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蝗虫的足、翅、触角各有何特点这对蝗虫的生活有何影响
蝗虫的足和翅
前足和中足—步行,后足—跳跃.
两对翅前翅革质,后翅膜状.前翅—保护 ,后翅—飞行.
发达的足和翅使蝗虫善飞善跳,扩大了蝗虫的生活范围.
触角为丝状触角,鞭节各节细长,无特殊变化.
触角为蝗虫带来敏锐的嗅觉,使它有广泛的食性.
B. 蝗虫会导致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蝗虫趋水喜洼,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由干旱地方成群迁往低洼易涝地方。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
蝗灾的致灾物种主要为蝗虫。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身体一般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大,适于跳跃,不完全变态,其幼虫称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种类很多,世界上共约有1万余种,在我国就有300余种,如飞蝗、稻蝗、竹蝗、意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农林业的主要害虫。
蝗虫在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蝗虫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蝗虫通常胆小、喜欢独居,危害有限。但它们有时候会改变习性,喜欢群聚生活,最终大量聚集、集体迁飞,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灾,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害。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对处于独居阶段的沙漠蝗虫进行试验,反复触碰蝗虫身体的多个部位,以寻找是否有某些触觉因素使蝗虫改变习性。结果发现,当蝗虫后腿的某个部位受刺激之后,它们就会突然变得喜爱群居,而触碰身体其它部位如触角、嘴部或腹部都不会有这种效果。
科学家认为,在某一自然环境中偶然聚集的蝗虫后腿彼此触碰,可能导致其改变习性,开始成群生活,其成员以同一方式大量增加,进而形成蝗灾。如果能发现到底是哪些化学信号刺激了蝗虫的神经系统促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就可能研制出防止蝗虫群聚的新型农药。
C. 蝗虫的害处
蝗虫食物范围广,可取食小麦、水稻、谷子、玉米、豆类、烟草、芦苇、蔬菜、果树、林木及杂草的叶子、嫩茎、花蕾和嫩果等,将叶片咬成缺刻或孔洞,大发生时可将作物食成光杆或全部吃净,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蝗虫为植食性,而且成虫期补充营养强烈,约占一生总食量的75%以上。它们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叶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将大面积植物的叶片和花蕾食光,造成农林牧业重大经济损失
D. 非洲蝗虫不远万里来亚洲,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它们的影响有多大
非洲蝗虫不远万里来到亚洲,生活环境的变化对于它们的影响可谓是太大了。我先来举个简单的例子,以前古代的时候,人生的生活水平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是不一样的,古代的夏天虽然也有各种方法来乘凉,但哪里有我们现代的一个空调来的快乐。然后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来仔细地看一下这个影响到底怎么个大法
不过如果要是遇上天敌的话那非洲蝗虫估计很快就想逃离这里了
E. 蝗虫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灾害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蝗灾往往和旱灾脱不了干系。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很大的好处。
干旱使得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最终酿成灾害。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则对蝗虫的繁衍有很多不利的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直接延迟蝗虫的生长和降低其生殖力,另外,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间流行疾病,还有蛙类等天敌的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当蝗虫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蝗虫就会改变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蝗虫很胆小、喜欢独居,所以危害也是有限的。但它们一旦喜欢群聚生活,集体迁飞就形成了令人生畏的蝗灾,会对农业造成极大的损害。
蝗虫
F. 近日,在云南多地现黄脊竹蝗幼虫,这种虫子对生态环境有何危害
近日,在云南多地现黄脊竹蝗幼虫,这种虫子对生态环境有何危害?
可将竹叶全部吃光,竹林如同火烧,竹子当年枯死,第二年毛竹林很少出笋,竹林逐渐衰败,被害毛竹枯死,竹腔内积水,纤维腐败,竹子无使用价值。黄脊竹蝗是我国产竹区的主要害虫,常大面积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