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活日常 > 草原上牧民生活如何画

草原上牧民生活如何画

发布时间:2023-02-03 04:43:14

‘壹’ 蒙古大草原牧民的衣食住行怎样深受草原影响

衣食住行:
【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仍与蒙古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蒙古族有团结互助的风尚,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等。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跳乐”,众人围成一圈,一边舞蹈,一边击掌高歌。近几年与内蒙古的亲戚来往增多,开始举办“那达慕”盛会,吸引四方之客前往参加。
【食俗】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特别是在做手把羊肉时,忌煮得过老。但内蒙东部蒙汉杂居地区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时加佐料,并把肉煮成酥烂的手把羊肉。有些地区的蒙古族还喜将羊腰窝的肉切成大片,挂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间称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炖、红烧、做汤。还食用骆驼肉和马肉,油炸驼峰片蘸白糖,视为上肴,有经验的厨师还善于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种食疗菜肴。为便于保存,还常把牛、羊肉制成肉干和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用炒米做“崩”时加羊油、红枣、红、白糖拌匀,捏成小块,就茶当饭。未经蒸炒的糜子多用来与肉丁煮成粥,糜粉可以烙饼;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西部阿拉善、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面粉做成馓子状的“章汝”的习惯。东部的哲里木盟盛产荞麦,用荞麦粉烙制的煎饼是当地较有特色的一种食品。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蒙古族酿制奶酒时,即先把鲜奶入桶,然后加少量嗜酸奶汁(比一般酸奶更酸)作为引子,每日搅动,3—4日待奶全部变酸后,即可入锅加温,锅上盖一个无底木桶,大口朝下的木桶内侧挂上数个小罐,再在无底木桶上坐上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经加热后蒸发遇冷铁锅凝成液体,滴入小罐内,即成为头锅奶酒,如度数不浓,还可再蒸二锅。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其服饰与汉族比较接近,只有少数老年人穿蒙古族传统服装,包蓝色头巾、穿蓝色大襟长袍,腰系丝带,脚蹬皮靴。但在重大节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传统的民族盛装,镶花边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丝绸腰带,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飒爽,俊秀威武。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现在除了游牧,相当多的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他们已定居村镇。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葱和蘑菇等。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从事半农半牧生活,现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热情豪爽,诚恳待客。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营造热烈气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长辈要走的时候,也要牵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蒙古族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庆贺方式。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敖包节,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敖包是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顶上要插柳枝为丛,立竿为柱。“垒石成山”、“视之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护神的化身,是萨满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这天,人们欢天喜地云集在敖包前进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诵经,人们则献了供品后,自左向右围着敖包掌心向上,边走边叩首需绕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后,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娱乐活动。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作“好汉三艺”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并能在马奔跑时弯下腰拾起摆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爱的竞技活动,摔跤场面龙腾虎跃,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强项,也是流传至今的熟练自如的运动项目。

‘贰’ 草原文化·珍奇的历史脚印·北方牧人的生命图画

草原文化·珍奇的历史脚印·北方牧人的生命图画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现了岩画,岩画成为史前文明的重要标志。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绵延的阴山山脉发现了近5万幅岩画。据盖山林先生考察,发现岩画的地区有呼伦贝尔盟的额尔古纳左旗、额尔古讷右旗;哲里木盟的扎鲁特旗;赤峰市的巴林右旗、林西县、克什克腾旗;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左旗、阿巴嗄旗、镶黄旗;乌兰察布盟的察右后旗、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包头市的固阳县;巴彦淖尔盟的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乌梁市的桌子山;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总之,东从大兴安岭西至巴丹吉林沙漠,北自中蒙边界,南至黄河,到处可以看到古朴生动的岩画。

阴山岩画的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多种多样的动物形象。其中主要包括马、牛、羊、鹿、狍、虎、狼、豹、狗、罕达犴、狐狸、野驴、骆驼、龟、蛇、雁等等。这里有单个的动物形象,但更多的是动物的群象。这些形象并非完全写实,而是夸张。例如鹿的身躯极为简练,但头部的双角却画得密若树丛,虎身上的斑纹非常清晰,而虎的面部非常狰狞。盘羊的角弯如弓弦,非常突出,奔跑的山羊,飞驰的骏马,其飞跃的动态被夸张到极点。乌拉特中旗有一幅岩画,画的中心是一条野牛,牛的身上凿刻出圆圈,野牛的腹下为一群山羊,野牛的上方为一群山羊,一只紧挨一只。这些动物形象表现出动物的强烈的特征。

第二类为动物与人组合形象。在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中,狩猎是一项重要的生产方式。因此岩画对行猎的描绘占有一定的篇幅。狩猎的画面有单人行猎、双人行猎、有围猎等等。在亥其依恨乌拉名为地里哈日的黑山(地里哈日即黑马鬃之意)山顶迎南的立壁上,画面上两个挽弓搭箭的猎人,各自射中了一只野牲,画面中间一猎人,正在追射一匹骠形大马,画的下方一猎人,正射中了一只北山羊,北山羊之后,似有一个巫者。乌兰察布岩画有一幅描写放牧的图景。画面上是一个牵马的牧人,下面是四只羊和一个圆圈,估计是表示穹庐,面积约占四分之一平米。另有一幅岩画在长形的近1.5米左右的岩石上刻划了二十几种动物形,有一畜圈,有两匹马及牛、羊等,还有一个骑马的牧人。这样的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第三类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人面像。人面像大致分成两类。一类为舞者的形象。舞者有单人的,双人的,也有集体的。其动作可谓千姿百态。有双手叉腰点脚、双手叉腰转身、双手平伸蹲踢、双臂上举跳跃等等。值得研究的是,这并非一般的舞蹈,这里面蕴含着极度夸张甚至变形的意味。乌拉特山中旗有一幅岩画,舞者两臂外张,而其头顶上有弯弯的羊角般的头饰。在当地居民称为格和达瓦查得沟的地方有一幅岩画,一舞者双手高高扬起,五指分开,两腿叉开。在阴山岩画1129图上描绘了五个舞者,他们的动作各异,其中有三个舞者的生殖器被仔细地刻画出来。这样的画面,似乎不是对舞蹈的直接摹仿,而包蕴着某种深刻的内涵。另一类为形形 *** 的人面相,人面相奇谲怪异,形象各异。有的呈猴面,下巴尖尖的;有的头呈尖形,头上有芒刺状物;有的似头戴尖帽,两颊上有芒刺状物;有的呈方形,面部五官俱全,嘴巴画得很大;有的呈圆形,光芒四射,似一轮太阳;有的没有头形的轮廓,仅有眉、眼和鼻子;有的面部图案非常图案化和抽象化,给人以捉摸不定、扑朔迷离之感。这些千奇古怪的人面像到底代表什么?这的确是学术界悬而未解、争论不休的难题。不少专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这些人面像是作为原始宗教崇拜的偶象而存在的,在这一点上,学术界达到共识。这些作为原始崇拜的偶象的人面像,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形式:自然神灵崇拜(如太阳神面像)、动物崇拜(如兽面像)、祖先神灵崇拜(如人面像、类人面像)。自然崇拜和动物图腾崇拜似乎比较容易辨认,而祖先崇拜则趋于复杂,有的祖先像不过是动物图腾像的变形或综合再创造,仅初具人面形式,但未脱离动物的痕迹。这些人类原始宗教的信仰因素告诉人们什么? 按照克里斯托弗·道森的观点:“信仰……给人类生活注入了一种精神自由的因素,这种因素可以对人类社会的文化和历史命运,以及对人的内在个人经验产生创造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一种很明显的属于彼岸世界,似乎是否定人类社会的所有价值和标准的宗教,仍然会对文化产生 *** 作用,并在社会变革中提供推动力”(《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内蒙古岩画的人面像是原始宗教崇拜的遗存,是北方游牧民族精神自由因素的体现。

岩画的分期始终是个悬而未解的问题。但是学术界一致认为:这绵延千里的珍贵的露天画廊时间的跨度非常大,绝不是一个时代的作品。据盖山林先生分析,这令人目眩神迷的古朴岩画分属于三个时代。其一,距今一万年至三千年左右的石器时代。其画面主要有已经消失的驼鸟、大角鹿、野牛及人面像、兽面像等。其二,据今三千年至公元初几个世纪的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其画面有狩猎的,也有游牧的,与前一时期相比,这批岩画具象性较强。其三,据今约6至19世纪的岩画,这一时期的岩画的显着标志是出现了回鹘文、粟特文、西夏文和蒙文。就民族而论,阴山岩画可包括匈奴、吐蕃、突厥、回纥、党项、蒙古等民族,阴山岩画是北方游牧人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的表现。

问题在于,在遥远的原始社会,北方游牧民族的先人何以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条件下,在崖壁上留下这文明的印记呢? 这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渴求呢?

原始人类,生存何艰。他们 *** 在大自然中,要接受大自然带来的种种灾难:风暴、严寒、野兽、疾病。他们往往因渔猎无获而忍受饥馁之苦,乃至苟延残喘,挣扎于死亡线上,与狩猎这种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种种信仰,对他们说来,的确是无比重要的,生死攸关的大事,他们渴望巨大的收获,但是成败未卜、束手无策,理想的完美与现实生活的窘困相对立,这种强烈的征服愿望与不可能征服之间的矛盾,观念地反映在北方游牧原始先民的原始巫术中。在人们无法把握自身又无法左右自然界的原始社会,人们便寄希望于巫术,企图在这种原始概率的支配下寻求出路。“在这种文化情境中,阴山岩画的功用即在于将人类的现实欲望——人或动物的生殖——外化为图象,或者说是将人或动物的生殖同化于人类自身的动作和意志系统”(牛克诚《生殖巫术与生殖崇拜》)。在阴山岩画上,连篇累牍地出现狩猎的内容,这些图象毫无例外地是引弓射箭的动作,这不是狩猎后的纪实,也并非狩猎后的审美观照,它是一种想象,一种操作,这种原始的想象与后来的创作想象有本质的区别,一方面它表明人对浑沌的蒙昧状态的脱离,另一方面又表明,事物的物理性的因果关系还不曾为他们把握,他们对这种操作充满了信心。以弓箭射猎就是表明行动对猎物施加巫术影响,他们认为狩猎的岩画与狩猎的实践之间有一种秘密的感知,原始人类甚至认为拥有形象就意味着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实体,而其所蕴含的意义是生殖巫术。

阴山岩画出现的各种蹄印也具有同样的意义。阴山岩画出现各种野兽蹄印,如在乌拉特中旗郭罗本特罗盖地方蹄印多达几十种动物。这样的题材在欧洲岩画中也常有出现。这显然也是表达祈求生殖的强烈愿望。“据达尔罕茂明安旗牧民说,直到解放前,达尔罕茂明安旗的牧民为增殖家畜,还到山上刻印蹄印”(《阴山岩画》)。刻印蹄印与射猎的画面一样同样具有巫术意义。

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要生存的第一需要是食物的补充,而食物补充的目的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繁衍无尽。阴山岩画作为一种史前文化,表现了人类自身强烈的生命欲望。在狼山地区阴山山脉通苦沟西侧的一块巨石的北边就画有女性生殖器,这表现出毫无掩遮的 *** 裸的女性膜拜。在乌海市桌子山附近的岩画上,画有男性生殖器,这又是对男根的崇拜了。人们渴望生殖的愿望是多么迫切。由此人们可以再重新透视阴山岩画射猎图的内涵。箭头射向动物不只表现狩猎前的自信与祈愿,而是表现对生殖力的诱发:“关于生殖的思维,原始人虽然承认男女 *** 才能有孩子,但他们更深信的生殖原因,则是生殖力进入女子体内,这种力如同看待风有风力,火有火力一样,是一切物体所直接存有的潜在能量或生命源”(牛克诚《生殖巫术与生殖崇拜》)。射猎图的文化涵义追寻的正是这种生命源。

在严酷的自然面前,人类要存种,就要追求动物的繁衍与人的繁衍,否则人类就会灭种。这是人类最强烈也是最基本的需求了。在乌拉特中旗的一幅岩画凿刻在山顶岩盘上,其中有三对男女正在交媾,他们的头向相反,上肢外伸,腿弯曲,画面上还有马、牛、北山羊等动物,下面有人两臂伸开,两腿叉开,旁边又有一人。又有动物。如此复杂的画面显示的主题是明确的,性巫术促进牲畜的繁殖,人们也借助于牲畜的繁殖,提高人类的繁衍能力。 “天地 缊,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这茫茫阴山响彻的是往古岁月里强大而又渺小的远古人类的生命旋律。

着名美学家黑格尔说:“在讨论象征艺术时代我们早已提到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古朴生动的阴山岩画是生命力的象征。

‘叁’ 草原上的人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是怎么生活的

居 住

蒙古族住所的式样,解放前喇嘛住庙宇,牧民所住的是蒙古包,王公的府邸,多选自然环境优美,水源充足,建筑壮观,庙宇式的建筑。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大小不等,普通高约十三、四尺,周围高四、五尺,圆筒部直径,则依包的大小有七、八尺至十七、八尺,包门高三尺五寸左右,宽约二尺五、六寸。门大多向南或东南,蒙古包的大小虽不同,构造却一样,几百年来都是相同的样式。一般在水草适宜的地方画一直径两丈上下的圆圈,照圆圈的大小垒起比平地稍高的包基、包架由上下两部构成。下叫"哈那"以长七八尺的柳条枝,互相衔接,绑在架的顶踹,成为一固定的圆形墙壁,圆顶山"套脑"直径三、四尺,上雕美丽的花纹。
蒙古包随牧经常搬迁。冬营地设包房,一般要寻找山湾或洼地,这样一则牲畜的饮料易得,二则可避暴风雪侵袭,夏营地,要到高处和通风的地点设包。这样可以防止牲畜受热,人住凉爽,少蚊蝇。春、秋两季移场主要看水草情形而定。 包外庭傍配置,有一定形成。一般用柳条、榆树枝、柳树枝,柳笆围一个半圆墙,墙的附近搭一个畜圈,部分蓄冬草,部分作暖棚,在另一侧堆积中,羊粪,以作燃料。有的用柳条编成囤仓,架在空中冬季储肉,生活用品,有的以勒勤车二三辆至十余辆不等排列于包屋的周围。每户都有拴马桩。每户都豢养着二至三条牧犬,白天跟牧群,夜间看家,犬凶猛异常。
崩壳形同蒙古包。有用草坯砌好,然后抹泥苫草搭成,也有用桦树条、杨柳条、柳树条编制而成,用于各季春季走场的临时住处。这种崩壳在北部西乌珠穆沁旗和南部旗县牧区常见,也有用它当仓库用的。

饮 食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既肉食、奶食、粮食。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食
大致分: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爱的食品。尤真愿吃羊肉的“手把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把肉”、“全羊”,也叫“羊背子”。“手把肉”的做法是将全羊切成若干段,白水下锅,不加任何作料,煮沸片刻后就起锅。“全羊”为上等食品,作法和吃法都比较讲究,是将全羊肉背上第七肋骨至尾部割为一段,再割四肢头颈,胛各为一件,带尾入锅,将全羊的各部分放在大木盘里待客。肉又嫩又脆、宴客、祭尊以全羊为佳品。

饮料主要有三种
1、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

2、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

3、奶酒,又叫蒙古酒。这种饮料酒精度不高,权民常用它来招待尊贵的客人。马奶酒有驱寒、活血、舒筋、补贤、消食、键胃等效用。
奶食
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种: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其格:“其格”即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锡林浩特牧民最喜爱的饮料,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在那达慕大会上,总是痛饮其格,以庆贺畜牧生产的大丰收和吉祥如意。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把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之。

服 饰

靴子
蒙古靴子分为马靴和蒙古靴两秤,马靴分棉靴和单马靴。用牛皮做成黑色,个别有紫色,挺拨,秀气,年青人多爱穿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靴可套棉袜毡袜。牧民四季离不开靴,骑马时能护踝,失头马可以脱镫,现在牧区老年人仍爱穿蒙古靴。
袍子
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这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泊,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男子多喜欢兰色、棕色;女子多喜欢红色、绿色、紫色。夏季穿的单夹袍,一般颜色较淡,如淡绿、粉红、浅兰、乳白。冬季多穿老羊皮,羔皮做的袍子,颜色多为青、灰、深兰等色。穿袍子最适应牧区的生活环境,袍子肥大,乘马放牧时,可以护膝防寒避风。袖子长、领子高,乘马持缰时,冬季可以防寒,夏日可以防蚊。
腰带
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男子扎腰带时,多半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显得精悍潇洒,骑乘也方便;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身躯的苗条、矫健。袍子上扎腰带,为的是骑乘时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同时冬天可以保暖,夏日可以防蚊。
首饰
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上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肆’ 草原课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大家知道吗

《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描写了草原风情,迎接远方的客人,以及蒙古族家庭的欢声笑语。草原风光图:碧绿的天空比其他地方更可爱。空气如此清新,阳光如此明媚。这让我想唱首歌来表达我的快乐。下面,一望无际,但不是很辽阔。热情接待。

三、我想站在那里看很久,我想坐下来唱一首美妙的小诗。在这样的状态下,就连马和小牛有时也会静止不动,仿佛在享受草原的无限乐趣。晚饭后,男孩子们拴马摔倒,女孩子们表演民间舞蹈。客人们还会跳舞、唱歌和骑蒙古马。太阳已经西沉了,所以我们不能出发。耶!蒙古的人情太深,不能割舍。格林每天和你谈笑风生!

‘伍’ 敕勒川这首诗描述一幅画怎样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描绘了一幅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敕勒歌》

先秦:佚名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敕勒川的天空啊,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5)草原上牧民生活如何画扩展阅读

诗歌创作中,历来都是以天工为美,出于胸臆者多胜于雕镂刻画者。历代对于《敕勒歌》文学价值的评价,可概括为两个字:自然。其中又包含三个方面:即从创作角度看,其发于自然;从写景角度看,其取材天然;从修辞角度看,其不假雕饰。

《敕勒歌》仅用27个汉字,就为我们传神地描绘了辽阔苍茫的意境,勾勒出了一幅大草原雄浑、壮阔、坦荡、宁静而富有生气的图画。

让人想到的是天野相接,是阴山巍峨,是草原辽阔,微风吹拂,牧草起伏,是牛羊成群,是古代北方牧民浪漫祥和的悠哉生活,是一幅幅催人遐想的壮美画卷。

“敕勒川,阴山下”是说敕勒人游牧的大草原在阴山脚下。敕勒川,地处属于阴山山脉中段的大青山(即狭义的阴山)前,也就是当今内蒙的土默川平原,当时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

开头两句点明了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并写出了它以巍峨雄峻的大青山为天然屏障的优越地势。一种喜悦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举目四望,远方天地相接,天穹如同敕勒人圆顶的毡帐,笼罩在辽阔无垠的原野上。诗人从静态着笔,勾画出辽阔的敕勒草原天地相接雄伟壮阔的景象;从宏观着眼,摄取了敕勒草原的全景。妙在就近取喻,富有草原生活气息,使人倍感亲切。

“天苍苍,野茫茫”,头上的天空晴朗湛蓝,脚下的草原苍茫无边。“苍苍”“茫茫”既形容色彩的浓重,也形容境界的深远。这里诗人进一步为天地设色,烘染出敕勒草原蓝天绿野交相辉映的迷人景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天高地远无限壮美的境界。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阵清风吹来,丰美的牧草随风起伏,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深深的牧草中显露出来。最后一句是以蓝天与绿野为背景的草原风光的特写。“草低”是借草显出风之劲;“见牛羊”又借牛羊显出草之深。引起对辽阔草原的无限深情。

诗人抓住风、草、牛羊等典型的草原风物,按照它们自然的关系,把它们组织在一个和谐统一的画面中,展现了辽阔无边的草原上百草丰茂、牛羊肥壮的美好景象。

‘陆’ 大草原怎么画

第一步:画出一个弧形的地平面。上面画出一些锯齿形状的小草,弧线不用画的太平画出草的质感。在第1条线上面一层一层的画出弧线,第2条弧线也不需要画的太平画出,小草的波浪起伏的感觉。在第1条弧线前面画出两颗小草的形态,小草朝不同的方向。

在蒙古地区有许多的大草原,草原上有牧民,蒙古包,羊和马等等。

‘柒’ 说一说蒙古族牧民的日常生活情况

草原牧民的日常食品主要分为三大类:奶食、肉食和粮食。蒙古族牧民传统的放牧方式是游牧,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圆圆的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们流动的家。它是用木杆作支架,外面罩着羊毛毡的一种圆形帐篷。内蒙古草原冬天非常寒冷,罩着的羊毛毡是为了抵挡刺骨的寒风。辽阔平坦的草原为马提供了尽情驰骋的空间。丰盛的草是马的食物。蒙古族人民从小与马打交道,他们传统的交通工具就是马。牧民的生活一半在马背上,一半在蒙古包里度过。因此,蒙古族被人们称之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牧民身穿长而肥大的蒙古袍,脚蹬蒙古靴,宽大的蒙古袍挡强大的风沙又能护膝防寒,还可以作被子盖,真是“一物多用”啊!
http://www.hqsyxx.com/wangluoketang/neimenggucaoyuan/shenghuo04.htm

‘捌’ 草原人的衣食住行

1、牧名为了骑马和御寒需要,多穿广袖宽服。在春、夏、秋三季,穿用棉布或绸缎制作的蒙古袍,下摆(大襟)肥大,长垂达靴腰。而冬季的着装,主要取材于牲畜的毛皮。

2、牧民以放牧牛、马、羊为生,因此他们的日常饮食离不开牛、羊肉以及奶,即以“膻肉酪浆”为主。饮奶茶是蒙古牧民的普遍习惯。

3、从事游牧业生产的蒙古人,长期过着以“鞍马为家、车帐为室”的迁徙流动生活。过去牧民一般住在帐篷、蒙古包里。

4、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马匹是草原上的主要交通工具,辅助以牛、驼和勒勒车。

5、蒙古族三大运动摔跤、赛马、射箭,元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明确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赛马、摔跤、射箭三项技能。每逢举行重要宴会,都要有摔跤交手竞技助兴。

‘玖’ 常年生活在令人神往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牧民,如今他们的真实生活水平如何

真实的牧民其实家里非常有钱,比我们想象的要富裕多了,很多人心目中牧民往往是非常穷苦的,还是停留在游牧的生活,没有机会享受到城市里面的繁华,也没有机会认识到高科技,并且以为他们知识面很少,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牧民往往都是养殖户,所以他们养的羊也好,马也好,都是数量规模非常多的,少则几十头,大则几百头,所以说这些资产往往都值几十万到几百万,放在城市里面一点也不穷。
这还不包括他们养的几十头羊和牛,就算不杀羊,光光靠产羊毛也能生活下去了,所以说大家都低估了牧民的资产,他们放在城市里面绝对比大多数小康家庭都有钱,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牧民也不像以前那样天天放牧了,他们把赚的钱开始在草原上造了小别墅,也过上了非常悠闲的日子,并且也不像我们住在城市里的人,天天得承受工作的压力,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开心的,因为他们自由自在,也不用考虑工作的事情。

阅读全文

与草原上牧民生活如何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2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2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9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