋习,倒是很有点科学道理。
山西民间百姓爱吃盐、醋的习惯,历史悠久,区域广泛。这同当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气候和多数人以杂粮为主的生活条件有着直接关系。例如,贫乏的餐桌上,全靠盐、醋来调味;艰苦的劳作之后,身体需要大量盐的补充。山西民间百姓的饭菜中用醋量很大,这种饮食习惯是众所周知的。山西“水硬”,即碱性强,加上晋人以杂粮为主,如高粱、莜面等,都是不大好消化的,需靠醋来中和、助消化。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从能吃饭开始算起,一直到他寿终正寝那一天,最少也得吃掉150~200公斤醋。难怪外地人戏称山西人为“老酰”。山西人无论吃面条类食物,还是包馅类食物,或者烹调菜肴,都离不了醋。调和须见醋色,饭菜须有醋香,否则,就不算好饭,吃着就不香。仅观普通农家餐桌上必备的醋具,如瓶、盆、壶、碗之类,就知醋在晋人的饭食中的作用了。山区居民还有以腌酸菜汤代醋的习惯。(在旧中国,山区百姓是连买盐、醋的钱也拿不出的!)用这种酸汤调和的饭菜,别有一番风味。在山西广大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一套制醋的经验,庭院中备有一两个酿醋大缸。平川地区酿造高粱醋,山区居民酿制米醋、枣醋、柿子醋、沙棘醋等,各有其独特风味。用以调和饭食或烹调菜肴,醋营养价值颇高,并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山西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名醋,其中“山西老陈醋”味道最好,堪称调味佳品。
山西民间百姓日常饭菜用盐量也非常之大。过去,许多农家调和饭菜都习惯用小盐,并有“露咸”的讲究。民间有“咸香咸香,无盐不香”之说,民谣云:“能说会道离不了钱,五味调和离不了盐。”人们对盐重视由此可知。如同备醋具一样,每个家庭餐桌都备有盐具,便于就餐者随时调饭。山西民间百姓喜吃味重食物还表现在佐餐小菜上。普通农家的餐桌上,常有一两样咸菜或酸菜佐饭。四五口人的家庭,一顿饭吃掉一两个大头咸菜或五六条腌黄瓜可算常事。酸菜则要整盆调和,作为“浇头”,有的地方甚至与饭合二为一,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风俗。过去,冬春季没有新鲜蔬菜,又没有保鲜手段,全靠咸菜和酸菜佐餐。许多地方都有“茶饭赖,咸菜拽”之说,反映的是过去山西广大群众饮食的艰辛和无奈。各种各样的咸菜和酸菜,几乎是山西百姓常年的必备之物。榆次、太谷、祁县等地的腌大头菜,平定的豆叶菜,定襄的老咸菜,长治一带的甜丝菜,太原的酱菜,临猗的酱玉瓜等,都是腌制菜中比较有名的。50年代以后,小盐逐渐被湖盐、海盐所取代,人们食用小盐的习惯始有改变。然而,山西人吃“味重”食物的习惯至今仍无多大变化。
除了盐醋之外,各地居民对辛辣食物的需求量也是相当可观的。人们一向将大葱、韭菜、花椒、大蒜、辣椒乃至生姜等视为必不可少的佐餐小菜和烹调佐料。比较富裕的家庭将白皮蒜、青辣椒等腌成咸菜佐饭,居民称其为“细咸菜”。这还是款待亲朋好友的佳肴。北中部居民有用大葱、大蒜直接佐餐的的习惯,将辣椒切碎,调以盐醋佐餐更为普遍。有的地方甚至每每餐都离不开辣椒面,里面加盐拌成佐餐小菜。喜食辛辣食物,晋南较普遍,晋中一带当属平遥、介休、灵石、汾阳诸县居民。在山西的辛辣食物中,品质最佳者有晋城巴公大葱,应县小石口大蒜,代县辣椒,河津、临汾韭菜,平顺、盂县花椒等等。生姜一般由外地运入,民间需求量也颇大。
麻叶、油疙瘩等油制食品,是山西民间食谱中的精品。炸制麻叶俗有“三矾二碱”之说,然而,晋中一带精此技艺者多用水饧和面,香油炸制。这种麻叶膨松柔软,色泽金黄,外脆里嫩,芳香可口。一般人家大多知用盐、碱,而不知用水饧之奥妙,所以炸制出的麻叶筋韧咸香有余,膨松柔软不足。
50年代以后,全省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早、午、晚三餐饭菜质量普遍有所提高。80年代以来,人们梦寐以求的温饱问题已经初步解决。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居民,其生活水平已达到了过去中等人家的生活水平。全省居民的晚餐普遍丰盛起来。城镇干部职工以及个体从商者的晚餐食谱尤其丰富。传统汤饭逐渐由连汤挂面、连汤方便面之类的面食所取代。搭配的于食多见糕点、馍、饼、麻叶之类。各种副食的年用量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中等人家。城市居民的餐桌上,一年四季都有各类新鲜蔬菜。冬春蔬菜淡季,有的家庭餐桌上甚至有黄瓜、豆角、蒜苔、茄子、西红柿之类的鲜菜。这种“四季常鲜”的食物结构,证明山西居民饮食结构与风俗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晚餐仍以传统汤类食物为主的,仅限于部分尚未脱贫的山区居民。然而,山区居民晚餐只喝汤饭不吃干食的习惯也在改变。千百年来,人们所追求的有干有稀、干稀适当搭配的晚餐已见普及。如较贫困的临县居民,过去只有大年初一才能吃到的“调豆面”,而今已经成为家家餐桌上的常食之物了。
Ⅸ 晋城环境如何
实话是,环境一般,不管是硬件还是人文。交通不便利,过往火车不多,而且都是绿皮车。所谓的资源丰富,就是煤多,碳多,煤炭多。
Ⅹ 山西晋城如何
晋城 交通便利,是黄土高原通向中原的重要门户。太(原)焦(作)铁路、太(原)洛(阳)公路、晋(城)长(治)二级公路纵贯南北,侯(马)月(山)铁路、晋(城)韩(城)、沁(水)辉(县)公路横穿东西。陵(川)辉(河南辉县市)公路修复一新,陵(川)修(武)公路全线贯通,阳(城)济(源)二级公路开始运营,三条新开通的出境公路为我市煤炭外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全省第一条由地市筹建的晋(城)阳(城)高速公路已经开通。全省第一条中外合资建设的跨省高速公路──晋(城)焦(作)郑(州)高速公路将晋城与全国高速公路网连接到一起。全市共有铁路专用线41条,其中运煤专用线(站)34条(个)。全市"三环十线"初具网络,已形成了以国道干线、高等级、公路为骨架,连接各县(市、区)、乡(镇)各主要工矿区、农副产品基地和各旅游区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到2002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891公里,晋城距洛阳、长治飞机场均在100公里以内,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也仅有 120公里,可充分利用高等级公路的便捷,乘民航机场的航班抵达全国各主要城市。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市区建成区面积由建市初的8平方公里扩大到28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平方米。城市煤气从无到有,日供气能力为3.2万户,正在建设中的城市大煤气工程完成一期工程,日供气能力达8.4万户。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300万平方米。新建了第一水厂,日供水能力由原来的3万吨提高到9 万吨。第二水厂和郭壁引水工程竣工也已投入生产,市区日供水能力可达到18万吨,基本满足2010年城市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要求。电力供应充足,现有发电装机容量.65万千瓦,年发电量11.8亿千瓦时。有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13座,35千伏变电站86座,初步形成了电源和电网配套建设、协调发展的电力工业网络。全市邮电通信水平不断提高,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6.47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3.4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 16.44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7.07万户;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60.8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8.8部/百人。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2年,在煤炭市场形势转好,阳电投产和大规模建设大化肥基地的共同作用下,我市拳头工业产品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全市原煤产量达4902万吨,比上年增长48.8%,比历史最高年的1998年增长21.9%,其中市及以下企业原煤产量为3326万吨,比上年增长54. 7%;发电量突破百亿千瓦时大关,全年发电达到103.2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6倍,一举跨入全省前列;合成氨产量再创新高,达34.28万吨,比上年增长17.69%;农用化肥(折纯)达到21.95万吨,比上年增长26.19%,其中:尿素产量达到14.5万吨,增长94.5%。比上年较快增长的主要产品还有服装增长2.4倍、电石2.01倍、钢49.73%、釉面砖45%、大麻混纺布43.4%、日用陶瓷38.86%、日用玻璃制品23. 8%。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964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学214所;2002年末在校学生人数为36.46万人,比上年来增加2.01万人,增长5.83%;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10.5万人,增加6094人,增长6.71%;毕业生数8.48万人,增长9.14%,其中,高等学校毕业人数174人,中专1331人;普、职中高考达线数2806人,比上年增长了52.1%,全市教职工人数3.22万人,增长1.73%;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均达100%,初中升学率为54.9%。成人高等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影剧院12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2002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7.1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26%,全市广播电视网络总长1.74万公里,广播覆盖率达93.15%,电视覆盖率达94.81%。全市共有调频发射台6座,实验发射机1部,电视发射台45座,电视卫星收转系统706座。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4个,其中医院46个;病床床位11125张,其中医院3546张;卫生技术人员7175人,其中医生3500 人,注册护士1547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313人;妇幼保健垸(所、站)7个,卫生技术人员513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07个,床位7212张,卫生技术人员2567人,全市已有90%以上的村拥有医疗点,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000余人。
市区街道宽阔平坦,绿树成荫,新楼林立,环境优雅,是全国卫生红旗城市之一。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商业服务设施逐步改善。这些都为大规模经济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