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鼠属于什么科动物
老鼠属于鼠科类哺乳动物。鼠通常在夜间活动,白天休息。老鼠有青黑色和白色两种。有四齿而没有其他牙,长须露眼。前脚有四爪。身上有毛,尾巴和身子一样长。
老鼠多栖息在厨房、杂物堆、牲畜圈、饲养房、仓库、下水道、电线电缆沟;野栖鼠大多栖息在农田及丛林之处。老鼠广布于全世界,适应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有地栖的、树栖的、半水栖和地下生活的。
老鼠的生活习性。
老鼠是昼伏夜出的动物,主要是避开人类的干扰,老鼠多在夜间活动,活动时靠墙根或固定物边行走,形成鼠路。褐家鼠多在100~150米范围内活动;老鼠活动范围较小,多在栖息地30-50米内觅食、活动。
❷ 鼠的种类分别有哪些
鼠,哺乳动物,大约有500余种,已存在上亿年历史。分布在世界各地,有田鼠、冠鼠、仓鼠、竹鼠等。
常见鼠种介绍:
1、仓鼠科(Circetidae)是哺乳动物的最大一科,现存种类超过600种,化石种类也不少,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亚科和族,而这些亚科和族的划分争议比较大。
仓鼠科以新大陆种类最多,其中南美洲所有的鼠型亚目成员均数此类,其次是欧亚大陆北部,是欧亚大陆北部的主要鼠类,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也有分布,并且是马达加斯加仅有的啮齿类,而在鼠科的分布中心亚洲东南部和大洋洲却没有分布。
2、西方鼠亚科(黄昏鼠亚科)(Hesperomyinae)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少数分布于北美洲,是南美洲仅有的鼠型亚目成员,由于缺少其它啮齿类的竞争,发展成了种类繁多,生活习性非常多样的一个类群,约有350种,超过了仓鼠科的半数。
西方鼠亚科的多数成员外形和习性类似旧大陆的鼠科的典型成员,占据着鼠科在就大陆的位置,但是也包括食昆虫和小型动物的成员,食鱼和食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半水栖成员,穴居的成员和树栖的成员,占据着各种不同的生存环境。
3、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是适应地下生活的啮齿类,尾短,眼睛很小,视力差,外耳退化,仅是小的皮褶。
鼢鼠主要分布于中国,也见于蒙古和西伯利亚,栖息于森林边远、草原和农田,白天居住在地洞中,晚上偶尔会到地面活动,以植物的根、茎、种子为食,在洞穴中储存大量食物。鼢鼠挖洞速度极快,洞穴系统复杂,分支多,平时地面没有明显出口,但附近有不规则的土堆。
4、马岛鼠亚科(Nesomyinae)因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而得名,是岛上仅有的啮齿类,共有十多种。马岛鼠种类虽然不多,但是非常多样,有树栖也有陆栖,还有跳跃行走的成员,其食性也从植物到昆虫均有。
5、冠鼠亚科(Lophiomyinae)仅包括分布于非洲东北部的冠鼠(Lophiomys imhausi)。冠鼠身上的毛较长,有时会竖起形成冠状,冠鼠尾部的毛也较长,看起来尾巴比别的仓鼠类更粗。
冠鼠体型粗壮,颇似豚鼠,体重可达2.5公斤,是鼠型亚目中体型最大的成员。冠鼠白天躲在洞穴中,晚上爬到树上觅食,虽然身体看似笨重,爬树技术却很高超。
6、田鼠亚科(Microtiniae)又称亚科,是仓鼠科的第二大亚科。田鼠亚科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最北可进入北极圈,最南到达东南亚和南亚的北部和危地马拉。田鼠亚科是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北部最主要的啮齿目,并在那一地区的食物链中其到重要的作用。
田鼠亚科中的不少成员为群居性,其中有些种类的旅鼠在数量过多时还有成群迁徙的习惯。旅鼠数量的多少对北极地区的肉食性动物有很大影响。
7、沙鼠科(Gerbillidae)因主要分布于荒漠地带而得名。沙鼠主要分布于非洲,在亚洲内陆地区和欧洲也能见到,其中有几种见于中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
沙鼠非常适应干旱地区的生活,一生中几乎不用喝水,有锋利的爪,可挖掘复杂的洞穴,并在洞穴中储藏大量食物。沙鼠中有些种类后肢比较长,将身体远离滚烫的沙地,适合跳跃行走,尾较长,用于平衡。沙鼠是沙漠肉食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❸ 野生仓鼠生活在哪里
野生扒稿仓鼠主要生活在中国北部、韩国、小亚细亚等地区,在我国长江以北的各个省份分布广泛。仓鼠喜欢在沙漠中挖出洞穴,内部的昼夜温差较大,并且能保证自身的安全。仓鼠是一种独居性动物,有着昼伏夜出的习性,在白天睡觉,晚上活动。
仓鼠是一种独居性动物,有着极强的领地意识,在野外通常会独来独往。公仓鼠进入发情期后,等仓鼠怀孕后也会主动离开,否则会被母仓鼠进行攻击。此外,仓鼠还有着昼伏夜出的习性,在白天会在睡觉,晚上才会出门活动觅食,主要就是杂草、种子猛液、昆虫为食。
❹ 老鼠喜欢什么生活环境
老鼠极易适应人类的生活环境,因此成为主要有害动物。老鼠常出没于下水道、厕所、厨房、杂物堆、垃圾堆放处等处,在带菌场所与干净场所来回行动,经由鼠脚、体毛及胃携带物来传播病原菌。
世界约有1700多种鼠类…在我国,有鼠类约170多种,我国南方主要鼠种有33种,老鼠有家栖和野栖两类。广东地区常见的家栖鼠主要有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三种;野鼠主要是黄毛鼠,又称罗赛鼠、田鼠。
1、大家鼠(褐家鼠):毛色灰,喜欢在墙根、墙角打洞,一般体重300g左右,大的有900g重。
2、小家鼠(小耗子):毛色灰,个体较小,除墙根做窝外,经常与人作伴,重大约20~30g。
3、还有屋顶鼠、大仓鼠、黄毛鼠等。
4、黄胸鼠:体形比褐家鼠小,—般体重100~250g,尾长耳大,尾长超过体长。
此外,还有—种食虫小兽,叫臭鼩鼱,俗称臭鼠。它不属鼠类,对人类危害很少,需与鼠类区别。还有一种叫地鼠。
❺ 老鼠的生活习性有那些
鼠类的一般生活习性包括以下几方面。
栖息环境——按鼠类种群选择习性可分为最适栖息地、可居栖息地、不适栖息地。
活动规律——指鼠出洞后的活动,如觅食、占域、交配等。
洞穴——鼠类洞穴比较复杂,包括洞口、洞道、窝巢、仓库、粪洞、盲道、暗窗及洞外的土丘和跑道。
越冬——冬季对我国大部分地区鼠类的生活习性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黄河流域以北。农田害鼠越冬的方式主要有冬眠、贮粮、迁移以及改变食性。
食性与食量——大多数鼠类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其可食的种类一般可达几十种。家鼠类基本是杂食性,只要能吃的东西都吃。鼠类的食量很大,一般鼠类的日食量大约相当于其体重的10%~20%,田鼠的日食量可达体重的1~3倍。
迁移——有季节性迁移和扩散迁移两种。一般情况下多数老鼠没有迁移现象。但是由于食料、气候和农事操作等影响促使一些老鼠迁移。如小家鼠在秋冬季气温下降时,作物收获后由农田大量迁移到农舍,而当春夏时节,农田有大量的食料时又从农舍迁移到农田。
繁殖——春季是鼠类开始大量繁殖的季节,鼠类的繁殖力是由种群的年产仔窝数、每窝产仔数、开始参加繁殖的年龄、雌雄比例等因素决定的。
生长发育——鼠类完整的个体发育需要经过胚胎期、幼鼠期、亚成体期、成体期和老体期。
社群行为——是在物种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复杂的群体行为,个体间通过这些行为调节着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并最终达到有利于种群存活和延续的目的。
活动习性——根据不同的鼠种可以把老鼠分成3种类型,即白天活动型如黄鼠、长爪沙鼠、东方田鼠、布氏田鼠等;夜间活动型如黑线姬鼠、大仓鼠、黑线仓鼠、子午沙鼠等;以及昼夜活动型如褐家鼠、小家鼠、鼢鼠、巢鼠等。
行走习性——各种老鼠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性即行走多循一定的路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行走路线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如褐家鼠在农舍沿墙根、墙角、下水道等夹道行走,鼠多次行走后常形成明显的跑道。褐家鼠在农田活动时则沿田埂内侧或沟渠底部行走,形成跑道。
活动范围——老鼠的活动范围因不同的鼠种而不同,家栖鼠一般在农舍区内活动,但也可在野外食料丰富的季节进入附近的农田活动,活动范围一般在30~60米,野栖鼠种一般在农田、草地、荒坡活动,有时如季节变换也可进入农舍活动。
❻ 晚上出来的动物有哪些 晚上出来的动物介绍
1、犰狳白天生活在洞里,晚上出来找食物,它们吃白蚁、蚂蚁、蛇、腐肉和植物。
犰狳又称“铠鼠”。犰狳是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热带森林、草原、半荒漠及温暖的平地和森林的一种濒危物种,犰狳科共有9属21种(有1属1种已灭绝),包括裸尾犰敬枣罩狳属、圆头倭犰狳属、披毛犰狳属、倭犰狳属、犰狳属、六带犰狳属、大犰狳属、三带犰狳属、小犰狳属。
犰狳是除人类以外唯亮闹一携有麻风杆菌的动物。
2、鼠通常在夜间活动,白天休息。家栖鼠多栖息在厨房、杂物堆、牲畜圈、饲养房、仓库、下水道、电线电缆沟;野栖鼠大多栖息在农田及丛林之处。
鼠,哺乳动物,大约有500余种,已存在上亿年历史。分布在世界各地,有田鼠、冠鼠、仓鼠、竹鼠等。家鼠与人类关系密切,属于有害动物,经常遭受人类打击。故鼠字头顶者一个“臼”,意为“屡遭打击,总是击而不破,打而不尽”。
3、无翼鸟喜群居,白天隐藏于土穴中,夜间出来活动,常用长嘴挖土觅食。主要为植食,但也吃蚯蚓等蠕虫和昆虫。繁殖期,每窝产卵1—2枚,卵白色,约8×13米,重约500克,为成鸟体重的1/4左右,从体重与卵重的比例看,是最大的鸟卵。无翼鸟现在只生活在新西兰的两个岛屿上,是珍稀鸟类。
无翼鸟也叫鹬鸵(yu tuo),几维鸟。翅膀和尾巴都已退化,嘴长,身长,全身有灰色细长的绒毛,腿短而粗,跑的很快。 昼伏夜出,吃泥土中的昆虫。
无翼鸟是新西兰的特产,它进化成这个样子,与新西兰这片土地的历史有关系。在千万年前,新西兰岩档因被海洋隔离着而远离亚洲及其他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