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活日常 > 原生家庭生活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原生家庭生活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发布时间:2023-01-22 05:53:26

㈠ 如何看待原生家庭对人生的影响

一、原生家庭是什么意思?

原生家庭,指的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婚姻状况、贫富程度,以及工作性质、处事方式等,都会对子女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朵拉陈《走出原生家庭创伤》中提到,任何父母对子女并非出于滋养和爱护的言行举止,或者任何父母让子女为自己的天性而感到羞耻的做法,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原生家庭之伤”。



二、原生家庭之伤的四种类型:

1、身体之伤

我们上一代许多家庭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都遵循着“不打不成器”的规则。我们回想下自己小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被家长打的经历。

许多家长认为,“打”是改正孩子不良行为最有效的手段。这种情况下,家长一般会事先和孩子约定好规则,如果孩子违背规则就会受到体罚。家长的目的是教育孩子,达到教育目的就会停止。

更可怕的是另外一种——身体虐待。在这里,没有事先约定规则,打孩子是父母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情绪,没有由来,父母越愤怒,孩子被打得就越严重。

除了身体虐待,父母对子女的生理需求不闻不问,甚至恶意忽略,也是一种身体之伤。

身体之伤极大地破坏了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他们长大以后,会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或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体。



2、言语之伤

儿童时期,如果父母说我们是槽糕的、没价值的、不堪的,那么慢慢地,我们也逐渐相信了自己确实是糟糕的、没价值的、不堪的——只有这样,幼小的我们才可以适应父母的世界。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内化现象” ,即我们相信了父母口中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并且把这些负面评价在内心转换为自己的信念。

长此以往,我们很容易妄自菲薄,对自我的评价会越来越残酷且刻薄,我们会屈服于父母带来的伤害,并且扭曲了我们对自我与世界的认识。


3、性之伤

《中毒的父母》一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把父母施与的性侵害称为“终极背叛”。因为,性之伤具有损害孩子所有宝贵天性的毁灭性,它玷污了亲子关系间最重要的信任,也触碰到了人类道德的底线。更可怕的是,因为性之伤天然的隐蔽性和禁忌感,孩子无处可逃。

比如前段时间热播的《摩天大楼》中的钟美宝的弟弟颜俊从小就遭到父亲的虐待和侵害,以至于后来得了精神病。

除了直接的性侵害,性之伤还包括对孩子 性边界 的侵犯。很多时候,孩子已经有明确的性别意识了,父母还是把孩子当做“无性别生物”对待。比如10岁的男孩在洗澡的时候,妈妈突然推开浴室门进去拿东西,父母在孩子面前裸露身体等,都是对孩子性边界的侵犯。

性边界经常被侵犯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很可能会出现这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父母经常的跨界行为而对性产生恐惧心理;另一种是和父母一样漠视自己和他人的性边界,对性产生无所谓的心理。



4、 情感 之伤

(1) 情感 忽视

小时候,我们父母大多是照顾我们的生活起居,但不懂得如何关怀我们的 情感 和情绪,甚至会用言语和行为惩罚我们的 情感 需求。这便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错误信息: 我的感受是不重要的

很多父母都会说:“我这是为你好。”但是他们却没有真正了解过孩子的 情感 需求。久而久之,我们就变成了 “假性孤儿” ——我的父母可能爱我,但我感受不到。


(2)过度控制

小的时候,父母会限制我们不能看课外“闲书”,不能和成绩不好的人交朋友,偷看子女的日记,规定子女的穿着,不准孩子质疑和挑战父母的决定与想法等等。长大后,父母还是对我们的生活指指点点。

在过度控制的家庭中,“失败”和“问题”仿佛从我们的生活中完全剔除了。但是,到我们成年才发现,这样会抑制我们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导致我们面对复杂的 社会 是,缺乏承担责任的能力和勇气,也没有足够的信心与人社交。很多人因此变成“啃老族”。


(3) 情感 敲诈

情感 敲诈 是中国亲子关系中最常见的心理操纵术,父母一方面以受害者的姿态在道德和良知层面上指责、攻击子女;一方面理由子女的内疚感迫使子女顺从和满足自己的需求。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说:“爸妈生你养你不容易,你怎么还不去做XXX?”“你不好好努力学习,对得起父母在外面辛辛苦苦赚钱吗?”

在听到父母对我们说“都是因为你,所以我才······”时,作为儿童的我们会真的认为父母的不顺、衰老和贫穷是自己造成的。


(4)被迫卷入父母的婚姻

很多父母明明婚姻十分不幸福,却以想给子女“一个完整的家”为由勉强撑下去,其实这是对子女更大的伤害。这会造成子女长大后对亲密关系的极大不安全感。目睹父母家暴是另一种被迫卷入父母婚姻状况所造成的严重创伤。这会让我们产生难以摆脱的无力感和恐惧。



在健全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父母珍视孩子如同自然的礼物。他们明白, 孩子的自我价值与生俱来,孩子不必去做任何事情来“争取”父母的爱。 在健全的家庭中,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体验 “真我”。

但施与原生家庭之伤的父母却不懂得珍视儿童的天然特质,甚至予以否定、漠视。


三、原生家庭对我们生活的负面影响

被迫带上“面具”

面具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假我”,来代替真我适应原生家庭环境,渐渐地,会让我们模糊假我与真我的界限。

“面具”的代价:毒性羞耻感

在这毒性羞耻感的影响下,有人听到异议就要猛烈回击;有人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误,需要找个“替罪羊”,或者干脆在错误中产生的后果面前一走了之······

毒性羞耻感还会带来逃避情绪、失去信任、习得性无助等影响。



四、原生家庭之伤的根源

未能完成的家庭成长、过渡失败的家庭权力、长久累积的创伤电量是原生家庭之伤的根源,原生家庭之伤的源头远超出个人和家庭的范围。原生家庭之伤,既是个人和家庭的悲剧,也是时代和环境的余孽。



五、我们该如何走出原生家庭之伤

1、哀悼,帮助我们走出丧失之痛

“哀悼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不甘心、悲伤和接纳。

刚开始,我们会否认,会尽力抑制与原生家庭之伤相关的回忆和感受,因为这样不需要思考,也不必做出改变。但当否认不再起作用之后,我们会对父母的行为产生愤怒,即使我们明白父母并不是有意去伤害我们。

愤怒是你和你的家庭走出世代相传的创伤电量的最好动力。越是愤怒,你越是拒绝成为个人、家族和 社会 伤害的帮凶,拒绝创伤电量的世代传递。

在一段时间后,我们会进入一种与命运讨价还价的“不甘心”阶段: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要经历那么多原生家庭之伤带来的苦难?为什么我不能够像没有遭受过伤痛那样,从容、自信地生活?

因为不甘心,我们开始刻薄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做出许多徒劳的努力。但这样的不甘心,其实只能够给我们带来虚假的改变命运的希望。原生家庭之伤带来的丧失是不可挽回和逆转的。

此刻的我们便会陷入深切的悲伤中,这样的悲伤意味着,我们开始承认和接纳原生家庭之伤带来的永恒丧失。

在原生家庭之伤的愈合道路上,哀悼会一直伴随着我们。也有可能,在你感到已经可以接纳现实时,生活中一件不愉快事件的发生,又让你重新回到了否认的阶段……



2、重新开始自我成长

勇气、毅力、同理心,再加上对自己的诚实,是我们在重新成长之路上的最佳伴侣。

我们要认识到父母创伤电量的传递下对我们产生的负面影响,正面它,在日常的生活中识别它,并且要解决它。要客观面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辨别自己脑海中的批评之声,并且在内心为自己重建温柔而坚定的声音,促进自我发展,鼓励自我成长。

在面对脑海中出现的批评之声时,我们可以假设:如果现在遭遇到此情景的人不是我,而是我的孩子(或者未来的孩子)、我的爱人、我的挚友,那么,我会对他说什么呢?


3、寻找爱与滋养的能量

爱与滋养能量是我们在感受到自己的不足、缺陷、失败和痛苦后,还能够对自己充满爱护、关心、同情和理解的能力。

找到你的爱与滋养的能力之后,你就既能够无条件地接纳和承认自己的过失与缺陷,也能够约束和鼓励自己去追求长久的幸福快乐。


4、感悟真我的力量

爱与滋养能量就像是住在我们心中的“好父母”。在这样的“好父母”的庇护下,我们知道自己不管做什么样的事情,展现什么样的性格,体验到什么样的情绪,都能获得源自内心的理解、支持和爱护。

真我,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的那样,是以内心的真实体验为源动力的自我,它是我们最诚实的、最精准的自我感悟,它能够带领我们过上最适合自己的生活。


5、抛开毒性“面具”

毒性羞耻感带来的面具,则是非常固定和死板的,我们就“是”我们的面具。

当意识到自己是在“扮演”而不“正是”不同的角色时,我们就发现自己有很多选择的余地。不论这些角色多么重要,我们的真我永远是独立的、自由的、流动的,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百分之百地诚实,才可能更好地承担扮演这些角色的责任。


6、走出“永恒的受害者”模式

我们现在是成年人了,我们可以为自己争取权利,有能力自己塑造自己的生活。我们再也不是那个弱小无助的孩子了。

虽然原生家庭之伤塑造了我们的过去,但是却永远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我们有权利,也有能力过上比现在更好的生活。

作为成年人,我们完全有力量去建立和坚持自己的边界,勇敢地追逐理想中的生活,合理地表达情绪和需求。


7、离开原生家庭

离开原生家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生活中不再依赖原生家庭的照料,二是在 情感 上不再需要原生家庭的准许。

在生活上和 情感 上都成功地离开了原生家庭后,我们能够感到,从这一刻开始,我们只属于自己,而不再属于父母。我们对自己的生活享有最高的权利,也对自己的人生拥有最多的责任和义务。

如果,我们还依赖于父母的照料,那么我们只能被父母的态度、想法和行为推着往前走,根本不能做到真正的独立。

我们要和父母设立心理边界,和父母平等相处,要时刻告诉自己和父母,现在我的生活只属于我自己,只有我能对自己的生活作出决定。

在父母越界的时候,我们要反复提醒他们,强调边界的重要性。



最后,虽然原生家庭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是不可挽回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找到根源,认识其背后的原因,以此为契机,更好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让自己重新获得成长。

原生家庭已是过去式,我们更应该着眼于当下,开启新的家庭成长周期,与伴侣建立 健康 的亲密关系,打破创伤电量时代相传的“魔咒”,掌握爱的能力,不把原生家庭的伤痛传给下一代。

㈡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很多人,因为原生家庭的遭遇,会产生“角色恐惧”。 常见的角色恐惧有两种,1、恐惧成为“丈夫”、“妻子”的角色;2、恐惧成为“父亲”、“母亲”的角色。 如果一个人恐惧成为“丈夫”或“妻子”的角色,往往是因为父母的感情很差,导致对婚姻不信任。认为一旦结了婚,就会重复父母的经历。 ——“我害怕遇到父亲那样的伴侣,害怕经历母亲的婚姻,害怕养出自己这样的孩子” 他们内心对婚姻有非常悲观的预期,拒绝步入婚姻。所以在另一半想要和自己结婚时,往往会找借口推脱。而伴侣看到他不愿意和自己走下去,就会认为“他不爱我”、“他不想和我有未来”,心态失衡,患得患失。 另一半内心的安全感就会丧失,感受不到确定感,进而会在感情里发脾气、闹、逼迫对方向自己妥协,或是消极应对。感情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很多人因为对方不想和自己结婚,往往会发生分手的危机,多年感情慢慢坍塌,彼此错过。 更严重的是:恐惧成为“父亲”、“母亲”的角色。 如果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不被爱、被父母抛弃、被父母冷落,等等,就可能会导致不敢成为父母的角色。 因为他害怕孩子重复自己的经历,也恐惧自己做不好这个角色,产生逃离的行为。 一旦有了孩子,内心往往会很慌乱,压力爆发。女性在这种情况下会表现出对孩子的疏离、冷漠,并对伴侣有非常负面的情绪; 男人可能出现出轨的行为,用出轨来逃避责任,缓解自己内心的恐惧。在妻子孕期出轨,就会对妻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而且,即使有了孩子,这类人也会对孩子很冷漠。因为他的这种角色恐惧,让他没法坦然得爱孩子、和孩子正常相处,很容易形成角色恐惧的一方不爱孩子的局面。 另一半会感受到家庭是自己一个人在维系,而且伴侣对孩子的排斥会衍生成对家庭的逃离,最终,孩子会重复他的经历,形成代际传承。 生活中,遇到了这两种情况,无论是你还是伴侣,都需要进行原生家庭的疗愈,破除自己内心的角色恐惧。 当你的内心能真正接纳自己的角色时,才能担当好自己的角色责任,成为负责任的家庭成员。也能把一个家庭的痛苦斩断,去过自己真正想过的人生。

阅读全文

与原生家庭生活对自己有什么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7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7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5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1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9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1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7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5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6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0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5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6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6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