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
前言
“你知道思维导图吗?”“听说过,感觉很厉害的样子。”“你用过吗?”“没有,很难吧。”这番对话是我读书前对它的一个认知。如果你和我抱有同样的想法的话,不妨走进这本浅显易懂的书,它系统的阐述了思维导图的产生、应用和绘制规则,且配有丰富的实例和插图,你会感叹其应用之广、功能之大。
思维导图的诞生
思维导图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创始人东尼·博赞上小学的时候。
在一场测试阅读速度的考试结束后,东尼不甘心被别人比下去了,于是便向老师请教,但老师却说这是种天赋。东尼想,既然身体能通过锻炼变强,那么眼球的转动、大脑的使用为什么不能呢?
此后,他尝试了多种方法后,果真成倍的提升了阅读速度,这更加验证了他的猜想。进入大学后,他去图书馆找能提高大脑使用效率的书,却被带到解剖生理学的书架前,这里竟没有他想找的书!东尼十分震惊,连收音机都有使用说明,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器官却没有,既然没有,那我就自己写!他立志。没错,这就是思维导图的来历。
思维导图的应用
1 、促进沟通
了解孩子 。有时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的父母,反而觉察不到孩子细微的成长变化。这时思维导图可以充当亲子互动的游戏,一方面点燃了孩子对思维导图的兴趣,另一方面家长能参与进孩子的学校生活。起先以孩子最感兴趣的主题开始,譬如“运动会”,“我的同桌”,小孩子天生喜欢涂鸦,五颜六色的思维导图就显得十分具有吸引力,而且对于词汇量有限的孩子,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感是再好不过了。
另外涉及全家人利益的事也可以用思维导图。譬如旅行,家庭成员人人参与绘制,每个人不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又能“看见”别人的想法,而且在日后回忆起来,这份思维导图上的每个分支的每个词都能让你们重温当时的快乐。
了解他人 。初次见面时,我们凭感觉去推断对方。譬如当你看到一个态度谦逊有礼,留着整齐的平头的男士,你可能会觉得他强硬古板,但如果他的思维导图用的是粉色系而且线条还很细,你会作何感想,是否会想到他也有细腻的一面。
让思维导图充当桥梁作用,一方面画图者可借它传达模糊的情感,让图代我们说出平日里难以言表或说不清的话,另一方面看图者可借它来了解我们真实的想法。制作思维导图就是思考给任何事物划分支的过程,养成这个习惯后,我们就不会全凭自己的理解习惯去抓对话的表面意思,而是设想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加具体地思考问题,我们尽力的与对方感同身受,尽力的理解人们思维的差异,这就达到了沟通的第一步。
2 、提高自我认识
认知自己的思维。 你是个怎样的人?乐观?悲观?可若是要进一步讨论思维模式,恐怕你就答不出来了吧。然而只要动笔画一画,答案自然而然的就被带出来了。总是想到某一类词,或者总是从颜色联想到食物,我们会看到自己的惯用套路。
当你再遇到问题,就尝试换个方向去思考,换种风格去画图。譬如 把你分支惯用的形状和颜色换掉。又或者如果你习惯讲求细节,这次就主抓大局。反复这一过程,就会逐渐掌握自己的思维模式,甚至进一步养成新的思维习惯。
认知自己的感受。 每一种感受都值得尊重,它反映了我们的情感倾向,而这正是我们做人生抉择的基础。所以当你对现状迷茫时,也可以用思维导图去重新探知自己的内心。
画这类思维导图时,暂且抛开层次化的规则,想到什么写什么,可以稍后再整理。例如一个人在思考开心的事时,突然想到坟墓一词,是该舍弃它还是该老老实实地写下来呢?请选择后者,强制写下来后,思维自会转向有关的内容。
他开始回想,是关于以前去烈士陵园扫墓吗?似乎不是,那是?哦!想起来了,是以前和亲友一起回家祭祖。说是祭祖,自己尽把它当成踏青了,而且还是这么多亲友和自己一块去,现如今长大后,他们这辈各忙个的,少有往来了。难怪心里不踏实,老觉得缺点什么,有些寂寞呢,不如就借这次假期去拜访他们吧。
这一瞬间,他突然意识到,这份情感在自己童年时就扎下了很深的根,这棵嫩苗无比的渴望被再一次滋润。试想一下若是当初他放弃这个词,说不定永远都不会觉察到这份心情。
同样的拿作者来说,她过去常好逛同一家咖啡店。可有一次,她呆的实在不舒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探明原因,可能下次又鬼使神差的进去了,也许仅仅是出于咖啡杯形状不合自己心意呢。可这般隐性的心事,光靠想是想不出来的。
这就好像一场个人会议,让我们把一切交给脑和笔,尽情的发散思维,去感知自己最隐晦的一面。
3 、解决突发情况
俗话说静能生慧,突发情况出现后,思维导图让妄动的想法得以平息。譬如书中的I先生,他们一家在遭遇地震后,次日一早就画出了思维导图,从衣食住行四个角度来思考当下。一方面能看清局势,另一方面鲜艳的色彩和流畅的线条能让人暂时脱离出来。这一目了然的图是全家的主心骨,也是每个人的定心丸。
以上的内容跟工作和学习挂钩的不是太紧密,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聊聊它更能产生实际效益的一面 。
第一,考前复习 。学生先参考教材画出思维导图,注意留出足够的空间。然后一边做往年试题,一边逐渐把留白填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会明白什么才是主动学习。渐渐的,他们会主动收集信息,而不是在课上发呆或是原封不动的抄录。
不过,这个过程需要不少时间。学生要进行更多的初期投资或者说投入更多时间。如果中途放弃,就会复习不全面。这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不然的话是没办法将思维导图层次化的。
书中还列举了一位讲师把思维导图引进课堂的故事,课前这位讲师把讲授内容绘制成思维导图,他认为这样小而精的教案更方便自己拿捏进度,灵活调整内容。学生呢,则需要画两幅思维导图。
第一幅,是在课后把讲的内容梳理成思维导图。完成后,再做集体交流,互相分享对彼此的意见和感想。第二幅,是小组合作画,且小组成员不固定,这是为了在学习之余提高学生的沟通和领导能力。我想这种知识的交锋会让活动越来越有意思,使得大脑能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这也给平时不好意思发言的同学提供了一个轻松自在的平台。
在学习方面,思维导图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它的记忆优势,它完全再现了我们的思维,只要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顺藤摸瓜,大脑就能轻松回忆起来。“我记得是写在右下方……用的是红笔,它的主支是△△……旁边写的是○○……”
第二,实现信息共享 。书中K女士是老人看护之家的看护管理员。她工作忙碌,还有两个孩子和一对父母要照护,而思维导图则是她亲密的战友。作为一个管理者,她的思维导图以总看护方针为中心,涵盖了大到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小到具体的看护细节、看护频率等所有内容。这使得同事和看护对象都能直观的说明并理解看护计划的目标和依据,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沟通效果。
在这个案例中思维导图不仅充当了信息传递的载体,它还担任了其他角色——安排事项、细化任务的待办列表。
第三,写好作文。 书中列举的是孩子用思维导图写作文的例子,写作需构思内容和顺序。小孩子刚开始容易写成流水账,不是大段的罗列事实就是僵硬的情感表达。而思维导图促使孩子在描述事情的经过后,紧接着记录自己的想法、事情的结果、对今后的打算等感想,这样文章就会充实起来。
画图时,主支内容由家长提示出大方向,分支内容由家长和孩子一起确认,画好后按主支上序号的顺序写作文。
第四,促进计划实现。 有一个梦想却无从下手怎么办?那就先把梦想落实到纸上。书中N先生为创业急的焦头烂额,尽管他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他不清楚当时的市场环境和自己具体要做什么,于是决定用思维导图做个整理。
首先让他吃惊的是,原来要做的事有这么多,随着问题的深入,灵感开始涌现。平时的所思所想,还有过去听到的、看到的,甚至曾经想过又忘了的内容都一一浮现在脑海里,他逐渐看清了自己的方向。在明确信息后,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高效收集信息,但凡参加学习,他都能按所需信息的关键词把相关内容挑出来。
在这个案例中,关联词的相关性和不断延伸的分支充分发挥了大脑的联想功能。
第五,对理想的追问。 你心目中理想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呢?假如现在你拥有实现愿望的各种条件,你会想到什么?请把想到的方面原封不动的设成主支,比如收入、饮食、交友,你可以再一次秉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的观点,然后顺着主支展开想象。譬如在饮食上可以具体到吃什么食物、什么时候去吃、和谁吃、去哪家店等。我们不看眼前,只看今后是否有实现的可能。请不谦虚的把这张欲望集合体画出来。
举出理想后,接下来要用回答“为何?”的形式展开思考,这个“为何”,还带着“什么”和“怎样”的意思。为何要实现它?实现后会带来什么?怎样做才能实现它?像这样细化理想或欲望,我们的目标就变得实际可行了。
比如想当医生,在自问“为何”的过程中反复细化后,你理想的真相就会浮出水面。比如想当医生,可能是觉得救人性命很有尊严和价值。深层次看来,他需要的是这份职业所产生的精神价值,而并非这一职业名称,那么是不是不必死磕在这一条路上,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呢。
最后我们说说绘制方法
1. 纸张 ,选纯白色的纸,印有线条和方格的纸或是凹凸不平的素描纸都会影响线条的自由伸展。规格A4以上为宜,对于留白少,担心画的不全面的朋友,推荐以较大的A3纸起步,对于留白过多,担心自己画不出东西的朋友,推荐以较小的A4纸起步。至于朝向横着摆放就可以了,这符合我们眼球先看左右,后看上下的转动方向。
2. 中心图像 ,作者说不需要漂亮的图,自己能看懂就行。中心图像鲜艳的色彩能活跃人的右脑,让我们更好的进入状态,一般画5分钟左右。大小画一拳(直径大约5厘米)就行了。此外,线条多为横向延伸,所以竖长的中心图像更好。
3. 颜色 ——五颜六色,挑自己喜欢的颜色或亮色,一则可以一扫消极的心情,二则可以乐观的分析问题。至于用笔,作者推荐流畅平滑的水性钢笔,避免中途需要削笔以至于思路被打断。
4. 分支 ——性感曲线比较善心悦目,像饮料瓶就是参考女性腰部s形曲。分支的绘制在于根部粗、尖部细,类似于“走之旁”的最后一撇。主支最粗,它的中间要上色,而下面的分支只需用细笔描粗一些即可。这样一来就分出“粗、中、细”三个等级,图像就会变得清晰直观。
然后是注重平衡分支与文字,分支控制在3厘米左右,不够再加。因为如果分支过长,目光就容易分散,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专家也认为在认知过程中减少眼球的转动对思考更有利。所以注意“均等分配”,让信息能一眼获取。对于不会画分支的朋友,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仿照手掌张开的形状延伸分支。另外,建议把分支的尾部微微向上挑。
5. 词语 ,词语和分支一样,它们的粗细由重要性决定,这样便于一眼分出主次。遵守一分支一词语,更为简洁的字,能示范出一种自由,使每个词都可以自成一体向外发散。
那么怎样给线条上的词排序呢?这没有标注答案,比如,“昨天我和家人去看了电影”,如果用“昨天”作主支,思维可能跳跃到昨天做了什么事,但如果接的是“我”,那么主支下或许还会平行伸出“老伴”“儿子”或“女儿”等线条。
6. 层次化 ,这又分为“分层”和“排序”。分层随绘制者的知识点和兴趣呈现不同特点,比如动物,可以按区域分,四肢数量分,活动时间分。而排序是按某一种规律重新排列,比如哺乳类,我们会想到很多动物名字,可以想到什么就直接写,但也可以按一定规律写,这个规律可以是按大小,怀孕周期,或者是个人喜好程度。
7. TEFCAS ——总之先试试看。TEFCAS是尝试(Trial)、行动(Event)、反馈(Feedback)、检查(Check)、调整(Adjust)和成功(Success)的英文首字母缩写,先尝试行动,再有所反馈,核实后再重新调整,最后成功的画出让自己满意的图。
Ⅱ 思维导图,日常生活中的好帮手
大家都听说过思维导图吧,有的人偶尔也用过这种提这种记忆的方法,因为没有系统的学过,在用的时候总感觉掌握不了要领,和那些大师画出来的图相比,不是词语太长就是不知道分之支该往哪里延伸。
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探索思维导图的正宗画法。阅读了《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这本书后,发现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的作者是矢岛美由希,她是RePrism株式会社的法人代表,英国ThinkBuZan公司授权培训师。之前是一名育婴师,通过参加东尼·博赞先生的思维导图培训班,成为了一名思维导图培训师,在日本很多地方举办了思维导图的讲座。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这本书讲述了思维导图的来历和画法,通过很多实例,既说明了思维导图的用途,又引导我们掌握这个思维的新方法。通过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思维导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上至应对突发的紧急情况,下至制定购物清单,无论是外出游玩,还是辅导孩子功课,思维导图总能起到神奇的作用。
一、 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东尼·博赞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大脑使用说明书”。
东尼·博赞先生在上大学的时候,由于学科多,笔记也特别多,就想寻找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能改善大脑的使用效率。
机缘巧合之下,他掌握了“希腊记忆术”,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发明了“大脑的使用说明书”,也就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基本画法是将主题画在中央,然后在四周延伸出主支,主支上面写上关键词,之后再逐步细化各个分支,直到所有的关键内容全部在图上显示出来。通过这个过程, 把本来杂乱无章的信息有序地连接起来,便于人们有条理地记忆,从整体上思考。
二、 思维导图的用途
思维导图起初是通过图形和多彩的颜色,用来帮助大脑增强记忆。随着推广力度地加大,它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1. 复杂选择
很多人都有选择困难,面对选择太多时,反而不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这个时候就可以把所有的条件用思维导图体现,根据画好的图形,很容易就做出选择。
书中有一个这样的例子,k先生一家要选择外出吃饭,夫妻二人的爱好不同,孩子还要在一个半小时之后上课,他妻子又收集了很多商家的优惠券。那么怎样让每个人都吃到满意的饭菜,又能得到优惠,同时还能保证孩子的上课时间呢?
k先生一家通过画思维导图很快就做出了结论。想想没画图之前他们一家为去哪里吃饭争论不休,画好图后结论就明显地出现了。
当结论要考虑很多因素时,不妨使用思维导图来思考,这样复杂的东西就会变得简单。
2. 有助于写作文
提起写作文,每个学生心里都害怕,如果用思维导图来列提纲,分析要写的内容,写起来就非常快。
上小学的儿子对写作文非常抵触,每次写作文至少都要两个小时。这次老师布置了新作文,我刚好看到这本书上有用思维导图帮助孩子写作文的内容,马上和孩子一起画了这次作文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一画完,孩子的眉头就没有那么皱了,作文居然也在半个小时之内就完成了,并且写得还比以前好。最后,孩子居然埋怨我没把这么好的学习工具早点告诉他。
3. 记忆演讲稿
工作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要发言的情况,如果拿着演讲稿来读,会觉得不够高大上;而脱稿演讲,心里总害怕遗漏重要的内容。
这时候可以根据演讲稿的内容,画一幅思维导图来记忆。思维导图把重要的内容提炼了出来,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根据关键字和所在颜色分支来记亿忆演讲稿,很容易就记住了。
通过画思维导图记忆演讲稿,既让自己看起来更自信,又让自己的公众演讲技能得到了锻炼。
三、 怎么画思维导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画思维导图也有它的规则,掌握了这些规则,很容易就画出一副完整的图来。
1. 选一张白纸
开始画图之前选一张A3或A4大小的白纸,为什么要白纸呢?因为思维导图的关键是要让思维自由地伸展,那些带有线或格子的纸会影响思路的延伸。
2. 白纸要横放,中心图像要竖长
把白纸横放是为了便于左右展开分支。我们画图的顺序是根据“眼球运动的方”来画,一般人都是先右后左,所以横着放也符合眼球运动的规律。
中心图像要竖长地画,这样便于画分支。之所以是“中心图像”而不是“中心图画”,就是告诉大家不一定非要把它画得漂亮才算完美,只要准确的表达了意思就可以。
3. 颜色要多,笔要流畅
画图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地用颜色,从中心图像出来的每个分支都要选择不同的颜色。
要注意从中心图像出来的分支,每个分支及其后面的细小分支只能用一个颜色来表示。比如从中心图像出来的分支是红色,那么它后面的所有分之都要用红色来表示。
一个颜色的树杈表示这是一个分支,看的时候比较整齐,记忆的时候也只用记忆那个颜色对应的分支,这样用颜色和位置在脑中做了强调,记忆起来就非常简单。
画的时候最好选择一支流畅的笔。思维导图是思维延伸的过程,一但用的笔不好,中途还要换笔,就会打断思路,影响思维的进程。
4. 曲线要性感,分支要平衡
怎样才能画出漂亮的分支呢?矢岛美由希的意见是分支的线条要像女人的身体一样带有曲线,在尾端稍稍上翘,就可以画出漂亮的分支。
不同的分支用线条的粗细来表示,粗线条代表上级,细线条代表下级,这样既漂亮又体现了思维导图的层次。
在分枝上写词语的时候,也要注意词语和分支的平衡,尽量“一词一分支”,句子要分成几个词语来表示。
比如“中间图像是图像而非图画”,这句话就要分成三个词语:中心图像、图像和非图画,用三个分支来表示。这样每个分支上都是一个词语,分支的长短就相差不多,整体上看起来也美观。
这本《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列举了在日常生活中所能用到思维导图的场合,告诉了我们画思维导图时所要遵循的原则,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们掌握思维导图的画法。
思维导图不仅是重要的学习工具,还是一种思维整理的方法,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都可以用它来解决,画一张图,顺着自己的想法去记忆、分析,结果就会变得简单起来。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导图》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