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有效开展户外体育活动
如何有效地开展中班户外体育游戏活动
众所周知:“幼儿期就是游戏期”。孩子们的天性就是玩,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幼儿园每隐丛天必须的活动环节之一,就是组织孩子们进行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和“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指南》中也说:“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积极地开展户外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各种能力,还能促进动作协调发展,而且还能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绪,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中班的幼儿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对各类活动器械有了不同程度地了解,能轻车熟路的在户外进行活动,在老师适时的鼓励下还能自主创新各种不同的玩法。但自我控制能力不高,注意力时间不长。如果没有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就会缺乏活动的积极性。对于中班的孩子,我们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呢?
一、 体育游戏活动内容的安排应具有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孩子学习的最好老师。”有了兴趣孩子才会有参与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如在一次户外体育活动《好玩的袋子》时,我以“蚕宝宝”为线索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们不仅利销好用空的米袋子创造了多种玩法,也体验一物多玩的乐趣(1.具有魔力的袋子,把它放在头顶上,不要掉下来哟!2.用脖子夹住它。3.用肚子顶着它,想一想,怎样不让它掉下来?4。把袋子穿在身上,是不是看不见,没关系,可用耳朵听—顺着音乐声走过来,锻炼孩子们的听力。5.想吃桑叶的蚕宝宝爬过来。6.蚕宝宝钻进袋子里,等待化茧为蛾!)。还利用袋子做道具,让孩子们练习各种跳跃动作以及打滚的动作,孩子们玩得乐此不疲!
二、 以愉快的情绪带动幼儿。
每次进行户外活动时,我们都要进行几分钟的准备活动。我常常用喊口令“一二一,一二一、、、、、、”来达到队伍的整齐,时间一长孩子们也厌倦了这种形式,有的孩子在队伍里不是说话就是打闹。面对孩子们厌烦的情绪,我尝试加了一些音乐元素来感染活动的气氛(运动员进行曲、郊游、动一动、健康歌等等)让孩子们一边听着歌曲,一边踏着步子,很自然地在阳光下,愉快的运动起来。
三、关注全体幼儿,注重个体差异,做孩子们游戏的伙伴。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亏携铅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同时,无论年青还是年老,教师都要拥有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时时提醒自己,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你就能够更宽容,更豁达,也能够让孩子更喜欢你。作为幼儿教师尽量以孩子的角度去把握孩子的心灵,理解孩子的感受,同时在整个游戏活动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引导者而且还应扮演富有童趣的游戏伙伴。对于胆小、不爱动的孩子或动作笨拙的孩子,应该鼓励或带动他们一起游戏、对于需要帮助的孩子,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如:“我班有一位刚转入的刘佳怡小女孩,每次户外活动时,她要么傻傻的站着不动,要么就是小声哭泣。我蹲下身和她交谈原来是她胆小害怕,不愿意参加游戏。我寻找到原因后,就拉着她的小手,一步一步、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慢慢的向终点迈进。一次、两次、、、、、、和她一起做游戏、她笑了我也笑了。”现在她在每次户外活动时,还踊跃的给其他幼儿示范动作。
总之,教师要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充分发挥户外体育游戏活动,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他们的童年生活更精彩更有意义。
‘贰’ 如何让学生走进体育课堂
声明:本文由胡侃教育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无论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都开设有体育这一门课程。从小到大,体育课几乎贯穿了我们整个学习生涯,是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门课。
1957年11月29日,清华大学时任校长蒋南翔提出了“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目标与口号,62年过去了,该标语仍然裤大隐屹立于清华大学运动场,对全国的高校、中小学以至社会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2007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意见明确要求学生应确保每胡厅天锻炼一个小时,并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可见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已被社会广泛认可。
如今“健康第一”的重要教育思想已基本确立。这就要求老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快乐教学。
然而从中国开展应试教育以来,体育课就具有很大的争议性。一部分人认为体育教育是浪费时间,要不要都可以,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体育课程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争议都各有各的道理,谁都不服谁。
一、体育课是否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认为体育课不重要的人群是觉得,中国应试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最后的考试,这才是重中之重,所以可以取缔体育课,将体育课上用来锻炼的时间放在学习上,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当然,有这一看法的不止家长,很多主课程老师也有这一看法,占用体育课时间补课的行为并不少见,更有甚者常“用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吗,你的英语是体育老师教的吗”这些言语来进行讽刺。
这些观念和做法在大多数人看来是错误的,体育课的开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健学生的体魄,并带有较强的竞争性,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人们常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占据了五大教育需求之一。
小编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成为国家栋梁之材,而无强健体魄又何以成为栋梁?所以无论应试教育与否,体育从来不是浪费时间。
二、如何正确开展体育教育,让学生主动融入体育课堂
体育课有时候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比较放松的课程,可以从繁多的作业中抽身出来进行体育锻炼,清醒一下头脑,但对有些学生来说也是噩梦,不想进行强度较高的体育活动。
怎样让每个学生都想上体育课、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呢?这就关乎到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传统的体育教育为课前进行一成不变的跑步,俯卧撑等较高强度训练,然后自由活动,要仿段想调动学生积极性,就要改变教学方式,更新观念,进行趣味化体育教学。
例如开展一些体育小游戏,体育活动,如兔子跳,障碍接力等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将教学内容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游戏化,不单单锻炼学生的身体,更要锻炼其竞争力,开拓创造力等等。
因材施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体育项目有很多种,根据人的体型,体力等各种因素影响,不可能每个运动项目都适合每个人。体育老师可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不同体育项目的练习,这样能让学生很快就主动融入体育课堂。
你觉得体育课是浪费时间吗?欢迎发表你的观点。
我是胡侃教育,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关注、分享,谢谢。
‘叁’ 怎样让体育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体育源与生活。体育新课程教学强调:“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体育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越接近学生的经验,越能受到学生的爱。体育教师应要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与体育课结合起来,挑选学生平时熟悉和喜欢的,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生能够参与、乐于参与的体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并能掌握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身体和心理方面都能得到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让体育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下面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跟大家一起探讨。 一、要重视“生活化”的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导入新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例如,在上后滚翻时,教师首先做一个示范:向后退时,不小心绊了放在脚下的垫子,顺势做了一个后滚翻,稳稳地站起来。接着,教师就刚才的示范再结合几个案例讲解后滚翻在生活、运动中的历稿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问:“看了刚才的示范,听了老师的讲解。你们现在想干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后滚翻”。这种导入新课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体育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多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新课程标准极力倡导体育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内容贴近生活,所教内容尽量是学生平时熟悉的、喜欢的。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可针对性地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使学生置于生活的氛围中,以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学习乐起来、玩起来、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外动起来,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生活情景进行耐久跑教脊滑学的案例:在操场上画一篮球场大小的长方形或圆形,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一队为鱼,一队为捕鱼人,鱼儿不能跑出界外。如要比赛,以规定时间捕到鱼儿多少或捕完所有的鱼儿所用的时间判定,学生的兴趣很高。建构主义教学原则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在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再现到耐久教学中,使枯燥的教学内容生活化。这样的巧妙安排,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了耐久跑的任务。 三、体育教学要注重采取“生活化”的学习方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习惯先行后知,他们对知识技能更习惯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得,去体验,去感受,而不仅仅是靠教师的传授而获得。新课程下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采取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地进行学习。 案例:《运球》教学片断 1、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半场3-3比赛,禁止接球后立即传球,一定要运樱烂腊球若干次后方能传球给同伴,以便学生发现和寻找自己的运球问题。 2、教学比赛数分钟后停止比赛,组织学生畅谈比赛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明确运球技术在比赛中的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师出示提示板即菜单。讲解与示范多种运球的技术方法:高运球,低运球,原地体前变向运球.曲线运球,后转身运球等。 4、两人一组选择自己喜爱的运球方法进行练习。要求:相互指导、模仿,交换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展示评价。 在运球教学中,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特殊规则的篮球比赛,使学生明白运球技术的重要性,产生学习的动机。然后,通过两人自由组合、自主选择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互帮互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运动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彻底杜绝了体育课就是教师不断做示范动作。学生重复模仿、机械枯燥练习等严重制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现象。这种自主、合作性的学习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习惯,因而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体育教学要注重创设“生活化”的练习设计 新课程强调技术的运用。在教学中更多地考虑学习运动技术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更多考虑如何使这种运动技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例如,在蹲踞式跳远的教学中,可以把传统的教学步骤——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的竞技教学方式,改变为从生活实际中越过一定高度或远度的障碍来开始自己的教学;采用“越过小河、小溪”、“越过矮墙”、“穿过窗框”等教学手段,把难点放在“团身”这个动作上面。这种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是非常有益的,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有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材选取要求的。又如,“变向跑”教学不应拘泥于原有固有的技术,而是通过改变方向去获得摆脱、避开对手的机会,组织学生把学到的变向跑技术运用到篮球、足球的变向运动,摆脱对手获得传、接球的时机。这样的运动技术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亲切感,更乐意参与学习。 总之,体育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的生活走进体育课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品格,才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肆’ 体育生活方式
体育生活方式,指的是一种生活态度,而并非具体的活动内容。比如说誉迹,平时要劳逸结改虚核合,闲暇时候不要总趴在被窝里睡觉,或者趴在沙发上看电视之类,时常呼吸新鲜空气,限于空间或者时间,或许不能抽出很多时间专门性的练习。事实上,那也是没有必要的。点滴时间都可以用来锻炼身体。心里养成这样核掘的生活态度,劳逸结合,早睡早起,或者打打拳,或者玩一玩篮球,哪怕是饭后适当得散散步之类,都可算是正确的体育生活方式。
‘伍’ 大众如何适应体育发展环境
(一)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1 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
第 1 页
体育与科学_投稿平台_录用付费
体育与科学加急投稿通道,可签协议,评称可用,双刊号杂志,可验真伪!专业编辑在线审稿,12年发表经验,专业团队贴心服务,价格低,出刊快!
点击立即咨询,了解更多详情
咨询
湖南速刊文化有限公司 广告
头号杀手是生活方式疾病。北京大学医学部社区2000-2005年居民生活方式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疾病依次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和肿瘤。“生活方式”已成为影响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在这种状况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需要体育运动对“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二)体育场地设施不足
大众体育活动离不开必要的体育场所,而大众体育发展中面对的现实问题是人口众多,场地奇缺。据国家体委的调查表明,1995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馆615693个,场馆总面积10亿七千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平方米
第 2 页
[1]。中国的体育场地还有一个特点,即大多数不属于社会,不属于社区,而多属与部门和系统。中国城市中很少能找到社区体育场馆,农村更谈不上体育场馆。
(三)体育城乡差异显着
从地域环境看,由于受到经济基础、环境特点、气候特点、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大众体育的开展情况如同经济发展水平一样,也存在着明显的落差。一是由东向西所呈现出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经济复苏地区和老少边贫困地区之间的落差;二是城市之间和农村之间的落差;三是城市之间、农村之间的落差。城乡之间大众体育的差异是全方位的显着性差异。我国城乡之间大众
第 3 页
体育的差异是多年形成的,是多方面的和整体性的。除了锻炼人口比例、选用练习方法内容和锻炼时间安排等体育表象差异之外,还包括许多潜在的深层差异,如锻炼价值观差异、锻炼目的性差异、休闲传统差异和性别地位差异等等。这种差异虽不明显外现,但却是根深蒂固的,改变起来,甚至比表象差异更为复杂和困难[2]。
二、对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趋势的思考
(一)体育人口增加明显化
近年我国体育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事实正向我们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即我国人民群众中具有体育需求的人口数量将明显增加。据统计,2000年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达到%,
第 4 页
比1996年的%增长了个百分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群众中体育需求意识不足和体育需求能力不足的人口将向体育人口转变,准体育人口、潜在的体育人口将向现实的体育人口转变,间接体育人口将向直接体育人口转变。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8届奥运会上所取得的优异的运动成绩,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而且还培养和造就了数以亿计的观赏型体育人口,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群众体凯袜育的宝贵资源。
(二)大众体育的价值需求趋向多元化
由于工作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
第 5 页
们对体育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健康、健身和健美等基本需要,体育的价值和功能在不断延伸。首先,社交的需求。体育娱乐可以为人们提供社会交往的场所和机会,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交需要,使他们在体滑弯育活动中结识新的伙伴或保持、信孙闷延续已存在的社会关系。其次,感官刺激的需求。新奇、独特、危险的体育活动能够引起参与者心理上的异常兴奋和紧张,在活动中能够体验到强烈的心理刺激、产生特殊的快感。其三,宣泄的需求。从事体育活动可以释放出由心理原因而积压起来的生理能量,它能够转移人的注意力,在脑内产生积极的生物化学变化,解除紧张的肌肉反应,获得自控感和满足感。第四,不同的体育项目有不同的美的表现,
第 6 页
持有不同的体育审美标准的个体会从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中获得不同的行为美的体验。第五,磨练意志的需求。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们的意志品质会得到极大的锻炼。
(三)大众体育生活化
体育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体育作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在发达国家已被广为接受,体育已成为一种可激发人们昂扬的精神状态和积极上进的休闲方式,并能营造出生气勃勃的社会文化氛围。在现代社会中,体育越来越呈现出它的多种功能和属性,体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生活质量越高的家庭和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就越强烈。因此,在我国进入小康生活后,积
第 7 页
极参加体育活动,将伴随着人们走入家庭,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大众体育健身趋向科学化
科学化是提高大众体育活动质量的关键。为群众体育提供科学化服务,完善科学健身体系将成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一项重要工作。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对科学健身高度重视,在全国各地组织开展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到2004 年,全国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有34万余人,他们是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的有力保证。此外,在推行分年龄段体质测定标准的基础上,又在全国19个省(区、市)建立了体质监测中心和150个监测片, 436个监测站,对18岁至60
第 8 页
岁的成年人进行体质测试与评定,逐渐完善我国国民体质测定系统,加强了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
(五)大众体育活动复合化
当前,体育正与文化、教育、旅游、娱乐、卫生、国防、外交等社会活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互动。由于体育与有些社会活动紧密关联,人们已经很难将体育与这些活动截然区分开来。同时,由于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产品的多功能性的客观现实,使得人们将不再仅仅满足于单一的体育产品和服务。而是将体育需求融人更多的其他需求之中,构成一种复合需求,并要求社会提供能够满足这种复合需求
第 9 页
的多重功能的产品和服务。如社会上开始出现的将体育、休闲、娱乐以及旅游等几类活动组合在一起的新活动项目就是适应这种趋势的产物。可以预见,这种复合型的文体活动将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并将成为一种稳定的发展趋势。
(六)群众体育的管理趋向法制化
法制化是保证群众体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序运行的根本保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与体育改革的需要,我国已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相关行业和地方体育法规,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的群众体育法律法规将随着群众体育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调整以适应经济和社会
第 10 页
发展需要,使群众体育工作有法可依,为群众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据统计自1995年以来,国务院和国家体育总局出台相关法规26项,省(区、市)人大颁布的地方性法规34项,在政府颁布的地方规章和规章性文件127项,颁布的数量分别为1995 年前的55倍,把发展和管理群众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纳入了法制化轨道[3]。
(七)大众体育产业趋向市场化
群众体育产业市场化主要表现在大众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用于食品等日常生活的费用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而用于教育、旅游和健身娱乐方面的开支则逐年增长。
第 11 页
据统计,体育娱乐和健身消费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超过传统产业增值速度,是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面向21世纪我国群众体育产业要加快市场化进程,一方面要广泛培养大众的体育市场意识,加强消费的指导;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市场调研,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产业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次序、发展规模,拓宽营销渠道,促进群众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八)大众体育的组织趋向网络化
长期以来,我国大众体育的组织结构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的行政管理系统,政府在体
第 12 页
育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体育社团数量少,而且没有发挥大众体育组织的效果。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体育改革也迈出了较大步伐,群众体育的管理模式由政府单一管理型向政府与社团共同管理型转变。行业体协有较大发展,成为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主力军,行业体协、老年体协、农民体协、残疾体协、少数民族体群众等对不同人群体育活动起了重要作用。未来我国群众体育组织将形成了一个以政府宏观指导、体育社会团体为主线,以基层体育指导站、活动点为基础单元的点线结合、覆盖面广的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
(九)大众体育群体趋向老龄化
第 13 页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据2001 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口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其中60~65岁参与体育活动占该年龄段人口的%,66-75岁为 %,76岁以上为%,达到了较高的参与水平,超过了26-55岁各年龄段,在未来中国老年人口将以世界最快的速度发展,老年人体育已经和社会保障、家庭赡养、福利、保健、医疗、文化娱乐、继续教育等一起构成了中国老年社会的组成部分,并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作用。因此,要根据老年人群体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老年体育管理和科研的专业人才,着手研究开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需要的项目,以增加老年体育人口的数量,
第 14 页
同时还要加强老年人运动场所的建设,完善老年人服务体系,把老年人体育工作落到实处。
(十)城乡大众体育服务体系化
城市大众体育活动的重点在社区。因此,要在社区构建包括体育场地、体育活动组织、体育指导和体质监督等环节在内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4]。建立各种体育社团,加强地域内的单位、居民、政府间的联系;政府部门负责公民体质与健康状况的信息发布,并提供健身智力支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受国情的影响,不可能进展太快,因此,还要进一步考虑农村体育的服务体系网络。农村的发展和农民问题,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第 15 页
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小康。同样,没有农村体育充分发展,大众体育服务体系是残缺和不完善的。因此,要使农民正确认识体育运动和体力活动的区别和联系,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切实改善农村体育活动状况[5]。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方向是:在继续改革计划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依托社会、多方参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大众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将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小城镇大众体育将率先发展,并将牵动农村群众
第 16 页
体育观念的转变,城乡体育差距将逐步缩小。大众体育健身的科学化和大众体育生活方式呈流行趋势。大众体育人口锻炼在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锻炼质量也将明显提高。大众体育作为国家体育工作的重点,将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体育界的普遍重视,面向21世纪的我国大众体育必将跃上一个新台阶,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第 17 页
网络文库
搜索
大众如何适应体育发展环境
‘陆’ 生活中是如何利用休闲体育的
体育休闲与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如多种多样的球类运动、徒步旅行、登山、钓鱼等,阳光、空气与水这些生命构成的基本要素都与体育休闲密切相关。
经常从事体育休闲活动既能缓解和释放人们在工作中产生的紧张与压力,是应对当代人类社会普遍难题的有效手段,又能达到放松身心、丰富文化生活,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身体机能,预防疾病,增进孝孙健康,陶冶情操和建设精神文明的目的。
(6)如何走进体育生活扩展阅读
体育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主要原因在于:体育活动始终关注人的“自身自然”的发展;体育活动存在大量的人与人的交往。体育休闲娱乐功能链慎运的实现主要有两种基本途径:亲身参与体育活动,欣赏体育比赛。
体育休闲活动引导人们用高尚和积极健康的各类体育娱乐活动充实广大人民群棚梁众的业余生活,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相互帮助,良性竞争,有助于提升人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同时还可以起到移风易俗,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抵制消极、落后的消遣习俗,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具有很强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