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把生活过成了诗是种什么样的状态
最近经常听说把生活过成了诗这句话,大概是描述了某种很美好的生活情态,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还表达了羡慕之情。由此不禁会想把生活过成了诗是种什么样的状态?然而细思极恐,如果生活真的过成了诗⋯⋯
如果是《诗经》这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从文字来看很美,叠字的运用读起来还增添了音韵美,然而这首诗还没完,下一句紧接着就是"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读了这下一句就知道这诗好像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美,它是写了一件悲伤的事情。
从《诗经》这开始,孔子他老人家就说了诗的作用在于“兴观群怨”,所以他鼓励他的学生去学诗。诗初始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社会功能性,诗歌最开始就是拿来干这些的,是不是好像诗从最初诞生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
但是诗歌艺术是不断发展的,到了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离骚》中就写出"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的生活堪称装B指南!但是探究这句诗的深意就知道屈原借这两句傲娇的表示我不和你们同流合污,中间九死犹未悔的辛酸我们无法体会。
再看看陶渊明,大概是最接近生活成诗的标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与自然相融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和你们玩那些个勾引斗角的游戏,我去隐居,生活太完美了。然而这样悠闲的生活大概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怎么生活呢?去种田结果是草盛豆苗稀,由此生活的常态是:"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去看看陶渊明诗中那些对贫困生活的描写,你绝对会被感动,穷成那样还保持高风亮节,真君子啊!
到了诗歌发展的黄金期,唐代,就看看李杜,李白还过了不少好日子,有春风得意的时候,诗也是写的真的够浪漫主义,不过浪漫主义的一大特点就是有奇特想象力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所以"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那是想象加拟人的手法,表露的也是孤独之感,大概生活如意的事多了,所以借助想象来让生活生动一点;杜甫就惨多了,有时候觉得生活虐我千百遍的时候就愿意去看杜甫的诗,马上就能开阔心胸,和杜甫来比我们遇到的那都不是事,就算是他写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样美丽的景色,也只为带出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样的哀情。
细读中国古代的诗歌从诗经到发展到后面的现实主义,山水田园,浪漫主义等诗人写的诗歌题材和我们以为的美好大概相去甚远。我们会不会只是被诗这个名词给迷惑了,把生活过成诗,只是披了一个美丽的外衣,真的要你去过诗中描述的生活怕是也没几个人愿意。
也许我们经常犯一个错误就是被刻板印象引导我们。之前被博尔赫斯的那句天堂的样子就是图书馆的样子圈粉。觉得博尔赫斯不愧是国家图书管馆长,爱书到了这个地步,最近听了道长的解读,然后去看了文本才知道博尔赫斯口中的天堂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集所有美好事物于一体的天堂,他笔下的图书馆就是充满幽灵飘荡的迷宫。
所以把生活过成诗是一种什么样的体会?只能说再美也美不过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