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六十多的老太太一无所知该如何生活下去
对于六十多的老太太来说,生活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但仍然有很多方法和资源可以帮助她过上幸福、健康和有意义的生活。以下是一些建议:
社交活动:老仔仿手太太可以参加社交活动,如社区活动、义工活动、俱乐部等,结交新朋友,与人交流,拓展人脉圈。
学习新技能:老太太可以参加一些兴趣班,例如手工、绘画、舞蹈等课程,学习新技能,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旅游:老太太可以参加旅游团,到国内外各地旅游,开拓自己的视野,增加新的体验和大吵记忆。
保持健康:老太太应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注意身体健康,可以定期去医院体检,预防疾病。
照顾家人:老太太可以照顾家人,陪伴孙子/女,参与家庭生活,给家人提供温馨关怀。
充实自己的时间:老太太可以看书念嫌、看电影、听音乐、做家务等充实自己的时间,享受属于自己的时光。
总之,六十多的老太太虽然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但是她们仍然可以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获得幸福、有意义的生活。
⑵ 轻度中风的60多岁的老太太,日常起居如何调理应该注意什么
偏瘫病人最好睡带有护栏的病床,可以防止跌落,也有利于以后的康复锻炼。可以在木板床上铺厚软的褥子,有条件的可以用气垫床。大小便失禁时可以在被单下垫一块橡胶垫,被单上垫一张纸尿布,以便及时更换,保持干燥。 偏瘫病人穿的衣服应肥大柔软,穿脱方便,最好是用拉链或尼龙搭扣的,以便于更换。更换衣服时,健侧上肢先换,一侧脱下后马上穿上替换的衣服,以免着凉;更换患侧时,要保护好肩关节,防止脱臼;气温低时要提高室温,盖轻而保暖的被子,不要放置热水袋,以免病人因感觉障碍而烫伤;夏季气温高时,上身不穿睡衣更方便,盖上厚的毛巾被即可,但要注意肩部着凉。 瘫痪护理 防尿路感染 正确处理好排尿障碍,因尿潴留放尿管引流的,适当采用夜间持续、白天间断放尿法,有利于膀胱功能恢复。保持尿管通畅,定期换管,冲洗膀胱,及时清理尿道外口分泌物。对尿失禁者,男性用阴茎套接集尿袋;女性用保护性尿垫、尿布。鼓励多喝水,起冲刷作用。多吃水果,增加水分又补充维生素C、钾等。酸化尿液,预防膀胱结石形成。抬高床头,利于排尿,减少尿逆流感染。 防褥疮 瘫痪病人8至9小时不翻身时,受压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缺血坏死,形成溃疡,医学上称这种压力性坏死病变为褥疮。多发生在体表骨突出及承重部位,如骶尾部、肩岬部、足跟等;愈合时间长;伴局部感染为其特点。 定时协助翻身、变化体位是预防褥疮的有效措施。白天2-3小时,夜间4-5小时翻一次身,左、右侧翻交替进行,侧身不能少于半小时。翻身后立即按揉受压突出部位、或热敷或理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承重部位加厚棉垫或汽垫,起缓冲保护作用。定时协助运动或按摩患肢,防足跟褥疮及恢复患肢功能都有好处。 防便秘 瘫痪病人便秘事小非小,不仅增加排便困难和痛苦,还给护理带来麻烦。 根据个人生活习惯,合理调配膳食,食品多样化桐坦厅,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局隐菜、水果。晨醒刷牙后喝300毫升凉白开水或温蜂蜜水,有润肠、促蠕动之功效。另外加强腹壁肌、提肛肌功能锻炼,在床头另端,牢系结实的布带或皮带,双手用力紧握布带,借助外力拉起上身,尔后放下,连续运动,量力而行。坚持下去,有利排便、防褥疮、增加肺活量,一举多得。 怎样帮助偏瘫病人树立自信? 神志清醒、思维无障碍的偏瘫病人,常因活动能力的丧失或减退而悲观失望、丧失信心、情绪低落、忧心忡忡。这种消极心理不利于病人的治疗、睡眠和食欲。要帮助病人摆脱悲观情绪,医务人员、病人亲属、社会服务机构都要做大量的工作。 (1)积极治疗原发病,尽早进行康复医疗。要将康复医疗贯彻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努力减轻残疾的程度,避免并发症。大量资料证明适时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心理指导等,对于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能力、纠正消极心理等具有明显作用。 (2)进行周密的生活护理,创造温暖的感情氛围。在众多人关心的环境中,患者容易摆脱孤独和寂寞,得到精神的安危和生活的帮助,弥补因残疾带来的不便,建立生活的自信。特别是中风进展阶段的患者,往往灰心丧气,此时更需要较多的生活帮助。未婚的偏瘫病人,面对婚姻和就来信空,不可避免地产生沮丧和自暴自弃的情绪,为此需要医护人员的同情和周密的照顾,需要亲属不厌其烦的安慰。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既正视现实,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3)随着病情的稳定或情绪的好转,要逐渐使病人理智地对待残疾,鼓励其实现自我,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早期投入康复医疗训练,克服废用性肌萎缩及关节挛缩和僵硬,最大限度地减低残疾的程度。组织文娱活动,提高生活乐趣,使瘫痪病人在一起相互启发,增加参与集体活动和回归社会的意识,消除自卑心理。 对于褥疮,预防最为重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定时为病人翻身、按摩,至少2小时1次。 (2)在褥疮的好发部位加用软垫、气圈、海绵垫等。 (3)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有大小便失禁和呕吐物时,及时擦洗干净。不可让病人直接睡在橡胶垫上。 (4)保持床铺清洁干燥,被褥湿了要随时更换。对于大小便失禁的病人,不可贪图方便将便盆一直放在病人身下。有感觉障碍的病人尽量不要使用热水袋,防止烫伤。 (5)饮食中加强营养,保证蛋白质的供应,增加病人皮肤的抵抗力。 (6)对于已发生的褥疮,要保持创面干燥,涂用消炎生肌的药膏,并采用物理疗法等。 总之,做好褥疮的预防工作,就是要做到勤翻身,翻身时注意检查皮肤、衣服、被单是否平整干燥;受压皮肤发红时,要用手掌揉擦,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1)重视病前调护,预防或减缓痴呆的发生。 老年痴呆是缓慢发生的疾病,多数病人说不出明显的发病日期,而且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因此应积极防治导致痴呆的各种危险因素,如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情绪抑郁、环境污染等。老人在离退休后,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广交朋友,培养兴趣,从事力所能及的脑力和体力活动,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不脱离家庭,不脱离社会。 (2)帮助料理病人的日常生活。 痴呆老人在卫生、饮食、大小便、起居等日常生活方面自理能力差,需要家属督促或协助。安排病人合理而有规律的生活,要求他们按时起床和就寝,进餐,使之生活接近正常规律,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减少感染的机会。个人卫生包括皮肤、头发、指甲、口腔等的卫生,要求早晚刷牙、洗脸,勤剪指甲,定期洗头、洗澡,勤换内衣、被褥。给予卫生指导,采取措施制止不卫生行为,如随地大小便、捡地上东西吃等。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被,居室常开窗换气,被褥常晒太阳。长期卧床者要定期翻身、拍背,预防褥疮等护理。对病情较重的病人,要协助料理生活,照顾营养饮食、衣着冷暖和个人卫生。 白天尽量进行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活动,如养花、养鱼、画画、散步、太极拳、编织等,另外,也可读报、听广播、选择性看一些文娱性电视(忌看恐怖、惊险及伤感的节目),使病人充分感受生活的乐趣,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病人往往有睡眠障碍,要为病人创造入睡条件,周围环境要安静,入睡前用温水洗脚,不要进行刺激性谈话或观看刺激性电视等。不要给老人饮酒、吸烟、喝浓茶、咖啡,以免影响睡眠质量。对严重失眠者可给予药物辅助入睡,夜间不要病人单独居住,以免发生意外。 (3)加强病人的功能训练。培养和训练痴呆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必须强调,帮助病人料理个人生活,并不是什么都去帮病人做,也不是看着病人自己去做就不管了,其含义是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其目的是为了保障病人生活上的需求,训练生活自理能力,延缓智能衰退。人的大脑、躯体、四肢的功能都是用则进、不用则退。对轻度痴呆的老人,要督促患者自己料理生活,如买菜做饭、收拾房间、清理个人卫生,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安排一定时间看报、看电视,使患者与周围环境有一定接触,以分散病态思维,培养对生活的兴趣,活跃情绪,减缓精神衰退。对中、重度痴呆老人,家属要花一定时间帮助和训练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如梳洗、进食、叠衣被、人厕,并要求其按时起床;家人或照顾者陪伴患者外出,认路、认家门;带领患者干些家务活,如擦桌子、扫地;晚饭后可让患者看一会儿电视。坚持一段时间后,有些患者生活可以基本自理。注意,切不可图省事,一切包办,那样反而会加速痴呆的发展。 家属应多与病人交流,鼓励病人广交朋友和参加社会活动。加强思维、记忆、计算能力等训练。有言语障碍者进行口语锻练和训练。通过交谈,病人的言语、思维等能力得到训练。瘫痪的病人要加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防止关节挛缩、肌肉强直。 鼓励活动,保障睡眠。可根据病人平时爱好,鼓励其多活动,但活动量不宜过大,外出活动时要有人伴随,以防撞车、撞人、跌倒或与人争执。每天应保证有6至8小时的睡眠,夏天尽量午睡。 (4)饮食护理。 一日三餐应定量、定时,尽量保持病人平时的饮食习惯,老年痴呆患者多数因缺乏食欲而少食甚至拒食,直接影响营养的摄入,对这些病人,要选择营养丰富、清淡宜口的食品,荤素搭配,食物温度适中,无刺、无骨,易于消化。保证其吃饱吃好,对吞咽有困难者应给以缓慢进食,不可催促,以防噎食及呛咳。对少数食欲亢进、暴饮暴食者,要适当限制食量,以防止其因消化吸收不良而出现呕吐、腹泻。 (5)注意安全护理。 对中、重度痴呆患者要处处事事留意其安全。不要让患者单独外出,以免迷路、走失,衣袋中最好放一张写有病人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的卡片或布条,如万一走失,便于寻找。行走时应有人扶持或关照,以防跌倒摔伤、骨折,对居住在高层楼房的痴呆老人,更应防止其不慎坠楼。洗澡时注意不要烫伤。进食时必须有人照看,以免呛入气管而窒息死亡,吃鱼注意被鱼刺卡住。,病人所服药品要代为妥善保管,送服到口,看服下肚。睡床低,必要时可加栅。不要让患者单独承担家务,以免发生煤气中毒、火灾等意外。老人的日常生活用品,放在其看得见、找得到的地方。家里的药品、化学日用品、热水瓶、电源、刀剪等危险品应放在安全、不容易碰撞的地方,防止病人自杀或者意外事故发生。最好时时处处不离人,随时有人陪护。 (6)改善家庭环境。 家庭设施应便于病人生活、活动和富有生活情趣。家庭和睦温暖,使病人体会到家人对他的关心和支持,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一切不良刺激。 (7)注意预防和治疗躯体疾病。 痴呆老人反应迟钝,不知冷暖及危险,很容易发生躯体疾病,患病后又不能主诉身体不适。所以对老年痴呆患者要密切观察,注意其饮食、起居、二便变化,如发现有异常,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如未及时发现而致病情加重,患者可能因合并躯体疾病而死亡
⑶ 我家老太太,不能自理,户口就他一个人,能申请低保吗
如果老太太无儿老女,生活又不能自理,可以申请低保如有儿女就由儿女照顾,无须申请底保。
⑷ 衡阳88岁老太生活难自理,5个子女拒绝赡养,养儿真的能防老吗
养儿不一定能够防老,因为每个人养出来的孩子品性都不同,能否孝顺父母也不好说。再加上现在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了,有些孩子连自己都过不好,哪里还有心思顾及父母?所以大家不要再被养儿防厅者老这4个字蒙骗了。就像这名88岁老太太,养了5个子女,最后还不是无家可归,扮友薯被逼到吃农药自杀。
告碰
对于这件事我有何看法?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这5个子女并不是没有钱,而是他们嫌弃老太太。可能害怕哪一天老人就死在自己家中,但老太太并不是别人,而是你的父母,别人恨不得亲人不要离开自己。这几个畜生看着母亲在生死边缘挣扎,竟然能做到如此冷眼旁观,实在让我大开眼界。所以每个人生孩子之前都不要过于冲动,希望这名老人在九泉之下没有痛苦。
⑸ 90岁老太长期卧床不能自理,这种情况能活多久
看儿孙如何对待,不然就是照顾不周不用多久滚衫就死了,不然就是等到老指竖太太自然唯备大的老死。个人建议买个轮椅没事推出来走走,对老太太身心都有好处。
⑹ 如何照顾好一个老太太
真的很难
我们结婚的时候婆婆已经六十出头了,孩子爸是家中最小的一个,上面有两个哥一个姐,到今年婆婆已经八十了,因为去年从三轮车上摔下来,腰部受伤比较严重,后来贴一段膏药,又动了手术,毕竟年纪大了,效果也不太好,现在走路是扶着拐杖能慢慢挪,只是小便控制不了,后来只能用成人尿片,在老家有公公伺候,因为公公是待不住的人,整天爱闲逛,做饭也不行,于是春节就把老太太接我们这来过,大概在这住了二十多天,让我深刻体会了伺候老人的不容易,都说老来难,一点也不假!
其实我婆婆还好,她毕竟扶着拐能慢慢走,能自己吃饭,只是右胳膊受过伤抬不动,自己不会换尿片。我做的事情就是每天早起给她换尿片,洗一下假牙,做好饭端到她面前,天气好的时候吃完饭扶着她出去转转,睡觉的时候帮她脱上衣等等,都是些琐碎的小事情。等到果果快开学时侯把她送回去了,她也着急回家,说实话送走婆婆我真长出了一口气,以前总觉得自己算是挺孝顺的一人,伺候老人也会很有耐心,可是如果换作婆婆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顾呢?我能照顾她多久?讲真我也不知道,以前总听说“床前百日无孝子”,就觉得怎么会呢,人老了子女去照顾多正常啊!现在看来差竖亏真没有这么简单。 从照顾我婆婆来看有以下几方面是大问题。
—、心里疏导,照顾老人不光是照顾饮食起居,让她们心情愉快个大难题,像我婆婆属于心态不太好的类型,它会整天念叨“咋不死了啊,这样活受罪,还连累孩子”!其实她只是特别需要人陪伴,有人陪她看电视,有人陪她说话聊天,家里有好多人坐在一起说说笑笑时她心情也很好,可是这虚神种陪伴毕竟太少了,也不可能做到,不能都不上班天天在家陪着她啊!所以老年人能有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很重要,当然做子女能适当引导,多陪伴他们更好!
二、要多运动,让她做点力所能及又感兴趣的事,我婆婆小时候念过书,所以我想着找点书让她看看,给她找了本圣经,还有果果的课外书,她说字全忘了,不认识了。后来就让她看戏曲频道,她原来特别爱看戏,遇上偶尔有她喜欢能听懂的还好,不喜欢听的一会儿的就坐沙发上睡着了!家里有个室内乒乓球玩具,想着让她平时拍拍锻下胳膊她也不爱玩,让他没事自己揉揉指头,拍拍胳膊活动活动也不行,她纤磨特别不爱动,要么一坐大半天看戏,要么睡觉。所以一直也没找到什么事情是她喜欢又能锻炼身体!
所以伺候老人真的不容易,想让他们身心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顾更难!希望所有的老人都能被温柔相待吧!
⑺ 八十多岁的老人不去子女家也不请保姆非要自己住,该怎么办呢
我在上海做保姆,遇到过一位90多岁的老人,子女都很有钱,也遇到过你这样的情况。
不愿意去子女家,也不愿意请保姆,这证明她有自理能力。
那天我陪同她70多岁的女儿去看她,她正在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我掀开锅盖看到了她的早餐,一个大的蒸锅里有6个很精致的盅,老人家很开心的向我炫耀:”我来拿,你看我吃的都是什么,半截海参,两颗红枣,五颗银杏仁儿,一个蒸蛋,一小碗儿杂粮粥”拿出来摆了满搜尺键满一小桌!旁边还洗好了一个苹果,两个核桃仁儿和配的三两粒坚果,老人在熟练的有顺序的,一样一样的品尝,很享受!
吃完老人家还拉着我的手,让我去看她的书案,我看到上面一摞摞毛笔字,我暗自惭愧,老人家说我今天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几点要锻炼,几点要写字,几点读书,几点午餐,几点晚餐,这些她都不让她的女儿插手。
老人家头脑很清醒,我说:“你跟我们一起去你女儿家吧,这样你就不用什么都亲手做了。”
老人家说:”啥是孝顺?你觉得给我请一保姆,前后都跟着我,上个厕所也要跟着我,像看狗一样,你们觉得那是对我好,我觉得那是受罪,没有一点儿我自己的空间。”
“啥是幸福?虽然她们都很有钱,如果我真的是有病在身,再有钱也买不走身上的病痛,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我活着觉得自己还有一点价值,人活着就是活个精神头!”
”去谁家不如自己家,这个家我住了几十年了,闭着眼我都能摸着我的东西在哪里放。去别人家都是一家人家了,净给别人添乱,那我就更不舒心了。”
老人家如果有这样的想法,真的庆幸她有一个好的身体。为什么说一个老人能养活几个子女,几个子女养活不了一个老人。老人家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如果她觉得她的这种生活方式是最能让她幸福的,那就任由她去,做子女的每天给她通两次电话,经常去看望看望她,也未尝不可,老人家过得开心,过得自由,自己觉得还有价值,我觉得这样才是有孝心!
我先把我们单位80岁以上老人的养老情况说一下:现在,80岁以上的老人 ,还真不少 ,光是我们这个院,就有四、五十个。主要有这样一些养老状态。1,是请保姆的。有一个徐师傅,85岁了。他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国外。他说:孩子们回来一趟不容易,会牵涉到许多问题,自己又不愿意去国外生活,认为到国外习惯不同,语言不通,没有熟悉的生活环境。就找了一个全职60多岁的女保姆,陪着溜弯、逛公园,买菜,做饭、洗衣服等家务事;晚上在一个屋睡,照顾徐师傅的起居,看病、吃药,打扫卫生整理家务,等。也有一个杨师傅,儿子在外地工作,女儿在外企工作。都忙的不可开交,没有精力照顾父亲,也给老人请了全天候保姆,其工作状态和前边相似;还有一个马老太太,89岁了,身体还健朗,六个子女,一个男孩,大的已经七十余世巧岁,最小的女儿也五十多岁了。按说,子女全部退休了,既可以轮流看护母亲,或者其中一个看护母亲吧!但是,母亲不愿意跟子女在一起住,她给好友说:有的子女自己年龄也快七十了,身体不怎么样,根本不能照顾我,有的,丈夫脑梗,也需要照顾,有的婆婆家有病人,也抽不出身来,儿子的小孩在国外工作 ,结婚生子,需要照顾,两人退休后,去国外看护孙女去了,一个女儿也看第三代了。只有一个有精力和时间,母亲不愿意跟她在一起。怕将来有些事,容易有麻烦。最终选择了和保姆一块生活。
2,和子女一起生活。这样的也不少。有两个是把自己的房子给了孙子结婚,自己和儿子、媳妇一块生活,大体是,早饭后出来遛弯,然后和一些老头,老太太一块聊天,11点回家吃中午饭。饭后午休,下午出来转转,聊一会子天,五点回家,晚饭后看一会儿电视,8点左右睡觉。有几家是房子欠缺,挤在一起住的。还有一些是为子女接送孩子上学的,这样的也不少,比较多的是老太太,接送孩子上下学外 ,还买菜做饭,她们基本上身体挺好。
3,住养老院的。也不多。一个是儿女双全,儿子从结婚就在岳父母家,现在岳父母年龄大了,身体不好了,只能看护岳父母。女儿家条件挺好,两口子打拼自己的事业,太忙,去他们那里住,也基本上是一个人在家。住自己的大房子,又感觉寂寞 。于是,选择了去养老院困哪生活。一个是母亲去世,父亲痴呆,在家上班后又怕父亲走失,将父亲送到了养老院。
4,相对比较多的是居家养老。可以占到一半多。其中,老头有三分之一,老太太有三分之二。他们大多不出远门,主要在大院里活动,聊天,走步。极少数还有爱好画画,写字的。
各具情况,不同做法,没有对错!
我自己觉得:在子女家住,有诸多不便。一是两代人生活习惯差距比较大。 老年人大多睡觉少,睡的早、起的早,而年轻人喜欢晚睡、晚起,懒床,玩手机。老年人喜欢吃的素一点 ,软一些。而年轻人喜欢有滋味,有嚼头,荤素搭配。老年人多喜欢按点吃饭,年轻人则由于第一条而吃饭不正点 。时间长了,容易产生矛盾。二是,老年人关心的东西和年轻人不同,许多事关心点不一样,共同语言相对比较少。三是如果不止一个孩子,时间长了,你管多了,他管少了。容易相互产生意见,造成子女不和。还有一样,在一起有点受管制的感觉,活动的自由度会差一些。基于此,我认为:老年人只要有自己活动的能力,身体没有大毛病,还是自己独立过比较好。有点距离,孩子们有空,来看看,团聚一下,热热闹闹,气氛融洽;有事能够帮助解决;打招呼,可以及时帮忙。这样的距离美感,比在一起要好的多!请保姆,不是适宜的办法。当我们身体好的时候,请个保姆,自己基本脱离了劳动环境,而年纪大了,不劳动,就缺乏活动机会,运动量减少;我们看看那些农村里的长寿者,基本都是一生劳动不止,在劳动中增强体质,减少杂念,思想单纯,心情愉快,则身体 健康 。缺乏劳动,闲下来,容易思前想后,多杂念则不利于身体 健康 !这是一。再者,和保姆在一起,也容易和子女加大距离,亲情受损。有网上文章说,一个老头谢世以后,把房产和财物都给了保姆,而只给子女一元钱。虽然这无可厚非,尤其是子女孝心欠缺时,老人一时气愤,做的考虑不周,在所难免。但是,其留给后人的将是痛苦与不安!尽管从老人的角度看,独立居住,有一定好处。如果从子女角度说,可能有点想不开。怕别人议论,怕父母不爽。我自己想 :子女应该顺其自然,孝顺,孝顺,又要孝,重点在顺。老人想怎么做,支持就好。当然,支持之后,还是不要放手不管,多关心,多问候 ,多联系 ,多回家看看,抓紧时间多陪陪父母,尽孝需要抓紧时间,莫要等待,落一个行孝顺老人心,关心尽儿女力。给子女榜样,自己心安!这是我的管,孔之见,请朋友们指教!
我支持老人的行为。因为它说明老人身体 健康 ,没有老年痴呆或其它的疾病。老人愿意自己单独住,不愿和子女及保姆住在一起有下列原因。一是,老人吃的比较少,而且吃饭定时定点,吃的饭比较软,喜欢稀汤烂饭。而儿女们喜欢吃炒菜,炖肉等之类的食品,在饮食上老人和儿女们吃不到一块。二是子孙三代或四代住在一起,老人不习惯,特别是小孩因为作品或者其它的事情,遭到小孩父母的打骂,老人看到后很难受,隔辈疼谁都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当时的处境会非常尴尬。三是老人自己比较独,喜欢清静,有人在跟前居住认为特不方便,有些不适应。所以,我认为,如果老人身体正常,没有任何毛病,生活能够自理,顺者为孝,那就听从老人的意见,让老人自己住。儿女们可以利用早晚或者休息的时间买些老人喜欢吃的食品去看望一下老人,看看老人有什么要求需要解决的。老人身体好,对儿女来说也是个福份,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它能减少很多家庭矛盾的发生。
八十多岁的老人不去子女家也不请保姆非要自己住,该怎么办?
80多岁老人独居生活,做为儿女的确实担心挂念,我认为最好有个子女能住在老人身边,如果不方便,哪怕经常住住也行,别的子女经常轮流去,给老人买些菜和生活日常东西,陪老人唠唠嗑,让老人别觉得寂寞,人老了不容易。我们家里就是这么办的。
这是位明白道理的老人。其实人到老年只要身体允许,一般来说都是喜欢自己安静的感觉。特别不愿意离开他生活几十年的老屋,那里的一切都是他美好的回忆和思念,每个角落物件都有不同的故事。
老人将儿女养大成人,如今都走向了 社会 追寻自己的梦想,每天工作繁忙但他们忘不了年迈的父母。有心将他们接到身边也是一片孝心。但是明事理的老人更知道年轻人的不容易,去了只能增加麻烦,好的儿女可能会想尽办法安排好老人的日常生活,不好的可能为此发生家庭矛盾。所以,不如自己在能生活自理的时候一个人生活更安心,更自由自再地过着快乐的生活。如果有个保姆在跟前会不习惯,而且过惯了节省过日子的人,请一保姆几千元的费用也是感觉不值。
如果老人身体 健康 ,自己生活也没有什么大的疾病,做为儿女完全可以通过手机或者视频监控系统进行管理。有时间回去看望一下,帮助他们解决一切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将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备好。多与他勾通了解一下身体情况,备好需要的药品也是非常必要的。有些大城市也为高龄老人家中安装有紧急呼叫器,更增加了保险系数。我的朋友家中的老人有的回到农村老家,种植一些蔬菜等农作物发回照片都非常开心快乐。
总之,老年人每天开心快乐最重要。祝福你家老人建康幸福!
每个人生命都是有尊严的。学会尊重老人的心愿,其实比单纯的孝更难。
1,现在中国生活水平提高,中国人生命延长,长寿老人越来越多。80岁如果身体 健康 ,生活完全能够自理,尤其老伴也在,当然愿意自己生活。如果老伴已去,一个人愿意也可以,子女应该尊重老人心愿。只是如果可能每天定时来看看老人,看老人有什么需求可以帮忙一下。
2、从老人的角度思考,一个人生活虽然有些寂寞,但自由度更大。尤其年纪大了,一些生活作息习惯,饮食习惯都已经有自己的规律和爱好。到子女家一要适应子女而也没有那么自由。至于一个人的日子,稍微思想活跃点的老人也可以过的有滋有味,现在网络发达,信息充足。只要愿意接触 社会 ,老人的生活一样可以丰富多彩。
3、作为子女,要常与老人沟通,知道老人想什么,如果老人愿意独处,给她/他自由,如果老人愿意每周见子女一二次,或者每天子女去看看就行,那就满足老人心愿。顺遂老人心愿就是最好的孝。
4、至于请保姆与老人同住,只有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请保姆,否则对老人不是最佳选择。说起保姆,我们国家真要在保姆家政服务行业做专业训练和培训,把它作为一个真正的职业教育。现在的保姆坦率的说就是为了挣钱,也不能说他们不善良,做的好的也很多,但说真的,他们就是一份工作,缺少同理心和发自内心的爱。所以保姆对待老人的态度和行为就可想而知了。
5、再说一点老人的问题。科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小脑开始有些萎缩,所以思考问题,行为方式都会受此影响,比如老人开始考虑问题简单话,固执,不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我行我素,不考虑子女感受。所以子女与老人常常发生不愉快。子女觉得老人变了…老人觉得子女不对。这些都是由于大脑细胞的功能不足导致,所以对老人子女一定要多些理解和包容。
每个人都会老去,我们今天对老人多些理解和包容,明天我们的子女就会对我们更好的了解和宽容。
现在很多八十多岁的老人,不去子女家,也不请保姆,非要自己待在家里,作为子女肯定会很担心,但是老人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就说说我自己的想法。
我虽然老了,但是我身体 健康 ,能自理,腿脚也灵便,平时自己想做饭就做饭,不想做饭就到楼下的餐馆吃,洗衣服有洗衣机,家里也没有太多的活可做,孩子们有空也常来,把米和油都帮我买好,帮我收拾一下房间,我认为没有必要请保姆。
孩子们也劝过我去和他们一起住,我不愿意,我就是愿意待在自己的家里,心里踏实,想躺着就躺着,想卧着就卧着,想下楼溜达一圈就下楼,随便,和他们一起住有些习惯也不一样,我耳朵有点背,看电视喜欢大音量,否则听不清,他们嫌震耳朵,有些东西还能用,他们就给扔掉了,我说他们,他们也不听,还嫌我唠叨,他们天天睡得太晚,我却早早就睡了。
所以我觉得还是待在自己家里好,等我实在动不了了,再考虑是请保姆,还是去子女家吧。
到了八十多岁,儿女就会有孙子了,有的有曾孙,一般的是四世同堂,还有五世同堂的。本来每隔一代世界观认知时代习惯有较大的区别,八十多岁的人是从旧 社会 受若过来的,看不惯年轻人倒饭倒菜浪费,有些东西唠叨与不唠叨都不好,况且说了也没人听。其次,老人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自由惯了,城里的关门闭户,垃圾入桶不习惯,甚至有的咳嗽吐痰都不自由,与儿女一起住舒服么?
笔者的想法是,在身体允许能动的情况下,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做饭自己吃,自己单住,这是上策。并不是说儿女不好,因为儿女有工作有孩子有压力,少添儿女的麻烦是人之常情。多理解和体谅儿女的难处。
当然,到了不能动时再去靠儿女或请保姆。
呵呵,马上对号入座:如果我能活到80多岁而且还能自理,那我也肯定不去子女或亲属家去,但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我会雇保姆陪伴。
到了风烛残年,还有啥能比 健康 、安全、舒适、省心、省力更重要呢?!
所以奉劝那些高龄老人家,雇保姆是最好的选择。
当今中国正步入老龄化时代,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完善让人均寿命越来越长,高寿且身体 健康 的老人也不在少数。
城市里的老人大多有退休金和住房,自己自由自在惯了,能自理情形下,不愿跟子女过是明智的。
但毕竟年纪太大了,随时可能发生意外或生病等,另外做饭菜也有些厌烦或力不从心了,身边没人照看,儿女们肯定不放心,常在老人身边又都自己的家、工作和孩子,两头跑吃不消、况且有的子女距离远,心有余力不济。儿女们要求老人去跟自己生活,也是迫不得已。
而老人往往舍不得自己的窝,也怕跟子女过不到一块,产生矛盾,或者因为生活、饮食习惯等的不同而觉得不方便,所以不愿去。
老人的想法很现实也是对的。只要自己还能自理,我也赞成老人自己过。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是需要儿女们轮流定期看望父母或每天电话询问情况,跟踪关注。
我就见有的儿女给父母和自己家安装远程监控,随时能看到老人的一举一动,这个方法很不错,值得推广。
二是,做老人的思想工作,找保姆伺候。老人们在有积蓄或者退休金够用的情形下,应该改变观念,别把钱看的比老命还重要。
花钱买舒心、 健康 ,让儿女们少担心,自己少遭罪不好吗?
老人不同意找人伺候,无非是心疼钱,哪怕她自己退休金足够保姆工钱和生活费。
如果儿女们把保姆工资给报销了,老人的工资只付生活费,或者干脆生活费也不用老人出,相信老人肯定能爽快地答应请保姆。
或者干脆直接请保姆来,也许一开始老人抗拒,但只要儿女们意志坚定,慢慢老人也就接受现实了.
这样的例子我也见过几个,当然老人的工资卡都在某个儿女手里。老人开始闹腾,后来也就接受并习惯了保姆的照顾,毕竟自己也很孤单,有了保姆还可以说说话、解闷呢。
三是请周围邻居和住得近的亲友们帮忙照看,或者请社区或物业帮忙。
至少一天或隔一两天到老人那里看看,并留下子女们的联系方式、以便有事及时通知。
总之,对于独居的80多岁的老人来说,意外和疾病随时都可能发生,切不可掉以轻心。
看老人的身体状况如何,如果暂时还健朗,那就让他(她)自己过,如果 健康 状况不佳,即使勉强能自理,也不能由着他(她)的心意来,该请保姆还是得请保姆。这样儿女们也可放心些,老人自己也更安全。
⑻ 有个老人家八十多岁了,住的房子也快要倒了,生活不能自理了,儿子不管,我想给他发网上,怎么发
有人说,人生是一个舞台。我们每个人都在舞台上扮演过自己的角色,都从中体验过人生的甜酸苦辣、喜怒哀乐。老年也许是我们一生中最漫长的一段生命。也是我们最无奈的生命。
我国已迈入了老龄化社会。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到200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2亿,占人口总量的10.32%,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亚洲的1/2。而根据专家预测,今后几十年内,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以年均3%以上的速度递增,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则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到2050年,全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4亿多,占总人口的1/4多。
陈教授躺在地板上三天
陈教授在一所着名大学里教书,可谓桃李满天下了。播撒下遍地芳菲之后,老教授却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隐去了。自从老伴离开他以后,宽绰的三居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与孤灯相伴。忙碌的人们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个老人:他每天佝偻着腰,拿着饭盒哆哆嗦嗦地去食堂买饭吃——因为他已经无法为自己做饭了。
1995年春节,他的一个学生从广州过来看望恩师,却怎么也敲不开门,于是他只好打电话到老师的隔壁人家。隔壁人家也说我们这几天忙着过节,没注意老人,但好像也没见老先生出来。大家都知道老先生经常把钥匙放在过去任教的数学系,就赶紧找数学系办公室的人取钥匙来开散销门。打开门时发现老人躺在地上,人们上前推了推他,发现他竟然还活着,好一会儿才有气无力地说:“我已经3天没吃饭,起不来了。”说完就昏了过去,人们七手八脚地把他送到医院,然而则键已经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期,老人溘然长逝。
我无法想象一个人在冰凉的地板上躺了3天是什么滋味,当你想喝一口水都喝不上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感觉?
他拿钥匙开门得半小时
据调查,目前在我国的老年人中,“空巢”率已经达到26.4%,这就意味着有1/4的老人身边无子女照料。他们一旦到了高龄,丧失自理能力,生活就会非常困难。
可能我们的生活太丰富了,所以我们无暇顾及主流社会之外的那个老年群体,也无法想象下面这些情景:那一道门,甚至几级台阶就会把一个活生生的人隔绝在人的世界之外,甚至剥夺这些老人的生命!我们想象不到对于我们来说,举手之劳的事,会让这些高龄老人束手无策。
80多岁的李老汉终日惊恐的一件事就是拿钥匙开门。他总是不敢出门,为了减少出门的次数,他只好减少饭量,这样就可少买东西……他所以把自己关起来,不是因为喜欢孤独,而是因为他患有帕金森氏病,只要出了门就有可能回不了家。有一次,他外出回来,就是这么一个把钥匙插到钥匙孔里的简单动作,他的手哆嗦半天却怎么也无法准确地把钥匙插到那个小眼里去。半个多小时过去了,他仍然进不了门,急得他直用头撞墙……
90多岁的于老汉自己行动已十分不便,却还要照顾同样是90多岁卧病在床的老伴儿。老太太已经无法自己走到卫生间上厕所了,只能在床边的便盆解手,老太太在于老汉的帮助下颤巍巍地坐下去,没想到一下子却把便盆坐翻了,于老汉怎么拉也拉不起来,万般无奈,想来想去只好打电话找居委会,老太太就在地上坐着,解不了手,直到居委会找了他们楼下一个刚退休的妇女去帮着才把老太太扶了起来。怎么办呢?连解手这样的小事,老两口都完成不了,于老汉对来帮忙的妇女说:“我们给你钱,你能不能每天来两次?”她说:“我刚退下来,好多事要做,也不能每天上你们这儿呀!”于老汉很无奈地说:“我们给你钱怎么还不行呢?”
人到老年,自理能力就非常差了,一个独居的70多岁的老头儿,老犯糊涂,经常把锅放在煤气炉上就忘了,出去买东西,不仅烧干了锅,弄得满楼道都是烟,最后把消防队也找来了。
还有一个老太太,那天买了一只鸡,回来用弹簧秤一称,差了100克,又回去找,就把锅忘了,里面的水把煤气浇灭了,满楼道是煤气味儿,差点儿引起大火,闻讯赶来的人们只好把门给踹开,关掉了煤气。当她惊异于人们为何打开她的家门时,耳聋的她,却听不清人们在说什么。
想下楼比登天还难
这是一对90岁高龄的老两口,为了下楼这件事已经商量了好几个月了。5层的楼梯,对他们就构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于是他们就被禁锢在家中的小冲盯游天地里,日复一日,他们只能互相面对,与外界惟一的联系就是那台电视,他们仅有的一个儿子在国外。他们太想去晒晒太阳,听听孩子们嬉戏的声音了——这一切对别人来说太平常了,而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种奢侈——惟有这样他们才会感到他们是活着,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因为住在5层楼上,他们平时很少下楼,靠着儿媳的姐姐每周为他们买一次菜和生活用品维持生活。
在一个天气晴好的冬天,他们终于决定实施“蓄谋已久”的下楼计划。对两位高龄的老人来说,下这5层楼,无异于一次探险,也许一脚站不稳,就会从楼梯上摔下来,后果不堪设想——他们之间只要有一个人出了意外,生活就维持不下去了。可他们总得去晒晒太阳啊,要不,骨质会更加疏松,会连路也走不了了。于是两人搀扶着,如履薄冰般一点儿一点儿走下来,没想到当他们刚走到阳光下时,两人同时感到天旋地转……
当居委会主任从院内花坛经过时,看到这两个老人紧紧地挤靠着坐在花坛边上,冻得浑身哆嗦。一问方知,他们因无力上楼而回不了家,又冻又饿地坐在这里已经整整一天了!主任连忙叫了几个年轻人把老人背上了5楼。
下楼的远征终告结束,从此他们再也没到过外面那个世界。
电子时代无信可读
人们不会想象到,老人们为走出隔绝——就是为了走出那个单元门,进行了多么艰苦卓绝的努力。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纷纷搬进楼房,告别了昔日的大杂院。然而,虽然人们居住的密度更大了,但彼此间的距离却更远了。一个个单元给人们带来私密空间的同时,也把人们隔绝在一个个防盗门后。
然而,人,毕竟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也都忍受不了与世隔绝的痛苦。在陈老先生的生命中,惟一的乐趣就是读儿子的来信。繁忙的工作、体贴的老伴都已经成为过去,当生命中一个又一个希望被实现并且失去意义之后,出国留学的儿子,以及有关儿子的一切消息,就成了支撑他活下去的全部动力。
幸亏他有个远在天边的儿子,于是他每天也就有了个念想,吃过早饭,他就到收发室去等信。如果看到儿子的信,他就把信从头到尾念一遍。于是这一天他就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的,然后就去找往日的老伙伴,讲给人家听。等到把信讲得熟得都背下来了,第二封信也来了。
可前些年,事情开始发生变化了,儿子开始不愿意写信,改打长途电话了。因为能直接听到儿子的声音,老爷子开始还挺高兴,但儿子末了一句话让他心里不痛快:“爸,这周我就不写信了,太忙,反正我这儿的情况电话里也说了。”以后,儿子打电话回来老人就觉得不满足了:好容易把电话等来了,拿起来还不敢多说,国际长途,怕儿子多花钱。越是这样,到儿子来电话时,真想说的事又记不起来了。
前年,儿子把孙子也带回来了,可把老爷子乐坏了。孙子还在儿子的指使下给他买了电脑,让他学会收EMAIL。这高科技的东西真是好,真是“天涯若比邻”了,他与亲人的联系越来越方便了。可孩子们一走,他就开始恨上了这高科技:没有它时,他心中还有个念想,可以到收发室去等信,现在联系方便了,儿子倒不写信了,有事都在电话里说了,或者发封EMAIL了事。他发现,到收发室等信的那点儿乐趣,对他来说,竟是那么重要!
就是想和人说说话
中央戏曲学院的一位老师退休后在生活热线当主持人,有一次接到一位老人的电话,打了很长时间,说的都是家里那点儿鸡毛蒜皮的事儿,直到最后也没说出想解决什么问题。当这位老师问他究竟想咨询什么问题时,老人叹口气说:“我没别的,就是想说说话儿,说说家里这点儿事儿。”
说说话儿,这对任何人都是太简单的事儿了,然而对很多老人来说,别说有人听你说说话儿,就是想听人说说话儿,也十分地不容易。王大爷就是为了说说话儿,想出了一个绝招儿——把家里的马桶弄坏了!
房管所的水暖工小方怎么也不明白,王大爷家的马桶老坏,按他的经验这样修好之后起码能用一年,可两天之后又坏了。于是,再一次给王大爷修好马桶的两天之后,他又敲门来到王大爷家,笑呵呵地问:“大爷,您的马桶没坏吧?”王大爷一愣,随后一把抱住了小方:“孩子!真是难为你了!”老人随后抽抽噎噎地哭了起来,把实话告诉了这个水暖工:“如果不是你来修马桶,我就连说话儿的人都没有!”
王大爷平时太寂寞了,就希望家里来个人,如果知道今天该收水电费了,他就早早在门口等着,只要听到动静立刻就把门打开。据说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
80多岁的刘老太太生活不能自理,女儿上班时,就把她锁在家里。那天听说居委会要到家里走访,老太太为此兴奋得好几天都没睡着觉,天天在门后站着等居委会的同志--家里终于要有人来了,可有人说个话儿了!居委会的同志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的到来,会让刘老太如此兴奋。那天居委会的同志终于去了,他们刚敲了一下门,门立刻就开了,把毫无准备的一大帮人都吓了一跳。
幼儿园正准备搬家。忙乱中却突然钻出一个老头儿,他执意劝说园长不要搬走。本来搬家就够乱乎的了,还要跟这个较真的老头废话,弄得大家十分气恼:这老头儿怎么回事,简直是无理取闹!幼儿园搬家关他什么事儿!
谁也不知道,这些欢蹦乱跳的孩子们对老人多么重要,就是孩子们吵吵闹闹的声音,支撑着老人生活的信心。我到老人家采访时,发现他的家中全是灰尘,不知多少天没打扫了,对这个行动迟缓的老人来说,打扫卫生已经是很困难的事了。在落满灰尘的地上,有一条清晰的脚印通向窗口,可以想象,这是老人每天都要经过的地方。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老人每天都要到窗边去呢?我走到窗边,发现窗下面就是那个幼儿园!每天,老人看着忙碌的父母们把孩子们送到这里,看着孩子们在下面玩游戏,看着他们打闹……在老人那静得让人恐惧的世界里,孩子们的喧闹声是他惟一的乐趣。
曾有人写过一篇怀念父亲的文章。说父亲晚年寂寞,很想和儿女们说说话,可是儿女们始终很忙。后来父亲去世前对着聚集在床边的儿女们很兴奋地说了许多,儿女们怕他累着,劝他不要说了,好好休息。他最后倦意地说了一句:“好吧,不说了,你们都很忙。”然后他就真的永远休息了。
老年人的绝望阴影
对于我们这个一贯讲究养生之道的民族来说,对衰老与死亡的恐惧在我们心理上造成的冲击可能比其他民族更为深刻一些。目前我国的人均寿命已经超过了71岁,但从整体上来说,其中10-15年的生命质量是比较低的,有的生活不能自理,有的一直躺在床上,有的干脆就是植物人。绝大多数人在这10-15年里疾病缠身,痛苦不堪。
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破解基因后,据说人的寿命还会大大延长。于是我们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一生中,最漫长的一段生命将是老年,如果我们真的有幸能活到150岁,但我们一生的工作时间可能只有30多年,我们的积蓄只能保证我们活到80多岁,剩下的日子我们该怎么办?长命百岁固然可喜,但高龄却常常是疾病缠身,我们那点儿收入,能让我们维持健康吗
卓老太也是一个被禁锢在床上的人,她因为脑溢血后遗症导致的偏瘫,已经在床上躺了6年了。因为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方便,人们给她剃成光头。床,成了她的栖身之所,也成了她的监狱,因为她无法走出一步,每天她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长时间望着窗外,看着太阳一点点地升起来,再一点点地落下去。躺在床上的卓老太现在惟一的念想就是盼望国家能早日出台一部法——关于安乐死的法律。
她要忍受病痛,忍受保姆的白眼儿,要忍受与世隔绝的孤寂……6年的折磨已经把她所有生存的欲望都磨没了。儿女们不能说不孝顺,为她请了保姆来照料她。然而这种照料,同照料一只猫、一只狗又有多大区别呢?所有的亲情只剩“保姆照料”这一点内容了。她活着,不仅自己痛苦,也是别人的负担。解脱这种处境的惟一办法就是死,可她自杀两次都没成功,却在肚子上留下道道伤疤……
在我周围生活的老年人中,我发现,他们最恐惧的就是疾病,特别是疾病导致的意外死亡,很多老人明显缺乏安全感。一位居委会主任告诉我,她的辖区内有一对年龄均已90多岁的老两口,他们时常嘱咐她说:“主任,你平时经常来看看我们,你如果敲门时,我们5分钟之内来给你开门了,就没事,如果没开门,你就得想办法来救我们了。”
最大的悲剧是丧偶
如果说,在一生中,我们可以幸运地躲过战争、车祸、火灾等种种意外事故造成的悲剧的话,却无论如何也躲不开另一种悲剧——丧偶(只要你不是死亡的那一方),区别只是或迟或早罢了。而丧偶的悲剧最多、也最普遍的,恰恰是发生在人生最脆弱的老年期!
郝先生是一所大学的系主任,1971年夫人病逝,在家里从来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他,一下子就陷入困境。为了照顾他,女儿每天一大早就要从自己家中赶来,先服侍他吃完早饭,又为他做好午饭,再急匆匆去上班。可老人家每天中午热饭时,不是把饭烧焦就是把炉子弄灭,总是十分狼狈。有时女儿太忙,中午来不了,怕老父亲饿着,便买了一些挂面让他自己下着吃,却怎么也想不到这些年母亲把父亲惯得竟然连挂面都不会下!
在老伴儿去世的那段时间里,郝先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公园里度过,一天又一天徘徊在铺满落叶的林间小路上。一方面,他不愿成为儿女们的负担;另一方面,他与儿女也无法像与老妻那样沟通。一辈子琐琐碎碎、磕磕绊绊就这么过来了,而这琐琐碎碎构成的一切想起来就让他觉得无比温馨,这一切一瞬间就随着老妻的去世而坍塌了。形只影单,瑟瑟秋风更在他心上添了一分凄凉。他长时间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消磨时光,渴了上茶座喝杯茶,饿了上小饭馆充饥,没有多久,他便也随夫人去了另一个世界。
目前,北京已经出现老人自动组织起来的、非婚姻的家庭,这些老人共同购买了一个院子,共同出资雇请3个保姆照料生活。还有几个有亲缘关系或者是朋友的丧偶老人生活在一个单元房里,互相照顾、互相帮助。也有一些老人采取不婚而同居的生活。专家们认为:家庭、社会都应对老人的选择持更宽容的态度。与此同时,尽可能帮助丧偶老人走出心理危机状态,应该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反思轰动的文化现象
近年来,有两个文化现象引起我的注意:一个是1998年春节晚会上,一首歌词平实得像聊天一样的歌儿引起轰动,这首歌儿的歌名就是“常回家看看”。这首歌让人们于不经意间想起我们这个民族传统的孝道;另一个文化现象就是在2002年颇为叫座的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一部近一半内容都是表现离休老人石光荣退休回家无所事事,郁闷中四处发泄怨愤的电视剧,何以会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据歌手陈红说,她唱了这首歌后,有的老年人拉着她的手连声说这首歌唱出了他们的心里话。然而,被这首歌所震撼的不仅是老年人,还有很多中年人、青年人……
而2002年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则让大多数坐在沙发里品味这部戏的人,都回想起自己所经历的那个激情年代。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气味十分浓重的时代氛围中,那个年代的那种朴素的激情也许显得弥足珍贵。
老妪状告儿女的理由
前不久,一位老妪上书法院,状告儿女不孝。经调查,儿女们专门为她购置了公寓房,并为她雇了保姆,衣食丰足,出行方便,并无任何虐待的行为。问其告状的理由,她直言,无人和她说话,太孤独了,希望儿女们和她生活在一起。做儿女的,实在也不明白老太太到底还想要什么?衣食不愁,还怎样?那“说话”就那么重要?
其实,在今天这个物质已经很丰富的年代,对于消费相对较低的老年人群来说,缺得更多的是心理需求,而不是物质需求。
有报道说,北京市2000年6000件民事纠纷中涉及老年人生活的有600件,其中,最多的是精神赡养纠纷。
调查表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老年人对赡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已经从过去的“只求温饱”跃升到“精神层面”。
一方面,今天的年轻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挑战,需要时间去“充电”,需要花费比老一代人更多的精力参与竞争,身心疲惫,精力透支,对老人“奉陪不起”;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差异越来越大。一个闲,一个忙,一个要人陪,一个没时间陪,于是矛盾就产生了。人到老年,他的社会性或者说他们与社会连接的纽带,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子女了。而子女们呢,又常常是有心无力,他们理解不了老人们对“说话”的渴望,就如同忙碌的人理解不了孤独的含义一样,他们理解不了一个人的社会性对于人的内心来说,是多么重要的需求。于是老人们发出“日子越过越好,心情却越来越糟”的感叹。
在这种情况下,心理状况本来就十分脆弱的老年人,很容易发生变化,如情感脆弱、容易灰心等,而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排解和抚慰,便会导致老年痴呆症等各种心理及生理疾患。有的老人对我说:“我把儿女带大了,又把孙子带大了。现在他们不需要我了,都不理我了,我还不能说他们不孝顺,赶明儿他们知道了,就更不孝顺了!”
人民大学的穆光宗先生对孝道有一个很现实的评价:“在现代社会,要做孝子非常不容易——成本非常高。老人病了,子女们想24小时守在身边几乎不可能。因为竞争很激烈,时间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晚年幸福的三个因素
我们怎么解释老人晚年幸福的这3个因素呢?
首先是经济条件。在丧失劳动能力之后,今天的大多数老人仅靠退休金,恐怕是很难过上富裕生活的,不说别的,有点儿病就全完了,疾病可是个无底洞!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连病都看不起。第二个是老人的社会化程度。现在很多老人属于空巢家庭,基本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每天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孤独寂寞就不用说了,一旦有了困难,也常常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以至于出现意外。今天生活在单元楼里的空巢老人就如同现代鲁滨逊,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老人的生活中能有一个社会群体,并能得到相应的帮助,也是老人幸福的重要因素。至于说到第三点,健康,在老年能一直保持健康,不仅很难,而且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今天,享受退休金的老人更愿意独立生活,这样也有更多的自主权。国内外的一项研究也显示,老人文化程度越低,对子女的依赖程度愈高,心理健康愈差,且愈不快乐。如果老人经济能独立,生活能自理,多数会选择独居。
但下一个问题是:我们靠什么养老呢?对此,老年学界颇有争论。有人认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还是应该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是因为第一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二是中国人传统观念也是承袭家庭养老方式的。也有人认为:社会化养老应该是个方向,现在几代同堂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只有社会化养老方式能够解决他们高龄后的生活照料问题。
老龄的两个阶段
在目睹了众多的老年人生之后,我对老年这一段人生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老年人生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低龄老年和高龄老年。
可能有人对此颇不以为然,认为这种划分没有多大意义。其实明白这个划分原则,对老年人统筹自己的晚年十分重要。一般来说从退休到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为低龄老年。
这时,你的生活不仅能完全自理,而且还能帮子女带带孩子,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因而你同子女的关系会比较融洽,你也有更多的自主权。同时,由于人生经验丰富,你能很精明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在度过退休后最初的一段不适应期后,你会生活得很轻松,没有了工作和孩子的拖累,如果身体再比较健康的话,这一段可以算是你人生的黄金时期。
据我所知,这个年龄的老人,有参加老年时装队的,有组成俱乐部自己驾车旅游的,有报团去全国各地甚至欧洲旅游的,有在老年大学刻苦攻读的。当然也有不少继续“发挥余热”的,特别是一些曾经多少有点权力的老人……省吃俭用了一辈子的老人们,那不多的退休金,大体能游刃有余地度过10-20年。
然后呢?然后就是体质越来越差,行动越来越困难,做事越来越力不从心,身体上的各种毛病越来越多,对疾病和意外事故的恐惧越来越深,故交知己越来越少……更重要的,你对别人,对社会的依赖越来越深,于是你的自主度也越来越少。我想,要想晚年生活得好一些,上面说的那3个因素非常重要。首先是经济上要比较富裕。要想富裕,就要学会理财,可大多数老人的退休金都不多,我们该如何理这点儿小财呢?(我们大多数人的“小财”,说到底只是退休金和一套公房而已。)
据说北京一家电台的王女士和丈夫商量好退休后花5万到10万元买一间农家小院,过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同时将西城区的房产长期出租,租金加上退休金也算是小康了。我的好几位面临退休的朋友,都有这种“归隐田园”的想法,想在退休后买一间农家小院,一方面可把闹市区的那套公房出租了,另一方面可在小院里种点儿什么,既可活动筋骨,又可补贴家用。
第二个问题就是老人退休后的继续社会化的问题了。这是“各庄有各庄的高招儿”了,前面已经说过,在此不多说了,比如旅游、上老年大学等等。据说在上海,有四分之一的证券投资者是老年的“小股东”,他们每天在这里和老朋友谈谈新闻,论论股经,“赚上点小菜钱”只是副业,找到同龄人交流才是“正事”。
据说美国老年人独立性很强,退休后一般不依靠儿女,大都生活在老人服务院所,其中老年公寓是最常见的一种。老年公寓由政府或社区出资为退休老人提供的低收费的老人住所,一般收住65岁以上的老人,大都身体健康、生活自理,无需他人过多照顾,大多数美国人退休后将自己的房子卖掉,住进老年公寓。用卖房的钱支付公寓所需。美国设有专门款项用于老人小型住宅的设计与兴建,或者整修老人现有的住宅。此外,政府规定公寓不得对老人提高房租,在土地税等方面,对老人有减免的优待。
据了解,最近一段时间,天津几家档次较高的老年公寓也相继收住了一些老年夫妻。他们都是将自己的住房卖掉,住进条件较好、收费相对较高的老年公寓中。其费用除去养老保险金以外,所差数额由卖房钱补齐。
据说现在还有人在考虑建立寄宿制的老年大学。这个创意不仅是教育上的一个突破(如今不是提倡终身教育了吗?),也是老年赡养问题上的一个突破。这种大学为老人提供了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为老人转移丧偶的注意力、走出悲剧的阴影提供了思路。而寄宿制的老年大学巧妙地保护了老人们的自尊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借口,让老人们堂而皇之走进去而不必担着被遗弃、或者等死的名声,又可根据各自的情况来去自由。只是我琢磨着,教这些老学生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三个问题就是健康,这几乎已经是所有老人的共识了,但如何保持健康,却是很多老人并不知情的。我发现很多老人在这个问题上陷入一种误区,以为药物能够给他们带来健康,每天都要吃上一大把药。其实,人到老年之后,身体的解毒能力也随之下降,过多地吃药反而对身体有害。我认为,要想获得健康,首先要有相应的知识,不仅是生活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养生知识。
我想,一个人,你或许可以不煞费心机地为青年时期筹划,或许可以不煞费心机地为中年时期筹划。因为你不用担心收入问题,而且也还有太多的偶然因素影响你的命运,比如婚姻、生育、工作调动、甚至各种突发事件等等,让你计划赶不上变化。
但是,你一定要为你的老年筹划,因为老年不仅漫长,而且一直是丧失期,因此,筹划得越早越好!
一定能走出悲剧
由传统道德理念派生出来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理论,曾让中国历朝历代的老年人承袭同一种养老模式,也使无数老年人把他们晚年的幸福寄托在“子女是否孝顺”这个偶然因素上。而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养老模式越来越显露出它的弊端。许许多多的老年人,正用他们自身的悲剧否定了这种养老模式。
我们晚年的幸福,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关爱。其实,社会化养老是一种更为先进、更为人道、也更为自主的养老模式。老一代人,用他们的青春为今天的社会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后一代人动用社会资源,建立一整套科学而有效的老年保障体系,是一个社会快速发展与和谐运行的重要体现。为了让老年人安全幸福地度过他们的晚年,社会应该为老年人提供专门的医疗体系、娱乐体系、教育体系、住宿体系、生活用品供应体系、心理咨询体系……使老年人这个弱势群体能够得到有效地保障。
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能走出悲剧的宿命。
⑼ 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80多岁老太是煅练好还是休息好
生活不能自理的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也要偶尔进行稍微锻炼一下,适当的休息,适当的锻炼都是需要的。
⑽ 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80多岁老太是煅练好还是休息好
我觉得还是要休息比较好吧,适当的可以做一些功能锻炼,这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