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活日常 > 瑶族的生活习惯有哪些

瑶族的生活习惯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2-21 11:35:20

⑴ 瑶族的独特风俗习惯有哪些

瑶族风俗习惯
瑶族服饰丰富多采,不同地区和支系也有所不同。男女服装主要用深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一般束腰带,南丹县“白裤瑶”男子则喜欢着长及膝盖的绣边白裤;妇女一般着无领大襟上衣,以带束腰,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也有的着后长前短的过膝长农,在显眼处绣以彩色花边,现年轻人平时多着汉装,只在庆典时换上民族装。妇女头饰式样繁多,风格别致,常戴耳环、手镯、银牌等银饰,乘上彩色丝带,大瑶山部分妇女头上戴的弧形大银钗,重量达1斤左右,从瑶族妇女的头饰就可区分少女、未婚妇女、已婚妇女及属于哪个瑶族支系。
饮食:瑶族饮食以大米、玉米、红薯、芋头为主,部分地区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瑶族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并作为待客上品,有的则腌制熏猪肉、熏牛肉等风味独特的食品。
居住:瑶族住房为竹木材料,一般一栋三间,长方形,也有的建成干栏式楼房,多依山建造,聚族而居。
婚俗:瑶族未婚青年男女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庆典、集会和农闲走村窜寨,通过对歌或其他途径建立感情,互赠信物,自主婚姻;也有的须经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成婚。瑶族招婿现象较为普遍,一般不与族外通婚,随着经济发展,与外界交往逐渐密切,族外婚也开始增多。
丧葬:农村瑶族丧葬以土葬为主,有部分地区和支系实行火葬、崖葬、挂葬。
禁忌:妇女生产满月前不喜欢外人来访;婚嫁日期不能选在父母的忌日;男女对歌时不能坐在同一张凳子;在妇女面前不能说粗口;堂屋内不许吐痰;男人忌讳坐在碗橱前面。辈男女以兄弟姐妹相称,忌讳“姐夫”、“妹夫”等称呼
瑶族人民丰富多采的生活习俗,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瑶族人民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历史遭遇、卫生条件、生活方式、生产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的反映,是瑶族人民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居家习俗
大山区瑶族住房多为“茅寮”,四壁用小木条扎成,俗称“千个柱头下地”。上盖杉皮或茅草。有少量木板房,多为一栋三间,名曰“三间堂”。正屋两侧多用杉条另辟两间,俗名“披杉”。东间堆放杂物或作畜圈、厕所;西间作伙房、洗澡间。瑶族习惯洗热水澡,不论寒暑,每日一次。另有一种“吊楼”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架起来,上面居人,下面放东西,俗称“瑶家吊脚楼”。现在,“茅寮”式房屋逐渐减少。
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砖木结构,上盖青瓦、二层窗户形式的“三间堂”楼房。楼上虽有窗户,较矮,不住人,用作储存室。中堂开大门,两侧有侧门。
生产习俗
进入大山区的瑶族,当时因地广人稀,实行插标占地,刀耕火种,“种了这山种那山”。后随着人口增多,封建统治势力逐渐向大山区深入,瑶民的土地逐渐被侵占,为了生计,被迫借土耕种。借土的条件:“种树还山”。即瑶民在借种的土地上,播种作物时,要为“山主”种上林木;在护理作物时,要结合护理林木,待林木成长,土地不能再种作物时,才把土地和林木交还“山主”,再到别处借土耕种。造林,习惯“插条”和林粮间作。
粮食作物以玉米、红薯、旱禾、小米、乔麦、山芋为主,间种油桐、棕片、茶叶、药材等,肥料就是利用新伐地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烧垦的草木灰。生产工具主要是锄头镰刀、斧头,辅以竹木工具。运输主要靠人力背、挑。背篓是瑶民最习惯用的运载工具。劳动形式,以户为单位,男女同劳动,需要请帮工时,被请的人不管自己的事多忙,都得去帮助。垦植大片山场,则采取按户或按劳动力入股,秋后按股分红的方式进行集体劳动。
打猎是大山区瑶族人民的生产内容之一。主要是打野猪,只要发现野猪危害作物,就集体进行围猎,直至捕获或赶走为止。围猎时1~2人带猎犬觅踪,其余人守卡。捕获野兽的分配既使是背着的小孩,也可分得一份。个人捕猎,主要是放套绳和装弩。
婚恋习俗
婚前交友 历来,瑶家青年男女,交友恋爱,比较自由。在生产劳动,赶圩作客,节日聚会中,多以歌声为媒介,表达爱恋之情。一经双方同意,即可互相往来,父母不加干涉。这种行为,男方称为“交客姑”,女方称为“带后生”。到正式结婚时,如新郎不是初交之友,男友则必须备一篮子礼物(糖食及梳妆用品),送给女友,名曰“拿篮子”。女方备一包袱,内装云头鞋、带子等,作为回赠,叫做“丢包袱”。
在大山区,盘、赵两姓可同姓通婚,其它各姓一般为异姓通婚。但瑶汉一般不许通婚,民国时期,稍有松动。解放后,民族交往日多,团结融洽,通婚之禁,基本放开。
婚姻形式 主要是“赘婿”(即招郎),瑶语叫“纠千”。男到女家落户,通常要写“赘书”,内容为赘后男子的义务和权利、子女承祀、财产继承等条款。入赘者一般要改名换姓,按女家排辈,也有少数夫妻换姓的。赘婿还有另外两种形式,一种叫“两边走”,男方仍用原来姓名,夫妻共同照顾双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个随母姓,第二个承父姓,以此类推;另一种叫“明招暗讨”,这种婚姻多因女方父母年老,弟妹年小,家里无劳力,一旦上述条件改变,男则携妇归家,所生子女随父姓。女嫁男家的,主要在平地瑶中,妻保持原姓,子女随父姓。
结婚仪式 男到女家入赘的,婚事由女家操办,新郎由一群未婚青年陪送步行,女家鼓乐半路相迎,晚间举行拜堂仪式,并遍接亲友(有的不请自来),“坐歌堂”通宵达旦。女到男家的,出嫁前,女家“坐歌堂”,出嫁日,新娘由父兄或娘舅背负出门,然后,本村姑娘陪送打伞步行到男家,举行拜堂仪式,接受亲友祝贺。
离婚与再嫁(赘) 岭东高山瑶,妇女地位较高,婚后双方共同劳动,如感情不合,任何一方都可提出离婚。一般请村寨老人“喝茶”,提出离婚原因,经调解无效,就“判”离婚。夫妻拿一节竹筒到山上,一刀劈为两半,各执一半,相背而行,就此分手。入赘男子,如违反“赘书”条约,女即可“休夫”,财产全部归女方。寡妇再嫁不受限制,但严禁兄终弟继、姐去妹继的婚姻结合。解放后,瑶族人民按“婚姻法”规定办理手续。
哭嫁 姑娘出嫁前,遍接至亲好友及村中姐妹,来家聚会,连续两晚,头晚茶点相待,夜晚设酒宴。宴后齐集堂屋,唱“女歌”、道私情或笑语逗乐,“坐歌堂”。新娘则按辈份依次向亲友“哭嫁”,亲友赠送“红包”。
打新郎 婚后三日,新郎回门到岳家,女方村中妇女,相约而至,争打新郎,以示今后不可虐待新妇。有的村寨,则是婚后第一个春节,新郎到岳家拜年,村中青年男女,敲锣打鼓(有时还要耍龙舞狮),向新郎祝贺,新郎则回赠“红包”,这也叫打新郎。后来逐渐演变成全村妇女小孩索取“喜彩”钱,否则,便不罢休,有时弄得新郎大为尴尬。
丧葬习俗
瑶族都实行土葬,老人垂危时,便为之梳头、淋浴、穿寿衣,亲属守侯“送终”。死后移置厅堂(男左女右),全家举哀,子女前往亲友报哀,择吉安葬。停柩一般三天,请师公做“道场”。家贫者则一碗水为之“开路”。死者若是师公,则要请同等水平的师公念咒,将尸体用红布捆在坐凳楼梯上,法事完后才入棺。
出殡时,师公只引送到门口,由孝男或孝女,手持火把或菜刀引路上山。高山瑶不讲究什么“风水”宝地,只要在离住房不远的山脚,选上一地,即行安葬。
现在,瑶族已经实行殡葬改革,丧葬办法开始试行火葬。

⑵ 瑶族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土特产是什么

一、瑶族的风土人情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仪。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

二、瑶族的民俗习惯

1、建筑:瑶族是个山居民族,其村落大多位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密林中,一般建在山顶、半山腰和山脚溪畔。新中国成立之前,边远山区瑶族大部分住竹舍、木屋和茅屋,相当一部分还住“人字棚”,只有很少部分住砖瓦屋。。

2、信仰:瑶族人民的信仰属于多神崇拜。过去,瑶族认为万物有灵,对自然虔诚膜拜,祭礼寨神、家神、水神、风神、雨神、雷神、树神、山神等,每逢年节都要上香。

3、传统节日:瑶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小节几乎每月都有,各地过得也不尽相同。大节日有春节、清明、社节、盘王节、“祝着节”、“耍望节”等。春节期间,瑶族人民举行唱堂歌、打铜鼓、赛陀螺、射弩、围猎、抛绣球、斗画眉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

三、瑶族的土特产

瑶族烟熏腊肉主产于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瑶族烟熏腊肉采用原汁原味的农家土猪肉为原料,配上瑶家特有的米酒腌制,打造出的腊肉具有肉香味浓,口感好,肥而不腻的特点。

每年到了三荒四月青黄不接的时候,或家中有客人来了,热情的瑶族同胞就会在自家厨房的灶口或火塘上取下火烟腊肉,洗净灰尘,或整块,或切片,或蒸,或煮,或炒。

(2)瑶族的生活习惯有哪些扩展阅读

瑶族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瑶族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在瑶族聚居区建立了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利。目前,全国共有13个县的瑶族人民实现了区域自治,建立了自治地方,设立了自治机关,行使民族自治权利。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农村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工作,我国宪法和法规性文件规定了散居少数民族各方面的平等权利。为了充分保证散杂居瑶族的平等权利和当家作主、管理本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利,国家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和广东五省区还建立了113个瑶族乡(镇)(有的民族乡是由瑶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按照瑶族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特点进行了土地改革、民主改革和对工、农、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瑶族人民的积极性,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⑶ 瑶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导读:瑶族一个少数民族,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也算是古老的民族之一,瑶族大都分布在华南地区,居民都很是长寿,所以瑶族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那么,瑶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瑶族的特点和风俗是什么呢?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瑶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瑶族的传统节日有山歌节、歌堂节、晒衣节、干巴节、盘王节、牛节、达努节、成人礼、讨寮皈节、讨念拜。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山居民族,其村落一般建在山顶、半山腰和山脚溪畔。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中就有瑶人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

耍歌堂节

“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是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瑶族自治县瑶族人民的隆重节日“耍歌堂”是瑶语译音,意为庆丰收。也是青年男女对歌觅友的节日。三五年举行一次,一般在金秋季节,十月十六日左右,历时三天、九天不等。

当节日到来之前,各家各户都得事先通知远近的亲友前来观光。节日到来时,各村寨的人们抬着祖公的牌位从庙中抬出来巡游、拜祭,他们带着新收获的包谷、红薯和糍粑、米酒、山果等物品,成群结队,翻山越岭,汇集于事先选好的耍歌堂(地势平坦的村寨),炮响为号,吹响牛角曲。

蓄发盘髻、头包红布、插着美丽羽毛的英俊瑶族小伙,在锣鼓声中跳起刚健欢乐的长鼓舞。身着绣有绚丽花朵、纷飞彩蝶、秀丽山河、漂浮彩云的瑶族姑娘翩翩起舞,选择意中人。参加唱歌的青年,有时达八、九十对。小伙子唱歌一支又一支,姑娘们仔细地打量着唱歌的小伙子,暗暗地选择心爱的人。小伙子们也尽情地唱,求得姑娘的欢心,白天在歌堂上认识后,晚上便可独自向姑娘们唱歌求爱。在山坡上、树荫下,通过对歌互诉爱慕之情。其他人或是开怀畅饮、高谈阔论,或是高唱瑶歌、极目远眺,场面十分热闹。

节日期间,每户人家做二十至三十斤的糯米糍粑,招待亲戚朋友。每户还出若干水酒(七斤左右),供人们任意饮用。“耍歌堂”场上,放置众人提供的米酒,任人饮用。

晒衣节

每年旧历六月六,广西桂平县的盘瑶要隆重地欢庆一年一度的晒衣节。节日的早上,各家各户的老者指挥年轻人有秩序地把箱子、柜子及衣服、鞋子等搬到房外晒谷坪,摊开在竹垫上或挂在竹竿上,等候烈日曝晒,整个寨子色彩斑斓,成了衣物的“海洋”。晒到三四个小时后再把衣物等放回原处。到了傍晚,全寨人站在晒谷坪上,对着西沉的太阳频频招手,表示对太阳的感激和崇敬。“晒衣节”家家户户要宰鸡杀鸭欢庆,别有情趣。

干巴节

干巴节,是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一带蓝靛瑶人(瑶族支系)人民一年一度的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他们从农历二月下旬便开始忙碌起来。大家首先商定节日这天是上山打猎还是下河捕鱼,然后再分头准备。决定上山打猎的人们就着手烧木炭、修枪、舂火药、打码子;准备下河捕鱼的人们也各置器物。各家各户都用最好的糯米酿制米酒,准备欢度“干巴节”。

节日那天,上山围猎的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枪,带上粑粑于破晓时踏上征途。获得野味,大家共享,若是获不到猎物,便会被人取笑。尤其是“门胞”(小伙子)要被“门煞”(姑娘)所轻视。因此,上山的“门胞”总是千方百计满载而归。下河捕鱼虾的人们也照此办理。老人、妇女则留守,忙于准备年饭,烧鸡鸭,煮五颜六色糯米饭,春粑粑,各美酒。

傍晚,人们回到寨中,互相串门,互相祝贺。大家取出香甜的米酒,吃着香喷喷的糯米花饭,将当天猎取的野味和鱼,美美地饱餐一顿。不能吃完的,留下一部分,挂在火塘边上,烤成干巴,留着以后招待客人。晚上,当夜幕笼罩着山寨的时候,男女老幼经过一天的劳碌奔波,都围坐在火塘边,唱起动人的瑶歌。饭后,大家聚于广场,男的敲铜鼓,女的舞蹁跹。人们尽情享受劳动之余的欢乐,预祝丰收,欢度佳节。

月半节

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的重要节日(相当于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锣鼓声和欢笑声。从初十开始,各家各户都摆上鱼、肉、酒等,欢度节日或祭祀祖宗,十五是节日的最后一天,也是最热闹的一个晚上,这个晚上,家家户户都做出最好、最丰盛的饭菜,主宾欢聚一堂,互祝家庭和睦,老小健康,五谷丰登。晚饭后,姑娘、小伙子身着节日盛装,对歌跳舞,直到鸡鸣晨晓,人们才进入梦乡。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1、瑶族的婚俗

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都是适龄男女必说之事。中国传统,女方嫁给男方,生的子嗣岁随父亲姓,这也成为千百年不变的规定。但在我国少数民族当中,嫁郎嫁女都有一个样的说法。

2、爬楼

茶山瑶年轻人“爬楼”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

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意即住在山上的人。茶山瑶的小伙子为了寻求爱情,至今流行着的“爬楼”风俗,独具民族风情。茶山瑶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为两层木楼。

门面和吊楼部分,雕龙刻凤,涂油抹彩,好似一顶花轿悬挂山中。清静的吊楼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动的场所。走进吊楼楼的大门,便会发现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

3、嫁女又嫁郎

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境内因汇聚着盘瑶、花蓝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等5个支系的瑶族而被称为“世界瑶族之乡”。

已故的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大瑶山的瑶族是全国支系较多,民俗表现最为典型的。目前世界人类研究的两个民族热点,其中就有瑶族。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

瑶族群众在生活中形成了深厚质朴、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瑶家婚嫁礼仪,涵盖了瑶族丰富。盘瑶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春节之前,分“嫁女”和“嫁郎”两种。举行正式婚礼之前,必须经过择偶、提亲、订婚等过程。

婚宴“正酒”三餐,“偏酒”(早餐、宵夜)六餐。第四日早上亲客告辞,男家各送一份“奶头礼”(亦谓小源礼),即:送岳父母猪腿各八至九公斤,其它猪肉四到五公斤。第四或第五天,夫妻回门住一宿,同回后方圆房。

4、瑶族的宗教信仰

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占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区则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道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进行,只是其中掺杂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内容。

5、舞蹈

瑶族舞蹈多与宗教祭祀有关,其中最着名的是长鼓舞和铜鼓舞。长鼓舞主要流行于盘瑶支系的瑶族地区。

⑷ 为何说瑶族人民的居住习俗,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习惯

一、瑶族的建筑总是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他的居住习俗在民族文化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居住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因此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瑶族他们有住在山坡上的习惯,他们的村落会选在丘陵河谷的地带,大部分也是居住在高山密林中,这样他们就靠近水源,工作的区域容易找到建筑材料,野兽出没的也比较少,这是他们一种居住习惯,也是一种地域文化。

每个名族的生活习惯都是不一样好的,走到那里就要去习惯他们那里的习俗。

⑸ 瑶族的风俗习惯

云南 瑶族民俗风情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服饰】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 “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习俗】
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婚俗】
男女青年社交自由,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但不与他族通婚。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舅表婚。同姓通婚不忌讳。蓝靛瑶上门入赘较盛行,白头瑶流行“抢婚”习俗。
瑶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般不与他族通婚,网氏族五代以外即可结婚。婚姻有的由父母包办,也有自由恋爱结合的。由父母包办婚姻者,往往幼小就被父母许配他人,假如父母已经死亡,便由兄嫂、叔伯作主。自由选择配偶的主要方式是对歌。
对歌一般在春节和外寨青年男女来本寨踩歌时进行,也有本寨青年男子相互邀约到友邻村寨对歌。对歌地点一般选择在村寨附近,届时男女各为一方,以彼问此答方式进行对唱。山歌曲调简单,但歌词复杂,视男女对歌感情深度而变化。经过集体对歌的观察、比较、考虑后,若某一小伙子对某一小姑娘发生好感,便可与小姑娘单独对唱,但地点只能在众人所能见到的地方,双方有了一定了解后,男方即向女方透露求婚意见,如双方情投意合,便可相互赠送小件饰物作为信物。在部分地区的瑶族中,互赠信物时小姑娘要咬小伙子的胳膊,倘若小伙子的胳膊被咬而积浓,则表示有缘,否则婚姻难成。
对歌是长期流行在瑶族社会中的一种自由婚姻形式,因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如同村寨青年男女不能对欲,老人在场不能对歌;自己家中的人更不能对歌;男女二人不得单独或在僻静地方对歌等。瑶族婚姻盛行说媒,即使是通过对歌选择的情侣,也要通过说媒订婚。说媒时通常由男家选派媒人向女家递送烟叶,以示求婚,此即调之“问烟”,女方父母收下烟叶,则表示同意求婚,如果退回烟叶,则表示拒绝。也有通过对歌选择,然后说媒而结婚者。
瑶族婚姻中,舅父享有优先娶外甥女为儿媳之权,只有舅父无子时才能嫁与别人。家中有长女出嫁,要由舅父舅母为之主持婚礼,次女出嫁便由大姐和姐夫主持婚礼,并由大姐为之梳头。家无男嗣者,普遍实行招赘上门。寡妇一般受到社会同情,且可以改嫁,如系缺顾者,财产由原夫兄弟平分,寡妇可以带走属于本人的私房物。维持瑶族家庭婚姻生活的准绳是习惯法。未婚男女私通,如被发现,须请“瑶目”杀鸡为之“洗脸”认错,如女方怀孕生子,一般即结为大妻。有妇之夫与未婚女于通奸怀孕,男方可纳为妾,反之,男子则要受罚。有妇之夫与有夫之妇通奸,被本夫发现,便由“瑶目”罚通奸之夫五元半开(解放前云南通行的一种货预),归之本夫;继续与人通奸,则受重罚。离婚被瑶族视为严重的事情,双方实在不能和解时,须由“瑶目”断处,否则会受到寨民的谴责。双方自愿离婚者,离婚时,当事双方各携砍柴刀一把,竹简一节(或蒲木片一节),远成材寨,到山上把竹筒破作两半,各执一半,立即向相反的方向走开,表示各走各的路,永不回头;或以丝线一节,用刀裁断,各执一截,表示一刀两断。若一方主动提出离婚,另一方不同意,主动提出离婚一方须退赔另一方结婚时的部分礼金。
【食俗】
瑶族一日三餐,一般为两饭一粥或两粥一饭,农忙季节可三餐干饭。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的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 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
广西地区的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
典型食品:瑶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各地均有独具一格的风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
【节庆】
瑶族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每逢节日。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 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还要煮乌米饭。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
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进行,时间的长短各种不一,约为3-9天。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瑶族办丧事,必须砍牛祭祀。砍牛的头数视家庭情况而定,有的杀7、8头之多。办丧事酒席,有些地方以猪肉豆腐为主。
瑶族盘王节: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最隆重的盘王节歌会。在远古时代,瑶山评王和高王作战。评王悬赏招贤,能取高王首级者, 愿将最美丽的三公主嫁与他。不料第二天,一条名叫盘户的彩狗竟衔来高王头颅。评王不失诺言,将心爱的三公主许配彩狗,并封彩狗为盘王。新婚之夜,彩狗竟变成一个魁伟健壮的男子,公主大喜。以后,公主为盘王生下六男六女,传下瑶家十二姓。有一天,盘王上山狩猎,不慎被一只羚羊触下悬崖身 亡。儿女们闻讯,捕到羚羊,剥羊皮制成长鼓,愤然起舞,以报父仇。以后,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到今天,“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
姑娘街: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期举行。每逢这个街期、各族姑娘换上艳丽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涌向集市。节日的小镇,一派欢乐气氛,在广场上,各族姑娘围成圆圈,在乐器的伴奏下歌舞。还有陀螺比赛也很引人注目。陀螺是用坚硬的木头做成,比赛时,两组相隔一定距离,各组的人轮流用自己旋转的陀螺去碰击对方旋转的陀螺。击中后被击的 陀螺依然在旋转者为胜。除此以外,街头巷尾摆满了五彩丝线、花边、银器、首饰等商品及各种美味小食。男男女女,熙熙攘攘,把大街挤得水泄不通。在欢乐的人流中,有身着桃花图服装,佩戴耳环,手镯的 瑶族姑娘;有穿大领短衣、百褶裙,颈间套有三、四条项链的 苗族姑娘,有身着黑色衣裤,胸部佩戴大银环——“批索”的哈族姑娘,有身穿镶有花边,绣着美丽图案服装、头戴银泡泡 “鸡冠帽”的彝族姑娘。她们成群结伴,在集市上出售自己带来的农副产品,并在货摊前选购花边,五彩丝线和耳环、手镯等银质首饰。夕阳西下,小镇上人们陆续散去,而城外田野却歌声悠扬。各民族一对对男女青年,在山坡、树下、溪边、湖畔,纵情歌唱。歌声、琴声和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荡漾在“姑娘街”上。 瑶族的春节 瑶族人民过春节有一项别致而风趣的活动一一演“耕作戏”。大年初一,人们聚集在村寨的广场先要观看“耕作戏”。“耕作戏”由一人扮牛,一人伴扶犁的农夫,一人扮荷锄的农夫,三人载歌载舞,看完后,青年男女纵情歌舞。歌舞中,姑娘们如果看中意中人,就把自己精心绣制的花带或自己配戴的银饰,挂在小伙子腰间,以示爱慕,有些地区的瑶族新婚夫妇,则在新春佳节带上礼品,到岳父家拜年,女家必须设宴招待。席间,岳父唱山歌祝愿新婚夫妇辛勤劳动,和睦相处,白头到老。
“赶鸟节”:每年二月初一,是瑶族人民的“赶鸟节”。年年到了这一天,不管天晴下雨,方圆五、六十里的山寨男女青年,穿上一色宝蓝衬白镶边的节日民族服装,扎着彩色的头帕,套着绣花的鞋袜,撑着青布洋伞,一伙伙,一群群, 聚会山头。对男对女,或四男四女,对坐于青草坪、岩头上,或依偎茶树蔸、松树下,甜蜜地对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谜 子歌,从日出到月升,渴了,喝一捧清泉:饿了,吃几个粑耙。鸟雀忘了归巢,唱歌人不想回家,直到夜露湿透了头帕, 他们才男送女,女送男、送过岭,送过山,送一程,唱一段,快进寨门了,才含情脉脉,依依不舍地分开。这一天,青年们忙着赶会对歌,寻找知音;老年人便在家里,把连夜舂出的糯米粑粑,捏成铜钱大小,戳在竹枝枝上,插在神坛边或堂屋门旁,名叫“鸟仔耙”,任邻居小孩们取食。说是乌雀啄了耙粑,就会把嘴壳粘住,再也不会糟蹋五谷了。到了晚上,耕山人过寨串火塘,品尝各家的“鸟仔耙”,希望有个好兆头。
倒稿节: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人民传统的欢庆丰收的日子。这时,稻子、红薯、包谷、粟米等农作物都己收割完毕,瑶族人民把这一天定为“倒稿节”。在这一天之前,谁种谁收,不准乱割滥收,否则按乡规民约处以罚款。过了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捡成果,谁收谁得,不得干涉。
“歌堂”节:是瑶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唱歌求偶的节日。按传统习惯,每三至五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历时三天、九天不等。当节日到来之前,各家各户都得事先通知远近的亲友前来观光。节日之夜,男女青年围着篝火,对唱情歌,以歌传情,歌长情深,通宵达旦才罢休。节日期间,人们穿着新衣裳,戴上新头巾,插上锦鸡毛;街头巷尾,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耍歌堂”开始,即把祖公的牌位从庙中抬出来巡游、拜祭。后面伴随有锣鼓和腰鼓队,燃放土铜炮。当中老年人抬着祖公神像巡游街巷时,广场上聚集着一群群女青年、男青年则 两个一对、三个一伙,对着年轻姑娘唱起歌来。参加唱歌的青年,有时达八、九十对。小伙子一支又一支,姑娘们仔细地打量着唱歌的小伙子,暗暗地选择心爱的人。小伙子们也尽情地唱呀,求得姑娘的欢心,白天在歌堂上认识后,晚上便可独自向姑娘们唱歌求爱。节日期间,每户人家做二十至三十斤的糯米糍粑,招待亲戚朋友。每户还出若干水酒(七斤左右),供人们任意饮用。
【建筑】
瑶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
“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
“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花瑶、盘瑶多居“全楼”。
“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居。

⑹ 瑶族有什么风俗 瑶族的文化风俗简介

导读:我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各有特色,有些民族的特色有趣的很,但也有禁忌需要遵守,不然触犯禁忌,是很容易得罪人的。那么,瑶族有什么风俗?瑶族的文化风俗简介是什么呢?以下是我对瑶族文化风俗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传说瑶族为盘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后裔。瑶族广泛分布在亚、欧、美、澳等各大洲,民族主体在中国,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五省(区)的130多个县里,其中以广西为最多。

瑶族的婚俗:

爬楼

茶山瑶年轻人“爬楼”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

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意即住在山上的人。茶山瑶的小伙子为了寻求爱情,至今流行着的“爬楼”风俗,独具民族风情。茶山瑶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为两层木楼。门面和吊楼部分,雕龙刻凤,涂油抹彩,好似一顶花轿悬挂山中。清静的吊楼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动的场所。走进吊楼楼的大门,便会发现 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

嫁女又嫁郎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境内因汇聚着盘瑶、花蓝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等5个支系的。

瑶族嫁男和嫁女

瑶族而被称为“世界瑶族之乡”。已故的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大瑶山的瑶族是全国支系较多,民俗表现最为典型的。目前世界人类研究的两个民族热点,其中就有瑶族。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瑶族群众在生活中形成了深厚质朴、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瑶家婚嫁礼仪,涵盖了瑶族丰富。盘瑶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春节之前,分“嫁女”和“嫁郎”两种。举行正式婚礼之前,必须经过择偶、提亲、订婚等过程。婚宴“正酒”三餐,“偏酒”(早餐、宵夜)六餐。第四日早上亲客告辞,男家各送一份“奶头礼”(亦谓小源礼),即:送岳父母猪腿各八至九公斤,其它猪肉四到五公斤。第四或第五天,夫妻回门住一宿,同回后方圆房。

瑶族饮食民俗:

大多数瑶族以大米为主食,部分高寒山区以玉米为主食,荞麦、小米等为杂粮。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等,蔬菜通过制成干菜或腌菜来保存。瑶族喜食各种野生菌类、野菜,如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肉类以家养畜禽肉为主,常加工成腊肉,喜欢吃昆虫类食品,如蜂蛹、蚕蛹、知了、蜻蜓、松树蛹、葛藤蛹等。瑶族人还喜欢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

瑶族民居:

瑶族是山地民族,居住于山区和半山区,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瑶族村寨远离城镇集市,多建于近林靠水的高山地带,运输全靠人背马驮。一般二三十户自成村落,村与村大都相距十数里或数十里。由于受宗教观念的影响,瑶族一般认为建盖新房事关家业的兴衰,因此把它作为一桩大事来办理。房址的选择要请师傅看风水,并根据房主的生辰、命相决定动土的吉日和房门的朝向。在木工动工时要举行简单的祭祀鲁班仪式,立房梁时要杀鸡举行隆重的祭祀鲁班仪式,宴请帮忙建房的邻里和亲朋好友。房屋建好后要杀鸡祭祀祖先,然后择吉日搬入。

瑶族礼仪禁忌:

瑶族是十分注重礼仪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礼仪禁忌。路途相遇,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打招呼,否则被视为不懂礼貌。平日里洗脸盆不能拿来洗脚。用餐时忌讳互用碗筷。忌讳衣裤当户晒。忌讳在屋内乱吐口痰。猪日不杀猪,鸡日不杀鸡,牛马日不买卖牛马。有客人到家,客人先要与主妇打招呼,主人才高兴,否则被认为傲慢无礼。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瑶族十分尊敬长辈与老人。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并让到路的下方。骑马者,见到老人时必须立即下马。在老人或长辈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秽的话,不随地吐口痰,不直呼老人和长辈的名字。与老人和长辈同桌共餐,要让他们坐上席,主动给他们添饭加菜,可口的菜肴要移到老人和长辈面前摆放。

火塘是瑶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膛,不能用脚踩,火塘内的柴禾忌讳倒着烧。

⑺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的风俗习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的风俗习惯。 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服饰】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 “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习俗】
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杀,言及“雨杀时,要说“雨遮”,因“杀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
【婚俗】
男女青年社交自由,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但不与他族通婚。家庭组织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舅表婚。同姓通婚不忌讳。蓝靛瑶上门入赘较盛行,白头瑶流行“抢婚”习俗。
瑶族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般不与他族通婚,网氏族五代以外即可结婚。婚姻有的由父母包办,也有自由恋爱结合的。由父母包办婚姻者,往往幼小就被父母许配他人,假如父母已经死亡,便由兄嫂、叔伯作主。自由选择配偶的主要方式是对歌。
对歌一般在春节和外寨青年男女来本寨踩歌时进行,也有本寨青年男子相互邀约到友邻村寨对歌。对歌地点一般选择在村寨附近,届时男女各为一方,以彼问此答方式进行对唱。山歌曲调简单,但歌词复杂,视男女对歌感情深度而变化。经过集体对歌的观察、比较、考虑后,若某一小伙子对某一小姑娘发生好感,便可与小姑娘单独对唱,但地点只能在众人所能见到的地方,双方有了一定了解后,男方即向女方透露求婚意见,如双方情投意合,便可相互赠送小件饰物作为信物。在部分地区的瑶族中,互赠信物时小姑娘要咬小伙子的胳膊,倘若小伙子的胳膊被咬而积浓,则表示有缘,否则婚姻难成。
对歌是长期流行在瑶族社会中的一种自由婚姻形式,因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作文素材《瑶族的风俗习惯》。如同村寨青年男女不能对欲,老人在场不能对歌;自己家中的人更不能对歌;男女二人不得单独或在僻静地方对歌等。瑶族婚姻盛行说媒,即使是通过对歌选择的情侣,也要通过说媒订婚。说媒时通常由男家选派媒人向女家递送烟叶,以示求婚,此即调之“问烟”,女方父母收下烟叶,则表示同意求婚,如果退回烟叶,则表示拒绝。也有通过对歌选择,然后说媒而结婚者。
瑶族婚姻中,舅父享有优先娶外甥女为儿媳之权,只有舅父无子时才能嫁与别人。家中有长女出嫁,要由舅父舅母为之主持婚礼,次女出嫁便由大姐和姐夫主持婚礼,并由大姐为之梳头。家无男嗣者,普遍实行招赘上门。寡妇一般受到社会同情,且可以改嫁,如系缺顾者,财产由原夫兄弟平分,寡妇可以带走属于本人的私房物。维持瑶族家庭婚姻生活的准绳是习惯法。未婚男女私通,如被发现,须请“瑶目”杀鸡为之“洗脸”认错,如女方怀孕生子,一般即结为大妻。有妇之夫与未婚女于通奸怀孕,男方可纳为妾,反之,男子则要受罚。有妇之夫与有夫之妇通奸,被本夫发现,便由“瑶目”罚通奸之夫五元半开(解放前云南通行的一种货预),归之本夫;继续与人通奸,则受重罚。离婚被瑶族视为严重的事情,双方实在不能和解时,须由“瑶目”断处,否则会受到寨民的谴责。双方自愿离婚者,离婚时,当事双方各携砍柴刀一把,竹简一节(或蒲木片一节),远成材寨,到山上把竹筒破作两半,各执一半,立即向相反的方向走开,表示各走各的路,永不回头;或以丝线一节,用刀裁断,各执一截,表示一刀两断。若一方主动提出离婚,另一方不同意,主动提出离婚一方须退赔另一方结婚时的部分礼金。
【食俗】
瑶族一日三餐,一般为两饭一粥或两粥一饭,农忙季节可三餐干饭。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的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 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
广西地区的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
典型食品:瑶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各地均有独具一格的风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
【节庆】
瑶族除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外,还有自己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每逢节日。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 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还要煮乌米饭。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
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进行,时间的长短各种不一,约为3-9天。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瑶族办丧事,必须砍牛祭祀。砍牛的头数视家庭情况而定,有的杀7、8头之多。办丧事酒席,有些地方以猪肉豆腐为主。
瑶族盘王节: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最隆重的盘王节歌会。在远古时代,瑶山评王和高王作战。评王悬赏招贤,能取高王首级者, 愿将最美丽的三公主嫁与他。不料第二天,一条名叫盘户的彩狗竟衔来高王头颅。评王不失诺言,将心爱的三公主许配彩狗,并封彩狗为盘王。新婚之夜,彩狗竟变成一个魁伟健壮的男子,公主大喜。以后,公主为盘王生下六男六女,传下瑶家十二姓。有一天,盘王上山狩猎,不慎被一只羚羊触下悬崖身 亡。儿女们闻讯,捕到羚羊,剥羊皮制成长鼓,愤然起舞,以报父仇。以后,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到今天,“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
姑娘街: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期举行。每逢这个街期、各族姑娘换上艳丽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涌向集市。节日的小镇,一派欢乐气氛,在广场上,各族姑娘围成圆圈,在乐器的伴奏下歌舞。还有陀螺比赛也很引人注目。陀螺是用坚硬的木头做成,比赛时,两组相隔一定距离,各组的人轮流用自己旋转的陀螺去碰击对方旋转的陀螺。击中后被击的 陀螺依然在旋转者为胜。除此以外,街头巷尾摆满了五彩丝线、花边、银器、首饰等商品及各种美味小食。男男女女,熙熙攘攘,把大街挤得水泄不通。在欢乐的人流中,有身着桃花图服装,佩戴耳环,手镯的 瑶族姑娘;有穿大领短衣、百褶裙,颈间套有三、四条项链的 苗族姑娘,有身着黑色衣裤,胸部佩戴大银环——“批索”的哈族姑娘,有身穿镶有花边,绣着美丽图案服装、头戴银泡泡 “鸡冠帽”的彝族姑娘。她们成群结伴,在集市上出售自己带来的农副产品,并在货摊前选购花边,五彩丝线和耳环、手镯等银质首饰。夕阳西下,小镇上人们陆续散去,而城外田野却歌声悠扬。各民族一对对男女青年,在山坡、树下、溪边、湖畔,纵情歌唱。歌声、琴声和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荡漾在“姑娘街”上。 瑶族的春节 瑶族人民过春节有一项别致而风趣的活动一一演“耕作戏”。大年初一,人们聚集在村寨的广场先要观看“耕作戏”。“耕作戏”由一人扮牛,一人伴扶犁的农夫,一人扮荷锄的农夫,三人载歌载舞,看完后,青年男女纵情歌舞。歌舞中,姑娘们如果看中意中人,就把自己精心绣制的花带或自己配戴的银饰,挂在小伙子腰间,以示爱慕,有些地区的瑶族新婚夫妇,则在新春佳节带上礼品,到岳父家拜年,女家必须设宴招待。席间,岳父唱山歌祝愿新婚夫妇辛勤劳动,和睦相处,白头到老。
“赶鸟节”:每年二月初一,是瑶族人民的“赶鸟节”。年年到了这一天,不管天晴下雨,方圆五、六十里的山寨男女青年,穿上一色宝蓝衬白镶边的节日民族服装,扎着彩色的头帕,套着绣花的鞋袜,撑着青布洋伞,一伙伙,一群群, 聚会山头。对男对女,或四男四女,对坐于青草坪、岩头上,或依偎茶树蔸、松树下,甜蜜地对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谜 子歌,从日出到月升,渴了,喝一捧清泉:饿了,吃几个粑耙。鸟雀忘了归巢,唱歌人不想回家,直到夜露湿透了头帕, 他们才男送女,女送男、送过岭,送过山,送一程,唱一段,快进寨门了,才含情脉脉,依依不舍地分开。这一天,青年们忙着赶会对歌,寻找知音;老年人便在家里,把连夜舂出的糯米粑粑,捏成铜钱大小,戳在竹枝枝上,插在神坛边或堂屋门旁,名叫“鸟仔耙”,任邻居小孩们取食。说是乌雀啄了耙粑,就会把嘴壳粘住,再也不会糟蹋五谷了。到了晚上,耕山人过寨串火塘,品尝各家的“鸟仔耙”,希望有个好兆头。
倒稿节: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人民传统的欢庆丰收的日子。这时,稻子、红薯、包谷、粟米等农作物都己收割完毕,瑶族人民把这一天定为“倒稿节”。在这一天之前,谁种谁收,不准乱割滥收,否则按乡规民约处以罚款。过了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捡成果,谁收谁得,不得干涉。
“歌堂”节:是瑶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唱歌求偶的节日。按传统习惯,每三至五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历时三天、九天不等。当节日到来之前,各家各户都得事先通知远近的亲友前来观光。节日之夜,男女青年围着篝火,对唱情歌,以歌传情,歌长情深,通宵达旦才罢休。节日期间,人们穿着新衣裳,戴上新头巾,插上锦鸡毛;街头巷尾,熙熙攘攘、好不热闹。“耍歌堂”开始,即把祖公的牌位从庙中抬出来巡游、拜祭。后面伴随有锣鼓和腰鼓队,燃放土铜炮。当中老年人抬着祖公神像巡游街巷时,广场上聚集着一群群女青年、男青年则 两个一对、三个一伙,对着年轻姑娘唱起歌来。参加唱歌的青年,有时达八、九十对。小伙子一支又一支,姑娘们仔细地打量着唱歌的小伙子,暗暗地选择心爱的人。小伙子们也尽情地唱呀,求得姑娘的欢心,白天在歌堂上认识后,晚上便可独自向姑娘们唱歌求爱。节日期间,每户人家做二十至三十斤的糯米糍粑,招待亲戚朋友。每户还出若干水酒(七斤左右),供人们任意饮用。
【建筑】
瑶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
“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
“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花瑶、盘瑶多居“全楼”。
“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居。〔瑶族的风俗习惯〕【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⑻ 瑶族的风俗习惯(尽可能简单一些)

瑶族风俗习惯
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
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
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即互相赠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
瑶族的丧葬因地区和支系不同而异。
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过去兴岩葬,现行土葬。“拉珈支”瑶族成年人行火葬、未成年人行土葬、婴儿行挂葬。连南八排瑶人死后,行尸体绑于椅子上。出殡时,抬轿似地将尸体抬至墓入棺,人们称为“游尸葬”。
瑶族的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
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广西都安瑶族的达努节比较隆重,相传是纪念先人反抗土司斗争的节日。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户、数户或一村进行。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祷告盘王(盘瓠)保佑赐福。盘王节,一般是自称“勉支”的瑶族的节日,十分隆重。

⑼ 瑶族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土特产是什么

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 ,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 。瑶族是盘瓠和妻子三公主(汉族)的后裔,三公主为帝喾之女,故盘瓠是黄帝(汉族祖先)的孙女婿。
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行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手工业较发达;聚居区出产优质红米和药材。
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爱吃腌制食品。“鸟酢”,是瑶族独具风味的着名食品,用鸟肉腌制而成。将捕获的鸟去毛洗净、晾干,拌以米粉及食盐,放入一个小口瓦坛内,用芭蕉叶封住坛口,数日后即可取食。瑶家人常用“鸟酢”来招待贵客。有时,还用这种方法腌制猪、牛、羊肉等。
瑶族人也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
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逢清明节时,各家各户都要做染色花饭吃。
宴客有号称“瑶家三礼”的“敬茶洗澡接风酒”;全寨公宴贵宾的“碗酒串肉”;山珍野味杂陈的“献鲜”;以名珍“水龙肠”接风的“龙肠席”等。此外,还有调解民事纠纷的“上门挂红酒”,宣布断交撵人的“炒豆煮蛋”。
其中,不少食俗颇有意趣,例如求婚带一包肉和两葫芦米酒,女方同意便收肉不同意则刺破葫芦;择婿常有“埋蛋”之举,视其变化决定取舍;姑娘出嫁向乡邻分赠焦黄豆;离婚仪式为“破竹筒”,离婚双方各提一筒酒,交换饮毕砍破竹筒后就此和气分手。
崇拜盘瓠的瑶人禁食狗肉和龟肉;崇拜密洛陀的瑶人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绝大部分瑶人禁食猪肉和蛇肉;产妇分娩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祭神忌用狗、猫、蛇、蛙;猎兽后必须先祭奠山神才可分割食用。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即互相赠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
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每逢节日。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五岭山脉的瑶族,节日里喜作豆腐圆(圣水豆腐酿---瑶家十八酿第一酿),包“荷包扎(米粉肉)”。盘王节每隔若干年才举行一次。过去过盘王节时,都要大量宰杀牲畜,进行祭祀。祭春每年都要进行,一般都选在农历三月,届时青年男子要上山围猎,下河捉鱼;妇女则要包粽粑,蒸五色糯米饭。花篮瑶在除夕晚上要先以一块肉和一团粑粑给狗吃,名为祭狗,然后家人才能进餐。他们认为谷种是狗带来的,先祭狗是预祷五谷丰登。节日菜肴要丰富多彩,除鸡肉外,还有河鲜和捕猎的山禽野味及豆腐。
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节还要煮乌米饭。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进行,时间的长短各种不一,约为3—9天。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婚俗
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都是适龄男女必说之事。中国传统,女方嫁给男方,生的子嗣岁随父亲姓,这也成为千百年不变的规定。但在我国少数民族当中,嫁郎嫁女都有一个样的说法。
爬楼
茶山瑶年轻人“爬楼”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
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意即住在山上的人。茶山瑶的小伙子为了寻求爱情,至今流行着的“爬楼”风俗,独具民族风情。茶山瑶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为两层木楼。门面和吊楼部分,雕龙刻凤,涂油抹彩,好似一顶花轿悬挂山中。清静的吊楼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动的场所。走进吊楼楼的大门,便会发现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
嫁女又嫁郎
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境内因汇聚着盘瑶、花蓝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等5个支系的
瑶族而被称为“世界瑶族之乡”。已故的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大瑶山的瑶族是全国支系较多,民俗表现最为典型的。目前世界人类研究的两个民族热点,其中就有瑶族。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瑶族群众在生活中形成了深厚质朴、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瑶家婚嫁礼仪,涵盖了瑶族丰富。盘瑶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春节之前,分“嫁女”和“嫁郎”两种。举行正式婚礼之前,必须经过择偶、提亲、订婚等过程。婚宴“正酒”三餐,“偏酒”(早餐、宵夜)六餐。第四日早上亲客告辞,男家各送一份“奶头礼”(亦谓小源礼),即:送岳父母猪腿各八至九公斤,其它猪肉四到五公斤。第四或第五天,夫妻回门住一宿,同回后方圆房。
宗教信仰
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占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区则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道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进行,只是其中掺杂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内容。瑶族人认为狗是自己的祖先,在重大节日时都是先有狗上桌舔食后方能食用。相传在远古时代,两个大王之间互相打仗,其中一大王下诏,如杀死对方者将女儿许配给他,瑶族的祖先将诏文揭下,深夜潜入军中将那大王头颅咬下。许诺的大王不好反悔,却又认为这是一只狗,于是要求他们隐居深山。瑶族的祖先带着大王的女儿来到四面环山之地,不料,深夜瑶族的祖先竟由狗变成人,二人结为夫妻。后发展为千户人家,此地被后人称为千家峒。
富川瑶族自治区特产是 优质米、水果、烤烟、蔬菜,蜜枣、脐橙、银鱼、桂花鱼 就是当地特色水果 ,脐橙, 反季节蔬菜等
巴马瑶族自治县的特产是 巴马活血,巴马山茶油,巴马野茶油,巴马培元神酒,巴马三蛇蛤蚧油,烤巴马香猪,巴马玉米锅巴
(1)大红八角:据记载罗香种植八角的历史已有80多年,是金秀种植八角最早之乡。据统计,到目前全乡八角种植面积达11.2万亩,人均10亩左右,现已有6.5万亩进入成熟挂果期。八角年收入占全乡财政收入的70%,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0%—80%,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是罗香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和支柱产业。金秀县获得了国家林业部授予的“中国八角之乡”称号,而罗香又是金秀县最主要的八角产区,年产八角都在500万斤以上。罗香的大红八角颗粒饱满香气醇,长在深山,无污染,品质优良,深受各地客商的青睐。
(2)罗香白牛茶:白牛茶产于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罗香乡白牛村,故称罗香白牛茶。该茶属绿茶类,原为野生,多生长在原始森林中的峡谷旁,后来瑶胞才在村寨附近种植,已有1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其外形翠绿,显毫,香气清浓,滋味甘甜醇厚,据载白牛茶和铜钱一起放在嘴里嚼,可把铜钱嚼碎。1985年我国多位茶叶专家教授聚会在桂林茶科所,共同目睹了茶叶嚼啐铜钱的奇特现场表演,证实了白牛茶为广西特有产品,而列为广西名优茶。我乡抓住这一优势,近年来大力发展种植白牛茶,同时引入能人进行开发。到2001年春已发展种植到450亩,所生产出的产品供不应求。目前还正在计划扩种,我乡已把种植白牛茶等作为一项主要的农产品结构调整项目来抓。预计今年将扩种到1000亩。这样,罗香的经济发展将逐步趋于合理化结构种植,确保经济稳步发展。
(3)罗香黄笋、甜笋闻名县区内外:罗香乡素有种植黄笋、甜笋竹的传统,并早已闻名区内外。到目前已种植有黄笋竹林近1万亩、甜笋0.6亩。年生产黄笋达20万斤,甜笋10多万斤。仅两种竹笋收入22万元,人均达20元。黄笋制成酸笋、笋干远销柳州等城市,甜笋也远销县内外,甚至区内外。无论黄笋、甜笋,在罗香的产量最多,品质也是较高的。平竹村委是全乡甜笋最多的村委。该村委的生甜笋主要销售县内外,制成的火烧笋销往区内外。每年的销路却很好。而罗香村委一带加工的酸笋更是闻名区内外,供不应求。近年,乡党委、政府大力提倡并号召农民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特别强调重种重管,抓低产林改造。因此对竹林生产和管理越来越重视。产量逐年增长。农民已尝到了种植笋竹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好处。

⑽ 瑶族有什么风俗 瑶族的风俗

1、瑶族的婚俗。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都是适龄男女必说之事。中国传统,女方嫁给男方,生的子嗣岁随父亲姓,这也成为千百年不变的规定。但在我国少数民族当中,嫁郎嫁女都有一个样的说法。

2、爬楼。茶山瑶年轻人“爬楼”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意即住在山上的人。茶山瑶的小伙子为了寻求爱情,至今流行着的“爬楼”风俗,独具民族风情。茶山瑶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为两层木楼。门面和吊楼部分,雕龙刻凤,涂油抹彩,好似一顶花轿悬挂山中。清静的吊楼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动的场所。走进吊楼楼的大门,便会发现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这里生活在大瑶山的茶山瑶。

3、嫁女又嫁郎。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境内因汇聚着盘瑶、花蓝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等5个支系的瑶族而被称为“世界瑶族之乡”。已故的着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大瑶山的瑶族是全国支系较多,民俗表现最为典型的。目前世界人类研究的两个民族热点,其中就有瑶族。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瑶族群众在生活中形成了深厚质朴、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瑶家婚嫁礼仪,涵盖了瑶族丰富。盘瑶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春节之前,分“嫁女”和“嫁郎”两种。举行正式婚礼之前,必须经过择偶、提亲、订婚等过程。

阅读全文

与瑶族的生活习惯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40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20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8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7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93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