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活日常 > 古代的农村生活是怎么样的

古代的农村生活是怎么样的

发布时间:2023-01-19 21:08:30

❶ 从“吃肉”来推测中国古代农民的生活水平是怎样的


有明一代,皇族消耗和占据相当大比例的国民财富,搞的全国的官僚不贪污受贿就活不下去,生活水平之低超出现代人的想象——清廉着称的海瑞,死前的官职是右佥都御史,正二品的大员,年薪61石粮食,相当于6100市斤,全家省吃俭用是必须的。官不聊生自然只能挥刀砍向更底层的农民,疯狂压榨之下必然带来决死的反抗,明朝的民变次数没有宋朝多,李自成张献忠起义,这种规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都快饿死了,平常想吃肉,只能是痴人说梦!

❷ 古代农民是怎么生活的

古代农民理想化的生活大概就都是每天早起早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人扛着锄头耕地,女人们坐在家里带孩子织棉花,如果天公作美,风调雨顺还能有个好收成,农忙时要累些,而且往往要顶着大太阳,非农忙时就闲一点,没事的话还可以揍揍孩子,所谓的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或者去和隔壁邻居吹吹牛逼。

实际上上面也有的,要遇上盛世,比如文景之治轻徭薄赋,所谓的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但是如果朝廷要多收税也一样得给,没有拒绝的能力,甚至朝上一层地上一层,一层层贪墨,遇上苛政严税的甚至就会像悯农那样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情况。

而且还得服兵役,徭役,就是得当兵得给国家干活,比如皇帝要建宫殿就得去服徭役,打仗除了那些职业军人,还得招农民,所以一个国家繁荣昌盛,大修土木,或者封狼居胥,扬威华夏时,反而是农民最苦的时候。最典型的是始皇帝,修驰道、修长城、修始皇陵还派蒙恬去打匈奴,就这国家也没跨,陈胜吴广起义并没有击垮大秦,如果是扶苏继位,还有没有汉室都未可知。

然后一般农民很少有读书的机会,毕竟他们没有九年义务教育,哪怕有机会读书,有那个富家人愿意做好事建个私塾,或者同族的富贵人家想让他做个伴读,他也不一定就能考取功名,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圆锥刺骨读书的,也不是每个家都能支持你悬锥刺骨读书的。

如果陶渊明也算农民的话,他应该是农民里生活最好的,毕竟做过官,有一定的财富积累,也因为做过官,不用服徭役,每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每年收成交了赋税还够一个吃喝,每天喝着小酒写着诗歌,田园诗人最大的风格不在于他写的种地,而是他可以做官却选择了种地,而穷民很少有能往上进一步的,更何况陶渊明那时候也没有科举制。

❸ 古人的生活条件到底有多苦

古代真实生活苦到你不敢想象,而文学里的古人生活,仅限于美好的夙愿,实则,等你了解后,你会觉得,即便生活在当今的大山中都比古代权贵活得更滋润。

这个工具,目测在一些大山之中,还有人沿用,别问我为什么知道,你们走过的应该都知道,不信可报地名。

住宿什么的,在古代更为艰苦,有一个小棚子都算不错,战乱年代更是不堪,多数都是“天为被,地为毯”,风餐露宿皆是常事,甚至闹天灾,更是随处可见冻死、饿死的百姓。

哪像当今,冷了空调,热了有风扇,实在不行冬飞三亚,夏飞疆,所以呀,每每提及古代的苦,甚觉活在现代,由感而真幸福!

❹ 描写古代农村生活

1、《田园言怀》唐·李白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2、《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❺ 古代的农民,他们的生活水平如何

一两银子,可能大家还没什么概念。按照《明史·食货二》所记载对银子的换算。明代前期一两银子可以买二石大米,就是377.6斤大米。所以一两银子就是680元人民币。后期物价飞升,可能一两就是374元左右。那么680元人民币放到现在能干嘛呢,可能是去豪华型餐厅吃一顿,或者是一个月的伙食费,再或者是一张打折的机票。而374元,可能是逛个街买点小东西的钱,一张火车票,半个月的伙食费。

而在明朝,工资收入问题又是怎样。县官就相当于咱们现金的公务员,他们的俸禄年薪大概在45两,就是30600元人民币。一个月差不多就是2500元左右。街头小贩年收入在20两左右,就是13600元人民币,月收入是1200左右。而农民的收入就稍微惨淡了一点,南方还好,年收入人均16650元,而北方年收入一年才8325元。所以农民的生活可谓是得节衣缩食。

古代

❻ 古代平民的衣食住行,都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很多人了解古人生活面貌,一般从古装影视剧当中了解。但是,影视剧为了艺术效果,并不能把古代的历史面貌完全展现出来。尤其是,古人最底层人民的生活面貌,往往被电视剧误导。很多人估计还认为古人都穿绫罗绸缎,住高大上的房子,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外出随时可以大鱼大肉。我们就来谈一谈古代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看哪些情节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古人织布











除了饭食有定量,《管子·海王》中还提到食盐的使用数量:“终月(一个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大女食盐三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半。”从古籍的记载来看,古人对食用盐的使用也有规定。虽然说一个月吃不了几升盐,朝廷限制食盐的用量,主要是为了防止走私。在唐太宗初年一斗米值3-4钱,到玄宗时一斗米值13钱,粮食在那时比较稳定。而盐呢,唐玄宗以前,盐由户部经营,每斗盐10钱。安史之乱后,朝廷财政紧缩,每斗出售价达到了111钱,是原来的10倍。到唐德宗九年(788年),每斗盐增加到了310钱,30年间,盐价上涨30倍,可见盐巴在古代是抢手货。据说,黄巢就是盐贩子,他能聚集这么多人反抗唐朝,就是因为很多农民需要盐这种生活必需品。人民买不起盐,吃不起饭,跟他造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最后,要说的是,古人吃饭时,还要喝酒,当然指的是有钱人吃饭时喝酒。普通老百姓吃饭的时候往往是不喝酒的,在我国某些朝代还禁止私人买卖酒。比如,唐德宗三年(782年),朝廷禁止私自买卖酒,由政府自设店专卖,“收利以助军费”。唐朝时期开始有了饮茶的习惯,但是唐德宗在公元793年又开始征收茶税,并分三等征税。唐宣宗初年(847年),有三人私贩茶叶满了300斤,皆处以死刑。

❼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地主"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一些影视和文学作品,以及祖辈父辈的话语中都看过听过地主一词,地主在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都存在。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地主也分为很多种类,如世族地主、缙绅地主、庶民地主等。在地主阶级中,庶民地主属于地主阶级的最底层,他们大多生活在农村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低,更是受到特权阶级的压迫。在庶民地主中,生活在农村的地主有些地主甚至要自己下地劳作。

一提到地主很多人就认为是生活富足,不用为生活忧虑,欺压劳苦大众以牟取私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旧社会农村的地主到底从何而来的,为什么地多钱还多?他们确实如我们想的那样幸福吗?

农村的地主阶级到底是怎么样形成的?

一、经商获得的原始资金

士农工商,经商在古代属于最低阶级,更有甚者在明清之际,明令禁止商人子弟参加科举,很多商人为了改变出身去农村购买大量的土地成为农村,使自己的子弟能够参加科举。

如果子弟比较争气还可以一跃龙门成为士人,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一件非常有吸引力的事情。以至于很多商人在积累的一定资金后都会选择购买大量土地,成为地主。

在中国古代甚至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土地在人们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只有土地才是硬道理。

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土地产出率都非常低,而这也增加了人们对于土地的热爱,不论是古代的官僚阶级,还是民国的军阀,他们都选择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村更是如此。

很多农民受传统士农工商思想的影响,在走街串巷贩卖一些东西获得资金后,很多人都会选择购买土地。这些人在购买土地后很少全部雇佣别人耕种,更多是在忙时雇佣人,在闲时则亲力亲为。这种地主也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受按照土地划分阶级影响最大的一类人。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是很多人在经商获得了大量或少量资金之后都选择购买一定数量的土地,而农村的地主多是这样产生的。他们祖上没有丰富的家产,他们都是靠自己一分一分的攒出来的。

二、过去社会的局限

很多农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以及艰苦生活获得了少量资金,他们没有任何可以消费或者升值的方式,只有购买等价土地,成为地主。钱财才可以流动起来,在当时很少有银行这种储蓄机构。

即使存在储蓄机构很多农民也不会去使用,在他们的传统思想里,钱只有在自己的手里才去安全。在他们的思想有了钱就要购买土地,土地多了钱才能多

即使是如今的社会,还有很多老人不会选择银行这种储蓄机构,很多老人会把钱藏在地下,等到拿出来时有的都已腐烂,这类事件屡见不鲜。在文化没有普及的社会,人们能够选择购买土地,成为地主已经是思想比较先进的一类人了。

社会的局限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制约着人们的生产力和消费力。农村的地主大多由农民演变而来。

而很多农民之所以选择成为地主,受当时社会发展的局限,得到的资金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流动,没有其他的方式可供选择。所以很多农民在积累的资金之后都会选择购买土地,通过土地在此积累资金,周而复始,成为地主。

由于过去的社会土地的产出率很低,自袁隆平教授改良农作物之前,中国的粮食产量都非常的低,一遇到灾年很多挨饿受冻的事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9到1961这三年大灾年间中国就有很多饿死的民众,更不要说之前了。

所以粮食对任何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粮食的产量低,所以粮食的买价很高。一般民众基本买不起,如果土地的不够多,产出不够生活,很多人就会挨饿。

所以很多人觉得土地才是救命的东西。对农民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他们在有了钱财之后首先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购买土地,积累土地。

他们周而复始买的多了,积累的多了,很多就成为地主了,地主的这种形成方式受过去社会发展局限的影响很大。像如今民众的有更多获得钱财的方式,购买土地是获得的资金最少的一种方式,很多人都不会选择购买土地。

而且土地的产量逐年增加,民众根本无需担忧粮食不足的问题。在如今过去属于士农工商的阶级分类,但是在现在商人的地位慢慢增加,商人地位上升,获取资金的途径增加,农民地位反而在下降,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影响,过去的时代,很多农民是会选择成为地主,并且一生为之努力。

三、继承祖业

在中国古代很多士人在辞官或者致仕之后,选择回乡购买土地成为地主。而在他们去世以后,他们的子辈孙辈就继承了他们的土地,成为下一任地主。在种农村地主的形成方式是在古代最常见的一种。也是拥有最多土地的一种。

这种地主其他地主不同的是,这种地主在农村会拥有很高的声望,在当地的决策权较大,更加受人尊敬。

继承祖业在农村成为地主的很多都是会重走科举之路,或者是家族中能力稍差的子弟,亦或者家境败落至此地步。这类地主很少有人懂得农业生产,与第二种地主不同,他们多选择雇佣别人耕种,很少亲力亲为。

四、躲避战乱

在民国时期、中日战争时期等有很多农村的地主是为了躲避战乱,或是躲避军阀的敲诈勒索,才选择回到农村购买土地成为地主。民国时期城市战争频发,农村地区相对安全,波及较小,尤其是一些偏远农村很少受到侵略军的侵略。

安全系数较大,很多大富商为了躲避战乱选择奔赴农村逃避战乱。他们在逃避战乱的同时也是逃避巨大的军费收缴,在民国时期国家几乎没有盈利,而且战争频发,各大军阀割据混战,战争是需要军费的。

各大军阀没有并没有中央拨款这类说法。他们的军费都是需要自己解决的,而军阀解决军费的方法就是向各个地主征收军费,不缴纳军费就无法受到保护,有的军阀甚至采取强制手段,致使地主缴纳军费。

在这样的境地中很多大地主选择前往农村成为一名小地主,虽然资金积累交钱,但胜在生活安稳。即使也需要缴纳军费,但是数量较少。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农村地主形成的主要方式之一。

这类农村的地主属于最惨的一类,他们因为躲避战乱以及缴纳过多的军费,选择到农村靠着购买大量田地生活。但是当时以农村为革命根据地的我党,打出来"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使这些农村的地主深受其害。

新中国成立之前很多农民都幻想成为地主,认为他们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那么农村的那些地主他们的究竟是不是在享福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

农村地主到底有没有在享福?

一、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地主并不幸福

我党是工人阶级政党,他们是为工人和农民的幸福而奋斗的政党。我党在确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后,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之后,在1927年就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农村的地主正是受到最大的影响的一批。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土改政策,才是所有农村地主灾难的伊始。

土改将农民分为富农、中农、贫农,将富农、中农的土地收归国有,对贫农进行扶持。不仅如此还实行斗地主、斗富农,很多农村的地主因此丧命。

而在这个时期的地主被"一视同仁",百姓们认为他们都是欺压劳动大众的根源。

那些人也在这场斗争中被打压,被侮辱,他们的子女更连上学的机会也没有,一直持续80年代,很多人在80年代才摆脱帽子,在之后的年间,为很多农村的地主平反,还有很多没有平反的地主。即使那些地主被平反,但是损失已经造成。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斗地主,将矛头直指农村的地主,使得他们被迫害。很多人都是戴着帽子迫害,帽子越大迫害得越严重,每天在开工之前,都要求对他们进行迫害。

不仅如此,这些地主干的是最脏最苦最累的活,在吃大锅饭的时期,这些地主永远不会吃饱,也不会允许他们吃饱。使得很多农村的地主即使熬过那个艰难的岁月,也是伤痕累累,疾病缠身。他们不仅没有享福,反而在受苦。

二、在夹缝中生存

农村的地主是地主阶级中的最底层,他们上面受到大地主阶级的压迫,下受到佃农的反抗。很多农村的地主的生活都极其困苦,大地主阶级会要求其缴纳一定费用,然后才能受到大地主的庇护。

很多农村的地主没有任何背景,只是农民拥有了一定的资金,然后用掌握的资金购买一定数量的土地,成为地主。

本想成为地主后能够生活安逸,但恰恰相反,在中国古代任何土地都要缴纳严重的赋税,本来购买田地就已经使得一些农村地主钱财散尽,缴纳一定数量的钱财更是让一些地主雪上加霜。

不仅政府要求缴纳赋税,一些大的地主也会要求小地主给予一定数量的钱财。农村的地主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不仅要缴纳钱财,还可能会受到大地主的欺凌

很多农村的地主在雇佣佃农的时候,有时也会受到佃农的反抗。佃农认为地主拥有巨大的钱财,在一些农村有一些佃农会对雇佣的钱财有所要求。

如果不符合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反抗地主,损害地主的田地,因为这些农村的地主并不具备政治权利。他们很多也是由农村发展而来。所以在一些情况下他们并没有压制佃农的反抗,满足佃农的无理要求。

一些农村的地主也不会全部雇佣佃农,他们更多时候还是选择自己下地劳作,在忙时才会选择雇佣。而这些地主自己下地劳作,因为土地众多,他们的工作量也是巨大的。他们的生活并不是人们所想的那样安逸。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农村的地主更是在夹缝中生存了,他们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仅仅能够维持生命而已。

"地主"一词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地主的数量极大,而像农村地主这样的小地主更是数不胜数,每一个村子最少会存在一个地主,他们的数量就可想而知了。

农村地主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形成的原因各式各样,但很多都是农民积累的资金后购买土地而形成的。他们的地位低下,是地主阶级的最底层。

他们的生活并不是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安逸,享福。他们就是劳苦大众的一员。他们反而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受灾难最多的一个群体之一。

他们并不是像人们所想的那样享福,反而更多是在不停的操劳。在历史进程中存在农村的地主欺压百姓,获得自己利益的地主,但是更多的勤勤恳恳不断劳作的地主。

❽ 中国古代老百姓平时的生活是怎么样过的呢

古代老百姓怎么生活?跟现在一样。油盐酱醋,锅碗瓢盆,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实在不行可以落草为寇,也不失为一种糊口的高危职业。

工,靠手艺吃饭的老百姓,大多是家传或拜师学艺。木匠,铁匠,瓷器,建筑,餐饮娱乐,服务业都是他们的行当。这些人最大的渴望就是能够获得官府的订单,既是对自己手艺的肯定,也可以得到一笔丰厚的酬劳。当然,走南闯北、抛家撇业也是家常便饭。

鲁班:木匠祖师爷。

商,生意人。很早就有的职业,但在历朝历代都不被重视,有时甚至遭到刻意打压,例如不准穿丝绸,不准考公务员等。但这帮人确实很有钱,三妻四妾,深宅大院,前呼后拥是他们平时的生活写照,即使当地官员也会对他们敬若上宾,西门大官人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大土豪,他的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传颂。

走出了店门,外面卖早点的已经开始忙活起来了。他来到东京主街御街,宽200步的御街被一条用石块砌成的御沟,沟里是流动水。沟中种有莲藕,沟的岸边种植了桃、李、梨、杏等多种果树,不同的花错杂开放,春夏之间,远远望去犹如锦绣一般。

❾ 古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怎么样

理论上讲,温饱至少能达到,因为如果不能满足基本的温饱,所谓小人穷斯滥矣,就有动乱,政权不稳,不会持久。

明朝米价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基本上一两银子可以购大米二石。《明史·食货二》:“于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明代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4.4公斤。按2006年大米价均价1.75元/斤计算。一两白银是2*94.4*2*1.75=660.8元。
明朝人的工资
柴薪皂隶:百姓有给国家服役的义务,不过服役是有工资的。轮到当役了,派给当官的跟班,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20两,计13216元。(明朝国家规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隶,县丞二员各二名,主簿二名,典史一名;以上官员,每人用马夫一名,国家付工资。)
马夫:给政府公务员赶马,出差办事使用。年收入40两。计每年26432元。
明朝县官:正七品每月俸禄7.5石或一年45两白银。实际月收入7.5*188.8*1.75=2478元。每年约3万元。其它收入:柴薪皂隶4个、马夫一个,这5个人工资由国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笔墨费由国家补贴。新官上任,还可以先拿到40两修理费。看起来七品县官45两白银跟马夫40两白银年俸差不多,(明朝的公务员工资真的是很低的,历朝历代中明代公务员工资收入算少了。)但是县官、典史等的住房、出行、皂隶人员、衣食花费基本由国家支付和补贴,所以年俸基本是净收入,而且笔墨费都是固定按两算由国家拨给,还有多余。马夫就没有那些好处了
学生:“廪膳米人日一升,鱼肉盐酰之属官给之。”——《明史·食货志六》。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给一升米约2斤,(刚够两人吃)给鱼肉油盐。(注:明代10升=1斗;10斗=1石。)明代优待秀才时甚至可以拿到每月1两白银的廪膳费。不过明代的学生概念不是现在的学生概念,现代的学生只能算做童生,童生考成了秀才入了县学才算是廪膳生,才可以“食廪”,所以明代秀才不干活也可以生活,只是不干活只吃“廪膳”会很穷,所以有穷秀才之称。
街头挑担卖油的小贩:一年收入约20两。计人民币13216元。冯梦龙在万历年至天启年写有《三言》,其中《卖油郎独专花魁》中秦重只有3两白银的本银,街头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16两白银。“每日所赚的利息,又且俭吃俭用,积下东西来,置办些日用家业,及身上衣服之类,并无妄废。”除去一年用度剩余16两。所以记为年收入20两
杀猪的: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对穷秀才范进说,“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儒林外史》。一天一钱,一月3两,一年有36两,看来杀猪的收入直逼马夫了。约23789元。
农民:农民的收入是多少?农民“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新耕地免租三年。”假设古代耕种水平低只及现代的1/2或2/3,那么农民每亩约能收入250或350斤大米,按300斤算,南方一年收二季,北方一年收一季,如果丰年加勤恳,南方农民均毛收入15750,北方农民人均毛收入7875,除掉农具、肥料、水利开支、亩税(明朝每亩收税一斗,约20斤大米),如果一家七八口人干起来,几年里盖个优质砖瓦四合院不成问题。
明代小说《水浒传》中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一两值1000文,一把菜刀30文约20元,考虑到当时没有工业化炼铁,这个菜刀价格也跟我们现在差不多。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这600多元钱在我们现在大酒店里还不够,可是在小酒家里也确实可以随便上菜了。

❿ 古代农奴是怎么样生活的

西欧封建庄园中农奴的地位:
农奴身份为不自由人,人身属于主人,世代相承,理论上可由主人将其随同土地转让,但生命肢体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得损毁。其人身不自由的标志为:须向主人交纳结婚税(一般为农奴和庄园外的人结婚或比自己身份高的人结婚时交纳)、继承税(农奴死后其子继承财产时交纳)、人头税(农奴外出庄园做工时交纳)等。另外,农奴还受庄园上各种名目的剥削,最流行的是复活节交鸡蛋,圣诞节交母鸡,以及为使用磨坊、烤面包炉、榨酒器而交纳实物等。在法律上,农奴和主人没有平等地位,农奴不得控告主人,国家法庭不受理农奴上诉的案件。

实际上西欧封建庄园上的劳动者有三种人:
①奴仆,其身份有的近似奴隶,由主人供给饮食;也有的虽耕种小块土地但不足以维持生活,还须由主人支付一定实物及货币。他们担任的是庄园上长年需人从事的工作,如运输、放羊、挤奶等。
②雇工,农忙时临时受雇,按日计酬,多由庄园上或附近乡村贫苦农民如茅屋农充任。
③农奴,他们领种一份份地,可以世袭使用,但没有所有权。使用份地的农奴有义务为庄园主服劳役,劳役的内容主要为耕种领主自营地,兼及割草、运输、伐木、修路等庄园上所需的劳作。劳役是农奴的主要义务,所以英国曾流行把它做为证明农奴身份的一种标准。

阅读全文

与古代的农村生活是怎么样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1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0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5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6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