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生活日常 > 生活方式的分类有哪些

生活方式的分类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4-27 08:38:48

⑴ 什么是生活方式

什么是生活方式

什么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狭义指个人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包括衣、食、住、行以及闲暇时间的利用等。现在我来给大家介绍什么是生活方式,我们又应该怎么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

什么是生活方式1

生活方式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指导下,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

(l)按生活主体的层面进行分类:这是一种以生活方式的实践主体为标准的分类方法。可分为社会(不同社会制度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如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群体(如民族生活方式、某一阶级、阶层的生活方式)、个人(如内向型与外向型,奋发型与颓废型,自立型与依附型,进步的与守旧的)的生活方式。

(2)按生活方式的不同领域进行分类:可划分为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余暇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等。

(3)按生活社区进行分类:可分为城市生活。农村生活、学区生活、游牧生活。林区生活、渔船生活、商业区生活方式等。

(4)按气候环境进行分类:如寒带人的、热带人的、地中海人的、西藏高原人的生活方式等。

(5)按经济状况进行分类:可分为富有阶层、中产阶层、贫困阶层的生活方式;也可按地区划分,如中国可分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活方式;也可按国家划分为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方式等。

什么是生活方式2

七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1、常喝水

平时喝水少,等到口渴了才想起来喝水的人特别多。口渴这是身体缺水的表现,这时候才想起来喝水已经晚了,身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了。一天之中应该常喝水,成年人每天至少要保证2000毫升的水,最好早上起来喝一杯,可以激起肠胃运作,排泄体内毒素。

2、饮食要规律

暴饮暴食,不吃早餐,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对肠胃损害极大。食物在体内大概停留四五个小时,就会感觉到饥饿,这说明胃已经排空,胃粘膜会被胃液进行自我消化,时间长了容易引起胃溃疡、胃炎。饮食规律,营养均衡这是确保肠胃健康的首要因素。

3、保持体重

保持体重不仅仅是为了良好的形象,更是为了身体健康。缺乏运动,营养过剩会导致肥胖,而体重超标还会引发各种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坚持运动,合理饮食,控制体重,身体会更健康。

4、每天泡脚

泡脚是养生很普遍的方式之一,脚底的穴位有很多,用热水泡脚可以打开穴位,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加速代谢,让经络通畅,还能消除百病。特别是从事服务性质的工作人员,站立一天,泡个脚会放松很多。

5、切勿憋大小便

有尿液、大便憋着不排出,这对身体健康特别不利。大小便在体内长时间停留,会导致便秘、膀胱过度充盈、毒物质反吸收。有尿意、便意一定要及时排出,特别是早上的晨尿和晨便,按时排泄可以减少痔疮、便秘以及大肠癌的发病几率。

什么是生活方式3

正确的'生活方式

运动是人们锻炼身体,强健体魄的好方法。

每天运动的人会显得更年轻。身体循环好,代谢体内垃圾毒素快,细胞更有活力。运动还可以使大脑保持活跃,避免老年痴呆的出现。研究表明,每天坚持运动的人,长寿几率会高出其他人4倍

1.缓解便秘:

经常便秘的人,日常多喝水,能得到很多缓解,水不仅有较强的溶解能力,而且还有非常重要的稀释功能,喝的时候大口大口的喝,动作快一些,这样喝进去的水可以尽快的到达结肠,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2.排毒养颜作用:

如果不主动饮水,到口渴时再饮水,就会发生失水,可使皮肤变得干燥,皱纹增多, 起床及时饮水,可通过促进排尿,把毒素排出体外, 如果没有足够的水,毒素就会淤积在我们体内难以有效的排出,容易在脸上长痘痘或是引发其他皮肤问题。

3.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

水分摄入过少会导致血液浓缩,黏稠度增高,容易诱发脑血栓的形成。早晨起床后马上喝杯温开水,有利于把头天晚餐吃进体内的氯化钠很快排出体外。平时饮水多、爱喝茶的人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发病率就低。

多吃蔬菜能够预防癌症,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蔬菜中含有的维生素C、维生素E都可以阻止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蔬菜中所含的酮类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多吃蔬菜能够预防心脏病的发生。蔬菜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和微量元素等都可以对心脏病预防起到一定的作用。

早睡早起

1、精力旺盛而不衰。

研究发现,早起者通常起床更快,而且头脑更灵活,能够快速投入注意力要求较高的工作和学习中,也不容易疲劳,精力更旺盛,工作效率更高。

2、容光焕发没黑眼圈。

长期早睡早起,首先新陈代谢顺畅,皮肤会变得更好,黑眼圈也会变淡。同样每天睡7小时,你看看那些熬夜党,苍老写在脸上…

3.早起的人做事更有条理,提前准备,很少手忙脚乱,因而性格更加开朗,疾患不缠身。而爱熬夜的人则更容易患抑郁症,精神欠佳是必然。

不要吃过冷食物

不论男女吃太多的冷东西,都对身体不好,女性特别是在生理期。女孩子平时吃太多冷饮的话,容易造成宫寒的现象,严重还会影响生育的,建议最好还是少吃,平时注意多喝点热水,饮食注意增加营养。

拒绝不良夜宵

常吃夜宵,会加重肠胃负担,影响肠胃“休息”,而且大多是夜宵都是多油、多盐的食物,更容易引发肠道疾病。

夜宵中过多的蛋白质会使身体里的钙含量大量降低,一般通过尿液排出去,提高了患尿路结石的可能性。同时由于钙量的流失,容易诱发少儿佝偻病、青少年近视弱视、老年人骨质疏松。

不仅如此,由于夜间肠胃功能相对更弱,蛋白质不能被完全吸收而停留在肠道中的话容易产生氨、吲哚、硫化氢等物质,刺激肠壁,诱发癌症;如果还加上酒精的刺激,还会影响诱发肝脏类疾病。

⑵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结合自己的实际

1.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和体育活动两个方面。

饮食 方面要做到“三低一高”:低盐、低糖、低胆固醇、高蛋 白质,每餐不要吃得过饱,限盐补钾。适当多吃豆制品、 蔬菜、水果、海产品等可消除高血压病危险因素影响的食 品。

业余时间要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消除肥胖 症。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增加脑卒中的危险性,如运动减 少、不合理饮食、胆固醇摄人过高、高盐饮食和应急状态 如精神紧张等。

运动锻炼是理想的减肥、降血压、降血脂 办法。老年人应避免剧烈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以防止 血压的突然升高而引起脑出血。

生活要有规律性,要劳逸 结合,保持大便通畅。 心情要舒畅,情绪要乐观,避免情 绪紧张,适当休息,精神放松,过度的兴奋与悲伤都可能 诱发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另外我们要指出的是,预防脑卒中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事,而应从幼年开始,因为动 脉硬化的改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多,研究发现20岁左右 的人,约1/3发生动脉硬化样改变。 主要原因是幼儿食品中 脂肪及糖的含量过高,易于肥胖。

因此,从幼年开始就要 注意饮食结构,加强身体锻炼。
如何建立起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力,是幸福快乐的基础,是国家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和谐的象征。

然而,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在带给人们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与吸烟、酗酒、缺乏体力活动、膳食不合理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肥胖等也成为影响我们健康素质的大敌。 面对不断增加的生活方式病,药物、手术、医院、医生的作为受到限制,惟一可行的是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摒弃不良习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关爱生命,定期体检。

下面是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衡谨会盯拦手办公室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共同发起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一、追求健康,学习健康,管理健康,把投资健康作为最大回报,将“我行动、我健康、我快乐”作为行动准则。 二、树立健康新形象。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公共场所不喧哗,保持公共秩序,礼貌谦让,塑造健康、向上的国民形象。 三、合理搭配膳食结构,规律用餐,保持营养平衡,维持健康体重。

四、少静多动,适度量力,不拘形式,贵在坚持。 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信乐观,喜怒有度,静心处事,诚心待人。

六、营造绿色家园,创造整洁、宁静、美好、健康的生活环境。 七、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反对、 *** 不科学和伪科学信息。

八、将每年的9月1日作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不断强化健康意识,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什么还要定期体检呢?民众健康管理专家表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身体的内因及环境的外因共同作用引起的了疾病的发生,所以,在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定期做健康检查,便于我们随时掌握自己身体的状况,建立起自己的健康档案,如果有病症,通过体检就能提早发现并及时采取对策,在疾病的早期进行预防和治疗,有效降低疾病凯嫌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

健康体检的目的就是让机体的每个器官都和和谐相处,让每一个人都拥有健康、促进健康,呵护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就是让我们在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健康,更美好。

民众体检中心祝愿:人人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魄,拥有幸福生活! 。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包括精神的追求,心态的调整,情感的交流,以及日常习惯的培养,等等.所谓精神追求,就是要明确人生的目标,树立坚强的信念,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什么样的生活.所谓心态的调整,就是要善于即时调整失衡的心理状态,要正确看待得失,学会宽容.所谓情感的交流,就是要有一份自己十分珍惜的感情和爱情,心累了,身体倦了,可以沐浴其中消疲解乏.所谓日常习惯的培养就不赘言了,只要是你喜欢的又不违背科学的,都可以坚持,但千万不要一味讲科学而让自己处处受约束.总之,调制健康的生活,不要拘于方式,就如同调制一杯鸡尾酒,只要饮之可口舒心,什么方式都无所谓.。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获得健康、减少疾病的最简便易行、最经济有效的途径。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以下 6个方面:(1) 合理安排膳食。合理安排膳食包括健康的饮食和良好的 饮食习惯两大方面。

健康的饮食是指膳食中应该富有人体必需的营养,同时还要避免或减少摄入不利于健康的成分。 良好的饮食 习惯包括按时进餐、坚持吃早餐、睡前不饱食、咀嚼充分、吃饭时不 分心、保持良好的进食心情和气氛等。

(2) 坚持适当运动。生命需要运动,过少或过量运动都不利 于健康。

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和环境选择适当的运动种类。运动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 之以恒。

最简单的运动是快步走,每天快步走路3公里,或做其他 运动30分钟以上(如爬楼梯)。运动的强度以运动时的心率达到170减去年龄这个数为宜,例如一个50岁的人运动时能够使心率 达到120次就比较合适。

最好能够保持心率加快、身体发热状态 达15分钟以上。 (3) 改变不良行为。

① 吸烟不仅浪费金钱,影响环境,而且与高血压、慢性支气管 炎、冠心病、癌症等多种疾病有直接关系,严重危害健康。吸烟是人类最不健康行为之一。

② 长期大量饮酒会损害人体的肝脏、肾脏、神经和血管系统。 酒后驾驶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负责任的行为。

③ 毒品(海洛因、大麻、冰毒、 *** 等)麻醉人的神经,危害 极大,所有的人都应该远离毒品。④ 保持忠贞的爱情,遵守性道德。

卖淫、嫖娼是传播性病、艾 滋病、肝炎的高危险行为。⑤ 无规律的生活习惯会扰乱人体的生命节律,降低人体的免 疫力,使疾病发生率增高,对健康极为不利。

因此,应该起居定时,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睡前不喝茶或咖啡,进食不过饱。

心 情平静,避免焦虑或激动,不做剧烈运动。⑥ 工作有张有弛,不过度紧张和长期劳累。

⑦ 娱乐有度,不放纵,如不看通宵电影、电视,不打通宵麻将, 听音乐音量不过大。⑧ 不喝生水或不清洁的水;不吃不洁或腐败变质的食物。

⑨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践踏草坪,不毁坏树木,杜绝浪 费现象。⑩ 接触有毒害物质和在危险环境工作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章 并采取自我保护措施。

(4) 保持平和心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让自己的 思想跟上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变换角色,调整心态。

要能够正确对待自己、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社会,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 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要树立适当的人生追求目标,控制自己的 欲望。

请切记:幸福感完全是个人的心理感受——知足者常乐!(5) 自觉保护环境。人类的生存环境对健康十分重要,每个 人都要遵守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如节约资源(水、电、煤、煤气和天然气、纸张、汽油、木料等);不污染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分类回收垃圾、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慎用洗涤剂等),为保护环境 贡献力量(植树造林、保护绿地、保护野生动物等)。

(6) 学习健康知识。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懂得健康知 识,它是不断调整自己行为的指南。

在新知识与信息层出不穷的今天,健康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只有不断学习新的健康知识, *** 各种错误信息的影响,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健康。
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人类的行为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与寿命,所以应自觉、主动、积极地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1、心胸豁达 情绪乐观

2、劳逸结合 坚持锻炼

3、不吸烟 不酗酒

4、家庭和谐 适应环境3、生活规律 善用闲暇

5、与人为善 自尊自重4、营养适当 防止肥胖

6、爱好清洁 注意安全 .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身心健康八大标准

食得快:进食时有很好的胃口,能快速吃完一餐饭而不挑剔食物,这证明内脏功能正常。

便得快:一旦有便意时,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种良好的感觉,说明胃肠功能良好。

睡得快:上床能很快熟睡,且睡得深,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

说得快: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表示头脑清楚,思维敏捷,中气充足,心、肺功能正常。

走得快:行动自如、转变敏捷。证明精力充沛旺盛。

良好的个性: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具有坦荡胸怀与达观心境。

良好的处世能力:看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自我控制能力,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对事物的变迁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能保持对社会外环境与机体内环境的平衡。

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接物能大度和善,不过分计较,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⑶ 生活方式有哪些呢

生活方式包括劳动生活、消费生活和精神生活(如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宗教生活)等活动方式。

生活方式狭义指个人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包括衣、食、住、行以及闲暇时间的利用等。广义指人们一切生活活动的典型方式和特征的总和。

生活方式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生产方式不仅是生活必需资料的生产和人们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

1、在繁忙的现代社会很多人忽视早餐的重要性,一个晚上睡眠过后机体需要补充能量。按时吃早餐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可以及时补充身体的能量,让身体机能正常发挥。

2、很多人喜欢吃垃圾食品,不仅让身体变得肥胖,还会引发其它疾病。比如经常吃烧烤火锅的人可能会有痔疮等疾病,因此垃圾类食品要少吃。

3、睡眠对人体修复很重要,如果长期缺少睡眠,不仅会使精神状态欠佳,还会使身体免疫力下降。

4、生活中会遇到一些烦心事,不良情绪会让身体发生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能够提升生活质量。

5、积极的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让身体的肌肉得到锻炼,还能促进大脑释放令人开心的化学物质。既能控制体重,又能够增强自信心。

⑷ 少数民族有哪些独特的生活方式

鄂伦春族的物质生活极具特色。

除食肉、衣皮外,过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

“仙人柱”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由30多根树杆塔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覆盖兽皮,可很快塔成,可随时拆卸。

“仙人柱”入门正对面的上方和左右两侧,专供人们坐卧,但有严格的规定。

“仙人柱”中央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

“仙人柱”后面的树杆上悬挂着盛有神象的桦皮盒子,一般不准妇女接触。

土家族:

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

(4)生活方式的分类有哪些扩展阅读:

少数民族基本分类:

1.按主体的层面不同可划分为社会、群体和个人三大类型的生活方式。社会生活方式是该社会全体成员生活模式的总体特征。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不同社会生活方式类型有原始社会生活方式、奴隶社会生活方式、封建社会生活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主义社会生活方式等。

2.按生活方式的不同领域,可划分为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等。

3.按不同的社区,可分为城市生活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两大类。在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很大比重,城市生活方式是绝大多数居民人口的生活方式;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农村生活方式仍占优势。

4.按时代特征,可分为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传统社会生活方式。

5.按主要经济形式,可分为自然经济生活方式、商品经济生活方式。

⑸ 大学的生活有哪几种类型

刚上大学的学生,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此时此刻该干什么。


⑹ 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


1、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
2、不追求过度的时尚
3、拒绝使用珍贵动植物制品
4、使用节约型水具
5、拒绝过分包装
6、支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
7、尽量购买本地产品
8、一水多用
9、随手关闭水龙头
10、消费肉类要适度
11、节约粮食
12、双面使用纸张
13、垃圾尽量分类入箱
14、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15、提倡步行,骑单车,尽量乘坐公共汽车
【绿色生活】
以通过倡导居民使用绿色产品,倡导民众参与绿色志愿服务,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好应尽的可持续发展责任的方法,实现广大人民按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
【绿色革命】
狭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发生在印度的“绿色革命”。1967—1968年,印度开始了靠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革命”的第一次试验,结果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变。广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在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人类适应环境,与环境协同发展、与谐共进所创造的一切文化与活动。

⑺ 生活方式的方式包括哪些

这些文字是概念广义:生活方式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生活方式是人的社会化了一项重要内容,决定了个体社会化的性质、水平和方向。生活方式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和不同职业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于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又会反作用于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总之,生活方式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因此,社会生活方式是通过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与心理结构的形成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对社会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即世界观的基本倾向。 狭义:即生物生活的方式。指要求一定的栖息场所、栖息方式,活动类型等的行为(behaviour)以及营养的种类、摄食法(nutrition)、繁殖方式(repro- ction)等所有的生活习性的总合。各种生物种间常具有特有的生活方式,诸如自由生活、附着生活、寄生生活、浮游生活、集群生活等,每表现出一定的类型。生物的生活方式在其一生中并不完全一样,通常在发育阶段的表现常是特殊的。所谓种的生活方式实际是指整个生活史的生活方式的总体形式。

⑻ vals生活方式有哪几种

VALS生活方式有八种。

vals将消费人群归纳为由消费动机(水平)与资源(垂直)所划分的8个心理类型。VALS系统全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系统,是由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院创立的一种观察理解人们生存状态的方式,通过人的态度、需求、欲望、信仰和人口统计学特征来观察并综合描述人们。这套1978年创立的系统现在被广泛认同和引用。

详细信息:

vals中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并寻求实现他们的个性偏好而且给生活以形式、实质和满足的体验。个人的主要动机决定了什么是让他或她采取行动的对于自身或外界有意义的核心内容,消费者被三种主要动机之一所激发:理想、成就、自我表现。

以理想为主要动机的消费者属于被知识或原则所引导,以巧岩成就为裂宽衫主要动机的消费者是寻求由产品或服务来对别人显示肆腔自己的成功;以自我表现为主要动机的消费者渴望社会或身体的行动、变化或危险。

⑼ 什么是社会生活方式包括哪些方面

所谓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包括如下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尤其是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后两者即所谓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也即是说,只要一种生产力一经形成,必定有一种生产关系同时形成。这是因为,生产力的形成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为前提。而要让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二是在第一个问题已经明确的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结合起来。前者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后者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姑且命名为“劳动方式”。这两个问题一旦解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便顺利地完成结合,生产力也就立即形成了。另一方面,尽管这两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去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但从本质上看,它们所反映的恰恰是人与人的关系。因而这两个问题一旦解决,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相互关系也即生产关系也就立即形成了。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同时产生的。

有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西周晚期已经出现铁器,到春秋时期,其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表明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显着提高,为什么新的、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并没有同时产生,仍停留在原有的生产关系上,而直到战国时期才出现新的、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呢?这是因为生产力虽然和生产关系同时产生,但并不是说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同步质变。生产力水平可能发生质的提高,具体表现在劳动者素质提高了、生产工具改进了、劳动对象范围扩大了。但这时,生产资料很可能仍归原先的社会集团所有,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还是以同样的方式结合起来,也即是说,生产关系可能也可以不发生改变。比如说,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巩固。反过来,生产力水平可能没有发生质的提高,但生产关系可能也可以发生改变。比如说,17世纪,生产力水平仍处于铁器和人、畜、自然力动力时代,但英国却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一种生产关系容纳的生产力释放完毕之时,生产关系便发生质变,但很可能这时的生产力并没有发生质变。也即是说,并非一定要等到生产力发生质变时,它才发展到原有生产关系容纳不下的地步,生产力自身量的积累也完全可以突破原有生产关系的范围。反过来,生产力发生了质变,它也很可能没有达到突破原有生产关系范围的地步,因为这种生产关系还可以容纳得下更多的生产力。有时,恰恰是新生产关系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从而促使生产力发生质变或加速这一过程。总之,生产力的质变不决定生产关系的质变,二者是不同步的。这是已为历史证明了的铁的结论。

虽然生产力的质变不决定生产关系的质变,但我们却经常听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样的命题。那么,何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呢?这是指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性质。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有些人教条式的理解这句话,因而闹不懂,为何手推磨就一定要产生封建生产关系,而蒸汽磨就一定要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呢?我们说,手推磨或蒸汽磨既是一种具体的生产力,又是一定生产力水平的标志。这句话是要表明生产力水平对生产关系性质的决定作用,而决不是说具体的生产力是具体的生产关系的函数或反函数。温度达到零摄氏度时,水就由固态转化为液态;温度达到一百摄氏度时,水就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水的温度决定水的状态。但决不是说,具体的温度是具体的状态的函数或反函数。因为显然,倘若我们不采用摄氏温标,而采用热力学温标的话,那么上述规律就变为:温度达到273开尔文时,水就由固态转化为液态;温度达到373开尔文时,水就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无论是零摄氏度还是273开尔文,都是一定温度的具体量,是一定水平的具体标志,它们的具体数值与水的状态没有必然联系。

既然如此,那么生产力水平又是如何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的呢?这需要结合经济史资料进行具体分析。也即是说,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同的,无法就这个问题给出一个超历史的回答。

在具体分析之前,很有必要先搞清楚“生产关系”这个范畴的真实内涵。对于生产力的要素和结构,人们往往没有太多疑问,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准确地说出生产关系的要素和结构的。生产关系到底具有哪些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谁又是生产关系的本质或核心?传统理论将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本质或核心。照此推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应该是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但是,我们又经常听到或看到一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即认为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所以,很多书籍在谈到现代资本主义的变化时,总忘不了说一句:“但是,现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某些变化,它们的本质依然没有改变。”而得出这个结论的最主要依据就是雇佣劳动制度没有任何改变。这就让我们困惑了,难道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是同义语吗?恐怕不能轻易下这个结论吧?

但是,上述矛盾也给了我们一个如何解决生产关系的要素问题的启示。据此,我认为,生产关系若从狭义上定义,是指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再生产环节中的相互关系。从广义上说,它还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劳动方式(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其中,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方式集中表现为剥削制度。按照一般观点,在人类经历的三个私有制社会中,所有制和劳动方式(剥削制度)的演变过程依次是:奴隶主所有制和奴隶占有制、封建主义所有制和土地出租制、资本家所有制和雇佣劳动制。

生产关系的这三个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尤其是所有制和劳动方式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它们二者谁又是生产关系的本质或核心呢?我们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为例来做一番历史考察。在这之前,我想首先说明一点,即我所考察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历史上的出现,而不是它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结构的主体在历史上被确立下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如何起源的呢?根据历史资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从小商品生产者中分离出的商人阶层,定期向小生产者收购生产品,并运到市场去销售,这种商人成了包买主”。由于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小生产者中必有一部分人因经营不善而缺乏资金,因而他们“为了购置必要的生产资料,往往必须求助于包买主”。这样,包买主在收购他们的产品的同时,“贷给他们现金、工具、原料等”。于是,小生产者开始丧失经济独立性,逐渐与包买主形成依赖关系,出现了新型的“小生产者”,“即为包买主生产商品,领取‘报酬’的雇佣工人”。另一方面,价值规律的作用也导致一部分小生产者富裕起来,他们积累了较多资金,扩大了生产规模,因而开始雇佣他人(工人)进行生产,成为了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此产生。

不难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根源是小商品生产者的存在。不论这些小生产者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如何分化,其中必定有一部分人掌握着生产资料。也即是说,生产资料所有制从一开始就是明确的。在这个前提下,掌握生产资料的小生产者就开始对在商品竞争中被“淘汰”的另一部分小生产者或其他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进行剥削,而这种剥削不再采取出租生产资料并收取租金的方式,而是演变为了雇佣劳动制度。显然,所有制的确立是资本主义劳动方式产生的前提,但二者并不构成因果关系。有人会以这样的论证来反驳我的观点,说如你所言,生产资料资本家所有制无疑是历史链条中第一个被确定下来的环节。随之产生了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社会集团即资本家,并相应产生了与这个集团在经济利益上对立的社会集团即雇佣工人。两大社会集团一经形成,他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剥削方式就确定了。这个论证有两个问题:一是它仍然只能说明所有制的产生在资本主义劳动方式的产生之前,而无法得出二者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二是它偷换了概念。我说的是所有制是资本主义劳动方式产生的前提,而不是说资本家所有制是资本主义劳动方式产生的前提。事实上,在所有制确立的情况下,生产资料所有者对劳动者的剥削方式还是未知的。而正是由于他采用了雇佣劳动制这样一种剥削方式,他的社会身份才由一般小生产者变为了资本家。也仅仅是到这时,这种所有制才获得了自己的新形式,即资本家所有制。同样是土地所有者,他可以采用土地出租的方式剥削劳动者,也可以采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劳动者,甚至采用奴隶占有的方式也未尝不可啊。虽然采用何种剥削方式是由其他客观因素决定,而并不是任由土地所有者随心所欲的,但其决定因素决不是土地所有制。相反,历史的事实恰恰是当他们采用了一种剥削方式后,他们才由一般的土地所有者变为相应的剥削者,这种土地所有制也才获得了相应的形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除了可以从形式上分类外,还可以从性质上简单划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同样地,劳动方式也可以从性质上划分为非剥削方式和剥削方式。我们已经知道,劳动方式形式决定所有制形式。那么,所有制性质和劳动方式性质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不难看出,在公有制条件下,劳动方式的性质必然是非剥削的;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方式的性质必然是剥削的。因为,公有制意味着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而剥削意味着一部分社会成员拥有生产资料,而另一部分社会成员没有生产资料,否则,剥削便无从产生。因而,公有制与剥削完全矛盾。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所有制性质决定劳动方式性质。

那么,生产关系的本质或核心究竟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还是劳动方式呢?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很多人会举出这样的例证: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下,资本家就在生产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工人处于被支配地位;在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下,劳动者之间就是互助合作关系。但是,在地主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下,地主也处于支配地位,农奴也处于被支配地位。总之,在私有制条件下,在生产的物质条件和人身条件分离的情况下,物质条件所有者必定处于支配地位,人身条件所有者必定处于被支配地位。换言之,社会成员之间的这种分裂以及由此决定的相互关系与采取何种私有制形式无关。有人立刻会说,那不一样。在资本家所有制的条件下,这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双方是资本家和工人;而在封建主义所有制的条件下,这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双方则是地主和农奴。这是人们在生产环节中的两种不同的关系。这很好解释,这些人所说的不过是狭义生产关系形式,它当然是由所有制形式决定的。但正如我前面指出的,所有制形式本身又是由劳动方式形式决定的。事实上,同样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为什么一会儿关系双方是资本家和工人,一会儿又是地主和农奴了呢?他们的身份是从哪来的呢?并不是从所有制形式中来,而恰恰是从劳动方式形式中来的。劳动方式形式决定了他们的身份并最终使得劳动方式本身的前提——所有制获得了自己的形式。上述例证虽然似乎表明了一定的因果关系,但它非但不能说明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本质或核心,反而恰恰证明了所有制性质决定劳动方式性质并进而决定狭义生产关系性质(支配与被支配或互助合作)的道理。

有人也许还会有这样的疑问:前资本主义时代的东方社会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土地归国家所有,而农村公社共同占有和使用土地。也即是说,这样的社会是不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难道说这些东方国家都没有剥削吗?这就涉及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了。如果这些国家的土地公有制真的意味着土地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的话,那么就不可能存在一部分社会成员剥削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情况。但问题是,这些国家的所谓“公有制”采取了国有制的形式。国家是总地主,是土地的最高的和唯一的所有者。这就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在社会基层组织——农村公社中,社员之间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剥削关系;二是国家作为唯一所有者理所当然地剥削没有任何生产资料而只能从国家手里获得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的公社从而是每个公社社员。国家并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集合,也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自治组织,而是一个从社会中分离出来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机构。因而,国有制既不是私有制,也不是全民所有制,并且还不是集体所有制,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然人的联合体——的所有制。国家在依靠生产资料的垄断剥削公社成员后,就将榨取的剩余劳动分配给其代表的统治阶级成员,其中包括自身属于公社成员的村社村长等人。因而这些社会基层组织的管理者也以获得薪俸的形式分享了剥削所得即无偿占有了他人劳动成果。事实上,国有制本身就意味着对公有制的背叛。因为公有制是民主制上层建筑的天然基础,而国有制的主体——国家却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可以断定,国有制是在私有制和公有制之外的一种新性质的所有制,它决定了劳动方式的性质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剥削方式。

结论就是:第一,所有制是某种形式的劳动方式产生的前提条件或基础,但二者并无因果关系;第二,某种形式的劳动方式形成后,便产生相应形式的所有制和狭义生产关系。劳动方式形式决定所有制形式并进而决定狭义生产关系形式;第三,所有制性质决定劳动方式性质并进而决定狭义生产关系性质;第四,生产资料所有制本身是生产关系的前提条件或基础。从形式上看,生产关系的本质或核心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而是劳动方式;从性质上看,生产关系的本质或核心又主要体现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由于区分不同生产关系的标准是它们各自形式上的差异,因而我认为,劳动方式是较所有制更能体现生产关系的本质或核心的要素。

在廓清了生产关系的组成要素和内部结构之后,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生产力是如何决定生产关系的?在前面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源时,我们曾经谈到这种生产关系产生的根源是小商品生产者的存在。那么,毫无疑问,生产力的发展要导致这种生产关系的产生,必定要先导致小商品生产者的产生。也即是说,生产力是通过一系列中间因素而作用于生产关系的。不难看出,小商品生产者产生的条件是私有制的存在和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而这两个条件又源于社会分工的扩大。社会分工表明劳动专业化,它导致个体劳动的出现。在这种劳动方式下,生产工具实际上已经归于劳动者个人所有,私有制由此萌芽。另一方面,社会分工的扩大使得自给自足愈发不可能,交换便随之发展起来。当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便产生货币。货币逐渐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有了它,便可以方便地交换任何商品。这时,就出现了专门为获取货币而进行的生产即专门的商品生产。于是,从原先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者中分化出了小商品生产者。从上述分析来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源是生产力通过社会分工这一中介而作用于生产关系的结果。

实际上,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都始于社会分工的扩大所导致的新生产关系的产生。在第一次社会转型中,社会分工的扩大“一方面使人们能够生产出略多于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产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氏族、家庭公社和个体家庭成员每日的劳动量。吸收新的劳动力已成为一项迫切需要,于是俘虏不再被杀掉,他们变成了奴隶。”同时,社会分工的扩大还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从而加剧了社会阶级分化。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剥削制度,即通过对奴隶本身的占有来占有其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的剥削制度——奴隶占有制便诞生了。在这里,劳动者第一次和生产资料发生分离,劳动方式也第一次表现为了剥削制度。在第二次社会转型中,社会分工的扩大导致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奴隶的价格变得昂贵起来。因而使用奴隶劳动的成本提高,变得无利可图了。这时,奴隶主觉得最好的经营方式莫过于让劳动者“自愿”为自己劳动,而不需要通过在奴隶市场上购买奴隶来增加劳动力。而要想让劳动者“自愿”为自己劳动,就必须给予劳动者一些“好处”。比如,不能再像对待奴隶那样侵犯劳动者的必要劳动,要让劳动者在一定程度上获取自己的劳动成果,以及给予劳动者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等。于是,隶农制便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开来。

生产力要通过社会分工作用于生产关系,它首先要作用于社会分工本身。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根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这一过程可能是通过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扩大来实现的。由于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是生产工具,所以,这一推测实际上是表明了生产工具的进步导致了社会分工的扩大。乍一看,很有点像是这么回事。生产工具进步了,出现了新型生产工具,劳动变得复杂化和专门化了,社会分工便很自然地随之扩大了。但是,新型生产工具并不一定是新出现的生产部门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事实上,这种新型生产工具大量地表现为原有生产部门的生产工具的升级换代。这种情况下,劳动并不会专门化,社会分工的扩大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了。我认为,上述推测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论证过程有问题。社会分工源于劳动专门化,而劳动专门化的根源不像通常想象的那样在于生产工具的专门化,而是在于劳动对象的专门化。是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导致新生产工具和新生产部门的出现,从而导致社会分工的扩大。也即是说,新生产部门的出现首先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劳动对象。为了在劳动中作用于这个新的劳动对象,我们必须使用符合这个劳动对象性质和特征的新型生产工具。二者的结合导致了一个新生产部门的出现。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本身表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但若由此得出“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导致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的结论也是不适宜的。因为这无异于成了“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导致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的同义反复。从历史上看,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是通过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实现的。而人类之所以要进行这两项活动决不单纯是出于所谓“探索欲望”,而是现实需要。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现实需要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知道,人类的欲望虽然具有无限性,但在一定时期内,在既有欲望没有满足的情况下,是不会产生下一个欲望的。所以,一个新需求产生的条件必然是既有需求已经很好地得到了满足。而这意味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归根结底赖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满足了人类将竹简、绢绸、羊皮作为书写材料的需求,也催生出了人类寻求更便捷的书写材料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开始了科技试验,经过艰辛探索,发明了造纸术。造纸术的发明意味着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和新生产部门的出现,从而意味着手工业部门内部的社会分工的扩大。在造纸部门诞生以后,人类便再次利用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具,实现造纸部门生产工具的升级换代。这又更多、更快、更好地满足了人类的欲望,也同时催生出了新的欲望,比如对不耗费木材、尽量节约资源的书写材料的需求。于是又在更高一层次上展开新一轮循环。据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分工扩大的最终根源;二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扩大——生产力发展”这一无限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生产力要通过科学技术作用于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又要通过科学技术作用于生产力。科学技术本身虽然不是生产力,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力,但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

生产力的发展不但会导致新生产关系的产生,还会通过代表新生产关系的阶级的革命活动将这种生产关系提升到社会经济结构的主体地位。政治革命的本质是生产关系革命。拿资产阶级革命来说,它的本质就是要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但是,资产阶级为实现这一目的而采取的革命形式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有人认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质内容是土地革命,是要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农民土地私有制。但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理由何在呢?据他们说是因为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广大农民无地、少地,因而生产力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可是即使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农民土地私有制,在允许土地买卖的条件下,土地所有权还是会自发的集中,也即经过一段时间后,仍然会产生少数人占有土地、而大多数人没有土地的情况,这又怎么办呢?事实上,根据我们前述的结论,封建土地所有制并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本质,真正本质的东西是租佃制。资产阶级革命既然要达到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地位的目的,就势必要废除封建生产关系,或至少使这种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结构中降至次要地位。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变租佃制为雇佣劳动制。资产阶级没有任何理由反对土地集中,他们反对的仅仅是封建性质的租佃制。

可是从历史上看,某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确实存在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问题。这如何解释呢?我认为原因如下: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扩大并进而导致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于是在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可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要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地位,就必须使这种生产关系渗透到农业中。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完成这个任务的难度和方式也是不同的。在英国,社会人口大多数是自耕农,因而通过土地买卖条件下的土地所有权的自发集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很轻易地就渗透到了农业中。那些在经济竞争中获胜,掌握了大量土地并开始雇佣他人劳动的自耕农就变为了农业资本家。一些贵族地主也随之采取雇佣劳动的剥削方式,或将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转而收取资本主义地租,他们成了新贵族。这就决定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两个特点:一是革命主要将不采取土地革命的形式;二是革命不可能进行得很彻底。而在法国,社会人口大多数是佃农。土地兼并主要是通过官僚地主和贵族地主收购破产农民或没落贵族的土地完成的,因而大多数情况下,地主阶级仍然会沿用租佃制的方式剥削佃农,而没有必要采取新的剥削方式。要打破这种局面,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业中,必须先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农民土地私有制,做到耕者有其田。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洗牌”的过程,也即土地所有权的重新分配过程。这个过程结束后,佃农便都变为了自耕农,这样,通过土地所有权的再次自发集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便可顺利地渗透到农业中了。因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也就必然具有了不同于英国的两个特点:一是革命的实质内容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是革命的关键。谁解决了这个问题,谁就是革命的领导者,谁就会获得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因而就能夺取并掌握政权;二是革命决无妥协的可能,它是一定要进行到底的,并且一定要采取急风暴雨式的大规模阶级斗争的形式。所以,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在个体小生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中,资产阶级革命无须采取土地革命的形式;在地主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中,资产阶级革命必须以土地革命为根本任务。但是,尽管这两种类型的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所采取的形式不同,它们的农业部门却最终都会发生土地所有权集中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农民阶级将因为被改造为农业工人而彻底消灭。这虽然不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却是资产阶级革命所导致的必然结果之一,因而可以作为我们判断一个国家的革命的性质是否是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这场革命是否成功的标志。

不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农业部门的渗透是发生在革命前还是革命后,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这种渗透以土地自由买卖为前提条件。但是,土地买卖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决定因素。相反,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土地买卖若是进行得过早,会对这个国家产生致命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典型例证。在中国,由于允许土地买卖,所以当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除补偿必要劳动和供地主挥霍享乐以外的剩余产品时,人们往往不会将这部分剩余用于其他生产部门的投资,而是再用来购买土地,将土地当作最好的“生息手段”。同资本积累一样,这实际上是一个地租地产化的过程。这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中国由于没有新的产业投资而阻滞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成长;二是土地买卖不可避免地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从而加剧了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再重新建设,因而永远是一个只有量变、不见质变的国家。封建制度“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长期延续。而欧洲正是由于不存在土地买卖,因而便利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手工业部门的出现。当这个萌芽成长到一定阶段后,转而允许土地买卖,又从而便利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农业部门的渗透,也从而确立了这种生产关系的统治地位。欧洲“后发优势”的全部秘密就在这里。

社会生产方式是全部历史的基础,因而生产方式理论也就成为了唯物史观的基础。以这个理论为基本参照系去观察社会现象,我们就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东西。

阅读全文

与生活方式的分类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36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6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35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16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44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0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7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053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6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85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74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5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9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44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5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688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5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