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黑斑蛙是几级保护动物
黑斑蛙 黑斑蛙属于三级保护动物,水陆两栖生活,常栖息于稻田、池溏、湖泽、水沟内
B. 青蛙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青蛙的生活习性
1、温度青蛙是变温动物,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改变。在自然条件下,青蛙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28℃。当冬季温度降至10℃以下时,摄食与活动逐步减弱;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洞穴或池底淤泥中冬眠。
次年早春温度回升时结束冬眠。水温超过32℃级以上时,活动明显减弱;温度超过35℃会导致青蛙陆续死亡。
2、湿度湿度是青蛙生存、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蛙类的皮肤没有保护体内水蒸发的组织结构,只靠皮肤腺体分泌的粘液来包吃体表的湿度显然是不够的。因此,蛙的栖息环境既要有水的池塘,还要有杂草丛生、温暖潮湿的环境。
湿度和温度还有密切的关系,温度越高要求湿度越高,否则温度高环境干燥,水分蒸发快对蛙生长、生存都不利。
3、光照青蛙昼伏夜出,怕阳光直射,但趋弱光,平时喜欢在向阳、有阴的草丛中栖息。光照对蛙体新陈代谢、生长、繁殖均有促进作用,如长期在黑暗处生活,其生殖腺难以发育成熟,甚至停止产卵和排精。
(2)黑斑蛙的生活在哪里扩展阅读
青蛙的好处:
1、吞食害虫
青蛙是杂食性动物,其中植物性食物只占食谱的7%左右;动物性食物约占食谱的93%。从解剖的60只青蛙中发现,在动物性食物中,被吞食的动物涉及四门、四纲、十目、三十多个科。
一只青蛙一天可捕食70个虫子,一年可消灭害虫15 000只。因此,青蛙是一种对农业有益的动物,应提倡保护。
2、医用价值
青蛙不仅吃害虫,还有可能帮我们抗流感。美国和印度研究人员18日说,他们发现一些青蛙的皮肤黏液中有一种成分,有望用来杀灭H1型流感病毒。
C. 黑斑蛙是什么生态系统
黑斑蛙属于湿地(湖泊)生态系统。
黑斑蛙体长约7-8厘米,雄者略小。头部略呈三角形,长略大于宽。口阔,吻钝圆,吻棱不显,口内锄骨齿2小团,左右不相交虚春;近吻端有小圆形鼻孔2个。眼球大且突出,眼间距小,周围有圆形鼓膜,且大而明显。
黑斑蛙喜群居,常常几只或几十只栖息在一起,在繁殖季禅竖节,成群聚集在稻田、池塘的静水中抱对、产卵。白天常躲藏在沼泽、池塘、稻田等差袭耐水域的杂草、水草中,黄昏后、夜间出来活动、捕食。
D. 黑斑蛙养殖要选在水源充足且水质较好的地方,是因为什么
黑斑蛙是一种常见的两栖动物,在我国分布广泛。黑斑蛙对农作物无害,因为它们以害虫为食。此外,它本身也可以用作药物,身体的许多部位都可以用作药物。对于爱吃的人核返颤来说,黑斑蛙也是一种非常美味的食材。黑斑蛙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目前我国对黑斑蛙的需求量很大。野生黑斑蛙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能直接捕杀。因此,人工养殖市场逐渐形成。
黑斑蛙的养殖管理方法:成长习惯黑斑蛙喜欢群居生活,常成群栖息在池塘、水沟和河边的草地和稻田里,捕食昆虫,两栖生活,在繁殖期,成群聚集在稻田里,在池塘里的静水中拥抱,产卵。白天常躲在草地、池塘或稻田里,黄昏后,晚上外出活动,打猎。当温度下降到10摄氏度以下时,青蛙就会在水中或土壤中挖洞冬眠。
春天(长江流域3月初),蛙类通常在4月至7月繁殖。雌蛙一次可产34个卵,受精卵孵化成蝌蚪的时间为12天。蝌蚪是杂食性的,能吃植物和动物的食物。蝌蚪长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变形。蝌蚪蜕变成幼蛙后,以节肢类昆虫为主,如鞘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鳞翅目等,也少量食螺、虾、鲤鱼、泥鳅科等。
E. 猞猁,扬子鳄、疣鼻天鹅、鸬鹚\黑斑蛙、鳗鲡各生活在什么生态系统(不止一个)
猞猁,森林生态系统。扬子鳄,疣鼻天鹅,鸬鹚,黑斑蛙,湿地(湖泊)态系统。
每一种生物都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空气、水分、阳光、热量和营养物质。生物生长、繁育和活动过程中又不断向周围的环境释放和排泄各种物质,死亡后的残体也复归环境。所有生物都依照这个规律生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大小不一,多种多样,小如一滴湖水、培养着细菌的平皿、小沟、小池、花丛、草地,大至湖泊、海洋、森林、草原以至包罗地球上一切生态系统的生物圈。
(5)黑斑蛙的生活在哪里扩展阅读:
扬子鳄善掘洞为巢,常筑巢于水库堤坝处,常会造成水库泄漏,带来一定的危害,但对于一些板结的土壤则会起到疏松的作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其废弃洞穴常为其它动物所利用。扬子鳄为肉食性种类,处于食物链顶级,对于维持食物链的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扬子鳄以鱼、虾、软体动物及昆虫为食。
扬子鳄是中生代时期残留下来的古老的爬行动物。据研究,鳄类的骨骼与恐龙类的骨骼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体表都被有排列整齐的鳞甲,说明鳄类与恐龙类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因此,研究扬子鳄对研究恐龙类的起源与演化及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扬子鳄
F. 黑斑蛙的生活习性
黑斑蛙喜群居,常常几只或几十只栖息在一起。在繁殖季节,黑斑蛙成群聚集在稻田、池塘的静水中抱对、产碧游运卵。白天黑斑蛙常躲藏在沼泽、池塘、稻田等水域的杂草、水草中,黄昏后、夜间出来活动、捕食。 一般11月开始冬眠,钻入向阳的坡地或离水域不远耐裂的砂质土壤中,深约10-17厘米,在东北寒冷地区黑斑蛙可钻入沙土中120-170厘米以下,次年3月中旬出蛰。
蝌蚪期为杂食性,植物性、动物性食物都能摄食。蝌蚪孵出后,主要靠吸收卵黄囊营养维持生命,3-4天后开始摄食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和浮游生物等食物。蝌蚪变态成幼蛙后,因为蛙眼的结构特点,决定了成体黑斑蛙只能捕食活动的食物。食物以节肢动物昆虫纲最多,如鞘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鳞翅目等,还悔梁吞食少量的螺类、虾类及脊椎动物中的鲤科、鳅科小鱼及小蛙、小石龙子等。捕食时,黑斑蛙先蹲伏不动,发现捕食对象时,微调一下身体的方向,靠近捕食对象时迅猛地扑过去,将食物用舌卷入口中,整个吞咽磨哪进腹中。吞咽时眼睛收缩,帮助把食物压入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