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知青下乡时你在农村那里待了多少年回城的
我是六九年下乡插队,年仅十五岁。在一个偏壁荒凉仅六户缺悉拆人家的小山村。在那里干了六年,七五年招工回城!!!
当时一个劳动日几分钱,干一年连自已也无法养活,没水没电,春荒时曾和老乡们出门乞讨渡日。六年的时间里地里埸里的农活都会干,吃水要到山下挑。插队的苐三年在知青的帮助下给山村通了电,解决了吃水的问题,记得通电合闸那天乡亲们跟过年一样特别高兴!!!
六年的知青生活永远难忘,回城后只要有时间总会抽空回山村看看,忘不了那里的父老乡亲!!!
知青一代人伏枣一生不易,年少时上山下乡,年过半百又赶上减员下岗。如今都已步入老年,兄弟姐妹们切行切珍惜。
谨此祝福幸存的兄弟姐妹们晚年幸福安康!!!
六九届插队知青
我是68年11月5号下的乡,说是高中一斗,但也是有其名无其实,中学毕业考高中,文革开始,直到结束,复课闹革命,上课才两个月号召知识青年下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在教育,这是我青春的转拆点,作为在校生,当然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彊去,到一切能大有作为的地方去,由此,告别了父母,告别了学校,安排到了离县城四公里的公社,在安插在各大队各生产队插队落户,当了一名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同分一个生产队的有八个同学,四男四女,也不感寂莫,甚至还有点新鲜,集体住宿,集体劳作,白天还好过,最害怕的是晚上,那鼠大哥就来和你凑热闹,梁上地下,上窜下跳,骇得你胆战心惊,生怕它不知哪时一不留意踩虚爪爪落到你头上身上,捣得你一夜无眠,好在冬天公社组织宣传队各大队,各小队宣传毛泽东思想,在加又和兄弟公社联盟,初下乡的那二月基本是在公社度过,变相躲避了鼠家伙的骚扰,谁都对那可恶可恨的东西敬而远之,我们女生最后是谈鼠色变,怕死了,七零年招工,通过我姨父一番运作,我老母亲把压箱底的二床真丝被面作代价,帮助他女儿出了农村,进了工矿,参加了工作,我人生又迎来了青春的笫二个转拆,当初告别父母,这次告别的是乡邻好友,把下乡用的铺笼怅被,生活用具,锄头镰刀一律通通送给了乡邻,带走的是二年中和队上好姐妹们的合影留念,那毕竞是我二年知青的记念,也告别了那片山山水水,最后挥泪踏上了新的征程,直至成家生子,直至养儿育女成人,直至退休至今,几十年过去了,闲下来也忆忆旧,人生不易,走过了多少山头,唱过了多少歌,现在再也回不陆桥去那过去激情燃烧的年代,回不去那青春激昂的岁月,时代巨变,岁月变迁,老了爱念旧,空闲时和当年的同队知友们回访当年下乡的老队,寻觅故人,己物是人非,山川未变人已变,知青点一打听故友,逝的逝,搬迁的搬迁,留下的一群小青年麻将桌前态度好,笑问客从何处来,莫非你们是避暑客,欢迎来到小山村,风景多多,照顾多多,保证让你流连忘返,老阿姨们,这里就是您们的第二故乡,小青年们客气招览话说了一萝筐,只有这句说对了,这里本就是我们的笫二故乡,不是吗?
我们北京日坛中学、朝阳中学、雅宝路中学和呼家楼中学共计20名同学是69届初中毕业后,远赴黑龙江富裕县富路公社富路大队插队落户的。
在“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知青群体中,有一个入不了“老三届”主流、被边缘化的一届,也是文革中最特殊的知青群体,这就是69届初中毕业生。当66年“文革”爆发时,我们还是小学6年级的学生。67年复课后,我们进了中学,不到2年的时间,就开始了大规模的上山下乡。
1969年8月,当上山下乡的大潮再次席卷北京每个家庭的时候,我们20人与北京13万应届毕业生一样,即将奔赴黑龙江、内蒙或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经历了北京知青在山西、陕西插队窘况的1969年,去兵团屯垦戍边与到农村插队落户,成了当时学生和家长们心中天壤之别的选择。
然而,当时只有16岁的我们,却出乎家人、学校和同学的意料,逆势而动,做出了去富裕县插队落户的决定。于是,当年黑龙江省嫩江地区在京计划接收2万名插队知青的任务,以千分之一的比例,最终在我们20个“69”届初中毕业生的身上划上了句号。
“上山下乡,插队落户”,这段“运动”现在饱受非议,众说纷纭,甚至今天的人们也已懒得再去关注发生在“文革”期间的这个“副产品”。但对我们来说,这段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真实经历其实早就在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中划上了句号,尽管它很苦很苦,很难很难,当然,也并不是那么的完美。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这些亲身参与过的人仍会情不自禁地唏嘘和叹息,甚至不愿再投入到回忆的漩涡中。好在,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至今还在,还可以见证那段 历史 ,还可以并不骄傲地向我们的孩子说:我,曾经当过知青。
偶尔静夜辗转反侧时,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还多少会回忆起这段虽不值得夸耀、但也并非不堪回首的岁月。它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痕迹,更可能是一道已经愈合的伤疤。但不管如何,它都将永远深藏在我们心底的深处。
当烙痕慢慢销蚀、伤口渐渐抚平的时候,便会发现我们也曾经有过的美好。我们的年轻、我们的天真、我们的芳华,我们对美好的追求,我们对初心的秉持,我们也有辛勤付出和收获成果的喜悦;有过羞涩傻傻的感情,有过真挚热忱的友情;有过对第二故乡山山水水的眷恋,也有过对那里父老乡亲的牵挂……总之,这些美好的东西,都不会因对上山下乡运动的否定而泯灭,它将永存于我们的心中。因为,它毕竟是我们这些曾经当过知青的人的一段 历史 !
我是老三届的下乡知青,六八年十二月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下乡到本县的农村。八个人一组,三男五女。七0年七月我们组就有三个人被贫下中农推荐参加工作。
。
在农村生活近二年,对我一生有意义。让我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节约粮食。当时我们下乡的生产队,日工分十分。工资是二角三分钱。到我们离开时还有余粮钱六十余元。
短短的知青生活对我一生都发生了重要影响。他使我懂得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努力奋斗。不靠天,不靠地,关键时刻靠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自信,一直到退休,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恩知青生活的磨炼,感恩时代的发展。感谢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
我是个老三届,一九六六年初中毕业,已经做好了考高中的准备,由于六月份文化革命运动席卷全国,学校完全处于停课停召状态。只好又在学校蹲了两年,直到一九六八年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再教育”的伟大号召。才于十月六日和全国知青一样满怀热望,满怀理想来燕山长城脚下一个叫小堡子的小山村插队落户。
后来我们家响应政府号召“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也下乡了。我转点到了我们家下乡所在地。
在广阔天地里,一干就是十年。一九七八年七月份,我以特困老青年的身份抽调回城,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十年在 历史 长河中,像流星一样瞬间而过,但留给我的却是终生不灭的印迹,它有成为我不舍的宝贵财富!
祝愿所有的知青朋友们安康长寿,幸福每一天!
我是1975年7月17日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当知青。那一年我刚18岁,高中毕业。其实两天前即15号,户口就转入我下乡的人民公社了,并写了《上山下乡申请书》,由住校“工宣队”亲自把我送到插队落户的大队,从此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知青岁月。
刚下乡时借住在农户家,心里不禁一阵窃喜:不用做饭啦,不说衣来伸手,起码饭来张口吧。但第二天一早醒来麻烦事就来了,所谓厕所就是在猪舍旁放两个木板,用破烂的麻布口袋围上,如厕前后应发出声响暗示,以避免尴尬。
农户家共6个女儿,最大16岁最小2岁,如厕太难太难了。慢慢我起早到附近解决,数月后生产队在晒坝旁,新建了我的独门独户小草屋,“一室一厅”方便极了。小草屋旁有一条小溪,溪水随着后山变化时而清澈时而浑浊,但对我淘米洗衣十分方便。
在这黄鹤村共劳动生活了1132天,历练也好蹉跎也罢都得忍。1977年那年运气真好,居然被评上了先进知青,并出席县革委会和县知青办先进知青表彰大会,1978年8月被一国企相中,那一年21岁。
其实在农户家里与6个小姐妹相处融触,一声声“知青哥哥”亲切自然,6姐妹的天真纯朴至今印象很深,大叔大妈的处事哲学也让我受益匪浅,值得尊敬和回忆纪念。
没想到12年后又一个早春二月,我居然带着另一种使命,奇迹般地重返了我当年上山下乡的人民公社(已改为乡人民政府,挂职下派),曾经村庄里的袅袅炊烟、屋前流趟的小溪和乡亲们纯朴,以及那片黑土地的芳香依然原汁原味,曾经的自留地田坎上开着无数不知名的小草小花,似在欢迎它昔日的主人,此刻值得珍惜回忆的实在太多太多,但留在我脑海里并深深打上烙印的,依然是岁月里那些寒冷夜晚呼呼而来的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我是1968年11月下乡,由于出身的原因,一干就是十年,中间没有一次选调的机会1978年病退回城
五十年多前的那场“知识青年下乡”运动,是一场亘古未有的人类空前的大迁移。五十多年前,我们老三届的学生背井离乡,到农村插队落户。现在回忆起来,正是五十多年前的那段残酷的人生经历,奠定了我们一生道路的基础。
人到老年最容易回忆往事,许多的往事如过眼烟云,在记忆中消逝。唯独那段知青经历总在我们的脑海中萦绕,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五十多年前我们曾冲动过,兴奋过,失望过,诅咒过。五十多年来我们曾试图将那段心酸的 历史 从我们的记忆中抹去,但心中始终无法抹掉那一丝隽永的眷念。它是一段酷虐而诚挚的岁月。那是一段人生的无味,艰辛,失落与沮丧。但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是劫难过后的成熟稳重。知青的故事有可能会随着我们的离去而被人们淡忘。但对于那一代带着“知青”烙印的人,却是一个伴随一生的记忆。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已生华发,儿孙绕膝,容颜沧桑。但我们内心被时代定格为“知青”的情结却永远无法改变,那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部分也就是知青情结。知青情结让我们那一代人骨子里渗透着一份独特的阅历。
从苦难中走过的人,心中难免有些连岁月都难以抚平的创伤,一些老知青至今不愿动笔,就因为实在不愿意揭开心里那已痊愈的伤口。许多知青经过思考再三,才坐下来记述那些苦涩的日子。在这些记述中许多文字伴随着当年的风和雨,情和思,血和泪。发自多年深藏在心底的悲伤和悔恨。
知青的 历史 只能由知青自己来写,正是知青这一代人的青春磨砺,一代人的年少轻狂,一代人的悲哀与喜悦,一代人冲动与激情,一代人的失落与思索,一代人的坚定与沉着。经过多年的沉淀与过滤,才酿成了一部部经典的知青 历史 文学。让我们把这段经永久的收藏。
我73年下乡插队知青,整整在农村下地干了五年农活,好多农活都会干了而且干的很好。77年高考回城的。现在回想起那五年的农村生活,有痛苦、有心酸、更多是无耐。但那五年的艰苦生活,又磨炼了我吃苦耐劳、坚韧不拨、奋勇担当的精神毅力,这种精神将陪伴我终生。
我是74年下乡的,锄地,薅草,赶大车都干过,最累不过插稻秧,一天下来累断腰,真心感慨农村百姓的不易。76年从下乡的知青点参军入伍。农村生活造就了能吃苦耐劳,尽管有各种的不适应,但农村老乡们质朴的关心照顾还是很暖心的,感谢两年的插队生活。要特别说明的是,所谓知青不过是一些名不符实的初高中毕业生(老三届除外),这是特殊年代的无奈产物,对知青来说,是一段不可磨灭的经历。
我知青下乡在农村劳动了三年半四年头,当年是个新建知青青年点共有一百知青,五十五个男生四十五名女生。父亲公司投资十万元钱,后来又追加三十万元成立一个制砖厂,由公社出让一座黄土高坡。
我们到达目的地时荒无人烟,一片狼藉连棵树都没有。只有十几位老贫农在一位书记带领下欢迎我们的到来。由于当年知青都有购买木材指标,买回圆木开始建板加泥的房子。经过一个月的坚苦劳动有了一个挡风遮雨的地方,过去下雨时就让大雨冲刷着我们的身体,书记说这是缎练我们的思想观念,扎根农村的考验。由于制砖机器没有购买到来,就自己动手制成砖坯建个土砖窖烧成红砖。自己建筑房子和卖给公司挣钱,累的知青们苦不堪言。
第二年在公司的帮助下设备安装调试成功,又建成了一座四十多米高的烟囱和转窖已经可以成批的生产红砖。由于生产的需要又补充了百名知青,这样就有了一定程度的生产能力。我本人被选到基建工程队学习瓦工活计,基本就在基建队干活。
转眼之间几十年已经过去了,回想起来那些曾经的往事也算一种人生的经历。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终生难忘。
② 你是否有过下乡插队的经历下乡插队了几年
1976年3月,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1979年月结束知青生活。
三年半的上山下乡,知青生涯使我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快乐和悲哀共存,失望和希望同行!
插队几年无所谓,关键是响应党的号召、听毛主席的话,参与在其中,幻想、汗水、泪水、留在了那个时代,在国家的记忆里,有我们的一份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国家发展中,我们也算一块基石。
1974年4月(74年1月,高中毕业,年仅17岁),我加入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股 历史 洪流,毕携在广阔天地锻炼了4年。
回想起我那知青岁月,就像山涧的泉水,把往事像泉石般冲洗得晶莹剔透,使我难以忘怀。
知青四年,时光漫长而单调:插秧、收割;种地,收获。
我每天从黎明的薄雾走进荒草萋萋的田埂,收工时,月牙,已悄悄地挂在了天际。
艰苦的劳作,单调的生活,前途的无望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并一直困惑着我。
这一切似乎没有边际,青春充满着迷茫,又显得那么的无助。
命运从来不同情弱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我每天抽出两个小时在煤油灯下学习,以填补自己知识的不足。
1977年恢复高考,我终于迎来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刻。
1968年一个庞大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席卷全中国一盘棋没人敢违抗是国家的需要服从唯一,计划运作安排从上至下包括当时的人民公社,都设有知青办,是专职负责知青事务的权力机构,负责人对知青而言权力至高无上。
我扦队的这大队在全公社是中等偏下的生产经济水平,低哇处田多地少,因此安排知青较多除了省城十几人还有下面小城镇七八人,就这公社而言是集聚知青最多的地方,因为知青人来不久我们就结成了同盟,虽然语音不同但有共同语言同呼吸共命运,知青就是一家人。
夲人第一年插队落户毫无危机感,因为是政策罩着还没断奶,吃住都在落的这户国家给矛补助,自己只出工跟着农民练身手出工,生产劳做是粮棉油集体工,以十分计工而每个劳动日工价约参角钱左右,不要小看对现代人就是天方夜潭讲故事玩,但那岁月毫无办法的人都是很在乎的。
第二年住进了国家的安置房芧草屋,还配有猪栏屋菜地生产生活与当地农民没有两样,起早摸黑田里地头就是工作的去处。尤以双抢近二十天的抢收抢插磨人,又是熬在痛疼难忍的烈日,早起摸黑不劳没得,因此拼着干为了生存收获。1971年我被抽去参加三线建设是空军地勤,大批的人农民工原定时间一年后就地转正进厂招工,一个绝好的脱农机会却被当年很奇葩的政治事件打乱取消,时间只有半年多,我们这批人含泪告别打道回府又回到原藉。
当我再回到昔日的茅草屋时,这大队的大部分知青都被招工,没有希望的也己离开投亲靠友另谋出路。人无绝人之路正当孤苦伶叮深感悲凄之时,这大队又来了三十多名省城的男女知青,安置在一个糊田队集体宿舍统一开餐,因为先两年的知青史本人也能吃苦,公社知青办安排我到此地当组长。我会拉二胡还有其它乐器乒乓球也打得好,懂生产也会玩和那帮年轻人都合的来,在这里整整又是二年,尔后被招生,先后六年又念念不舍含着泪告别,二个贴心人送行离开这伤心之地。
八年的农场生活,只有过来人能体会,粮食有时吃玉米又吃不饱,菜有时是籽麻抄牛肉,(老茄子)平时是玻璃汤(盐水汤),在山上工作要注意毒蛇,地蜂等,(我们另一单位一个重庆女知青因被地蜂而螫死)再加上由于我们地处边境地地而经常受蒋军残部干扰,(特别有次晚上我们几个知青在我屋门囗有说有讲突然离我们一百多米的小山森林里打冷枪,把几个女知青全跑到屋里。等我们连长带一部分有战斗经验的人(大多支越转业人员)去围挡,结果狗屁,早就溜了。(不过他们一般不伤知青及当地老百姓)。
我相信大多知青对往事只能回忆。把自己青春献给广阔天地,现在老了也无语了。
我是1953年4月出生人,1966年7月小学毕业,举世闻名的文化大革命就此开始,十年浩劫给中国每个老百姓带来灾难。
因家庭成份,1969年3月底随母下放农村,那一年我16岁,一起去的有三姐和小妹。
母亲年近50岁,在家主持家务,我们学干农活挣工分,一年下来还欠生产队钱,交钱才能换回口粮。我父亲有工资,生活上不成问题。
成年后转为知青,日晒手猛伏雨淋,坚持劳作,因个头小,一日值工分七分,干一些妇女活知唯儿。
在农村干了八年,在漫长的日子里,肯定有招工,参军,考学机会,都因家庭成份而被拉下,政审不过关。
幸好有知青大返城政策,我于1978年年底被招工,进了一家企,脱离苦海,过上幸福生活。
1979年9月,母亲和小妹也返城了,三姐1973年当了工农兵大学生早就走了,动荡不安的日子又平静下来了。
上山下乡八年,我的体会:荒费学业,浪费青春,得不偿失。
我于一九七九年初秋进入农业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进入冬季后随队参加林场的冬季采伐任务,主要的工作是打枝和砍枕木以及拣规格材。
一九八零年春天,我们小队被分配到离林场二十多里地的一个小山村参加农业生产,这个小山村是我们林场的青年点,当时这个青年点正面临解散,我们小队二十余人在那里干到秋收完,然后便撤回了。
现在的年轻人大概想象不出我们当时所面临的状况,这个小山村当时有十几户人家,都是从关内来的农民,而且还有我的山东老乡。
在我们小队去之前,这个青年点还是很红火的,有苗圃,有蔬菜大棚,还有很多耕地,还有一个商店,等我们去的时侯只剩下一个七五届的老大哥在那看管着那个小商店,其余的老知青们全撤了。
当时的小村子没有电,青年点有一台小发电机,我们忙碌一天后就用发电机发一会电,我们吃的基本都是自己种的庄稼和蔬菜,条件非常艰苦,老知青们撤走时青年点还有一头大肥猪,每当我们想宰掉吃肉时,这头猪就会事先逃了出去,几次下来后我们也就打消念头了,好在队员中有人会做大豆腐,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就用自己种的大豆做起了大豆腐。
留下看商店的那位老知青姓关,家中排行第二,我们都叫一声二哥,二哥人很好,但命运对其不公,他当年曾经考上大学,但最终却被林场领导家的孩子顶替了,在二哥守店的那一年的时间中,这个小商店成为我们的乐园,众所周知,当时物资非常短缺,店里进的是一块零二分的散装白酒,还有一些不知多少年的饼干,偶尔进几个红烧肉及午餐肉罐头基本被我们几个男队友承包了,每天收工回来喝酒吹牛几乎成了我们唯一的 娱乐 活动。
关于劳动的事没有必要多讲了,参加过青年点的人都很清楚,樵夫在此着重谈的是当时的伙食,毫不夸张的讲,当时的伙食真的是缺盐少油味道寡淡,但当时的条件就是这样,谁也没有办法,我们曾经为了吃一顿肉专门去抓过蛇,东北林区有一种名叫土球子的蝮蛇和一种叫松花的无毒蛇,这都是我们当时的美味,我也曾经和我的队长上山下过套子,幻想着抓只狍子或野猪改善一下生活,但因没有经验,最终以失败告终。
虽然我在青年点只生活了一年,但那段经历至今难以忘怀,所有的辛酸苦辣快乐与忧愁都成为了我人生道路上最珍贵的财富。
八零年秋返回林场后,我们被分散打入小集体,从事林场以及农业队的各项劳动,一直到八三年九月,我正式成为一名林业工人,这才告别了农业生产,时光荏苒,一晃四十年过去了,想到这里不由得感慨万千……
我下乡有四年,是第一批全部拉下乡插队的。当时还是一个稚嫩的孩子。四年的下乡插队,给我留下了一段忧伤的记忆,一段刻骨铬心的痛。切身体会到农村的贫困,各种不便,心中的无奈无处诉说。现在回忆那段,真的是生生的痛
我1968年10月上山下乡到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大河北插队。早晨跟着太阳起,伴着月亮归。吃的苦,挨的累,一年整收入26,6元。还好有了回家的路费钱。那是我没有缺勤的收入。在农村受益匪浅,锻炼了我。看清世界,也看清一部分人居心叵测。我1971年4月到小三线兵工厂。现在退休了。现在听到知青歌曲,当年知青情景还会在眼前,眼睛总是有泪水。蹉跎岁月一生的烙印。
我74年下乡知青,下乡插队2年。
③ 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年限是多少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1968年开始到1978年结束。共十年,虽然以前的1958和1963年,也有知识青年到农村或边疆去接受锻炼,但那时都叫支边青年或回乡青年,如豫剧《朝阳沟》里描写的银环和拴保一样。文革结束后,知青开始大批返城,但中央并没有正式发文件结束,只是悄悄地停止了下乡安排。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作用
知青下乡对于农村的教育普及合作医疗建立乡镇企业建立都起到决定作用。无数城市青年接触中国广大农村地区迷补了课本上所学知识塌散扩大知识伏烂面为今后发展提供了平台。缓解了城镇青年就业危业加强了工农联盟基础是消灭三大差别重要举措。净化了个人思想深知农民不易劳动缺衫漏艰苦为自身增加才干。
④ 知青上山下乡,他们在那边的劳动时间是多久,一天几点到几点一个月有没有休息
我记得姐姐70年下乡后个每天和当握扒灶地农民作息时间一样,农忙时天不亮就此宴下地干段扮话,天黑回去,正常是早7点一晚6点,中午有吃饭时间一二小时不固定,每月有1一2天休息也是各地政策不同,希望能帮到你。
⑤ 知青下乡一般多久
不一定。按照当时的政策,要扎根农村一辈子。但是大睁晌部分人都是通过各种关系,三四年或五六年就回城了。也有一小部分在农村一辈子。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坦伏加强互联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办理水平。
第九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让早携开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批评和建议。
⑥ 知青下乡是什么时候
60年代。(那个年代青年锻炼身心的一种方式,自愿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