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活日常 > 佛法如何应用于生活

佛法如何应用于生活

发布时间:2023-02-05 11:02:48

‘壹’ 日常生活中怎样运用佛法

今天这个时代,生活紧张,压力沉重,工作繁忙,我们用什么方法、什么态度来学佛?《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待人接物要“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一句佛号就念好了,念的就得力了。外着相,内动心,你的佛号念得再好,一天念上十万声,古人讲的“风吹不入,雨打不透”,你也不能往生。为什么?你佛号念得多,没效果,不得力。念佛求什么?求一心不乱。你是二心、三心,见色闻声,心都乱了,这怎么行?念得再多也不行。

所以要记住,我修一心不乱的,我修清净心的,心净则土净。接触外面社会,外面人事纷纷来扰乱,对我们来讲是很大的恩惠,为什么?我们在这个境界里面,时时刻刻考验自己功夫得不得力。我看到了,听到了,心里生烦恼,我的功夫不得力。那是菩萨,那是我老师!他来告诉我:你不行,功夫不得力!你面对这些人与事,不着相、不动心,很清净,他就告诉你:你的功夫得力了。所谓“历事炼心”,在人事里面锻炼自己的清净心,锻炼自己的平等心,才能圆成佛道。离开这些人与事,你到哪里去修?你没地方修!所以修行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你要是说把这些不如意的人事环境都离开,那你有多大的福报?连释迦牟尼佛都办不到。释迦牟尼佛僧团外面有提婆达多,里面有六群比丘,他的徒弟里面有不少是不听话的,调皮捣乱的。连释迦牟尼佛在世一生弘法利生都得不到一天清净,你想得一天清净,你有多大福报?我们不能不觉悟!
(文摘--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七十五集)1984/1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文件名:01-03-075)

‘贰’ 佛学怎么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佛法讲究智慧,认为可以靠智慧解脱,所以原始佛教的最究竟的阿罗汉都称为慧解脱者,而佛教所谓的智慧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见地或者哲学思想,因此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际上就是把佛陀主张的哲学思想作为日常中的一种观念或者理念,从而达到心胸豁达,离欲解脱。
释迦牟尼佛的思想主张可以用缘起二字概括,缘起思想是佛法中最核心的概念,也是佛陀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原点。第一,缘起思想如果从横向的角度来谈,就是指一切法无我,因为一切万物都是缘起性空,因缘假合而存在,没有真实的自体,所以当体即空,这个实际上也是大乘佛教在一直强调的空性,空性实际上就是无质碍性,因为没有障碍,所以众缘可以在空性中缘起缘灭,而空性自身没有自体同时也永恒不变。第二,缘起思想如果从纵向角度来谈,就是指一切法无常,因为一切生灭法都是有前因后果,不断变化的,不可能永恒不变,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因缘具足而不生果报,永远都是因果循环天公地道。而缘起思想的因果层面又推倒出一套终极的人生观。
佛陀用缘起思想来解释今生的前因后果,这个超出了科学范畴,属于一种宗教信仰。因果实际上在生活中不难发现它,很多地方都有因果规律,所以大家不感觉这是很终极的理论,但是佛陀的大智大慧实际上无非就是因果而已,只是他见到的因果比较极端,是今生的因,以及来世的果,它是跨越三世的,我们见到的因果仅仅是今生中的,如果问你为什么会产生今生,或者我们有没有来世,这个是不知道的,或者干脆认为没有,如果没有前世和来世,佛教的因果就不成立了,因为有的人作恶一辈子,逍遥法外,最后得了好结果,而很多善人,出身贫贱,受一辈子苦,最后不得好死,所以按照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认知,命运是不公平的,按照佛教这是因为我们看不到前世因和来世果所造成的错误认知,这就是佛教所谓的无明,不知道前因,也不知道后果,只看到现在的一些现象,而心生烦恼以及贪欲并铸造种种业,这些业又会生起来世的果报让你轮回不断。
以上是佛陀本人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下面主要谈一下佛教的价值观。佛教的价值观是很奇葩的,因为他和我们是颠倒过来的,佛教追求的是死亡,我们追求的是永生。我们认为活着是快乐的,最好得到永恒的生命,但是佛教认为诸受是苦,轮回是苦,最好无生,因为无生就无老病死,所以佛陀说“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他认为寂灭反而是乐的,因为那象征着解脱,所以原始佛经记载的每一个阿罗汉,死前都会说“自知不受后有”,意思就是说知道死后再也不会轮回了,再也没有生命的集起了,所以佛陀说世人颠倒妄想,实际上是他的价值观和大家相反的,因为他追求来世无生,从而无老病死。如何做到来世无生,或者如何死后再也不轮回了?那么就需要不造善恶业,那么如何不造善恶业?必须先明白缘起思想以及三世因果,从而无欲无求,如果能做到对一切事物都无欲无求,那么你的一切行为都不算造业,这样就把缘起来世的因给断掉了,来世如果没有今生种下的因,自然就无法缘起,等到今生的五蕴身坏灭后,识蕴没有来世的根身为缘,就会断灭掉,从而达到无生,这时候就是无余涅槃,获得永恒的解脱,不会再轮回受苦,寂灭为乐。
以上是佛陀所谓的智慧,它是整个佛法的核心,实际上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观念佛教认为可以断除人们心中的烦恼和贪欲,从而解脱,并主张通过禅定来证实这些理论,如果可以靠禅定见到三世因果的缘起思想,觉悟四谛的解脱之路,从而丝毫不怀疑,就是证得了圣人果位,在大乘佛教称为初地菩萨,在原始佛教称为初果罗汉。同时佛教还是非常客观实际的,因为他不让你凭信心来相信佛陀的教法,而是靠禅定的神通力来实证这些理论,只有亲自见到这些理论真实可信才能算证到果位,所以佛教非常实事求是,不同于其他的宗教,因为其他的宗教都主张信仰,而佛教主张让如是知,如是见,不主张凭空而信,这就是为什么南传佛教徒如此注重禅定,因为没有禅定所产生的神通是无法证实三世因果的教法的。

‘叁’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佛教文化

(以下仅供参考)
范围太广,内容太多,三言两句也说不全面的,只简单说说其中一种吧。
佛说因果,在因果之间其实还有个缘存在。比如要在世间做某一种事情,想要达成的结果就是“果”。为了得到这个果,肯定要筹备各种缘,缘若不够,是做不成想要做的事情的,也就是说不会有想要的结果的。
比如经常说的多建立人脉、多搞好关系、多吸收人才、多准备资金、多储备物质等等。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在为某一个想要的“果”做助缘。
比如长辈供孩子读书,让其接受好的教育等等,这些缘的目的,就是想要得到一个孩子有出息的“果”。
比如有的长辈为孩子买房子、存钱、安排工作等等,再就是在亲朋和街坊中处理好关系,建立好名声等等,做这些缘的目的,就是想要得到一个孩子可以顺利讨老婆、顺利成家结婚生子的“果。
修佛也是,你想要得到成佛的果,中间肯定要去聚集和筹备所需的各种缘,缘若不够怎么可以得到“果”呢。
未得佛果,先结人缘,提前为自己所追求的“果”做准备,积累缘。
生活中,不管自己想要得到什么,都必须为这个目标(也就是果)而不断积累条件(也就是缘)。
修行没有脱离现实,佛法亦没有脱离世间。

‘肆’ 现代人如何将佛法融入日常生活

我们不管在古代也好或者现在也好,基本需求是一样的,我们都有负面情绪。因此佛陀教法是在不同时空都有适切性,是一切利益与安乐的来源。行走坐卧不离佛法,心里默念佛的训示,行事遵照佛的教导,时时勤习经文,处处劝人为善。


我们修佛不管念诵经典或打坐,主要是修观内心,不论是位在寺庙或山洞里、在城市或家庭,主要是必须要修心,修慈心、悲心、安忍、宽恕等。我想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们可以每日生活中引用,特别是接触人群时必须修耐心、宽容、宽恕及慈悲心。身为大乘者,我们最重要的教法是要培养菩提心,菩提心即是觉醒之心,觉醒之心是基于慈心和悲心。慈心是慈爱一切有情众生。我们都有某种程度的爱心,这爱心是有限的,基于自私心,我们喜欢或爱某某人是因为那个人是朋友或是亲戚等等。但是我们在说的是慈爱于所有的众生甚至对于自己敌人在内。当我们慈爱所有时就了解大家都有痛苦,因此我们希望他们脱离痛苦,这就是悲悯心。所以我所说的是不论什么时代,古代也好现代也好,没有人想要苦,每一个人都希望快乐,为了得到快乐,其方法就是改变我们的内心。我们内心能够不被烦恼控制,且能转化烦恼,这样才能找到究竟真实平和与快乐。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否定这也是佛法融入生活,但假如心里没有慈悲利他心和出离心,这样的爱心与慈悲心外道也有,社会上的好心人也有,这只能算是做好事,而不是佛教特有的行为。


要想将佛法融入生活,首先心中要有佛法,如果心里根本没有佛法,那拿什么去融入到生活当中呢?根本没有办法。所以首先要有正知正见,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样才能将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


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整个生命轮回当中,我们最大的三个问题是:

第一,贪欲心,贪财、贪名、贪所有世间的东西,终日为名缰利锁所捆缚,这都叫做贪欲心,这是我们流转轮回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第二,自私心,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损人利己,这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第三个更严重的,就是执着,对任何事物,都患得患失,执持不放。正是因为这三个祸害,才让我们流转轮回无法解脱。而对治这三个问题的法门,才是真正的佛法。


贪欲心的对治,是出离心。有了出离心,就可以断除或控制贪欲心;自私心的对治,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可以减少或消灭自私心;执着的对治,是证悟空性。证悟空性以后,包括贪欲、自私、执着在内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以证悟空性是最关键的。


禅宗经常讲放下、放下,怎么样放下呢?暂时对生活生起一种厌烦心,悲观厌世、脱离生活,躲到山里去修行,这不是放下,只是暂时的逃避。真正的放下,是从根本上知道这一切都如幻如梦,故而没有任何执着与挂碍。


我们必须知道,对任何一个世间的有漏法,无论钱财、名声、地位还是人,只要有执着,它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执着越大,给我们带来的痛苦越大,甚至痛苦已经超越这个东西原本给我们带来的幸福,这是肯定的。要断除世间所有的痛苦,首先就要断除执着。


有些印度外道不知道这个道理,也没有去寻找其中的因由。只是盲目地认为,轮回可以直接断除,只要把身体毁掉,就可以成就。所以他们赤身裸体、自我虐待,甚至做出跳楼、自焚等极端行为,这些都是没有找到轮回与痛苦根源的错误观点所导致的。


凡夫一致认为,痛苦来自于外界的人、物或其他事物。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痛苦源自于外界,这谁也无法否定,但真正的痛苦根源并不在外面,而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当中,归根结底,就是执着。


但断除执着很难,尤其是用显宗的保守方法去断除,就更难了,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更好、更快捷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密宗所讲的证悟空性的方法。


不过,即使证悟了空性,外表上也要随顺众生。莲花生大士曾云:“纵使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也即是说,见解要开放、高妙,但行为一定要保守、谨慎。


开放的意思是说,在证悟空性以后,包括杀盗淫妄、闻思修行等善恶之行在内的任何事物,都是虚幻而不真实的,不存在善恶、好坏、高低、左右等分别,没有任何阻碍,全都是一片空性、一片虚空、一片光明。我们以常识所创造的各种规矩——无论佛教还是其他宗教制定的戒律、规矩、规定、法则,都已经烟消云散。对这种人来说,就没有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界限,他们已经超越了这些约束,所以见解是很开放的。


但如果行为和见解保持一致,就会出问题。虽然对真正的成就者本身,不会有什么问题。无论在藏地、汉地还是印度,都曾有数之不尽的成就者的行为超越了一切约束。甚至为了打破约束,他们还会采取强制且极端的手法。比如密宗接受五肉五甘露等行为,就是一种超越约束的手段。但其他众生却不会理解这些放荡不羁、无拘无束的行为,为了保护众生的根基,护持其他众生的心或情绪,所以行为必须要保守。


莲花生大士还说:“外表应当实践经部仪,细致取舍因果有必要。”哪怕内在具备密宗的境界,但外在的行为,也应该按照小乘佛教的别解脱戒来行持,这样细致取舍因果非常有必要。


但见解却万万不能保守,否则就是执着,所以见解要开放。这是莲花生大师在宁玛巴的无上密法大圆满中的要求。


其实,除了宁玛巴以外,所有藏传佛教对密宗行人的要求都是这样的。


很多人在闻思,也听了《入行论》、《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以及《大圆满心性休息》等很多非常殊胜的论典,大家都很虔诚,也在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地断恶行善,精进闻思修,可在将佛法落实到行为方面,还是有不足的地方。


虽然通过闻思,可以建立起新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可以想明白很多问题,哪怕没有修,但与其他完全不学佛的人比起来,观点还是完全不一样。但闻思的功效也仅止于此,真正的落实,还是要靠修行。


不过,对大多数佛教徒来说,专职修行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比较虔诚的修行人,每天严格地修持佛法的时间一般也不会超过三四个小时,剩下的二十几个小时,都会被世间琐事所困。如果不能将佛法融入到生活中,我们的绝大部分时间就会浪费掉。反之,如果能将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为正法所摄持,将会有很多益处:第一,不会造业;第二,生活会更有意义;第三,会更加开心、幸福与充实,生活质量也会逐步提高。


我们曾经专文探讨过《如何将病苦转为道用》,与《如何面对幸福和痛苦》(也即《修行与生活》见《慧灯之光》),这些都是佛法融入生活的方法。在这篇文章中,将介绍如何把包括吃住行卧等等在内的所有行为都转为道用。


行为是什么?就是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吃、住、行、卧在内的一切活动,无论思想的活动还是身体的运动,都叫做行为。


通过发愿,而把一切庸俗、平凡且与菩萨道毫不相关的行为转为菩萨道,就是行为转为道用。


如果懂得如何把行为转为道用,平时也能落实到生活上,则可以在工作、生活的同时,积累很大的资粮,这不需要另外花费时间,在做其他工作的同时,就可以起到一石二鸟之功,所以很重要也很有意义。


在《入行论广释》与《华严经》中,也专门讲了很多行为转为道用的方法,大家也可以参考。

阿弥陀佛······

‘伍’ 如何佛法落实到生活中

这个题目太大了,可以写长篇大论,但为简明起见,略说个人体会,以期有所帮助。
其一,正知正见作基石,历尽磨难终不悔。学佛看善根机缘,根机好、福德厚的人,学得很快,也很顺利,反之,进步慢而障碍多。象我这样的根浅福薄者,学佛之路就觉得漫长而艰难。这时,就需要正知正见来护持信心。有了正确的知见,遇到再大的挫折和阻力,都可以忍受。正确的知见来源于善知识的引导和依法不依人的不断修学。普通学子遇到恶知识的情况常有,遇到善知识的情况不常有,但只要坚持依法不依人,知非即舍,我们就不会走太多的歪路。
其二,践行菩萨四摄法,甘为眷属做黄牛。将佛法落实到生活中,换言之,就是在生活中修学佛法。这里面问题就多起来了,最大的问题是,亲友不认同、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对、诋毁该怎么办?我的体会,这是由于自己操之过急引发的逆缘。所以,在生活中修学,一定不要太性急,不要太过猛利,与现实产生过大的冲突。必须用四摄法,与亲友打成一片,再逐步感化、潜移默化他们。如有些人一讲学佛就要吃素,弄得与家人格格不入,这就太过急于求成了。
还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方说,在生活中如何守戒、行善、观行等等,因为这些都不是一两话就能打发的,故暂时只说上述两点。

‘陆’ 如何将佛法运用到生活中去

佛法不是神话,不是神通幻化法。佛法是讲生命本质的方法。生命的本质不同于生命的现象,本质只有一个,现象却有千万种。无论思想如何变换,都离不开生命的那个本源。如同因水而起浪,浪花形态各异,水性不变。生活中的种种言行举止思想意识如同种种浪花,生命的根源如水。浪起于水,浪灭复归于水。思想意识言行举止起于生命的那个根源,灭复归于这个根源。思想意识形态各异,生灭不停,无量无边,但是根源不变,也不增减,也不生灭变化。如果能时时刻刻观照这一点,即是佛法在生活中的运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即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

‘柒’ 梦参老和尚:如何使佛法与生活,工作相结合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之后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要如何才能把佛法和我们的生活与工作结合起来?若我们能把所学到的佛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这样学佛才有意义。现在跟大家讲“怎样能够使佛法和你的生活、工作结合在一起”。
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佛法最了义的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证菩提果的过程,在家学佛工作忙,事情也多,要怎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证菩提果?如何把佛法跟你的工作及生活结合在一起来修行。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人、接触很多的事,遇到人该怎么处理?遇到事时,又该怎么处理?我想跟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首先要知道佛的涵义。“佛”,印度话叫“佛陀耶”,译成中文就是知觉的觉,觉悟的觉,就是觉悟;再浅显一点说,就是明白,你要是明白了,就是佛;要是不明白、糊里糊涂的,就是众生。学佛就是学觉悟、学明白的方法,用这个方法能使我们明白,使我们觉悟,我们就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至于要怎么来运用方法呢?
悲心与出离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第一、要有出离心,要怎样生起出离心呢?就是要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你当前所生活的环境,若是认识了当前所生活的环境,你就不会受环境的迷惑和伤害;能够随顺这个环境,使这个环境中生存的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都能够愉快安定,你就是行菩萨道了。
要发菩提心,首先要具足出离心,这个世界没有一样事情是快乐的,因为不快乐,你就不会贪恋。面对世间所有的事物,不会争名也不会夺利,不会去贪恋;因为你生起了更大的慈悲心,对你的患者就能爱护得更好一点,为了希望他能减少痛苦,就尽你的力量帮助他,这样你的大悲心就生起来了。
但是发大悲心要有智慧,必须观照。因为我们都是凡夫,我们的耐心是有限度的,有一种烦恼特别重的患者,经常会骂医生、骂护士;还有植物人,你们如何爱护这些失去知觉的患者?这真正得要具足大悲心。你要随时发愿,愿他们能够恢复知觉,我们发愿是一回事,他们能否得到是一回事。这是走你自己的菩提道,发了这个心,这个心就是明白的心。
菩提路与方便道
上面讲过,“佛就是菩提,就是觉悟”,菩提也翻成觉悟。你要自己明白,也让一切众生都明白;但是从你发心走入菩提道,一直到达成就佛果,是很艰难的,路途非常长,不只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所说的十万里、百万里。我们知道,念阿弥陀佛要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要经过十万亿佛土,一个佛土有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大!地球只是小千世界当中的一个小洲,所以这条菩提道,路很长。你走这条道路,也有很多种,有智慧的人,就有方便善巧,方便道就多了。譬如护士在照顾病人时,要想种种方法减少病人的痛苦,手术、麻醉……等都是方便道,有了方便道才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学佛也一样,行菩提道,也有好多条道路通向菩提果,佛所教导我们的,要经常思惟,现在我们生存的现实生活及周围环境,都是苦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苦,而且是在这里头忍受苦。为什么要忍受呢?这叫业不由己!不想忍受也不行!在忍受苦的当中,我们还要找出各种形式的快乐!一般人认为是快乐的事,但从佛学的道理来讲并不快乐,这就是一种苦的因,将来要受苦的果,如果你在这不快乐之中能产生一种快乐──求你的心安,心里的快乐,这就是佛所说的方便道。
智慧与观照
要怎样离苦?怎样得乐?在受苦或生病或受灾难等,种种不如意的时候,你要观苦,知道苦是无常的,这样你就能用智慧的力量去克服它。因为你知道这是无常,它不会常在你身上压迫,这样苦就会很快消失了。
假使没智慧,又没大悲心,就无法忍受这些苦,反而把你的苦转嫁他人。就像抢劫犯或强暴犯,他们只想得到自身的快乐,若因缺钱而去行抢,那是苦上加苦,解决不了问题!如果人人都能学这种明白的方法,就不会自讨苦吃,不会苦上加苦。
至于要怎么样才能减少痛苦呢?要观想。观想我们所受的都是苦,不受,可以不受吗?可以。要怎样才能达到不受的境界呢?不去贪求!少一点欲望!这需要观想,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就应当安心的付出自己所应付出的,得到自己所应得到的,不要另外去攀求,也不要占别人的便宜。遇到有人对我不好,侮辱我或骂我、轻贱或夺我的利益,损害我,我们应当忍他、让他。佛教导我们要忍,而这个忍并不表示我们卑贱,忍也不表示我们没跟他奋斗的能力,这种忍是一种智慧,让他是成就他,不让他再去造业,这里头就要有智慧。学习这种智慧时,你要先认识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并不是用贪嗔痴得到的就能保得住。保不住的,你知道无常,一切都是假的,人的寿命才多少年?最后不是什么也没有了。
慈、悲、喜、舍
大悲心也是方便道的一种。我们经常说“慈悲喜舍”,“慈”就是想办法让别人快乐,让别人离苦,让别人欢喜。佛想了很多的办法,教你怎样离苦,离开苦你就得到乐,你对别人慈悲,照样是对自己慈悲。首先,你不烦恼,如果你经常笑脸迎人,对谁都不烦恼,谁惹你了,你也不烦恼总是欢喜心。如果你看到一位向你瞪眼的人,你的心情会如何?看到人家恭恭敬敬的,欢欢喜喜的对你,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喜”就是欢喜,就是你对人内心永远保持欢喜,这就很难了。任何忧愁或烦恼的事,你知道这都是假的,是一种现象,会损害你的慈悲心和智慧心,这就要观照了。通过观照,就能看得破,知道一切事物是无常的,就能忍受,就不会去争不去计较,能看破这个就不容易了。明白了还得放下,不要去执着,这样才能生起欢喜心。看破了,放下了,才能舍。若你能尽量发挥佛教我们的方法──“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你就能受用无穷。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嗔恨心,一发脾气,丢身家性命的例子多得很!嗔心一起一百万个障门都开!由此可见这一念嗔恨心多可怕啊!因此你要舍,为什么“慈悲喜舍”的“舍”放到最后?就是因为舍不容易,特别是舍自己的身体或看法。人的主观意见通常是很深的,以为自己都是对的。我说这话不是说,看到别人不对也不争,而是需看因缘,得有方便善巧。有了方便智慧,就能适当的帮助,让别人能接受;不适当的帮助,徒增他人烦恼。有些人自己信佛之后,看到所有的人都想帮助他脱离生死轮回,劝他信佛。不要热心过头了,如果他没这种因缘,你怎么度也度不了。因缘得遇合,先得有那个因,这样你想帮助他的缘才能成就;如果他根本没有那个因,就算信佛了,你又怎样去帮助他,使他更进一步呢。
一般人开始信佛的目的是,希望佛能帮他解决困难,菩萨能救度他,要是精进没退堕,佛菩萨就帮他发财;生病了,因为有佛菩萨的帮助,病苦就没有了,那是他未明佛法的意思。为什么有人求了,却没得到福报?过去没做过有福报的事,今生想要有福报、想发财、想得富贵,怎么可能呢?不可能的!你得先从这些方法学起,等你真正明白了,不必外求,就在于你自己的心,这点大家要特别注意!我们信佛之后,恐怕都是向外求,借着外来帮助,最后还得明白你自己的心即是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句话必须经过几道解释,才能使你相信自己的心。现在我们的心是妄心,不是真正佛的心。我们要先发菩提心,再行菩萨道,直到证得究竟,也就是证得自己的心。所以要有信心,既然信你的心,就用你的心来对治你的烦恼,对治那些痛苦、危险与恶难。自己能够救度自己,解救自己,当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时,最初就是信佛,佛是已经修行成就,已经究竟明白他的心!因此我们要向他学,学一切的菩萨,怎样能使这个心快一点明白,使我们不糊涂。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开始我就跟大家说过,学佛要跟你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譬如家庭主妇,在家得做饭、做菜给全家人吃,这是不是行菩萨道?是不是菩提心呢?如果你认为只是做饭、做菜,围着锅台转,那就不是菩提心,而是迷惑;如果你认为这是行菩萨道,你要照顾周围的众生,让他们吃了你做的饭,都能明白,能发心,能没三灾八难等痛苦;吃了你做的饭能发菩提心,渐渐行方便道,行菩萨道,渐渐能成佛;这样,你做饭就不只是做饭,而是供养众生,乃至使众生都能得度。
师父引进门、修行靠个人
我介绍了很多跑道,但路要你们自己去走!就好像不论你从那个方向,都可以来到“荣民总医院”一样,不一定要走同一条道路,这就是一种观。并不是说这种观适合某人做,某人修一日就能成就;某人修就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的是因为他过去生没学过,或不是这个根机,那就换一个跑道,学另一种方法。
修行,有很多种方法。有念佛、持咒、诵经、打坐、习褝观……,选择一种适合自己和自己相应的去做,但不论是那一种,都不要离开现实,不要离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不论你作什么工作,在你的工作本位上,把佛所教导的方法,把你所学到的佛法,运用在工作上,你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做任何事要专心一致的注意在这件事情上,不要这样做做、那样做做,手里做着这个,想的却是另一个,这样你的心不住,不住就是妄想心非常重。当你念经就住在念经上,学佛时就住在学佛上,当你护理病人时,就去护理病人,这就叫念住。
不论做什么,你的念头就住在上面,这样事情就会做得很好。这个“住”的念头,是从佛那里学来的,这么做你就会得到一定的效果,这就叫“专心一致”。学佛如是,参褝也如是。坐褝时先把身调好,身调好,再调呼吸,呼吸调好再调心,这样才能静下来,才能渐渐的入。念经时也一样,读诵大乘经典时,一句一句的念,清楚明白的念,不要嘴念着经,心想到别处,妄想纷飞,这样就不能契入,也不会进入。

‘捌’ 如何将佛法融入日常生活

我们不管在古代也好或者现在也好,基本需求是一样的,我们都有负面情绪。因此佛陀教法是在不同时空都有适切性,是一切利益与安乐的来源。行走坐卧不离佛法,心里默念佛的训示,行事遵照佛的教导,时时勤习经文,处处劝人为善。

我们修佛不管念诵经典或打坐,主要是修观内心,不论是位在寺庙或山洞里、在城市或家庭,主要是必须要修心,修慈心、悲心、安忍、宽恕等。我想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们可以每日生活中引用,特别是接触人群时必须修耐心、宽容、宽恕及慈悲心。身为大乘者,我们最重要的教法是要培养菩提心,菩提心即是觉醒之心,觉醒之心是基于慈心和悲心。慈心是慈爱一切有情众生。我们都有某种程度的爱心,这爱心是有限的,基于自私心,我们喜欢或爱某某人是因为那个人是朋友或是亲戚等等。但是我们在说的是慈爱于所有的众生甚至对于自己敌人在内。当我们慈爱所有时就了解大家都有痛苦,因此我们希望他们脱离痛苦,这就是悲悯心。所以我所说的是不论什么时代,古代也好现代也好,没有人想要苦,每一个人都希望快乐,为了得到快乐,其方法就是改变我们的内心。我们内心能够不被烦恼控制,且能转化烦恼,这样才能找到究竟真实平和与快乐。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经常做义工,捐赠财物、献血、捐献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导的种种行为,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具体体现。虽然我们不能断然否定这也是佛法融入生活,但假如心里没有慈悲利他心和出离心,这样的爱心与慈悲心外道也有,社会上的好心人也有,这只能算是做好事,而不是佛教特有的行为。

要想将佛法融入生活,首先心中要有佛法,如果心里根本没有佛法,那拿什么去融入到生活当中呢?根本没有办法。所以首先要有正知正见,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样才能将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

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整个生命轮回当中,我们最大的三个问题是:
第一,贪欲心,贪财、贪名、贪所有世间的东西,终日为名缰利锁所捆缚,这都叫做贪欲心,这是我们流转轮回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第二,自私心,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损人利己,这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第三个更严重的,就是执着,对任何事物,都患得患失,执持不放。正是因为这三个祸害,才让我们流转轮回无法解脱。而对治这三个问题的法门,才是真正的佛法。

贪欲心的对治,是出离心。有了出离心,就可以断除或控制贪欲心;自私心的对治,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可以减少或消灭自私心;执着的对治,是证悟空性。证悟空性以后,包括贪欲、自私、执着在内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以证悟空性是最关键的。

禅宗经常讲放下、放下,怎么样放下呢?暂时对生活生起一种厌烦心,悲观厌世、脱离生活,躲到山里去修行,这不是放下,只是暂时的逃避。真正的放下,是从根本上知道这一切都如幻如梦,故而没有任何执着与挂碍。

我们必须知道,对任何一个世间的有漏法,无论钱财、名声、地位还是人,只要有执着,它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痛苦。执着越大,给我们带来的痛苦越大,甚至痛苦已经超越这个东西原本给我们带来的幸福,这是肯定的。要断除世间所有的痛苦,首先就要断除执着。

有些印度外道不知道这个道理,也没有去寻找其中的因由。只是盲目地认为,轮回可以直接断除,只要把身体毁掉,就可以成就。所以他们赤身裸体、自我虐待,甚至做出跳楼、自焚等极端行为,这些都是没有找到轮回与痛苦根源的错误观点所导致的。

凡夫一致认为,痛苦来自于外界的人、物或其他事物。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痛苦源自于外界,这谁也无法否定,但真正的痛苦根源并不在外面,而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当中,归根结底,就是执着。

但断除执着很难,尤其是用显宗的保守方法去断除,就更难了,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更好、更快捷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密宗所讲的证悟空性的方法。

不过,即使证悟了空性,外表上也要随顺众生。莲花生大士曾云:“纵使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也即是说,见解要开放、高妙,但行为一定要保守、谨慎。

开放的意思是说,在证悟空性以后,包括杀盗淫妄、闻思修行等善恶之行在内的任何事物,都是虚幻而不真实的,不存在善恶、好坏、高低、左右等分别,没有任何阻碍,全都是一片空性、一片虚空、一片光明。我们以常识所创造的各种规矩——无论佛教还是其他宗教制定的戒律、规矩、规定、法则,都已经烟消云散。对这种人来说,就没有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界限,他们已经超越了这些约束,所以见解是很开放的。

但如果行为和见解保持一致,就会出问题。虽然对真正的成就者本身,不会有什么问题。无论在藏地、汉地还是印度,都曾有数之不尽的成就者的行为超越了一切约束。甚至为了打破约束,他们还会采取强制且极端的手法。比如密宗接受五肉五甘露等行为,就是一种超越约束的手段。但其他众生却不会理解这些放荡不羁、无拘无束的行为,为了保护众生的根基,护持其他众生的心或情绪,所以行为必须要保守。

莲花生大士还说:“外表应当实践经部仪,细致取舍因果有必要。”哪怕内在具备密宗的境界,但外在的行为,也应该按照小乘佛教的别解脱戒来行持,这样细致取舍因果非常有必要。

但见解却万万不能保守,否则就是执着,所以见解要开放。这是莲花生大师在宁玛巴的无上密法大圆满中的要求。

其实,除了宁玛巴以外,所有藏传佛教对密宗行人的要求都是这样的。

很多人在闻思,也听了《入行论》、《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以及《大圆满心性休息》等很多非常殊胜的论典,大家都很虔诚,也在根据自己的能力尽量地断恶行善,精进闻思修,可在将佛法落实到行为方面,还是有不足的地方。

虽然通过闻思,可以建立起新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可以想明白很多问题,哪怕没有修,但与其他完全不学佛的人比起来,观点还是完全不一样。但闻思的功效也仅止于此,真正的落实,还是要靠修行。

不过,对大多数佛教徒来说,专职修行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比较虔诚的修行人,每天严格地修持佛法的时间一般也不会超过三四个小时,剩下的二十几个小时,都会被世间琐事所困。如果不能将佛法融入到生活中,我们的绝大部分时间就会浪费掉。反之,如果能将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为正法所摄持,将会有很多益处:第一,不会造业;第二,生活会更有意义;第三,会更加开心、幸福与充实,生活质量也会逐步提高。

我们曾经专文探讨过《如何将病苦转为道用》,与《如何面对幸福和痛苦》(也即《修行与生活》见《慧灯之光》),这些都是佛法融入生活的方法。在这篇文章中,将介绍如何把包括吃住行卧等等在内的所有行为都转为道用。

行为是什么?就是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吃、住、行、卧在内的一切活动,无论思想的活动还是身体的运动,都叫做行为。

通过发愿,而把一切庸俗、平凡且与菩萨道毫不相关的行为转为菩萨道,就是行为转为道用。

如果懂得如何把行为转为道用,平时也能落实到生活上,则可以在工作、生活的同时,积累很大的资粮,这不需要另外花费时间,在做其他工作的同时,就可以起到一石二鸟之功,所以很重要也很有意义。

在《入行论广释》与《华严经》中,也专门讲了很多行为转为道用的方法,大家也可以参考。
阿弥陀佛······

阅读全文

与佛法如何应用于生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2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2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9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