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舒伯特的生活经历
1797年1月31日,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近郊的里希田塔尔。他父亲弗朗茨·西奥多·弗洛瑞安(Franz Theodor Florian)是一个莫拉维亚农夫的儿子,是一个教区学校的校长。他的母亲伊利莎白·维兹(Elizabeth Vietz)在结婚前是一个女仆。舒伯特连他在内共有15名兄弟姊妹,不过这15人当中,有10名在出生后不久就病死。他们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业余音乐家,将自己的音乐知识都传授给了儿子。
从五岁开始,舒伯特就随父亲开始学习,六岁时开始进入学校上课,他的音乐的启蒙也从那时开始。父亲教导他小提琴的基础,当他七岁时,师从霍尔泽教堂的乐队长-- 迈克尔·霍尔泽,学习音乐。可是霍尔泽根本教不了他,要教的内容他早就会了。所以上课的内容变成了聊天,或者经常就是霍尔泽目瞪口呆地看着舒伯特,吃惊的 说不出话来。小舒伯特从一名学徒工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那个学徒工曾带他去临近的一个钢琴仓库,给他以比他贫穷的家庭所能给予的更好的乐器练习机会。他的早年教育更显不足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在那个年代,一个作曲家如果自己不是一个在公众面前的出色的演奏家,那他成名的机会几乎微乎其微。这样看来,他童年的音乐启蒙教育是不够他踏上音乐家之路的。
1808年8月,他考进了皇家神学寄宿学校,并在皇家教堂童声合唱团里唱歌。在那里舒伯特开始接触了莫扎特的序曲和交响曲。正是大量不断地接触各种各样的曲谱,以及经常去歌剧院听歌剧,舒伯特开始为他的后来的音乐造诣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的天赋引起了当时顶级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的注意,萨列里决定教授他作曲和音乐理论。舒伯特早期的室内乐很有特点,后来人们知道他家在周日和节假日经常演练弦乐四重奏,他的两个兄弟拉小提琴,他父亲大提琴,舒伯特自己拉中提琴。这正是他后来为之谱曲的业余合唱的雏形。
他在寄宿学校后来的时光里,又陆续写了很多室内乐,几首歌曲,一些钢琴曲片断,一首Kyrie (D.31)和Salve Regina (D.27),一首风琴octet(D.72/72a) - 据说是悼念他1812年去世的母亲。一首cantata (D.110),words and music,for his father's name-day in 1813,和他的毕业作品 - 生命(life),他的第一首交响曲(D.82)。 在1813年底他离开了寄宿学校,同时为了避免服役便去了他父亲的学校作为底班的教师。此时他的父亲也与一位来自近郊 Gumpendorf 丝绸商人的女儿Anna Kleyenboeck再婚。其后的两年里年轻的舒伯特忍受着繁杂的工作,他倒也游刃有余。尤其是萨列里一直对他单独教授作曲。可以说萨列里是教他时间最 长也是对他最有影响的老师。因为萨列里是头一个将Biedermeier(指1815-1848)风格溶入维也纳教堂音乐的作曲家,所以舒伯特早期作品有 他老师的教堂音乐的特点就不足为奇了。另外萨列里用多种语言写了大量歌曲,这也对舒伯特早期大量出产歌曲给出了解释。他的第一部歌剧-- Des Teufels Lustschloss (D.84) -- 和F大调第一部弥撒曲(D.105) -- 都作于1814年,同年他还写了三部弦乐四重奏,第一首交响曲no.2 in B-flat major (D.125)和17首歌曲,其中包括经典的Der Taucher(D.77/111) 和 Gretchen am Spinnrade (D.118,published as Op.2)。但这些和1815年的作品数量比,就逊色了。
在1815年,尽管有教课的工作,还要找萨列里上课,以及生活的很多杂事,他的产量高得让人难以 置信。降B大调第二交响曲(D.125) 完成了,紧接着第三号D大调(D.200)。他又写了两首弥萨曲,第一首仅用了六天。三首歌剧Der vierjährige Posten (D.190),Fernando (D.220) 和Claudine von Villabella (D.239)-- 另外两首,Adrast (D.137) 和 Die Freunde von Salamanka (D.326),没有完成。另外还有一部弦乐四重奏,四部奏鸣曲,及零散的钢琴曲,以及146 首歌曲。有些歌曲还很长。他光10月15日写了8首歌,10月19日7首。
1814年12月舒伯特结识了诗人Johann Mayrhofer: 由于舒伯特的性格,他们的友谊很快发展至亲密无间。他俩的脾气不一样,舒伯特率直,开放,阳光,Mayrhofer忧郁,沉默寡言,将人生看作对人的忍耐力的考验。他们的友谊,对舒伯特后来的帮助是多方面。 如果说1815年是舒伯特创作丰富的一年,那么1816年却是他命运转折的一年。他为歌德的诗歌魔王谱曲,为好友Spaun惊叹不已。几周后,一个家境殷实的学生Franz von Schober,因为曾经在Spaun的家里听过舒伯特的歌曲,前来拜访。他提出让舒伯特辞去学校的差事,并资助他安心进行音乐创作。这个建议可谓雪中送炭。因为舒伯特刚刚申请卢布尔雅那宫廷乐师未果,正为压抑的教职闷闷不乐。他父亲很快同意了他的决定,很快在四月末他搬到了Schober家寄宿。舒伯特曾经为了补贴家用试图教授音乐,但很快放弃,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创作中。他后来说,我整天都在写,每当我完成一部,马上开始下一部。
同一时期舒伯特的朋友圈子也不断扩大。Mayrhofer介绍他认识Johann Michael Vogl,着名的男中音,他为给舒伯特扩大影响经常在维也纳的沙龙演唱他谱的歌曲:Anselm Huttenbrenner和他的兄弟Joseph是舒伯特的忠实歌迷。出色的钢琴家Joseph von Gahy经常演奏他的奏鸣曲和幻想曲。音乐世家Sonnleithner一家,因为大儿子与舒伯特在皇家学院是同学,让舒伯特自由出入,而且为他举办音乐聚会,这种聚会很快被称为“舒伯特圈子(Schubertiaden)”。生计对于舒伯特来说也不是问题。毫无疑问,舒伯特当时一无所有,他辞掉了教职,却也没有演出收入。而且那时没有出版商对他的作品感兴趣。但是他的仗义朋友们经常无所求地接济他。有的给他提供住处,有的提供乐器。他们一起出去吃饭,碰上谁带钱谁就付钱。舒伯特是聚会的明星,但一贫如洗。据说他有十几个外号。最有特点的一个是“什么能耐?”,更通俗一些就是“他买单?”当一个新人被介绍给舒伯特认识时,他经常这样问。舒伯特的另一个外号是“小蘑菇”。因为他只有1米57,又是个小胖子。
1820年标志着舒伯特风格走向成熟。未完成的清唱剧Lazarus (D.689) 于2月动工,随后主要的还有“the 23rd Psalm” (D.706),“灵魂之歌”(Gesang der Geister) (D.705/714),“Quartettsatz” in C minor (D.703)和“流浪者幻想曲”。而且对于他作曲生涯更有意义的是在那一年他的两部歌剧在K?rntnerthor theatre上演:“孪生兄弟”(Die Zwillingsbruder”)(D.647)和“神奇的竖琴”(Die Zauberharfe) (D.644)。尽管如此,他的大部分作品仍然局限于由Gundelhof的业余歌唱团演唱,这个歌唱团是早期他家的家庭四重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时的舒伯特向往着一份更体面的职位从而赢得更多的听众。无奈的是出版商都对他丝毫不感兴趣。直到他的朋友Vogl于1821年二月演唱了魔王,Anton Diabelli 才犹豫不决地同意印刷他的一些作品并付款,但合同很快被解除。舒伯特从那些出版社里得到的报酬是那样的可怜和微乎其微。这不是他朋友的错,只能说维也纳的听众不识才,而造成这个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些中间人,是他们把舒伯特隐藏在观众视线之外。
事业上的挫折驱使舒伯特走近青楼女子,他希望这些思想简单的女子们可以使他压抑的心情得以解脱。不幸的是舒伯特1823年1月被感染梅毒,这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当年秋天舒伯特入院治疗,有所好转,但次年年初他精神也受到重创,在一封信中他写到:“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最可怜的人”。 1823 年舒伯特完成了第一个为Wilhelm Muller的诗歌创作的歌曲集“快乐的磨坊女”(Die schöne Mullerin),D. 795,. 这部作品以及后来的“冬季之旅“(Winterreise) D. 911,被广泛地认为是舒伯特歌曲作品的巅峰之作。
1824年舒伯特写了壮丽的Octet in F (D.803),A Sketch for a Grand Symphony; 当年夏天他重返?eliezovce,在那里他被匈牙利的当地语言特色深深吸引,而写成了Divertissement a l'Hongroise (D.818)和String Quartet in A minor (D.804)。舒伯特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伯爵夫人,他当时的学生Caroline Esterhazy。无论后人如何评价这段罗曼史,在历史上都无从查证。
前几年的事业的低潮在1825年终于有了转折。舒伯特的作品源源不断被出版,经济上的压力有所缓和。舒伯特当年夏天在上奥地利度过愉快的假期,被当 地人狂热追捧。正是在这次旅行中舒伯特创作了歌曲集Songs from Sir Walter Scott,其中包含了着名的“Ellens dritter Gesang”,D.839,也就是当代人们熟悉的“Ave Maria”。
从1826年到1828年舒伯特除了在1827年去过一次格拉茨,一直呆在维也纳。回忆这三年的时光,好像除了作曲外鲜有故事发生。1826年他把一部交响曲献给音乐家之友协会而拿到了报酬。在1828年春天他第一次也是一生仅有的一次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好评如潮。但他那些作品就象一部自传。“死亡与少女” (D.810)写于1825-1826冬天,并于1826年1月25日首演。这年晚些时候“Rondeau brilliant”问世。
1827年舒伯特完成歌曲集“冬天之旅” (D.911),以及两首钢琴三重奏(B flat,D.898; and E flat,D.929)。
❷ 钢琴家的手非常宝贵,郎朗吃桃子时都要将手保护的很好,他的手这么脆弱吗
许多钢琴家都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双手。每次我们看到他们弹钢琴,都是一种享受。这位钢琴家的对手投入了大量资金。许多钢琴家为他们的手买了保险,以避免受伤导致不能弹钢琴。并且给自己的手买保险的金额也是非常高的,所以也并不是手有多么的脆弱。但是平常的时候还是要多注意一下,吃桃子的时候郎朗就将自己的手保护得很好。
吉娜也非常害怕郎朗的手出现什么问题,在家里面的时候所有的家务也都是吉娜承包了,吉娜对于这样的做法也没有任何的不满,她也知道音乐对于郎朗来说是有多么重要,有这样的妻子在身边陪伴着,郎朗的生活也是非常幸福的。
❸ 本人钢琴专业,出路是否只能是钢琴老师
弹钢琴的人的出路基本上就是两个:一个就是演奏,一个是教书,而且绝大多数钢琴家的绝大多数收入,都来自教琴。最终100万个钢琴家里面也就十个人在靠演奏钢琴为生,另外999990个,主要是靠教学和一般性的演奏来为生。
(3)钢琴家都是怎么生活的扩展阅读
钢琴专业知识技能: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健康的体魄,以及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远大的理想,为人师表。
2、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基本的音乐技术理论知识和初步的运用技能以及对音乐的分析能力,掌握基本的中外音乐史知识和了解一定数量优秀中外作曲家与作品和风格,并能利用这些知识技能解决好音乐教学中的基本问题。
3、具有良好的声乐演唱能力、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初步掌握一件乐器的演奏方法;能够在高等和中学等学校组织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熟悉教育法则。
❹ 我想了解一下钢琴家的生活
钢琴家的生活有点像服苦役
———舒拉·切卡斯基访谈录
钢琴家舒卡·切卡斯基,1911年出生在乌克兰的奥得萨,后移居到美国。 他先向他的母亲学习,而后师承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的约瑟夫·霍夫曼。斯基擅长演奏浪漫派作曲家——李斯特、肖邦、拉赫玛尼诺夫等大师的作品。作为老派的诠释者,他从来不用同样的方法演奏同一首作品。切卡斯基于1995年去世。下面的访谈是1987 年11月14日他接受记者电话采访的实录,发表在美国加州帕萨斯迪纳的Star-News上,切卡斯基非常健谈,谈话风趣幽默,非常可 爱。
大卫·布得勒(下简称布):你那里的天气怎么样?
舒拉·切卡斯基(下简称切):天气很好不太冷。
布:那很好。我想你到了纽约那里可能要有大雪。
切:但是你知道,我曾经告诉过你,当我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喜欢坏天气。
布:你喜欢坏天气?
切:是的,琴家的生活有点像服苦役。他把自己献身给音乐,如果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就希望去会朋友,去散步或者干些别的事情。如果是坏天气,我只好专心练琴。
布:听起来很有意思。
切:伦敦很适合我工作,这里有一种薄雾,我喜欢伦敦。我不会主在别的地方。但是我喜欢到远处旅行,伦敦是工作的理想场所。
布:我可不可以问你这个问题:音乐家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是什么呢?
切:噢,我不能回答你这个问题,坦白的说,每个音乐家是不同的。
布:那生活中的你呢?
切:每个音乐家都是不同的。我的意思是指,你在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
布:假如一个你喜欢的事情和不喜欢的事情?
切:你是说在音乐方面吗?
布:所有的任何事情。
切:有人说他们对旅行感到厌倦,但我从来不会这样。如果一些事情没有安排好我会感到厌烦。比如,让我等待,某个人失约了这样的事情让我特别烦躁。但如果一些事情安排得小心翼翼,那我就不会感到厌烦。我确实是一个非常 不耐烦的人,非常难相处。我拥有的唯一的耐心是对于我的工作,工作的时候,我有异乎寻常的耐心。
布: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艺术家应该是有很大耐心的人。
切:哦,我跟别人不一样。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对工作我有巨大的心,因为你不能在匆忙当中学习和演奏一个作品。
布:什么样的人让你产生兴趣?
切:总体上,有人认为我只是一个音乐家,到世界各地演奏,有名气,音乐之外我对一切都没有兴趣,这些人让我心烦,我不喜欢那些只跟我谈音乐的人。我特别喜欢与地理学有关的事情。
布:地理?
切:是的,我喜欢假期到偏僻的地方。那些年,我去了很远的地方——马达加斯加。今年圣诞节我要去马来西亚。
布:你喜欢这些地方的什么东西,这种旅游感觉怎么样?
切:我喜欢飞行。在机场,如果飞机延误,我有耐心等待,因为我很兴奋。我喜欢看到人民出出进进,所有这些是很迷人的。
布: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旅行,或者是为了要了解其他的文明,或者去了解古代,或者想了解不同的人。
切:我只是想看到不同的人,是的。我对考古或者很多年前发生的事情没有强烈的兴趣。我喜欢看到现在发生的事情,我希望看到一些真正发生的事,不是幻想中的或者历史中 的。我不喜欢回头看。
布:那么 过去的老朋友呢?
切:现在有那么多我过去认识的人,他们来到后台,跟我说:“噢,你好,我很多年前就听过你演奏了。你还记得我的女儿吗?她现在结婚了,我的侄子现在弹琴,我过去也弹……”你知道,这样的谈话我总是能够听到,在他们开口表达之前我就能知道他们要说什么。当然,你对他们不能没有礼貌,必须文雅一些。 这是职业的一部分,不是吗?
布:有时真的不得不这样做。当你出国开音乐会的时候,你也有机会到处走走看到一些东西吧。
切:非常少。有时我只有两个小时的空闲,我希望有个人开车带我去。
布:在旅行的时候,你有没有与人交流的问题或者说如何与当地人相处。
切:你是说语言问题?
布:是的。
切:我可以说英语、俄语、德语和法语,还知道一点西班牙语。
布:所以你与人交流是没有问题的啦。
切:我在奥德萨举行过两次音乐会,很让我激动。
布:是的。我才想你去之前已经忘了奥德萨是什么样子了?
切:哦,是的。我出生在奥德萨,直到11岁才离开那里。我的父母携我移居到美国。我记得整个主街道——普希金大街和那里美丽的歌剧院,没有去过那里的人都不知道这些地方。他们总是谈到莫斯科的大剧院。奥德萨的歌剧院——虽然小但是很美丽。你听说过它吗?
布:真的没有听说过。
切:它真的很迷人。
布:你发现很多东西没有改变?
切:是的,但是我这次没有时间去那里。但是回到出生地 真的让人感动。
布:我现在想问你一个音乐方面的问题。你在弹奏时候,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来吗?
切:什么也没有。我只是努力去享受它。
布:你是否思考观众或者正在演奏的音乐?
切:不我真的什么事情也不想。我只是努力把自己淹没在我要做的事情中,只是努力演奏出最好水平。
布:你被认为是钢琴艺术最后的浪漫主义者之一,这意味着什么?
切:你知道我在其他的访谈中说过,作曲家同样作品的诠释方式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不同的解释。这种变化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
布:一两个月之前,我听到了一个李斯特《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的录音,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演奏录音。到最后,他弹出一种奇异风格的华彩段落,完全是脱离乐谱的即兴发挥。
切:拉赫玛尼诺夫演奏的?
布:是的。
切:我确信他一定会这样做的。我喜欢听到它。霍夫曼也经常演奏这个作品。
布:我是拉赫玛尼诺夫打破了华彩段落,让作品变成完全的拉赫玛尼诺夫自己的。现在,你不会听到有人这样做了。
切:现在听不到了。
布:在那个时代的钢琴家经常这样做吗?
切:我想他们是的。
布: 是不是现代听众的欣赏变得保守?或者说不宽容?
切:我不会说保守,但是确实是这样的,霍夫曼会在琶音中加上一个低音符号,他只是本能地这样做。现在的钢琴家不这样做了,因为如果这样做人们会责备他。
布:你自己是怎样做的?
切:演奏得或多或少严格一些,我的意思是在音符的范围内给出自己的感觉和诠释。
布:你的演奏方式是否有时也受到责备?
切:我演奏得不同。也许某个晚上,用这样一种方式,另一个晚上用另一种方式。即使在协奏曲中也是这样。但是我对于协奏曲,我不改变得太频繁,因为那样会与指挥家发生矛盾,他们会说:“你为什么这样做”或者干脆说“不要这样”。我的这些谈话是不是要见报?
布:是的,是要见报。
切:哪一家报纸。
布:帕萨迪纳的Star-News。
切:我很高兴能在帕萨迪纳演出,原因可能你不知道。我从来不取消音乐会,从来不。但是几年前,帕萨迪纳的听众对我有一些误解。我计划从欧洲去帕萨迪纳,只是为了一场音乐会,我的经纪人说,你不必为了一场音乐会越过大洋再辗转到美国的西海岸。最终,我没有去,有人顶替了我,我想是一位西班牙的钢琴家。
布:是圣地亚哥·罗德里格斯?
切:是的,是他。原来这里的演出公司对我非常恼火。整个事情确实我有过错,因为我没有通知他们。他们声称不再与我签合同了。所以这次能再在帕萨迪纳演出我特别高兴。
布:你以前在这里演出过很多次,是不是?
切:是的,两三次!但都是在这件不愉快事件的三年前。
布:看起来,你的到来让他们也很高兴。
切:是的。
布:大家渴望听到你的演出。
切:我希望我的这次访谈 不会让你失望。
布:哦,很好。非常有趣!
❺ 观影丨《钢琴家》生命千疮百孔,也要坚强活着
原本是准备看《海上钢琴师》的,结果不留神看成了《钢琴家》,这次的阴差阳错,竟然让我心灵经受了一次洗礼。我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从一个钢琴家的视角,有幸目睹了战乱中人类的悲欢离合,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当珍惜。
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在那段让人恐慌的时期,纳粹颁布了一系列针对犹太人的不公正法令,留在家中存放的现金不得超过2000波币,犹太人必须佩戴臂章作为身份标识等,甚至连咖啡馆都禁止犹太人进入。活着真的还不如一条狗,走到哪里都会被人欺负,还不能够反抗。反抗有什么用呢?反抗就有一线生机,即使是死去也是有尊严的死去。但大多数人只是普通的老百姓,习惯了逆来顺受。那群坏人闯进犹太人的住处,把一个老人世直接从阳台上推下去,当场毙命。一个妇人,只是轻声地问了一句,你要把我们带去哪?就被一枪解决,小孩子因为钻出墙去找吃的,被活活打死。没有一个人敢去阻拦,都躲在屋子里不敢出声,也没有一个人敢走到死去妇人跟前,害怕被牵连,也没有一个人去救助孩子,为了自己生存。
犹太人被转移到广场,有人被处决,有人绝望痛哭,有人恳求救救孩子,有人寻找走失的亲人,有人猜测他们将被送往集中营,犹太人应该联合起来反抗,可一群老弱病残,反抗什么呢?死亡随时可能降临在自己头上,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不知道还要经历多长时间。在这个广场上,钢琴家和家人们在这里等候未知的命运,一个小男孩穿过人群,朝他们的方向走来,他是在卖糖,父亲把全家的零钱凑在一起,买了一块卡拉梅尔奶油糖,父亲用小刀把它分成六份,那是全家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饭。这一段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好好地一家人,最后只有钢琴家一个人活了下来。
躲在朋友安排的藏身之处,屋里放着一架钢琴,席皮尔曼只能把手凌空放置在琴键上,用自己的心去弹奏,不敢发出声响。昔日繁华的街区早已变成了瓦砾废墟,宛若一座鬼城。钢琴家高兴的得到了工作证,却救不了家人,找到了居所,看到了钢琴,却不能弹奏,这种无赖的苦笑才能让人难忘。
我们跟随着钢琴家穿越到了二战中的波兰,以他的视角见证了一次次的屠杀、逃亡、反抗和希望。没有人能真正看到这场人类浩劫的全貌,个体视角比全局视角更加真实,更能还原人的感受。战争对于一个人所带来的痛苦和创伤,该影片没有刻意的去渲染痛苦,放大感情,用了一种最冷静的,最不带情绪的叙述手法来讲述。整部电影充满着压抑,唯一的情绪爆发就是电影最后的钢琴曲响起,钢琴是电影里的重要意向,它见证了钢琴家的悲欢离合,生死起落,是被迫沉默的钢琴家宣泄情绪,发表自我的唯一方式,也是电影积累了两个小时的压抑恐怖,唯一的释放出口。
钢琴家能活下来,军官功不可没,因为对于钢琴的热爱,两个人产生了情感共鸣,谁都不喜欢这场战争,这个军官也是如此。军官救了钢琴家,钢琴家最后却没能把军官救下,死去的军官,也救过很多犹太人,像魔鬼一样的纳粹也存在着一丝人性。从个体来看,人性是复杂的,天使和魔鬼是可以共存的,现实当中,纳粹军官战前是一名教师,有五个孩子和美满的家庭,他从不赞同纳粹的反犹主义和对外侵略,迫于生存,他也被战争机械裹挟,他曾在日记中写下我们犯了不可饶恕的罪孽,不配被可怜,更不值得被原谅。
我们能有现在幸福的生活,真的很感谢伟大的祖国,正是因为有强大力量的保护,才没有人敢欺负我们,致敬革命先辈们,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坚不可摧的城墙。历史不能遗忘,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使命,即使生命千疮百孔,我们也要坚强的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再多的苦难也只是我们的垫脚石,只会让我们站得越来越高,走得越来越稳。
——文/紫青 2022/5/20
电影中一些个人较喜欢的经典语录:
❻ 作为一位钢琴家,会感觉轻松吗
钢琴家》讲述了一个在二战期间发生的真实故事,并没有刻意的去渲染痛苦放大感情烦,以异常真实手法去寻找最冷静最不带情绪的叙述手法,对集中营的生活有着更强的代入感。但是这种冷静内敛反而效果出奇的好,艺术性更高。
每一首配乐都有其特殊的含义
电影开头演奏的《升C小调夜曲》伴随着黑白画面款款而来,为这部电影的压抑基调增添了一丝听觉的色彩,音乐是缓解苦难的良药,这个理念贯穿整部电影。
《BalladeNo.1inGMinor,Op.23》是男主弹给德国军官的歌曲,整首歌既轻缓悠扬又激昂澎湃,仿佛在诉说男主备受战争困扰的遭遇,最后恢复平静。
本片的色彩十分压抑,符合战争画面。
整部影片基本上以冷色调为主,除了开头一家人在讨论藏钱以及后来一家人用最后的20波币买了一颗糖分成六块,吃了最后一次团圆餐之外,其他场景的色彩都很暗。
于是我们能看到不断被枪杀的尸体,白天的集中营污水到处都是,夜晚更是留下纳粹的车鸣以及被害人的惨叫。
讽刺的是,德军的军装颜色还明亮些,它救了冰冷严寒的男主,也差点害了男主。
整部电影都是在讲述客观的事实,并没有夸大或者故意煽情增加观赏性
虽然名为《钢琴家》,故事也是围绕钢琴家的遭遇来写,但是在我看来,他代表的是犹太人的处境,钢琴代表的是希望,只要你不放弃希望,总有一天会看见光芒,就像席皮尔曼在战区对德国军官弹琴的那一束光一样,照亮整个世界。
里面也没有什么好人坏人区分,德国纳粹滥杀无辜,随意抽打犹太人,最后却是一个德国纳粹救了男主;男主的那些德国朋友们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各种接受他并安排好他的生活;而有些波兰人却在赚国难财。
所以,本片的情感表达非常的客观,没有去夸赞谁但也没有去抹黑谁,你看到的就是真相而已
❼ 有网友爆料,郎朗在现实生活中很低调,是真的吗
是的,郎朗现实生活中是非常低调的。娱乐圈的诱惑力一直都是非常大的,很多人也是不断涌入这里,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如同萤幕中那种的,他们有时候也是非常低调的,郎朗作为非常出名的钢琴家,在国际上也是非常有名气的,从小学习钢琴,也是让他有了非常好的修养了,有网友爆料,郎朗在现实生活中很低调,这是确实的,他一直都是非常低调的做人的。
优秀的钢琴家, 生活也是非常低调的。郎朗的现实生活非常低调,没有节目中人们认识的那个样子,他低调的为人,让他享受着低调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让他过得非常有温度。
❽ 一代钢琴大师朗朗,“不务正业”狂上综艺,难道他穷疯了吗
朗朗对于很多人来讲,就是带着仙气的钢琴家,不应该沾染世俗的尘埃。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朗朗频繁出现在大众面前,更是带着妻子吉娜,两人一起参加综艺。不管在哪里都会有朗朗的身影,这让很多人都说朗朗“不务正业”,真怀疑他穷疯了。
有些人怀疑他想让妻子进入 娱乐 圈,有的人说,朗朗是为了挣钱,也有的人说朗朗靠综艺捞金。但要知道他是钢琴王子朗朗,可是一个仙气飘飘的人。因为疫情期间,被迫取消了80多场的音乐会。要知道一个钢琴家,不开音乐,就等于没有了工作,英雄无用武之地。
而他也不能在家中一直苦苦等待,所以选择参加综艺。参加综艺挣钱,并不是艺术家失格,而是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样,凭借智力和体力来挣钱。至于他“不务正业”,更是像废话一样。朗朗说自己在家,每天都要弹两个小时的琴。
这么多年积攒的本领,怎么可能说荒废就荒废了?朗朗于1982年,出生在还有一个小康之家,家庭还算可以,再加上父母望子成龙,选择让朗朗去学习钢琴。而他父亲则是一名二胡演奏者,可能是因为有父亲的基因吧,王老从小就对音乐有天赋。
在他两岁半的时候,《猫和老鼠》成为了他的音乐启蒙。小学时候的朗朗,每天练琴差不多8个小时,就像我们上班或者上学一样。爸爸对朗朗有很大的期望,所以他会监督朗朗弹钢琴。当他偷懒的时候,父亲甚至会用皮带抽他,正因如此才造就了现在的钢琴大师。
小时候他父亲非常强硬,甚至辞去现在的工作,带着朗朗开启北漂生活。本来是小康家庭,却因为父亲这样做,导致一家人8年的开销,全靠着妈妈一人的微薄工资支持。父亲甚至阻止朗朗和妈妈见面,因为两人见面,父亲就说母亲影响着他了。
后来朗朗见到了一位很优秀的音乐教授,但是那个人说朗朗不是天才,这句话让他父亲感到很委屈。后来有一天,朗朗回家晚了一会。父亲就要逼他吃下药片,或者让他跳楼。朗朗回忆那段时间,感到很痛苦。父亲逼儿子去死,这对哪个孩子来,讲都是一生最大的阴影。
所以现在功成名就的朗朗,很喜欢在综艺里的生活,喜欢有朋友陪伴的日子。朗朗频繁参加综艺,是想弥补童年的快乐,他就是那种需要,用一生去治愈不幸童年的人。而现在朗朗上综艺去当老师,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要知道当年林俊杰花了95万就为了,上朗朗一个小时的钢琴课。如今可以免费让朗朗当老师,难道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其实上综艺并不可耻,很多人都说明星频繁上综艺,是因为没有演技,没有实力。但其实上综艺,才能证明他们的实力和情商。
这能让大家认识到,现实中的朗朗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而作为综艺咖,也是很好的事情,只要有他们在场面就不会尴尬。贾玲和沈腾就是这样,他们在的地方,从来不会出现尴尬的情况。而综艺咖现在被很多人嘲笑,甚至说综艺咖就是为了圈钱,这是不对的。
想要成为综艺咖,需要有足够的实力,需要有超人的情商,才能稳住场面,这是一场凭本事吃饭的考验。所以朗朗频繁上综艺,并不是不务正业,不是因为穷疯了。可是他想要弥补童年,也为了度过,疫情这段比较闲的时光。不知道你们对于,朗朗频繁上综艺这件事情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