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活日常 > 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哪里有土壤

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哪里有土壤

发布时间:2022-04-22 11:32:16

① 土壤里面藏有哪些秘密,为什么土壤能够存在于任何地方

看看自己的脚下,土壤是多么平凡的东西,似乎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如果我们的地球表面没有土壤覆盖的话,人类将遭毁灭。

没有土壤,植物无法生长,人类以及其他动物就无法得到食物。土壤到底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将这些不起眼的东西放大数十上百倍你就会发现,它们的主要部分是细小的碎石块。此外,空气、水、微小生物也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别忘了最重要的部分——腐殖质。



向西北去,气候逐渐干旱,植被形成了荒漠。由于蒸发强烈,土壤中的盐分向表层积聚,也就是所谓的土壤盐碱化。白土就是这种灰白的荒漠土和盐碱土。白土极不适于作物生长,因此开发和改造西部土壤一直被列为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

② 泥土是从哪里来的

简单地说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产生的土壤母质,土壤母质经过外力搬运,沉积下来,形成土壤。

下面是具体的:

土壤是动植物生存及生长的自然体。人类生存依靠土壤,人们的生活水平往往取决于土壤的质量以及依土壤生存的动植物种类、数量和质量。肥沃的土壤是昌盛文化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对土壤利用和管理不善以及土壤遭到破坏之时,会给动植物生存及生长带来灾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使文化陷入衰落。

土壤最早形成的时间,水成土壤要比陆地土壤的生成为早。植物大量在陆地上生活并广泛占据地表的时期,是距今约四亿年左右的古生代中期开始的。当植物着生于地表原始幼年土时,除其他自然条件外,植物必须从土壤获取物质和能量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这就表现出了土壤本质及其特性—土壤具有肥力。

土壤母质是由矿物岩石经过风化而成。土壤母质的性质决定于矿物岩石的化学成分,分化特点和分解的产物。土壤矿物质一般占土壤固体物质的95%左右,是构成土壤的最基本物质。形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矿物是地壳中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的天然化合物,它以各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存在于自然中。大多数矿物是由两种以上元素所组成。自然界矿物种类很多,主要成土矿物是:石英、长石类(正长石、斜长石)、云母类(黑云母、白云母)、辉石和角闪石、铁矿类(赤铁矿、褐铁矿、黄铁矿)、方解石、石膏、磷灰石和粘土矿物。成土的主要岩石:一是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而成,其中岩浆侵入地壳深层生成的称为深成岩(侵入岩);岩浆冲破地壳在地上形成的称为喷出岩(火山岩)。岩浆岩根据Sio2含量分为酸性岩(如花岗岩,流纹岩),中性岩(如正长石,粗面岩、安山岩),基性岩(如辉长石、玄武岩),超基性岩(如辉岩);二是沉积岩,由岩浆岩经过风化,搬运、沉积而成,或由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次生岩石,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三是变质岩,是由岩浆岩或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使内部组织改变或重新结晶而成的岩石,如板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等。

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产生的土壤母质,除少量仍然留在原来生成的地方外,大多数成土母质经风力、水力、冰川力或重力等外加的作用,沿地表进行搬运,并在一定地区堆积下来形成不同的成土母质:(1)定积母质(残积物),一般分布在山区比较平缓的高地上,是山区的主要成土母质;(2)运积母质是指流水沉积母质(包括坡积物,洪积物,淤积物),静水沉积母质,海水沉积母质,风积母质和重积母质,是我国三大平原农业基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以及湖泊及滨海周围,西北地区的内陆性沙丘,黄河故道的河岸两傍沙地和山麓谷地等地区的主要成土母质;(3)第四纪沉积母质,其形成距今已有一百万年左右,在当时的外力作用下进行剥蚀,搬运的风化物,堆积覆盖在地层的最上层,这些沉积物是形成近代土壤的重要母质。

土壤的形成受自然因素(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和人为的耕种等的影响,经过不同的成土过程(如原始成土过程,有机质聚积过程,粘化过程,脱钙和积钙过程,盐化和脱盐过积,碱化和脱碱过程,灰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白浆化过程,熟化过程)形成了不同的土壤发育层次(如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和剖面形态特征(如土壤颜色、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松紧度和孔隙状况、土壤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如黑土、白土、黄土、红壤、绵土、塿土、粘土、砂土等),中国约分布有61个土类、231个亚类,2473个土种。

③ 留心观察我们身的地方,看看哪些地方有土壤

其实,如果留心观察一下我们身边,那么我会发现身边有很多自然界的美景。而且土壤也是非常常见的。

④ 耕地主要土壤类型,具体分布在哪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一)分类系统

中国地域辽阔,影响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如地形、母质、气候、生物等)差异很大,加上农业历史悠久,人类耕作活动对于土壤形成的影响深刻,因此土壤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和生产特性也各不相同。为了因土利用改良,必须在系统认识土壤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区分,这就是土壤分类。人们一般把土壤区分为沙土、壤土和粘土,这在生产上有一定意义,因为它们的生产性能常有很大差别。例如,沙土好耕好耙,但漏水漏肥;粘土比较保水保肥,供肥性也比较好,但一般难耕难耙,适耕期短;壤土则兼有两者的优点。但是这种分类只是从土壤颗粒大小及其组成比例来划分的,也就是说只是土壤的质地分级,它并不能全面地阐明土壤的性质。例如,中国南方和北方都有沙土,但两地的沙土因为所处地区的生物气候条件不同,成土过程的特点和化学性质常有很大差别,壤土和粘土同样也是如此。

怎样全面系统地认识土壤呢?就是要把土壤的属性与土壤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结合起来研究。在此基础上,将外部形态和内在性质相同或近似的土壤,分别列为各个分类单元,组成一个完整的土壤分类系统。这样可以正确反映不同土壤之间,以及土壤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它们的肥力水平和利用价值,为因土制宜合理利用土壤、改造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提供依据。这就是土壤分类的目的。

1.土壤分类的过去和现在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6000 多年前就开始耕垦土壤,认识鉴别土壤的历史是悠久的。远在4100 多年前的夏朝,禹王治水13 年,治水治到哪里,生产就发展到哪里。发展农业生产,首先要重视认识土壤,鉴别土壤种类。据《禹贡》记载,当时就根据土色、质地和水文等,将全国九州1的土壤分为壤、黄壤、白壤、黑坟、白坟、赤植垆、坟垆、涂泥及青黎等9 类,并根据肥力的高低,把土壤分为三等九级。按土壤肥力的等级安排农业生产,并制定了适当的田赋(当时称为“贡”,即土地税)。这种土壤分类显然是世界上土壤分类最早的尝试。3100 年前的周朝,国家着重于农业建设,因此对土壤问题很为重视。《周礼》在《禹贡》土壤分类的基础上,把全国土壤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五大类,强调根据土宜播种九谷(即黍、稷、稗、稻、麻、大麻、小麦、大豆和小豆)。春秋战国时代的《管子·地员篇》,强调“草土之道,各有其造”,对于土壤的区分更为详细。将九州之土分为18 类,每类又分五级,即所谓“九州之土凡九十物”。

尽管中国古代土壤分类和命名各有不同,但都是从土壤利用和发展生产出发,以“土宜”为基础,以土壤肥力、性态特征和成土条件为依据的。它是中国古代从群众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朴素的唯物观点的土壤分类,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了促进作用,有些概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的土壤分类是从群众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此后劳动人民在长期__的生产实践中,对识土、辨土又有新的经验,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未能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整理,致使古代就开始的土壤分类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土壤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而中国在本世纪30 年代,才着手进行土壤调查与分类工作。半个世纪来,土壤分类工作不断得到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不到20 年的那一个时期,主要采用美国土壤分类系统。当时从事土壤分类研究的人员少,设备简陋,工作条件差,但是由于土壤工作者的努力,也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特别是在水稻土分类研究方面,中国土壤工作者早在30 年代,就划出了水稻土的特有土层,并从化学性质否定了国外“水稻灰壤”的说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新中国成立后最初八九年,主要采用苏联土壤分类系统。那一时期,由于新中国的成立,土壤工作人员增加,设备改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大规模开展了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与土壤调查制图工作,土壤分类也得到了发展。

1958 年全国开始首次土壤普查,在摸清土壤底细的基础上,总结农民群众土壤分类和命名的经验,对耕作土壤分类原则及肥力演变规律,进行了广泛研究。60 年代初期和70 年代后期,为规划农业生产,各地相继开展了农业区划,土壤工作者配合这一工作,进行了土壤调查和土壤分类的研究,特别是1978 年以来开展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加强了土壤基层分类的研究。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逐步形成了中国自己的土壤分类系统。在1978 年中国土壤学会召开的土壤分类学术会议上,讨论通过了“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共划分46 个土类,并概括为11 个土纲,这是多年来土壤分类研究成果的初步整理。

2.土壤分类系统中的土类和土纲

中国土壤分类系采用六级分类制,即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前三级为高级分类单元,以土类为主;后三级为基层分类单元,以土种为主。本书只就土壤高级分类单元中的土类和土纲,对全国土壤进行简要的介绍。

什么叫“土类”呢?它是在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或耕作制度下形成的土壤类型,具有一定的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例如江南的红壤,是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形成的土壤,地下水位低(不参与成土过程),风化程度比较强烈,含赤铁矿多,故土壤染成红色,呈强酸性反应。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形成的棕壤及温带草原植被下形成的栗钙土,都属于土类。这几个土类,受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显着,有明显的地带性,一般称为“地带性土类”。另外,有的土壤尽管也受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但是由于受水文条件影响很突出,从而形成潮土、沼泽土、盐土和碱土;或者受母质条件的影响很突出,从而形成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紫色土和磷质石灰土;或者受人为耕作活动影响很突出,从而形成水稻土和灌淤土。这些土壤类型也属于土类,称为“非地带性土类”。

什么叫“土纲”呢?它是根据土壤形成过程的共性归纳出来的。我们平常说“南方十一省召开红壤会议”,这里所说的“红壤”,实际上不是红壤一个土类,而是包括砖红壤、赤红壤、黄壤和燥红土等土类在内,是广义的红壤,也有人说是“大红壤”,在分类上叫“红壤土纲”。这几个土类形成__过程的特点,是具有不同程度的“富铝化”作用,所以也叫“富铝土纲”。关于“富铝化”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土壤风化强烈,淋溶也强烈,三氧化二铝在土壤中相对富集,或者说是相对增多了。全国40 多个土类共归纳为富铝土(红壤)、淋溶土(棕壤)、半淋溶土(褐土)、钙层土、石膏-盐层土(漠土)、盐成土(盐碱土)、岩性土、半水成土、水成土、水稻土和高山土等11 个土纲(表l)。

(二)分布规律

中国的土壤类型繁多,但它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变化,各占有一定的空间(图1)。土壤类型在空间的组合情况,作有规律的变化,这便是土壤分布规律。它具多种表现形式,一般归纳为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等分布规律。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

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

表1 中国土壤分类简表(土纲和土类)

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

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

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在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表现为随干燥度而变化的规律,东北的东部干燥度小于1,新疆的干燥度大于4,自东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灰色森林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与经度基本一致,故。这种变化主要与距离海洋的远近有关。距离海洋愈远,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小,气候愈干旱;距离海洋愈近,受潮湿季风的影响愈大,气候愈湿润。由于气候条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点也不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带来重大的影响(图2)。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知道,随着海拔增高,山地气温就会不断降低,一般每升高100 米,气温要降低0.6℃;自然植被随之变化,因而土壤化。土壤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叫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由图3 可以看出,土壤由低到高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由南到北的纬度水平地带分布规律是近似的。

土壤的垂直分布是在不同的水平地带开始的,所以,各个水平地带各有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谱。这种垂直带谱,在低纬度的热带,较高纬度的寒带更为复杂,而且同类土壤的分布,自热带至寒带逐渐降低,从图4 中便可一目了然。

山体的高度和相对高差,对土壤垂直带谱有影响。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土壤垂直带谱愈完整。例如,喜马拉雅山具有最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由山麓的红黄壤起,经过黄棕壤、山地酸性棕壤、山地漂灰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直至雪线(图5),为世界所罕见。

3.土壤的地域分布

前面讲的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和垂直地带性分布,都是明显地为生物气候条件所制约。而在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由于地形、水文、成土母质条件不同以及人为耕作的突出影响,除了地带性土类外,往往还有非地带性土类分布,而且有规律地成为组合,这便是土壤的地域分布。例如:

(1)在红壤地带除了有红壤外,由于人为耕作的影响,往往还有水稻土分布。以江西省新建县的低山丘陵地区为例,红壤只分布在地势高的部位,由于遭受侵蚀,出现了红壤性土(粗骨红壤);由于人为耕作,出现了耕种红壤(或红壤性水稻土)。而地势较低的地方和有些坡地的梯田,大都为水稻土。由于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和排灌条件的不同,水稻土中又有二泥田、沉板田、黄泥田、泛田和冷浸田之分。二泥田分布于河谷平原,田块较大,成片分布;沉板田分布于较陡的坡地,田块窄长,为梯田;冷浸田分布于狭谷,田块不大,排水不利,分布零星。

(2)自太行山横穿华北平原直到海边,依次在山地分布着粗骨褐土及淋溶褐土,冲积扇分布着褐土和潮褐土,平原分布着潮土和沼泽化潮土(夹有盐化潮土和碱化潮土),滨海平原分布着潮土及滨海盐土(图7)。这是褐土地带大地形影响土壤地域性分布的例子。作为地带性土壤的褐土,只分布于山地和冲积扇。广大的华北平原及滨海平原,由于地形变化而引起地下水位、水质变化,而为非地带性土壤——潮土和滨海盐土所分布。

(3)大兴安岭东部属于暗棕壤地带,但暗棕壤一般只见于海拔400 米以上的山地。在海拔400 米以下的各级阶地上却分布着白浆土、黑土和沼泽土。其中,三级阶地(海拔约380 米)上的成土母质为上沙下粘的黄土状沉积物,生长疏林草甸植被,形成白浆土;二级阶地(海拔约320 米)至一级阶地(海拔约300 米),在质地均一的黄土状沉积物上,生长密集的草甸植被,形成黑土;河漫滩(海拔约280~300 米)上的成土母质为河流近代沉积物,地下水埋深在旱季只有50 厘米上下,在雨季则被水淹,生长苔草、小叶樟等草本植物,形成沼泽土。各个土类之间又常有过渡性亚类(如白浆化暗棕壤、沼泽化黑土等)。

(4)前面列举的3 个例子,都位于东部季风区域。而西北干旱区域也有类似情况。例如,新疆焉耆盆地,气候干旱,年降水量只有50 毫米,地带性土类为棕漠土。但它只见于海拔1700 米以下的冲积扇上部。这里地下水埋藏很深,不能参与土壤形成过程。而冲积扇的中、下部,地下水埋深仅2~3 米,能参与土壤形成过程,加上具有灌溉条件,土壤为灌淤白土和灌淤潮土所代替。在扇形地的前缘或河畔,地下水埋深只1~3 米,其矿化度约1~3 克/升,土壤为盐化林灌草甸土(曾称胡杨林土,或吐加衣土)。在三角洲和滨湖地段,地下水埋深1~2 米,其矿化度由5~10 克/升、10~30 克/升逐渐增加到30 克/升以上,相应分布着草甸盐土、盐土和滨湖盐土。土壤的地域分布,除可受地形、水文条件的影响外,也可受特殊成土母岩(或母质)的影响。四川盆地的黄壤与紫色砂页岩母质发育的紫色土成为组合;广西丘陵的红壤与石灰岩母质发育的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成为组合,就是由于特殊的成土母岩延缓了成土过程的缘故。

以上所举的4 个例子都是大地形或中地形所引起土壤组合的变化。土壤分布同时也受小地形的影响,而呈现微域分布的特点,这在盐碱土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大家知道盐碱土有“大中洼”和“洼中高”的分布规律。就是说,从大地形看,盐碱土分布在洼地;从小地形着,它分布在洼地的高起部分。

4.耕作土壤分布的几种形式

耕作土壤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最深刻,反映在土壤分布上有下列几种形式:

(1)同心圆式分布。耕作土壤的肥力与距村庄和城镇的远近有关系,一般以村庄或城镇为中心,距离中心越近越肥,越远越瘦,形状好像同心圆。这种分布形式叫做同心圆式分布。同心圆的大小与村庄城镇的大小成正相关,村前的半圆略大于村后的半圆。耕作土壤同心圆式分布特点的形成,主要是近田施肥较多,耕作比较精细,故熟化程度较高,因此多高肥类型土壤;而远田则相反。目前,有些村庄为了均衡增产,正在改变远田少施肥的状况,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同心圆的分布特点。

(2)阶梯式分布。山岭和丘陵有一定坡度,水土易于流失,垦殖时,一般都修筑梯田,以保持水土。梯田是阶梯式耕地的统称,可分为水平梯田(简称梯田)和非水平梯田(也称梯地)。修筑水平梯田较修筑梯地费工,但保持水土的作用更大。中国劳动人民修筑梯田已有几千年历史。南方红壤和黄壤山区,到处可以见到层层梯田,有的梯田宽仅数米,而长达数十米甚至百米,也有的梯田小到几十块田才有一亩。

耕作土壤的阶梯式分布,表现在土壤肥力上一般是低处比高处肥沃。这是由于在串灌情况下,灌溉水和雨水从高处流往低处,将高田的一部分养分和粘粒带到低田的缘故。为此,必须采取改串灌为沟灌、高田适当多施肥料等措施。

(3)棋盘式分布。平原地区的耕作土壤在小农经济时期分布比较零乱,但通过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统一规划,平整土地,出现了棋盘式的分布。棋盘式分布的特点是,河流道路和排灌沟渠统一规划,沟、渠、路、林配套,耕地成方,地面平整,肥力比较均匀。沟洼填平以后,能提高土地利用率。

此外,耕作土壤还有通过挖低垫高形成的“框式”、“垛式”等分布形式。各种不同的分布形式,是在不同的耕作影响下形成的。随着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迅速发展,耕作土壤的分布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⑤ 目前我国有哪几种土壤,它们都是分布在哪里的

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大约有15种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别是: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这些土壤具体分布区域如下:

⑥ 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哪里土壤多哪里土壤少土壤里有什么

吗美女们拿出V擦

⑦ 留心观察自己生活,说说哪里有土壤

我们仔细观察身边的土壤有很多种,有黄色的土壤,黝黑的土壤,还有一些沙沙土地。

⑧ 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

我国由南向北土壤分布状况: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漂灰土。

我国由东向西土壤分布状况:黑土——灰褐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

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

一、砂质土

粗粒土是指大于0.1毫米颗粒含量较多的土,可分为砾类土和砂类土。

砂类土,又称砂质土,指粒径大于2mm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的50%,而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的土。

砂质土根据粒组含量不同可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

二、黏质土

黏质土是土壤的一种,有保水性能好等特点,

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的一种土壤。



(8)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哪里有土壤扩展阅读:

土壤颗粒中直径为0.01~0.03毫米的颗粒占50%~90%的土壤称为沙土。沙土通气透水性良好,耕作阻力小,土温变化快,保水保肥能力差,易发生干旱。含直径小于0.01毫米的颗粒在80%以上的土壤称为黏土。

黏土通气透水能力差,土壤结构致密,耕作阻力大,但保水保肥能力强,供肥慢,肥效持久、稳定。壤土的性质介于沙土与黏土之间,是最优良的土质。壤土土质疏松,容易耕作,透水良好,又有相当强的保水保肥能力,适宜种植多种中草药,特别是根及根茎类的中草药最适宜在壤土中栽培。

阅读全文

与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哪里有土壤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9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37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18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55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91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