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关孤岛生活
西沙群岛对于内陆的读者来说,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由于登岛困难,媒体少有报道。在人们的想象中,西沙可能是碧海蓝天、鸟儿齐鸣、鱼儿嬉戏的“世外桃源”,但实际上,“烈日当头照,台风常袭扰,四季缺青菜,日报成月报”,才是西沙的真实写照。 日前工人日报记者随同海南省总工会慰问团,在西沙群岛最大的岛屿——永兴岛上进行了几天的采访。面积仅有2.1平方公里的永兴岛,是我国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也是南海诸岛的交通枢纽和西、南、中沙群岛的行政、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中共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工作委员会、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的驻地。
青菜:
西沙最稀罕的东西
早7时,记者一行乘坐的“琼沙三号”供给船到达西沙群岛的永兴岛。
由于受台风的影响,“琼沙三号”到达的时间,已经延误了40天之久,此时岛上的官兵们濒于“粮尽水绝”,尤其是蔬菜,早在一个月前,官兵们就再没见到鲜菜的影子了。
这是供给船运来淡水、食物、蔬菜和各种生活用品的第一天,也是全岛官兵们心情最高兴、饭菜最丰盛的一天。
驻岛某部队长段银火,在西沙最好的餐厅——西沙酒店请我们吃饭。
排骨、牛肉、鱼、丸子等逐渐上桌之后,一盘绿油油、脆嫩嫩的油麦菜和一盘空心菜“登场”了。
这时,一向豪迈的官兵们突然变得绅士起来:“你先吃吧,你嘴角的溃疡越来越严重了,你应该多吃点。”“不,还是你先吃吧,你的牙龈出血也很厉害”,“呵,那我们一块吃吧……”
官兵们有些颤抖地举起筷子,像夹起一件易碎品般把油麦菜轻轻地夹起来,放在鼻子下深深地嗅几下,才微笑着满足地把油麦菜放进嘴里细细地嚼动起来。
“每当台风肆虐,我们这儿的蔬菜供应就会‘亮红灯’。”驻岛某部队政治部主任周永生无奈地说。
每到这时,驻岛官兵们的日子就更苦了,一两个月吃不到新鲜蔬菜,只能吃罐头、咸菜和维生素药片。
许多官兵由于常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导致牙龈大量出血,口腔溃疡,裆部溃烂,脸色发黄……
芹菜、生菜、空心菜、油麦菜……这些是老百姓最常见的蔬菜,而在西沙,官兵们每天要能吃上一口新鲜的蔬菜,就是他们最奢侈的饮食了。
周永生说,岛上官兵们不论谁离岛探亲或执行任务,都会你一包我一包带回一个特殊的礼品——泥土,放在营区旁边,久而久之就堆成了一块菜地,这个菜地是全国20多个省市的泥土“杂交”而成的。
有个叫詹建林的士兵,在这块菜地里种了几棵翠绿的西兰花菜,士兵们每天都像照顾孩子般地,悉心管养着这几棵西兰花菜。
“不过现在好多了。”周永生告诉我们,今年2月,科技部先期投入4000万元,在永兴岛建立起了2000平方米的“国家科技部海岛蔬菜生产技术示范基地”。
台风:
岛民的“最怕”
永兴岛地处热带,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炎热湿润。据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为25.6摄氏度,年降雨量为1481.3毫米,常风向为东北向;强风向为西南向。每年9月到次年2月为东北季风期,风力最大为6至7级,3至4月为东北和西南风转换期,5至9月为台风多发季节。
台风是驻守在西沙群岛上的军民们最害怕的东西。只要有台风,供给船就上不了岛,岛上军民缺水、缺菜的问题就会出现。
陪同采访的西南中沙工委工会副主席梁少群说:“你们来得不是时候。往常椰树上结满了椰子,但现在树上都是光秃秃的,根本没有椰子。这要怪罪岛上变化无常的台风。一般来说,刮台风的季节是6月到9月,可谁料到,去年12月竟然刮了一个强大的台风,导致椰树受到严重影响,到现在都没能结出果实。”
他给记者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抗风救灾场面:台风“尤特”在岛民们沉睡时,悄然袭击赵述岛。顷刻间,98名渔民搭建的50间简易房屋被台风吞噬,储备的大米及食品全部被海水浸泡。此时,岛上渔民既无遮风挡雨的栖身之所,粮食、淡水等生活必需品也纷纷告急,多数渔民已连续40多个小时滴水未进。
“岛上的军民就像椰子树那样,本来岛上是没有的,但有了之后却能够顽强地固守在那里,不论台风有多大,条件有多恶劣!”梁少群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记者说。
淡水:
驻岛官兵的渴望
“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痛痛快快地洗个澡。”经过一天的紧张采访,岛上高温、高湿、高盐的天气让记者一行感觉身上黏乎乎的。
“你们这样算什么,岛上官兵经过一天的训练,就像山楂下过糖锅变成了糖葫芦——浑身不自在。”驻岛某部队长段银火用这个比喻很形象地描述了每天官兵们艰苦的生活状况。
“天哪!这水怎么是这个味道,洗了等于没洗,全身还是黏乎乎的……”实习生小吴大声喊道。
原来我们用的洗澡水,是私底下被岛上的官兵们称作“阴阳水”的井水。
西沙群岛远离海南岛180多海里,交通十分不便,吃水、吃菜和交通,曾是困扰驻岛官兵生活的三大难题。岛上官兵的生活用水长期靠大陆船运,有时受寒潮、台风的影响,驻岛官兵经常面临着缺水、断水的严峻考验。
中南西沙群岛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永兴岛,地势平坦,平均高约5米,四周也被沙堤所包围,中间较低,是个洼地。
为此,永兴岛上掘井取水方便,水量充足。但是由于岛上鸟粪的污染,海水的渗透,使凿出来的井水介于海水与淡水之间,甜不甜,咸不咸,伴随着一股浓烈的腥土味,“阴阳水”之名就是由此而来的。用这种井水洗澡后,不少人会出现皮肤瘙痒的现象。
水——健康的淡水,依然是永兴岛上官兵们最迫切的渴望之一。由于长期饮用“阴阳水”,官兵中的很多人都患有肾结石、胃结石、肠结石等肠胃疾病。
“而且即使是从海南运送的淡水,也会由于存放时间过长,加上雨水被空气与地面的杂质、细菌侵染,不少人饮用后感觉不适,甚至导致腹泻。”说到这,他的语气变得越来越凝重。
现在,岛上有些官兵们每天早上起床时,都会常常感到肚子微微的闷疼,一天跑四五次厕所早已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
其实每一位驻岛官兵心里都清楚——这和长期饮用“阴阳水”是有一定关系的。
虽然如此,官兵们仍然无怨无悔地坚守着这片岛屿。
西沙,美丽而神秘,又34个岛屿、浅滩和礁环组成,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来为我国军事的要塞阵地。西沙群岛的东岛和中建岛等岛屿,驻有海军守备部队。
因为远离大陆,岛上缺少淡水没有蔬菜,年轻的天涯哨兵们在称之为“海的尽头·天的边际”的南中国海上,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在一座座孤悬的小岛上守岛建岛,以岛为家,乐守天涯。他们的生活,有艰辛与苦涩,椰油幸福与欢乐。
最盼望家书
“封岛两三月,家书抵万金”。西沙群岛地处南海前哨,交通极为不便,补给的船只也因气象原因而不定期。有时是一两个月来一次,遇上台风频繁时,三个月不来船也是常事。西沙诸岛点缀在浩瀚的南海碧波之上,几乎与外界“隔绝”,官兵们生活中最盼望的几从远方来的信。
家书,是官兵们联结亲朋好友的感情纽带,也是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官兵们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
特定的环境可以造就特殊的性格,在西沙的小岛上,守岛官兵们似乎没有什么个人的隐私可言。无论谁来信,不管是家信还是情书,他们都会公开内容,大家分享着战友的欢乐,同时也分担着战友的痛苦。
一次台风过后,有位中建岛的老兵同时收到三封电报,这三封电报是老家相隔一个半月时间发来的。
第一封:母亲病重。
第二封:母亲病危。
第三封:母亲病故。
读了第一封,大家的脸拉得老长;读了第二封,大家一句话也没说;读了第三封,大家都低头哭了......
由于交通方面的原因,西沙小岛收发信件很不方便。有一年春节前,有一艘船去中建岛为官兵们送年货,新鲜的大米、面粉、肉食、水果、鞭炮……应有尽有。当卸完船时,岛上的官兵问船长:“这次的信和报纸呢?”这一问,把船长给问懵了。原来,起航前,船上的官兵为装岛上的年货,个个忙得团团转,结果,忘了到邮局去把他们的信件取来带上。听了船长这么一说,岛上的官兵刚才卸船的那股兴奋劲全没了,脸上也马上由晴转阴。这天中午,谁都没有好好地吃上一口饭。是啊,怎能不让人心焦呢?年前就只来这么一次船了,家里的来信要等到明年什么时候才能收到啊?!
新年初,第一次去补给船,带来了官兵们家里自去年10月以后寄来的全部信件,他们个个欣喜若狂。一位入伍6年的老兵,一下子收到了18封家信。然而,他却没有一下子把信读完,而是一天看一封。他说:“岛上的官兵都这么读信,这叫做精神上的‘连续会餐’,如果一天就把全部信都读完了,又要干等好几个月才能收到那么多信,那多没意思啊!”
最伤心失恋
西沙官兵的生活条件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恋爱,婚姻也同时受着无情的时空制约,有许多刚刚发芽的爱的幼苗,都过早的夭折在茫茫的大海之中。中建岛守备队原尹副队长,是一个直言快语很有些开拓思想的小伙子。伯父是一县之长,父亲、哥哥也都在县有关部门的领导岗位上。大学毕业后,他不顾亲朋好友的反对,执意要求分到了条件艰苦的海岛部队,为此与女朋友分了手。不久,尹副队长回乡探亲,又和一个中学时的女同学谈上了朋友。假期间,俩人一起爬山、看电影、谈理想、谈人生,十分投机。不久,他便愉快地回到部队,思想包袱放下来了,一心扑在工作上,晚上也时常捧着“湘妹子”的照片进入梦乡。
等了很久,补给船终于来了,一群鸿雁也随船飞来。尹副队长一眼就看到了她的来信,姑娘娟秀的自己密密匝匝的写了4张纸,再一看落款,是两个多月前写来的。他很着急,回信又是解释又是表白,可是,从此再也没有收到姑娘的回信。
尹副队长挺理解姑娘,“它从发信到收信需要3个多月的时间,现在的人有谁忍受得了这份寂寞?”
守岛官兵的恋爱成功率是很底的。至今仍有很多大龄军官、士官仍然没有找到对象,有的已被吹过四五次“灯”了,有的勉强“凑合”了一对,结果,却又给今后的家庭生活增添了新的烦恼。每当收到吹灯信,他们虔诚地捧着信的手就会颤抖着将信抓紧,眼里涌出痛苦的泪水。这些似乎单吃草也能活着的汉子,寂寞不能使他们屈服,风浪不能使他们低头,可是,这一页薄薄的信笺,却能击伤他们本是有情的心灵。
在西沙的小岛上,无论谁失恋了,他们顶多只对战友轻描淡写地说一声“散伙了!”他们怕自己的坏情绪感染战友们。这三个字掩盖了何等的压抑啊!失恋的面前,官兵们不会自卑,他们有一句名言:不爱西沙的人,不值得我爱!
最爱唱军歌
“当兵苦,当兵乐,当兵的日子唱着过”,唱歌作为部队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历来就是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西沙,唱歌除了提高战斗力之外,也是提高官兵们审美和艺术修养的重要举措。
2004年3月,“海韵”合唱团在西沙正式成立。对于一群尚不知和声为何物的官兵,曾经就读于华中师范学院合唱指挥系的宣传科姚干事勇挑重担,担任合唱队队长。一个月之后,当第一首三声部的合唱曲《大海啊,故乡》排练成功时,许多队员感慨,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没想到几种不一样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居然这样美妙和谐。
当年7月1日,“海韵”合唱团《在灿烂阳光下》“七一”演唱会在西沙海军礼堂拉开帷幕,40多名合唱队员第一次走上舞台接受全体官兵的检阅。当音乐响起,战士们个个激情四溢,声情并茂,12首歌曲在合唱队员的精彩演绎下,让观众们如醉如痴。阵阵掌声中,许多官兵恍然大悟,原来军歌不仅仅只能吼着唱。
其实,合唱队作用远不止于此,一个个合唱队员就像一颗颗撒向水警区各单位的种子,使各连队的演唱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也因此涌现了不少独具特色的海岛明星和演唱组。从此,每一次歌咏比赛也从原来的比人多,比声音大转变微微比音色,比音准,比艺术处理。
西沙的生活也就像一首歌或激昂或舒缓的乐章。在歌声的推动下,官兵们开始尝试自己作词、作曲,唱自己的歌,唱具有西沙特色的歌。于是,《天涯哨兵之歌》、《难忘西沙》、《西沙女兵》等一大批反映西沙战斗和生活的歌曲在西沙唱响了。
最喜欢上网
“孤岛残阳,与世隔绝。”这是大多数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对地处浩渺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理解。如今,西沙信息闭塞的老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
西沙某部坦克连四级士官陈天红,自当兵以来便一直守卫在西沙岛上,人虽然长得帅气,却一直是个恋爱的失败者。7月初,这位有着十多次恋爱失败经历的“吹灯王”终于当上了新郎,与一位小学教师携手踏上鲜艳的红地毯。沉浸在婚姻幸福甜蜜之中的陈天红说:“让我们备感兴奋和高兴的事是随着西沙海底光缆的开通,驻岛官兵成为全军政工网最南端的终端用户,从此孤悬海外的西沙群岛,也将同内地城市一样,走进了网络世界,迈上了信息告诉公路。”
西沙群岛远离大陆,信息闭塞。多年来,官兵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只能通过卫星电视节目以及每月才能收到几次的报纸、杂志。信息的匮乏,对外面世界的不了解,成为官兵们与外界沟通的最大障碍,像陈天红一样的大龄青年未婚者及恋爱频繁“吹灯”者也逐年增多。
为加快西沙部队信息化建设步伐,在海军总部、首长和机关的直接关怀下,驻岛部队使“全军政治工作网”成功登陆西沙群岛。打开电脑,启动浏览器,键入网址。“中国军网”的页面立即呈现在眼前:今日要闻、中国军事等14个新闻频道,内容新鲜、资讯丰富;军事沙龙、军事网友、军事图片、军旅文化等20多个专栏琳琅满目。官兵们可上网浏览各类信息;也可慢慢品读“散文”、“小说”及文学作品;还可以打开“多媒体”听军旅歌曲、观看影视作品和戏曲小品。如今,网络把西沙官兵与现代社会和全军的战友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实现了与大城市间零距离接触,彻底改变了海岛信息闭塞、滞后的历史,给守岛官兵的精神生活带来了福音。
在网络能通到海岛的基础上,守岛部队还投入大量资金,为各岛和基层连队建起电子网络室,使官兵们每天都可以上网浏览、学习、交流和娱乐,遨游在网络之中,官兵们好象整个身心已经从小小的海岛释放出去,再没有了小岛的孤寂,再没有了“世外桃源”的闭塞,有的只是与时代一同前进的步伐和坚定的信心!
陈天红说:“如果网络早几年连到西沙,我“吹灯王”的儿子都可以打酱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