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 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 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 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 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贰’ 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二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不断增强人大工作的实效。三要发挥人大工作的特点和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依法按程序办事,集体决定问题。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坚持以人为本,需要领导者改变领导理念,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为群众做实事!
‘叁’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怎样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
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这里讲的人和人民,是同一个意思。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原、本体,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本质、目的、动力和标志的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观念。具体内涵是:
人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本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在生产方式两个方面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核心因素都是人。从第一块打制石器的诞生,到制造航天飞船,都是人的素质提高的结果。人创造了工具,改变了劳动对象,反过来工具和劳动对象也改变了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体现是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的。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都是围绕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而提供充足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服务,换句话说,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那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又是什么呢?显然是人类永不满足的需求。生产力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征服自然、满足自身需求的主观努力的结果。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因而生产力的发展也是无止境的。
人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标志。判断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从动因到结果反映的都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所以检验社会生产方式是否获得了发展,是正发展还是负发展,关键是看人的素质是否提高、人际关系是否升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和谐。
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不是最终的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终极目标,才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准则和标准。因此,必须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肆’ 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坚持群众观点,其内涵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其价值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其工作态度,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 用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其工作原则和方法,就是“领导者的责任就在于通过有力的宣传、组织工作,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能不能把群众动员起来,使群众活跃起来、积极起来,并把群众科学地组织起来,投入到各项事业中去,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对领导素质的综合考验。 群众路线为我们党的事业、为国家的独立富强,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的中国革命实践证明,如果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用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那么,我们的任何工作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反之则会事倍功半。当前,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言更是如此。 首先,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群众路线则是达成这个目标之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因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去共同努力,否则,单凭小部分社会成员,是难以建成和谐社会的。 其次,和谐社会的价值内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幸福,而把人民群众动员起来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建设和谐社会的事业之中,这本身就是“人民幸福”的重要内容。或者说,如果人民群众的能动性被有效地调动起来、发挥出来、并创造出应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这整个过程中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他们的劳动成果固然是他们的幸福,但这个“创造过程”本身———能动本能的发挥和释放过程也是“人民幸福”的题中之义。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用群众路线的视角来考察现实,就会发现很多不“和谐”的地方,例如:一些科学已经证实的重要结论,无法迅速传递给大众,一些半真半假、三真七假甚至全然虚假的说法,却通过某种传播形式塞进了人们的大脑。既然某种传播形式能够灌输“私利”,那么,我们也应当有能力去让这种传播形式去灌输科学。可是,我们为什么没能这样做呢?根本原因也许在于:我们缺乏群众路线的理念,没有切实地、真正地花大力气去动员群众、发动群众,没有把那些有助于人民幸福的科学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内心深处。以保护环境为例,既然环境是人破坏的,那么,也只能依靠人去保护和修复。如果我们动用各种社会力量,通过广播、电视、立法等各种手段,完全可以使环保意识和观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比单纯地花费很多的金钱、构建专门的组织要有效得多!如城市垃圾,一种解决思路,是把重点放在垃圾的专业化处理上;另一种解决思路则是,在加强垃圾专业化处理的同时,彻底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让他们每个人从自我做起,少“制造”垃圾,按规定处理垃圾。则恐怕效果要好得多。如果我们在工作中能学哲学,用哲学,坚持把群众路线当作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那么,我们的执政思路、执政理念、社会运 作等很多方面,必然会有一个焕然一新的面貌,我们的工作就会好做得多;困扰我们的很多不和谐难题,即使不能迎刃而解,也必然会有大的突破。所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
‘伍’ 结合实际工作,谈一谈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摘要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主要最根本的是要科学理解、正确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陆’ 如何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直接解释是以人为“根本"。严格意义上说,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管理应该是什么样的?
“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具有下列几个特点:
(1)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是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
(2)以人为本的管理活动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展开。
(3)以人为本的管理致力于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提高企业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条件。企业的知识生产力指企业利用其知识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是适应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基本管理方式,是建立企业中人与其他要素良好关系的必要条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柒’ 什么是以人为本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1减少员工对于被解雇的惧怕
2谨慎的雇佣(先树立企业文化)
3建立自我管理机制
4依据表现给与报酬
5大量的培训
6建立集体观
7树立信任
希望能帮助你
‘捌’ 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1)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是以人为本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2) 要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权,是以人为本的尺度。以人为本必须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 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以人为本在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同时,也把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问题,提到了突出的地位。
(4) 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是以人为本的保证。坚持以人为本,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是人的发展的条件。
(5)依靠人民群众,使最大多数的人成为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者与享用者,是以人为本的目的。
‘玖’ 怎样坚持以人为本(很急)
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包括如下一些机制:
1、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管理者应能找准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将满足员工需要的措施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效的结合起来。
2、压力机制。包括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竞争经常使人面临挑战,使人有一种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和挑战,会使人产生一种拼搏向前的力量。目标责任制在于使人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责任,迫使人去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3、约束机制。包括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制度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伦理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制度指企业的法规使人的行为有所遵循,使人知道应当做什么,如何去做并怎样做对。是一种强制约束。伦理道德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
发展要义
“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拾’ 请结合自身实际,如何理解以人为本,怎样做到以人为本
人类社会,当然是人的因素第一.而所谓人类社会,其实也就是人这种动物在地球上的生活和生存方式的总和而已.其发展变化的方式和规律当然不可能离开人的必然性生理需要,不可能变得与人的需要无关.所以,有了这样生理结构的人,就必然要有这样的人类社会,也就必然要有这样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规律.所以,必须以人的需要,人的合理和谐生活,人的幸福平等自由等等,总之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社会制度形式等如所谓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形式等任何其他因素为中心考虑,安排,设计人类社会中的一切规章,制度,规划和发展等等问题,这就是"以人为本"!也是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所永远不可逾越的最根本规律.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以人为本"思想是我们党摒弃了旧哲学人本思想中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论缺陷,借鉴国际经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发展观而提出来的.
就我们国家而言党中央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这里讲的人和人民,是同一个意思.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也即民本.但在当代,作为一种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前面指出,人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人本是讲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而民本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
在我们国家,"以人为本",就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但它和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根本不同.因为从性质上说,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它来自人民群众,植根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同人民群众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完全不同于旧中国君同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我们讲民,是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自觉地做人民的公仆,坚决克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官本位"思想,反对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命令主义.对于我们党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我在从学校管理方面来谈一谈,校园中的"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其中的"人"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而这里的人应该指的是一个方面,一种利益,因此,这里的"以人为本"完整的叙述应为"以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本".那么,在具体的工作中,就应围绕这个"本"做文章.
(一)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这是学校在非理性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树立"以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要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以师为本"就是要让教师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教职工明确到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重视人文精神教育,创建"以人为本"的学校育人环境
宽松的学校教育环境可使人的兴趣,性格,能力等各个因素得到较好的发展,创新性,独立性,学习性等高层次的素质也会得以加强.在学校教育管理中渗透民主平等,集体合作,团队精神,规则意识等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准则,有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教育关系的发展.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设计,使学校的每一处地方都发挥育人功能,使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
(三)更新观念,创建全新的用人机制
传统的用人机制,往往以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对老师和学生以"管"的方式来管理.这往往形成了僵化的思维模式,僵化的教师关系以及僵化的师生关系,难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育人作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创建全新的用人机制,建立包括校长竞聘制,全员聘任制,教师待岗制在内的一整套人事制度,通过层层聘任,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等措施,形成竞争上岗,优化组合,职责清楚,各负其责的用人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用人原则上,不论亲属资历,唯德才而用.这样就增强了全体教师的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激发了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施.
(四)建立规范化,民主化的管理制度
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原理,建立全面性,规范性,操作性强的学校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设上,加强"情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通过定期的情感沟通,政治学习,思想交流,广泛联系群众,缩短领导和群众的心理距离,密切干群关系.在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上,实行操作性强的,人性化的"严"制度,"软"管理,严宽结合,情理相济,注重工作效果,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从而形成一种融洽,和谐,愉悦,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和育人坏境,以形成教职员工讲奉献,比成绩,争先进的良好风气.
(五)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因斯坦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学校要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一个良好的氛围,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和学生平等地交往,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动态,在教育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兴趣,同时要创设民主,平等,参与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引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对学生要坦诚相待,热情关怀,形成师生共同成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这是充分发挥学校非理性管理作用的必要条件.在现代管理中,关心,爱护员工是最起码的要求,但仅有关心爱护还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管理中越来越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士为知己者死"这充分强调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要努力营造一个尊重的环境这样一来,学校中的教师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从上而下的成员都做到自己管好自己,实现学校的自动化管理.
创建多元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是单向度的或双向度的,而多元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是以学校,家庭,社会,课堂及其他隐性或显性教育教学坏境的多元互动为基础的.它是在经历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特别是当前正在全国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借鉴当前西方知识经济背景下教育重构,学校重构的思想创建起来的.它以学生为主体,使其懂得自我发展,学会学习,创造,自我评价;它以情感为纽带,建立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和谐团结,协调合作的人际关系;它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具有各种差异的个体得到整体提高;它强调"以学生为本"的学校建设,课堂建设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设,把学生的发展权真正还给学生.
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要达到"没有管理的管理",这既体现了新世纪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互动教育的需要,又是新世纪教育管理的主要思想之一.管理模式由治到不治,由管到不管是需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提高自觉性,积极性,互动性,达到默契,最终促进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