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活日常 > 佛教一个人怎么生活

佛教一个人怎么生活

发布时间:2023-01-30 04:10:26

❶ 佛教如果一个人生活潦倒,食物不足,也没钱,是否应该先顾及生活,发菩提心要先放到一边

这是两个意思

第一你潦倒也就几十年,受苦也就几十年,而你成就后是无量的解脱,殊胜,再说,真修的出家人没钱,也看到几个饿死的,有诸佛菩萨加持。

第二对初学者,这是个问题,我们色身都不能好好的滋养,为钱发愁,烦恼执着很多,怎么能学佛呢?滋养色身和发菩提心并不矛盾,抵触,其实,工作,生活就是我们最好的道场,你工作不计较个人,不犯口舌,哪个地方不要你。你按佛说的做,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看破放下,处处做个好人,那滋养色身不是问题,佛法包括世间法,所有世间法都可以用佛法来论证。

❷ 对于佛弟子而言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生活呢

佛陀认为我们都是轮回里的众生,很多行为都是错误的,带来苦果的。轮回就是苦,那么活着的意义就是要解脱痛苦,超越无名。

那么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生活呢?应该追求能够带我们去解脱的行为,过这样的生活。也就是像五戒一样,破除杀盗淫妄酒,过清净的生活。

❸ 宗教佛教,在家佛弟子应该怎么对待感情生活

佛教徒也是人,也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一样不得不面对各种婚恋问题和家庭问题。
凡夫都是有我执的,一般的小人物,又不是古代的皇上,随时有人观察你的脸色、等着满足你的需求,大家都只是芸芸众生而已,那么这个时候,由于业力的推送,人群中冒出一个人来,他(她)格外地欣赏你、在乎你,盛赞你是多么地与众不同,如鹤立鸡群,如明月处星;你的容貌多么美丽,你的心地多么善良,你的性情多么温柔;你多么有才情,多么能干,多么优秀,等等等等,千好万好,数之不足。总之,在此时,万千人中,我眼中只有君一人而已。遭逢这种情况,如果不是因缘不偶,作为凡夫,你的“我执”便被这一切深深地陶醉了,感到一种分外的愉悦。于是你怀着一种类似于被伯乐发现了千里马的心情,投桃报李,对这个“独具慧眼” 的人刮目相看,青眼有加,二人彼此发掘,彼此欣赏,遂成其姻好。 读罢上述过程,你看出来了吗?除了前世的业力的作用之外,一般情况下,双方总是有一个人先爱上另一个人,不遗余力地满足对方的我执;对方受到感动,又反过来去满足追求自己的人的我执。对于追求者来说,他的投入是要求回报的,也就是说,我先满足了你的我执,之后你也要满足我的我执。如果不满足会怎么样呢?他(她)就会痛苦不堪,甚至因爱生恨;而对于被追求者来说,则是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你令我的我执感到愉悦。实质上被追求者爱的是什么呢?是他(她)自己。自己的我执得到充分满足时候的陶醉感觉,就是爱情的感觉。 由此可见,爱情和婚姻的男女主角相处的过程,就是两个人的我执此消彼长的过程,是两个人我执的一种游戏。 对于学佛的人来说,其实应该注意去体会人生的空性。你看过电视连续剧吗?当戏中的人正欢天喜地、或者正悲痛欲绝的时候,你拿起遥控,把电视“啪”地一关,这个时候,不管故事是多么地九曲回肠、情节正进展得多么如火如荼,荧屏上唯余一片空白和沉寂。那些戏中人、戏中事,那些爱恨情仇,又在哪里呢? 每个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有的精彩些,有的平淡些,但是不管你正进行到哪里,只要阎王爷拿起遥控“啪”地一关,你的人生屏幕立刻就会一片空白,你曾经如此投入的一切喜怒哀乐都化为泡影、无影无踪,你的这一期业报就结束了。事如至此,你觉得自己这一生中所经历的任何事情,还有什么真实可言吗?如果说整个人生都是空性的,那么,作为人生的一个组成内容的爱情,又焉能不空? 两个人的相爱是诸多因缘和合的结果,它有很多的条件,比如前世的因果,今世的外表、相貌、气质、性格、家庭背景、生活条件、文化修养等等。这些条件中的任何一样发生变化,只要在恋爱一方的心目中认为它是重要的,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比如男人通常很注重女人的色相,当一个女人人老珠黄的时候,男人厌弃她,而喜欢靓丽的青春少女,是最常见的。这个时候,由于女人的衰老,色相这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爱情就消失了,男人便撒手去追逐新的爱情了。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不是;这么简单的,经常是很多条件发生了变化,爱情也便随之摇摆变化,乃至逐渐磨灭掉了。 了解了爱情是因缘法,我们就理解了它的生与死。当条件具足的时候,它就生起;当条件为具足的时候,它就消亡。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万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因缘有聚,亦必有散,散了的时候,让我们到哪里去寻找爱情呢--它已经尸骨无存了。 爱情既然有上述三种特性,那么,爱情是不是压根儿都不曾存在过的一件事情、是我们的幻觉呢?也不是。当初那个人说“爱你一万年”、“海枯石烂不变心”的时候,他(她)是真的;现在他(她)变了,爱上另外一个人,这也是真的。这恰好说明了爱情的无常和生灭变迁,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世人都说,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爱情本身既已疑幻疑真,那么这基础的坚固与否,我们也就一目了然了。婚姻就好比一条绳子,它想把爱情捆绑住。爱情既是空性,用婚姻捆绑它,就象用绳子捆绑空气一样,能绑得住吗?爱情既是无常的,用婚姻捆绑着它,它就永恒了吗?爱情既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用婚姻捆绑着它,它就不分崩离析了吗?不,爱情的特性不会因为婚姻的形式而改变,否则就不成其为特性了。
那么,我们人类为何还要选择婚姻这种形式呢?这是因为:
第一,所有的爱情滋味都差不多,过程都大同小异,“三千溺水,我只取一瓢饮”,人们常常把这视为对爱情的专一,实际上,这一瓢水,与再取它三千瓢水,滋味会有什么差别?不都是水吗?体验过了一次爱情,就不要再浪费人生了,省下精力干点别的,比如学佛修行什么的。佛陀曾经说过,世界上如果再有第二件象爱欲这样的事情,就没有人能修行得成了,可见爱欲的为祸之大。这样的大患,一已足矣,何可再三再四? 第二,为了人类的集体安全和个体安全。如果没有婚姻约束,每个人都随心所欲,就会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财产、子女、淫杀等等问题,不胜枚举。如果人们打着爱情的旗号,毫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人类社会就会被欲望的潮水所淹没,陷入痛苦和混乱之中。 所以,为人类全体计,为自己的切身利益计,我们都需要婚姻。 既然婚姻从爱情那里承袭了无常、空性和生灭的特性,那么它出现任何变化或变故,也就丝毫不足为奇了。作为修行人,此时我们要注意的是如何面对和处理,而不是被变故所震惊和击倒。在生活中,通常被动的一方,也就是被遗弃的一方,会感到自己被全盘否定了--他(她)不要我了,他(她)选择了别人。被遗弃者的我执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变得自卑起来,常常尽其余生也走不出这个心理阴影,这一生就被摧毁了。实际上,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过的,婚姻的离散从根本上是因为爱情的无常等特性,也因为前世的缘分已尽,还因为对方的不觉悟--他(她)只是业力之河上的一只空瓶子,随波逐流而已,丝毫没有把握自己的能力。被遗弃者虽然不能说一点儿责任也没有,但是如果从心理上认为自己是个失败都而把自己全盘否定掉,也是不明智的,毫无必要。作为学佛者,你应清楚地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一颗明月珠在心里,所以你不比任何人差。 事实上,作为修行人,或许我应该说,我要恭喜你,尢其是女性修行人,为什么呢?这都是因为你比较虔诚、发了菩提心的缘故。正因为你发了真修行的心,所以佛菩萨很欢喜,很欣赏你,看着时节因缘成熟了,于是便借着生活这位大禅师的巨手,给你来了个“德山棒,临济喝”,给你设下一道大“无门关”――但看你透得过、透不过了。透不过,你就是祥林嫂一样的怨妇,反复述说着自己的悲惨故事,直到无人同情、人人都厌烦你为止;透得过,你就是生活中的大丈夫、修行路上的一条好汉了,你就冲破了修行第一紧要大关--情关。女性修行者的情执尢重,这一关的考验对她们就更是必不可少的了。 因此说,情感的挫折是佛菩萨送给我们的一份厚礼,一份考卷,我们一定要头脑冷静,争取成功闯关。 那么,没有感情变故的婚姻,他们是*什么维持的呢? 一般的人,是*前世因缘,*人性中善的一面,*良心、道德,以及生活习惯的力量。 作为修行人,最稳妥的相处之道莫过于化比翼鸟为同修。婚姻中两个人为什么经常出现摩擦?因为我执。上文已说过,婚姻的男女主角相处的过程,就是两个人的我执此消彼长的过程,是两个人我执的一种游戏。双方都希望对方能听自己的,能迁就自己、满足自己的欲求。 凡是为自己想的多、为对方想得少的人,就会对对方产生很多要求和不满,就会经常争吵;反之,凡是为对方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就易于宽容和谅解,能够包容和体贴,二人就能够和睦相处了。双方我执都重,婚姻便很难有美满的下场;一重一轻,可心保全;二个都轻,都能尽量为对方着想,就是世人眼里的美满姻缘了。 所以,婚姻的相处之道就在于“损”。损什么?损我执。“为道日损”,损的是什么?也是我执,看谁总是在“要”、谁“舍’罢了。譬如最常见的婆媳相处问题,都是因为婆婆想,“那是我儿子,他是我的”;而儿媳则想,“那是我老公,他是我的”。于是婆媳二人互不相让,矛盾日益增多,如果婆婆能想,“他不但是我的儿子,还是别人的老公,最多有百分之五十是我的”,而儿媳也想,“他不但是我的老公,还是别人的儿子,最多有百分之五十是我的”,会怎么样呢?婆媳的矛盾必定会少很多。话又说回来,那个男人,他真的是某一个人的吗?不,他谁的都不是,他只属于他自己,甚至连他自己都不属于。因为凡夫把握不住自己的心念。又或者说,他同时属于很多人,有很多角色:老公、儿子、父亲、朋友、同事、公民等等,他有太多的身份,他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女人之所以会产生“他是我的”的念头,不过是因为我执而导致的“我所”罢了,其实是一个错觉。
总而言之,在家放庭生活中,相处的诀窍也是“损”字,以损为主,损已利人。凡发生一切事情,都用修行的原则来处理,这样,家庭也就变成了道场,亲眷属也就变成了法眷属了。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家庭成员与我们有善缘,也有一些是披着亲人的外衣、报仇讨债来的,这个时候难度就大了。不过不管善缘也罢、恶缘也罢,只要我们死死抱定修行的心,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譬如古时候的舜,他的后母和弟弟多次加害于他,欲置他于死地,而他只一味抱定“孝悌”的心,从不报复,也毫无怨言,真是堪称圣人,所以最终尧才会选定他作继承人,他是真有国君之德啊。只要我们有真修行的心,象舜一样坚定,那么我们一定能透过一切境界,从而取得今生的修行胜利, 《优婆塞戒经》中说,菩萨有二种,一种出家,一种在家,而在家菩萨修行尤难。何以故?“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❹ 佛是如何生活的

佛是怎么生活的 金刚经 六祖大师为你讲解

【法会因分第一】
〔非法无以谈空。非慧无以说法。万法森然曰因。一心应感曰由。故首以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如者指义。是者定词。阿难自称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明不自说也。故言如是所闻。又我者性也。性即我也。内外动作。皆由于性。一切尽闻。故称我闻也。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言一时者。师资会遇齐集之时也。佛者说法之主。在者欲明处所。舍卫国者波斯匿王所在之国。只者太子名也。树是只陀太子所施。故言只树也。给孤独者。须达长者之异名。园者本属须达。故言给孤独园。佛者梵语。唐言觉也。觉义有二。一者外觉。观诸法空。二者内觉。知心空寂。不被六尘所染。外不见人过。内不被邪迷所惑。故名觉。觉即是佛也。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言与者。佛与比丘同在住金刚般若无相道场。故言与也。大比丘者。是大阿罗汉故。比丘者梵语。唐言能破六贼。故名比丘。众。多也。千二百五十人者。其数也。俱者。同处平等法会。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
尔时者。当此之时。是今辰时。斋时欲至也。着衣持钵者。为显教示迹故也。入者为自城外而入也。舍卫大城者。名舍卫国丰德城也。即波斯匿王所居之城。故言舍卫大城也。言乞食者。表如来能下生于一切众生也。

〖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次第者不择贫富。平等以化也。乞已者。如多乞不过七家。七家数满。更不至余家也。还至本处者。佛意制诸比丘。除请召外。不得辄向白衣舍。故云尔。洗足者。如来示现。顺同凡夫。故言洗足。又大乘法。不独以洗手足为净。盖净洗手足。不若净心。一念心净。则罪垢悉除矣。如来欲说法时。常仪敷旃檀座。故言敷座而坐也。

阿罗汉舍弃自己最后的受身以后如何生活
进入甚深禅定 八万四千年
许多书中都有记载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这些真实的境界不是想象能理解的 需要实证

❺ 如果一个人学佛,做到无欲无求,六根清静,请问他该怎么生活下去,不会饿死吗

六根清净,不是不吃不喝。
而是六根面对六尘,尽情吃,尽情喝,但是不会生烦恼。

每天可以吃好的,喝好的,但是心不分别,不执着。
为什么可以做到呢,因为明白色即是空。
一般人不同,吃东西,有时候也吃的不开心,分别执着,比如,不爱吃青椒,遇到青椒就生烦恼。

❻ 按照佛教教义,佛的生活是怎样的

你应该问学佛的人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学佛的人,学习的程度不一样,对学佛的认识也都不尽相同。
学佛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有许多人,学佛仅仅是为了保平安,保发财,保健康,带着这种目的来学佛的人为数不少。尤其是初学的人,对学佛的意义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学佛只是为了给自己带来一点现世的安乐。
当然,一个学佛的人,是能够得到三宝的加持,能够得到佛菩萨的护佑。但我们要明确,学佛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生命内在的智慧;为了断除烦恼,了脱生死;为了将来能像佛菩萨一样利益所有众生。

学佛的人里面,大体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平时忙于学习和工作,生活单调乏味,周末到佛堂来聚一聚,找朋友聊聊天,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个项目。如果是带着这样的目的来学佛的话,那么学佛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不到佛堂来,还可以到其它地方去,可以到夜总会或亲戚朋友家去坐一坐,同样可以消磨时光。如果是带着这样的心态来学佛,就好比是“明珠弹雀”。明珠固然是可以用来弹雀的,但随便的一颗石子也能用来弹雀,珍贵的明珠仅仅换取了微不足道的麻雀,未免过于可惜。
另一种是把学佛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比起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比起自己在世上所拥有的一切,学佛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因而,学佛是用整个生命在实践,他们甚至可以为此而放弃一切。

学佛和做人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觉得学佛只是来佛堂里磕磕头、拜拜佛,而不是将学佛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是没有把学佛和自己的人生真正联系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平时也念佛,也诵经,寺院里有活动也愿意参加,似乎也是在学佛,可是他的人生,他的品行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念佛是念佛,烦恼是烦恼,完全是两码事。他的烦恼得不到丝毫改善,他的人格也得不到丝毫提升。他干坏事时还是照干不误,骗人时还是照骗不误,他不会去想一想,他所做的这一切,是否符合佛陀的教诲?
这是没有将学佛和自己的人生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学佛和做人严重脱节。这样的情况,目前来说还是比较普遍的。

可能有的人会问,不学佛不是照样可以做人吗?做人为什么要学佛呢?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做人就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可以这么说,做人是我们终身的职业。这职业的特殊性还在于,我们无法请假,无法辞职,无法将属于自己的工作移交给别人。所以,如何将人生过得更好,过得更有意义,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在世间几十年的生存时间,看起来似乎很长,但如果和人类的历史相比,和宇宙的历史相比,我们每一阶段的生命实在非常短暂。
世间有很多人,因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过得百无聊赖,一天到晚想尽办法地打发日子,用各种各样的娱乐甚至毒品来打发时间。可见短暂的人生对他们来说,不是太短而是太长了。
其实我们一生所能拥有的这么几十年时间,除掉睡眠和吃饭,能剩下的时间并不多。假如我们每天要睡八个小时的话,就要睡掉人生的三分之一。假如我们能活九十年的话,就要整整睡掉三十年,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呵!
人生本来就已经很短暂了,而真正可利用的时间就更少,年少的时候懵懂无知,年老的时候又精力不济。佛法告诉我们人生难得,所以这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我们一定要珍惜。
一方面是要过得幸福,一方面是要过得有意义,这是我们人生的两大目标。很多人只是考虑前者,只是想怎么过得快乐,怎么过得开心,怎么过得幸福。
其实,如果不了解人生的意义,不了解幸福的本质,没有正确的获得幸福的途径。那么,我们为谋求幸福所付出的努力,往往是和真正的幸福背道而驰的。

http://www.jiqun.com

❼ 请问佛教在家居士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佛世尊本没有在家居士这种生活行为的,不过后来因佛陀慈悲就指给那些对佛法有信心而不能出家的人,一些相应与真理的生活方式。
在家的人有五件事不能做:1.杀害 1.偷盗 3.邪淫 4.妄语 5.喝洒
杀:指一切有情生命 看见的有小虫子 牛马 等等 为什么不能杀,佛陀在找寻真理并得了真理后发现,一切生命是平等的 没有谁不能以任何借口 和自私的方式方法 结束另一个生物的性命(大乘讲甚至是意愿)的权力。如果在山林中,你看,狮子可能吃掉你 而你却不愿被狮子吃 可是不管愿不愿意狮子还是会吃你的。因为狮子的力量比你大 牙齿很尖锐 嘴又大 狮子有这个能力条件吃掉你后而安然无恙。可是你开心吗 要被吃下肚时不恐惧吗!
同样的现在你有这个条件也有这个能力 比如去杀鸡取蛋 杀猪取肉 杀鱼取卵 也可能很轻松杀害一只小虫子或蚂蚁等,而又能自己自由自在。也安然无事。
佛陀能清楚观见这一切,所以就跟有信心的在家或出家的人说;今天给你们定条规定;凡我在家出家弟子不准杀生(身)第一个生是指精神杀害 第二个身是指身体也被你杀害
一般人无法体会其它生命的苦痛 与困境 比如一个乞丐 坐在马路上吃乞来的包子 旁边有许蚂蚁在幸苦的找来一片树叶 准备住家里拖 此人这样想到:这些蚂蚁实在非常幸苦 为了一片能吃的树叶也要千山万水的去寻找 而我何不将手中的糖包子分点给他们呢,于是撕下一块为了让他们好拿回去 又分成细小的块 由于蚂蚁得到人的帮助 他们今天有了巨大的收获
但是你不要指望蚂蚁会回报你什么 就像你当初无法请求狮子不要吃你一样 现在的蚂蚁也没有办法直接回报你。但是蚂蚁今天却快乐一天 也是幸福的一天,这是真实的感受 他只是不会说话而以。也如当初那狮子不吃你 而绕过你一命 你也想说谢谢你或 非常感谢你呀 可是狮子却只是甩甩头走了,为什么呢;因为狮子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
如果你常像乞丐那样观察思维 能对那些无能为力随人宰杀的生命 能同情 怜悯 慈悲他们 并随力而帮助 不求自我的回报 只愿自己及一切生命都永远离这样的悲惨呃运(饿鬼 地狱 畜生)
你要知道 那些杀生害命的人 比如:杀猪的 杀牛的 杀马的 在他们看来 杀动物就像开凿荒地 石头一样 你应当知 那些人已经失去生命的 同情 怜悯 慈悲的能力 就像瞎子一样看不见阳光 就如耳聋一样听不见音乐 就鼻坏的人无法闻到花的清香 如果你去跟他讲告诉他这个世界有阳光 这个世界有音乐 这个世界有花香 他们反而还说你在说假话 说你在骗他们 甚至说你有问题 当知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失去 明亮眼睛的原故 失去耳朵的原故 失去鼻子的原故 而造成的。
如果你要持杀生这条规定:就要像如实,向上所说的了解 如实向上所说的去做,那么就可能肯定你持戒成功了第一条戒。 这也是不杀的真实之意。
其它的不多说了 因为一下子说不完。有疑问 可以问我!如果你能持戒末学应随喜了!!。!

❽ 佛教 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困难

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是脆弱的。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并非易事,我们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才能活得明白,活得精彩,活得安心自在。我们可以把生命每时每刻的不断变迁看得清清楚楚,突破自我的局限,做个简单的人,有颗随意的心。在情感、得益、事业面前,幸福是衡量财富的尺子。一个人在物质生活上如果能淡泊知足,才能不为形役,精神才会得到升华。在心性上对于功名、富贵、人情不要太热衷,把身心住在淡泊中,不为金钱所贪,不为名利所累,不为遭遇的困难挫折而灰心丧气,才是一个大彻不悟的人,才能迈进伟大而又平淡者的崇高境界。人生也许就是这样,总值得我们认认真真地走一趟! 幸福来自健康的身心,幸福来自仁慈的心念、纯净的信仰、豁达的胸襟、内在的宁静;来自对物质的知足、无条件的关怀和不断的自我教育,来自高尚愿望的实现、与周围的人与物的和谐。 佛说,让我们成熟的,是经历,是磨难;让我们幸福的,是宽容,是仁爱;让我们心安的,是理解,是信任。 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 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遇,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让我们拥有最大化的快乐!让我们拥有最大化的幸福!

❾ 佛教认为人应该怎样生活

简单说,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复杂点说:
首先,虽然佛法讲的是诸行无常,一切都变异和流动之中,不值得执着,但是不要以为一切都没有必要去努力、没有必要去认真。说一切是变异之中,但这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对外界的权力、财富、生命等物质的生活过于执着。执着,在佛法中指的是对外界事物的错误迷恋和贪取,所以实际上是用“妄执”这个词,即错误的执着。佛法在学习和工作中也是强调“精进”的,即努力、认真、踏实。如对于思想的进步、佛法的修行、道德的完善等等,都需要我们刻苦、认真、有信心和恒心。所以,佛法的不执着不是要我们做事稀松,而是要我们知道什么是“妄”,什么是“实”。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该尽的义务一定要尽责,不懈怠、不迷惑、不固执。要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错误的执着,
其次,人对自己应该有责任有要求。根据佛法因果观和缘起观,一个人当下的行为决定了他未来的命运趋势。一切未来都是自我造就,自我承担,现在不付出努力,未来就没有好的收获。现在没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未来就没有稳定的道路。佛法不异世间法,学习并信仰佛法不是以放弃今生、祈求来世的极乐世界为目的,而是要在今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思维见解,如理如法的完成今生的各种责任义务,获得智慧和解脱。
改变因果,是从改变自己开始,从改变内心的觉察开始。学习如何解脱无明烦恼,学习中道而行,勇于思维,勇于行动,而后才可以真正从行为验证觉悟思想。

❿ 佛教界怎么看待平头老百姓的一日三餐

三餐属于福报,归于外财,按照经典所言,是积德行善的福报所致。
在社会上生存,既不可愤世妒俗,又不能天真散漫,只应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在佛教经典中,僧人生存基本不成问题,对于在家居士,佛则开示过应行善布德、精于技产、出入均等等法句。
要解决一日三餐,首先要找一份好工作或事业,然后要把它做好,乃至增强自己的生存能力,艺多不压身。今年因为疫情,对社会经济影响较大,谋生应早做打算,由于汛情,一些老板已经破产负债,这些人应该努力谋求帮助,寻找生机,经济上的破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的破产与崩溃,人要挑战自我,不能自暴自弃。

阅读全文

与佛教一个人怎么生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4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4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61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