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学诗经的好处
一、可以兴
诗的第一个好处就是兴起诗人的志向,诗人借着诗,可以把他的志向说出来;诗也可以兴起人民的志向,因为它反映民声,了解民心所在。周朝时采诗官会到民间去采民谣,采诗官的等级和素养都非常高,懂得如何看民风,如何采诗,他所采回来的诗,上交太师,让朝廷可以知道民情、调和阴阳,把风气带往淳厚;还有另一种兴,就是说在彼、可是意在此,比如借着蟋蟀讲人、借着蜜蜂讲人,这也是兴,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其实诗的作法除了兴还有赋跟比,“赋”就是直接陈述,“比”是类比,此处孔子虽然只说诗可以兴,也连带出“赋”和“比”。
二、可以观
诗的第二个好处是观民风,民风的厚薄,可以借着诗来观。民风厚就代表政治成功,民风薄代表政治失败,所以可以借此看政治得失。
三、可以群
把众人的志向和合一统叫做群,因为诗是讲大家的心声,所以能够让大家合群。像《雪庐诗文集》里面,老人每每借着事情来述说心志时,其实都是反映当时大众的心声。
四、可以怨
民怨记在诗里,国君从诗歌中就可以知道民怨之所在,用政治、教化去化解民怨。杜甫的《蜀相》,表面上是赞叹武侯,其实心中寄托的是,如果唐朝有诸葛亮这样的重臣,今天江山不会这样的凄惨,老百姓不会这样地流离失所,可见国家的大臣有多么地重要!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以诗抒怨,还能避免祸害,叫做“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所以,虽然“怨”,可是他是不会尖酸刻薄,只是点到为止,合乎礼制,但是又能够让人反省。诗人有怨,是因为王道不行,是天子不能以身作则,不用人才团队,不推广德教,以前季札到鲁国听了《小雅》,就知道周朝的王道已经开始在衰败了。
历史上齐威王原本只知享受,诸侯都来侵占他的土地,很多人劝他,他都听不下去。只有淳于髡善于比喻:“都城有一只大鸟,这一只鸟落于庭中,三年不飞。大王您知道这是哪一种鸟吗?”齐威王立刻知道淳于髡意在言外,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淳于髡一句话就让他振作起来,励精图强!这种智慧地劝谏法,就是孔子说的”可以怨”。
五、可以厚五伦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就是厚五伦。“迩”就是近的意思,近的地方可以事父,这就是孝道;远的地方可以事君,这叫做忠。懂得怎么尽孝、怎么尽忠,在家庭里面知道谋造家庭的和谐,在国家里面能够谋造国家的和谐,他是家庭的人才、是国家的干才。
诗是凭借着甚么样的内涵来敦厚五伦呢?
过去闵子骞在最紧急的状况下,一句:“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就把濒临破碎的家庭关系重新和合起来。《礼记.经解》里面说,诗教的效果是温柔敦厚,诗不直言所以温柔,很多人说话没有温柔的训练,所说出来的话就很容易伤人。为什么会温柔?因为敦厚,就是能替别人着想,所以就算对方有过错,说话都不会直接伤害对方。《常礼举要》处世篇说:“口为祸福之门,话要经一番考虑再说”。就是教导我们讲话要懂得委曲婉转。
温柔敦厚是用真情去感人,诗歌感动人的力量就在情,而政治里面要讲究和谐,所以对于办政治有很大的功效。中国人称办政治的领导为父母官,各级领导一直到天子都是父母官,在其管辖的范围内,就像一个家庭的家长那样领导百姓,都是替对方着想,都是讲究付出而不是要求回报。
六、可以增知识
“多识(zhì)于鸟兽草木之名”,“识”就是记得住。在《诗经》里面,提到“鸟”有三十九种,“兽”有六十七种,“草”有一百一十三种,“木”有七十五种,还有“鱼”二十种,“虫”二十九种。因为当时是农业社会,其实都生活在大自然的环境里,所以诗歌就借着大自然来说人事,来说政治的得失,来说民风的厚薄,来吐露牢骚,来讽刺上级,或者是来对政治歌功颂德,对仁君圣主缅怀,都是借着“鸟兽草木”的特性来说,这样的手法也广见于诗经以外的诗作。
⑵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这部作品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引言: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1部诗歌总集,总共有诗歌305篇。不少网友们在上学的阶段,都会学过诗经中的部分诗歌。作为中国的第1部诗歌总集诗经,那这部作品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具体的分析一下。
诗经也是人们用来教育后人的教育素材,因为诗经是周王朝以来,由盛到衰这些年间,中国社会风貌的一个形象反映。尤其是诗经中的精华,更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所以就更能真实地描绘社会的风貌,也更能反映人们的愿望和需求以及生活。而且其中的一些手法也是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对后世创作一些诗歌也产生比较深远的印象。
⑶ 诗经对于当代生活的意义
诗经是如意的五经之一,诗经。钟,体现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以思维想象方式,在世间当中处处都能体现出儒家的思想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所运基本的价值观思想,一,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态度,通过对世界的学习,退,促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更深,深刻的理解,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华民族的精神与灵魂。
⑷ 论述题:从《诗经》看古代人民生活。
自耕农为主 衣食足而知秉礼 统治阶级的支持率肯定比如今高 如今陷入濒危的野生动物在当时还都活的挺滋润
没完整的看过诗经```````````那段时间的东西只读过几遍春秋和东周列国志 只记得春秋和战国中前期砍架的时候各国还奉行着排着队冲 打散对方队伍就ok 能不伤人就不伤 能不杀就不杀 打到对方首都门口 只要对方诚恳的口头认错就ok 临走捎点鸟毛,猪皮,薯仔,瓜果梨桃啥的土特产,就算是战利品 比八国联军抢完烧完还讹诈几亿银子强多了
⑸ 从诗经中看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能从中找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如果从诗经的角度看,古代人们的生活似乎很浪漫,但是绝对是很简单,有点田园隐世的感觉。
说浪漫,比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整个一篇,描写男子对美女的追求如何的唯美而不猥琐,他的思念"求之不得,寤寐思之"都比较含蓄和绵绵情意。不像现在的社会“搭讪不成,回家意淫”
说简单,比如“硕鼠”篇(是诗经的吧,不太记得了),硕鼠硕鼠,勿食我黍。说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吃的是简单的粮食,家里也没有什么家具来放东西,更没有什么对付老鼠的工具和药物。
说田园,比如“蒹葭”,蒹葭xx(原文不记得了),在水一方,所描写的景色都是有山有水有石头,有大河,有美女,有树有草有花。反正景色还是很不错的。
我只是随便举例,原文也不记得了,自己对着原文体会下,应该有那么点意思的哦~~
⑹ 《诗经》是如何表现古代生活的,你喜欢诗经吗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详细的记录并还原了古代先民的生活日常,今天分享其中的10首诗词,一起来感受下古人的生活情调。
图
⑺ 看诗经有什么用
当你读到“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你读的是诗中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永无终竭的怀念之情,闪烁着一种追求爱的永恒的光辉。
当你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你读的是诗中主人公在戍边的征战生活中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对亲人的深切想念,对狄戎进犯的仇视与愤慨以及对长年累月无休止的战争的不满。
当你读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你读的是诗中主人公描绘了百姓不堪重负,强烈地控诉统治者的“硕鼠”行为;诗中的乐土虽属虚幻,但却无疑给苦难中的百姓带来了希望和力量,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和向往。
古今中外,有多少文人骚客借诗歌传达自己的生平遭遇和个人志向,时间会流逝,记忆会消退,但是诗歌会永存,它能对抗遗忘。
你今天看了一场雨,你觉得很美,可它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但是,当你用诗的形式,把它写下来后,这场雨就永远在你余生的书桌上下着。也正因为诗能对抗遗忘,人类的记忆中那些最美好的东西,也借着诗得以薪火相传,代代延续,且不断地在后世人的心里,发酵出新的灵感和启迪。
⑻ 《诗经》它反映了什么时期百姓的生活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的诗歌,共311篇。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大致内容包括: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⑼ 诗经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1.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红楼梦》)
2.“一切没有被说出来的,注定要消失。”(日本诗人小林一茶的俳句)纵观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会惊讶地发现,每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都值得被写成史诗、悲剧或抒情诗。可他们都消逝了,只留下淡淡的痕迹。可以说,即使是最有魄力、最热血、最果决的人,与仅仅是描述初升之月的几句精雕细琢的话相比,也只能勉强被称作影子罢了。 (米沃什《路边狗·语言的力量》)
然而作者对于写诗并非没有怀疑,他时而感到文字“是一条天鹅绒,当你掀开这层华丽的外表,就会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时而感到“诗是一种令人羞耻的东西,写诗就如同被扒光衣服在公众面前展示身体缺陷”。他说诗人不正常,不阳刚,因为有黑暗的纠结与恐惧,才有了创作的冲动,用作品来抵偿自己的软弱。这位见证了二十世纪的疯狂和荒谬的诗人,审视并刮擦着内心的污垢,如约伯一样,用诗歌在深渊呼喊。对诗人来说,写诗是荒谬的,但不写诗更其荒谬,在“目标”一节,诗人写道:
“当我写作时,光明的一面就展露出来,当我停下笔,黑暗的一面出现了。所以我必须写作,为的是防止自己堕落。”写诗成为一种无名的需要,为秩序,为节奏,为形式,借以对抗混乱与虚无。“一切没有被说出来的,注定要消失”,写诗作为见证,给记忆中的人们提供安身之所,虽然诗人深知“要留下一个人何其困难,因为我们的屋门敞开,门上没有钥匙,无形的客人随意出入。” (《路边狗·诗艺》)
——《路边狗》(切斯瓦夫·米沃什着 赵玮婷译)2016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
3.诗中真实才是真正真实。花之实物若不入诗不能成为真正真实。真实有二义:一为世俗之真实,一为诗之真实。且平常所谓真实多为由见而来,见亦由肉眼,所见非真正真实,是浮浅的见,如黑板上字,一擦即去。只有诗人所见是真正真实。如“月黑杀人地,风高放火天”。在诗法上、文学上是真的真实,转“无常”为“不灭”。
世上都是无常,都是灭,而诗是不灭,能与天地造化争一日之短长。万物皆有坏,而诗是不坏。俗曰“真花暂落,画树常春”。然画亦有坏,诗写出来不坏。太白已死,其诗亦非手写,集亦非唐本,而诗仍在,即是不灭,是常。纵无文字而其诗意仍在人心。
佛所谓“常”是不灭,人无思想等于不存在。(顾随《驼庵诗话》)
4.卡尔波普尔将世界分为三个不同但相互作用的世界。
首先是世界1是由物质客体、石头河星球、植物和动物、辐射线和其他形式的物理能量构成 的;
其次是世界2,有内心的或心理的世界,我们的痛苦与愉快的感觉,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决定、我们的知觉与我们的观察的世界。从人类的观点或从道德观点来看,世界2非常重要。
而世界3则是人类是心灵的产物,如科学猜想或理论依据数学建构;歌曲和交响乐;绘画与雕塑;地图,建筑物的设计图、发动机的设计图,或者汽车飞机的设计图,甚至计算机的程序,这些地图设计图及程序是以理论或猜想为基础,如同书籍一样,是世界3的客体的体现。
我们的心灵,既创造了这个世界,有被它创造。(卡尔·波普尔)
5.山谷云:“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诚哉是言!抑岂独清景而已,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
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故读其诗者,亦高举远慕,有遗世之意。而亦有得有不得,且得之者亦各有深浅焉。若夫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常人皆能感之,而惟诗人能写之。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先生之词,属于第二种为多。(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
6.写作不是再现而是追寻现实,并要求替代现实。
词即物,即人,即神,即词本身。这便是存在本身的原本状态。存在清脆的命名抛掷出存在物和宇宙图景,那儿没有命名,那儿便是一片浑沌黑暗。为我们点亮世界的母语是我们生存的源泉。但母语在给我们足够活下去的光亮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作为人的最危险本质——我们对我们自身的觉悟。(张枣《诗人与母语》)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鲁迅)
7.那时候如果夏天尚未经提炼,
让它凝成香露锁在玻璃瓶里,
美和美的流泽将一起被截断,
美,和美的记忆都无人再提起:
但提炼过的花,纵和冬天抗衡,
只失掉颜色,却永远吐着清芬。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之五)
8.安娜并没有象吉娣所渴望的那样穿紫色衣裳,却穿了一件黑丝绒的敞胸连衫裙,露出她那象老象牙雕成的丰满的肩膀和胸脯,以及圆圆的胳膊和短小的手。她整件衣裳都镶满威尼斯花边。她的头上,在她天然的乌黑头发中间插着一束小小的紫罗兰,而在钉有白色花边的黑腰带上也插着同样的花束。她的发式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地方。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老从后颈和鬓脚里露出来的一圈圈倔强的卷发,这使她更加妩媚动人。在她那仿佛象牙雕成的健美脖子上挂着一串珍珠。(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第1部第22章)
二、我思故我在/我说故我在
9.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生命的历程,一种内心的叙述——他的连续性,它的意义,正是我们的生命所在。也许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建构并经历一种“叙述”,这种叙述就是我们,就是我们的身份。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叙述,它不断地、无意识地被我们构建,通过我们的构建,在我们的心里构建——它通过我们的直觉来构建,通过我们的感情来构建,通过我们的思想来构建,通过我们的行为来构建;而且,最重要的是,它铜鼓我们的话语来构建,通过我们的口头叙述来构建。在生物学上,在生理学上,我们差异不大;而在历史上,作为叙述——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奥利弗·萨克斯《错将妻子当帽子》第130页)
10.文学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留意生活;我们在生活中付出实践;又反过来能更好地读懂文学中的细节;再反过来让我们能更好地去生活。如此往复。(詹姆斯·伍德《小说的机杼》)
11.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这不仅仅是由于生活的模仿本能,而且是因为以下这个事实:生活的自觉目标是寻求表达,而艺术给它提供了某些美妙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生活便可以展现自己的潜能。这是一种从未被提出过的理论,但是它很有成效,并在艺术史上投下了一束新光。由此可以推出的必然结论是,外在的自然也在模仿艺术。她能向我们展示的惟一印象就是那些我们已从诗歌 或绘画中得到的印象。这是自然的魅力之谜, 也解释了自然的弱点。(《谎言的衰朽》)
王尔德通过对比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左拉等现实主义色彩很重的作家们的作品,指出生活只是一种映像,艺术才是真实的,“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王尔德的这些观点并非耸人听闻,亦不是说艺术应该脱离生活,而是在艺术史上率先指出了创作技巧的重要性。
杰出的艺术家创造出新的典型,生活就试着去模仿它。
语言,它是思想的母亲,不是思想的孩子。
艺术在自身中而不是在自身之外发现了她自己的完美。
每一颗心灵就像是一支武器,被弹药般的欲望一直填塞到枪口。(奥斯卡·王尔德《谎言的衰落》)
12.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技巧的艺术》)
诗人里尔克在献给情人的《安魂曲》中也说过:
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
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
语言本身是有生命力的,但许多词句在夜以继日的操劳当中,渐渐磨去了光彩宝色,成了死珠子鱼眼睛。
三、不学诗,无以言
13.阅读就是了解别人的生活,反过来关照自己的生活。
14.当你能够感觉你愿意感觉的东西,能够说出你所感觉的东西的时候
亚里士多德曾说:“快乐主要来自灵魂的善。”
德谟克利特认为:“使人快乐的不是体力,也不是金钱,而是正义和多才。”
当你能够感觉你愿意感觉的东西,能够说出你所感觉到的东西的时候,这是非常幸福的时候。(塔西伦)
15.梅里美创造了卡门,让卡门进入了语言,让这个嘴里叼着玫瑰、手里摇着响板、腰带上插着短剑的吉卜赛女人,像经过格拉纳达和马拉加的岗哨一样轻易溜过了国界,登上了德国、俄国、中国的舞台,从此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自由”。她面对死亡的轻率,唤醒了我们每个人都潜藏着的嘲笑死神的念头,“像艺术中一切伟大人物,她既是我们的镜子,也是我们的梦想。”“在他们虚拟的存在中,我们察觉到自身的特征”——
没有这些人物,我们内在的过去将是装满无言死者的墓穴。从荷马和柏拉图魂牵梦绕的苏格拉底,一直到我们时代普鲁 斯特笔下的夏吕斯男爵和乔伊斯笔下的布卢姆,我们一直在从虚构中获取现实的路标。在不灭的幽灵与活着的人之间的对话, 给予了我们语词共鸣的力量。艺术家最高的成就是完成永恒生命的奇迹。只有在那时,他才会意识到苛刻的欲望为了超越短暂的人生而不得不忍受。尽管每个时期的艺术、诗歌或小说都会创造出无数的人物,但只有少数才迸射出优雅的火花,才能够跳过从短暂的实存到永恒的幽影之间的鸿 沟。卡门就是其中之一。(《梅里美》)
16.凛冽倦玄冬,负暄嗜飞阁。
羲和流德泽,颛顼愧倚薄。
毛发具自和,肌肤潜沃若。
太阳信深仁,衰气欻有托。
欹倾烦注眼,容易收病脚……
冷酷隆冬里,流落夔州的老杜正偎着西阁的墙根晒太阳。只觉得阳光带来的暖意周流全身,有如深仁厚泽,于是,身上毛发轻和多了,肌肤也润泽起来了,老衰之气一下子有了依托。但眼睛注视着阳光一久也会烦乱,就想起来走走,先是脚病走不稳,后来也就便捷了。你看,老杜以抽象之物的“德泽”“深仁”来比拟具象的太阳,真是意外的贴切!热分子的传递是“流”通的,引起的变化是“潜”在的,这感受又多么亲切、真切!(江弱水《为诗一辩》)
17.读书是一件耗神的事儿。记住抽象的符号对大脑来说,绝非易事。因此,大脑需要外部世界的信息来作为锚点辅助记忆。记忆大师常用的技巧之一,就是将抽象的词形象化,通过具体物质锚点帮助记忆。
阅读纸质书的过程中,指尖的触感、手指翻页的摆动幅度、手掌承受的重量,都起到了类似锚点的作用,帮助我们记忆。纸质书与阅读的记忆同在,其作用类似于某种气味突然勾起了一段回忆,一个玩具让你想起了小时候的快乐时光。
而阅读电子书,无论你是在读大部头的哲学书,还是在读轻松的言情小说或者刺激的恐怖小说,指尖的触感、手指翻页的摆动幅度、手掌承受的重量都是一样一样的。你拥有的完全是对文字的抽象记忆。
有科技专家把阅读电子书比喻成盲人穿过一条繁忙的街道。几乎没有现实世界的参照物,盲人只能凭借“心眼”来回忆路上哪里有障碍、哪里有台阶,其难度系数比视力正常的人穿越街道——即纸质书读者——要大得多。
⑽ 读《诗经》,感觉古人的感情,生活,比现在人更真实,情更真。我就理解这些,还有其他的含义吗
对于每一个读到先秦文字的读者来说,孔子和《诗经》是这一时代文学的重要符号。《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赋予了我国文化的源头的美誉。从某种意义上说,《诗经》甚至可以与西方人的《圣经》相媲美。而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与《诗经》已不是那个时代的文学符号问题,它们都已上升到了中国的文化层面,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乃是整个中国社会文明进程。
传统的东西是一种永恒的东西。传统是历史长期的积淀,是一个民族宝贵经验的结晶,是一笔十分丰厚的资源,是转型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创造的基础。所谓的文化传承,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继承。如果说《诗经》和《周易》代表了前一个时代,而战国勃起的诸子百家哲学与散文代表了后一个时代。孔子恰恰处在这两个时代的转折时期。孔子对于《诗经》“述而不作”的做法,进一步说明孔子晚年对《诗经》的整理只是删定。孔子一方面在不自觉地,部分地继承,运用先代的情感表达方式,吸取《诗经》各种美学价值,同时却也在愈来愈理性将《诗经》进行切割,分类,从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阐释《诗经》。孔子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对《诗经》,这部中国文化的源头进行了自觉与不自觉传播和继承。
同时,文学进程,从来都是和民族心理,民族思维,及社会历史的发展相联系的。文艺的发展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活力和创造力,它与当时的历史阶段相适应,是这一时期民族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感性显现。《诗经》是西周、春秋时处于孕育、形成中的中华民族的社会和精神风貌的结晶,是这一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意识等种种社会条件交汇的产物。孔子正是顺应了当时社会大流的价值取向,建立儒家学派的思想体系。
中华文化的生命特征,也就是文化生命,主要体现为“仁”。中华文化以仁为根本精神。仁,将宇宙人生融为一体。以孔子为代表儒家倡导仁和礼的统一思想,被李达五在了四个层面的深刻的阐明:
第一, 以“君君臣臣父子父子”,“天地君亲师”为核心的血缘伦理基础;
第二, 以持中、保守、内向、克制、忍让,即“温良恭俭让”为标准的心理基础;
第三, 以忠孝节义为宗旨,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友爱互助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四, 以“修身齐家治天下”为人生追求目标的个体人格。(1)
孔子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2)的说法,实际上是讲“仁”本身就是为了释“礼”。学礼,懂礼,行礼,护礼,就是儒家君子的责任与风度。儒家“仁”的本质就是维护等级之礼,法规之礼,人际之礼,为人之礼。这种在春秋战国的社会生活大变动的背景下的道德文化,实际上是以君王意识,家长意识为构建核心,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一元化标准。这样的道德文化取向正好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体现了先进的封建生产力的需求,从而能够很快地发展为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为后代封建君王所提倡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经》不仅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儒家的经典着作。
孔子说:“依于仁,游于艺”(3),只有依照仁的精神,才能创造诗歌的生命。以这个观点去看《诗经》,无论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的《生民》、《大明》,反映劳动生活的《七月》、《丰年》,描写爱情婚姻的《关雎》、《卫风·氓》,以战争徭役为题材的《采薇》、《王风·君子于役》,还是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的燕飨诗《小雅·鹿鸣》、《大雅·既醉》,揭示政治黑暗的怨刺诗《荡》、《正月》等,都是以善良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为根底,都是要“经夫妇,成孝敬,美人伦”,以达到孔子所倡导的艺术标准,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4)的政治标准。
如《硕鼠》里,对于那个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早已经忍无可忍了,但他也只能“逝将去汝,适彼乐土”的消极选择。君权的思想在统摄着他的思想,在无奈的压迫下,人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自身的出发,另寻一块修身养性的乐土,正应验了:诗可以怨而不可怒也。 《诗经》一些作品赞美贵族阶层的才德容仪,颂扬温文尔雅、谦恭有德的彬彬君子,抨击失德违礼之辈不如:“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5)这本身就在强调仁礼统一的道德修养标准,即体现了“诗可以观”的社会认识作用。再如《采薇》、《出车》、《六月》等,堪称中国边塞诗的源头,写战争,回避刀光剑影,恐怖血腥,其主要意义就是回避战争,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弃,对和平统一的渴望,正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大一统思想。如《秦风·无衣》里所描绘的战争前的情景,就要求大敌当前,所有的臣民都应该“修我戈矛,与子同仇”(6)。
如果说,《采薇》等通过兴、观而有“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微微怨悱的话,那么《秦风·无衣》则可以看成是教育群臣民,号召臣民同仇敌忾的“群”。孔子所谓的“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的论述,即无邪就是要合理。礼即理,就是在儒家道德规范,儒家思想文化原则下,诗歌观念取向和诗歌创作的原则,就是要体现仁的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
正因为孔子与《诗经》有这么一种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诗经》才具有了经典意义。但是这才只是开始。《诗经》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被作为官方的一种思想被提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在重视之后,就会把孔子所说的话,孔子所用的教材、各种文献经典化、神圣化。这个神圣化、经典化的过程就是上一讲张隆溪教授所说的“阐释”。《诗经》是当时的人所写的诗,和我们现代人所写的诗并没有不同,但是要经典化,就必须把《诗经》的作品从普通的文学作品提升到儒学经典的地位。这个过程就是把一般人写的诗变成经典的过程。在经典化过程中,人们对“诗”的阐释就附加了许多并不是作品本身具有的内容。也可以讲,在《诗经》经典化的过程中,讲了不少歪理。
所以要正确地看待孔子与《诗经》的关系,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将两者置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的大背景中去思考,才能最终得出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也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符号,是现代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依据。同时,它们的关系必将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新的价值内涵,就有待于我们今人去挖掘,从中吸取对我们现代化建设有意义的道德、思想方面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