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灵魂”是什么意思
灵魂[ líng hún ]
1,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
2,心灵;思想:纯洁的~。~深处。
3,人格;良心:出卖~。
4,比喻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德育是素质教育的~。
(1)灵魂生活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人类学家之研究,推测距今二万五千年至五万年前之人类,已具有灵魂之观念,或人死后灵魂继续生活之观念。然大抵而言,原始人所具有的简单古朴之灵魂观念,往往含有强烈的物质性格。直至宗教、哲学渐次发达之后,人类之灵魂观始趋向非物质化之‘精神统一体’。
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死后还有生命,也没有证据表明死后没有生命。
生理医学家证实:通过研究大脑神经细胞(神经元)突触之间信息之间的传递,认为灵魂(意识)是大脑特定神经细胞的活动。
一些科学家解释灵魂现象:
一种是因为心理作用,包括错觉和幻觉造成的认知的错误;
一种是精神病理作用,也就是脑部器官受损,而导致遗忘、精神紊乱等现象。
一种与环境改变有关,主要是出现电磁场变化。人类的生活空间充满了电磁波。人脑就是电化学器官,生物电信号在脑细胞间传递信息,强大的电磁场会影响到那些信号,并产生奇异的视觉、触觉与听觉。
作用于人脑的电磁场还可以导致不同的情绪,如恐惧、紧张等,就是这种情绪使人产生看见灵魂的异常现象。
㈡ 丰子恺把生活分成3个境界即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和灵魂生活,
人是一个三重面向的生物,有身、心、灵
身,我就不详细说了,一般指人的肉体
心,其实是一种能量。它是意念(思想)。而意念是能量,并非物体。
你的脑子是一个物体。它是人的身体的一个物理的、生化的结构体——是最大、最复杂的,但不是唯一的这类结构体。你的身体以它来把你的意念能量转化为物理脉冲。你的脑子是个变频器。你的整个身体都是。在你的每个细胞中都有个变频器。生化学家常说每个细胞——比如,血液细胞——好象有它自己的智力。事实上,是真的有。由于你的脑部比任何其他的地方细胞都多,所以看来仿佛你的心就在那里。然则那只是主要的加工中心,而非唯一的。
而灵魂,则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灵魂是在一切物质体之内及之外包着它的生命能量。心是在每个细胞里,不是在所有地方,因为细胞与细胞之间有空隙,分子与分子间、原子与原子间、原子内部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空”的。但灵魂在你的内、外、周围每个地方。它是那将你容纳的东西。
你们是三部分生物,而大部分人却只体验到自己是一个肉体。在三十岁以后,他们连心智也遗忘了。没有人再阅读。没有人再写。没有人再教。没有人再学。心智被遗忘了。它没有被滋养。它不再扩充。没有新的输入。输出微乎其微。心智没有被喂养。它没有被唤醒。它被哄骗,变得呆钝。你们用尽一切办法摆脱它。电视、电影、廉价书刊。不管做什么,都是不要想、不要想、不要想!
所以,大部分人是活在肉体层次。喂养肉体,给它穿衣服,给它“材料”。大部分人经年不读一本好书——我是说可以让他们学到一些东西的书。但是整个星期的电视节目,他们却可以如数家珍。这确实是让人很为之悲哀的。
在你放弃你的心智的那一刻,它就崩溃了——你的心智,乃是你最伟大的创作工具。
是该跟你的心智再做朋友的时候了。跟它做伴——它感到如此寂寞。做它的滋养者——它是如此饥饿。
你们有些人——为数甚少的一批——明白你们有身体,又有心智。这些人善待了他们的心智。不过,即使这些推崇心智和心智事务的人,也殊少运用他们心智能力的十分之一。如果你们知道自己的心智能力是何等之大,就决不会不再参与它奇妙的运作。
若说那能为身体与心智取得平衡的人为数甚少,则明白你们是三合一 ——身体、心智与灵魂——的人,则少之又少了。
你们真的是三合一的生命。你们不只是一个身体,也不只是一个有心智的身体。
你滋养灵魂吗?甚至你曾注意它吗?你治愈它,还是伤害它?你是成长,还是萎缩?你是扩展,还是收缩?
你的灵魂是否象你的心智一样寂寞?它是否被忽视得更严重?你上次感觉到灵魂有所表达是在什么时候?你上次喜极而泣,是在什么时候?你写诗吗?作曲吗?在雨中舞蹈吗?烤过饼吗?曾经画过任何东西吗?修复过破了的东西吗?亲过婴儿吗?在日出之际漫步过吗?吹口琴吗?聊天直至天亮过吗?在海边、在树林……做爱一连几个小时吗?与自然交谈吗?寻求神吗?
你上次什么时候独自默坐?航向你生命至深之处?上次你什么时候跟你的灵魂说“哈罗”?
当你以单面生物来生活,你就会深深的陷入身体的事务中:钱、性、权力、占有、肉体的刺激与满足、安全、名誉、经济利益。
当你以双面生物来生活,你的关怀面就会扩大,把心智的事务包含在内:情谊、创造、新思想、新观念的激发、新目标、新挑战的产生、个人的成长。
当你以三合一的生物来生活时,你终于跟自己取得平衡。你的关怀包括了灵魂的事务、精神的认同、生活的目的、与神的关系、演化之路、精神的成长、终极目的。
随着你们进化到更高更高的意识状态,你们也会把你们的每一个面向充分实现。
然而演化并不意谓厚此薄彼,特别宠惠本我的某些面向,而把另一些面向放下。它只意谓扩大焦点;不再专注于一个面向,而是真爱与珍惜所有的面向。
㈢ 什么是灵魂为什么会有灵魂
一般被认为是人类生活之要素,能主宰人类之知觉与活动。据近代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之研究,推测距今二万五千年至五万年前之人类,已具有灵魂之观念,或人死后灵魂继续生活之观念。然大抵而言,原始人所具有的简单古朴之灵魂观念,往往含有强烈的物质性格。直至宗教、哲学渐次发达之后,人类之灵魂观始趋向非物质化之‘精神统一体’。例如某些宗教、哲学相信灵魂可以独存于肉体死亡以后,进而视之为不朽的精神实体。 盖承认灵魂存在,虽为许多宗教、哲学、社会学所主张,然论及其特质、本源、究极,则有极大之分野。有主张其与精神或心意等同义者,如灵魂生活(soul-life)一语,殆与精神生活、心意生活等义无有分别。而主张灵魂说(SoulTheory)者,若自其所说之身、心关系而言,则立足于二元论;若自精神之体、用关系而言,则立足于实体论。近世哲学出现现象论、现实论、唯物论等学说,则大抵反对灵魂存在而否定其为实有。 佛教本不说灵肉二元观、灵魂不灭论等。因释尊对灵魂与肉体之同异并不予以作答(即无记),亦即否定灵魂与肉体可截然划分为二之想法。佛教系由实践之主体而重视心的存在;此一存在论,系彻底立于心、物二者相关之立场,并不视一方为不灭之实体,另一方为生灭之假相,而认为心、物二者皆空,无自性可得。而当轮回转生之说被佛教采纳后,有关轮回主体之问题却引起佛教史上之重大论争,如南北朝时之‘神灭不灭论争’等;其结果则致使轮回主体呈现出一种犹如灵魂之色彩。 现在灵魂泛指人的崇高精神所以说人死后可以说有也可说没有
㈣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中的灵魂生活指什么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提倡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我们之所以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是因为我们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
的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灵魂的人,
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才分出了高贵
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㈤ 灵魂是怎样生活的
灵魂是空的,空是灵魂的形容词。至于怎么生活,那就是不受肉体限制的时候,也就是灵魂出窍的时候,是想到哪儿到哪儿,而且一旦出窍了,要是你有肉体支撑的时候没有做善事,就会有危险走歪路,不往转世轮的方向去,导致你没法投胎转世,到各处漂流,做一些生前想做没做完的事情,而且做的事儿都是反着的,也就是当你去帮别人的时候反而害了那个人,这些漂流品就是鬼。希望采纳
㈥ “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中的“灵魂生活”是什么意思
灵魂生活,是指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生活。
㈦ 灵魂生活是什么 听说过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精神生活与灵魂生活有什么区别
丰子恺在写到他的师父弘一大师的时候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的很好,锦衣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这里头。这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 “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 “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 “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
㈧ 丰子恺先生关于人生的三个境界 物质境界 精神境界 灵魂境界
出自:丰子恺《弘一法师的三层境界》(另题:《我与弘一法师》)
――厦门佛学会讲稿,民国卅七年十一月廿八日
【全文如下】
弘一法师是我学艺术的教师,又是我信宗教的导师。我的一生,受法师影响很大。厦门是法师近年经行之地,据我到此三天内所见,厦门人士受法师的影响也很大,故我与厦门人土不啻都是同窗弟兄。今天佛学会要我演讲,我惭愧修养浅薄,不能讲弘法利生的大义,只能把我从弘一法师学习艺术宗教时的旧事,向诸位同窗弟兄谈谈,还请赐我指教。
我十七岁入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廿岁毕业以后没有升学。我受中等学校以上学校教育,只此五年。这五年间,弘一法师,那时称为李叔同先生,便是我的图画音乐教师。图画音乐两科,在现在的学校里是不很看重的,但是奇怪得很,在当时我们的那间浙江第一师范里,看得比英、国、算还重。我们有两个图画专用的教室,许多石膏模型,两架钢琴,五十几架风琴。我们每天要花一小时去练习图画,花一小时以上去练习弹琴。大家认为当然,恬不为怪,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李先生的人格和学问,统制了我们的感情,折服了我们的心。他从来不骂人,从来不责备人,态度谦恭,同出家后完全一样,然而个个学生真心的怕他,真心的学习他,真心的崇拜他。我便是其中之一人。因为就人格讲,他的当教师不为名利,为当教师而当教师,用全副精力去当教师。就学问讲,他博学多能,其国文比国文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历史比历史先生更高,其常识比博物先生更富,又是书法金石的专家,中国话剧的鼻祖。他不是只能教图画音乐,他是拿许多别的学问为背景而教他的图画音乐。夏丐尊先生曾经说,“李先生的教师,是有后光的。”像佛菩萨那样有后光,怎不教人崇拜呢?而我的崇拜他,更甚于他人。大约是我的气质与李先生有一点相似,凡他所欢喜的,我都欢喜。我在师范学校,一二年级都考第一名;三年级以后忽然降到第二十名,因为我旷废了许多师范生的功课,而专心于李先生所喜的文学艺术,一直到毕业。毕业后我无力升大学,借了些钱到日本去游玩,没有进学校,看了许多画展,听了许多音乐会,买了许多文艺书,一年后回国,一方面当教师,一方面埋头自习,一直自习到现在,对李先生的艺术还是迷恋不舍。李先生早已由艺术而升华到宗教而成正果,而我还彷徨在艺术宗教的十字街头,自己想想,真是一个不肖的学生。
他怎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呢?当时人都诧异,以为李先生受了什么刺激,忽然“遁入空门”了。我却能理解他的心,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的。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我虽用三层楼为比喻,但并非必须从第一层到第二层,然后得到第三层。有很多人,从第一层直上第三层,并不需要在第二层勾留。还有许多人连第一层也不住,一口气跑上三层楼。不过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做人好比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酒已经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嫌淡,必须喝高粱酒才能过瘾。文艺好比是花雕,宗教好比是高梁。弘一法师酒量很大,喝花雕不能过瘾,必须喝高粱。我酒量很小,只能喝花雕,难得喝一口高梁而已。但喝花雕的人,颇能理解喝高梁者的心。故我对于弘一法师的由艺术升华到宗教,一向认为当然,毫不足怪的。
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二层楼的扶梯的最后顶点就是三层楼,所以弘一法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是必然的事。弘一法师在闽中,留下不少的墨宝。这些墨宝,在内容上是宗教的,在形式上是艺术的――书法。闽中人土久受弘一法师的熏陶,大都富有宗教信仰及艺术修养。我这初次入闽的人,看见这情形,非常歆羡,十分钦佩!
前天参拜南普陀寺,承广洽法师的指示,瞻观弘一法师的故居及其手种杨柳,又看到他所创办的佛教养正院。广义法师要我为养正院书联,我就集唐人诗句:“须知诸相皆非相,能使无情尽有情”,写了一副。这对联挂在弘一法师所创办的佛教养正院里,我觉得很适当。因为上联说佛经,下联说艺术,很可表明弘一法师由艺术升华到宗教的意义。艺术家看见花笑,听见鸟语,举杯邀明月,开门迎白云,能把自然当作人看,能化无情为有情,这便是“物我一体”的境界。更进一步,便是“万法从心”、“诸相非相”的佛教真谛了。故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通。最高的艺术家有言:“无声之诗无一字,无形之画无一笔。”可知吟诗描画,平平仄仄,红红绿绿,原不过是雕虫小技,艺术的皮毛而已,艺术的精神,正是宗教的。古人云:“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又曰:“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弘一法师教人,亦常引用儒家语:“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所谓“文章”’“言”,“文艺”,便是艺术,所谓“道”,“德”,“器识”,正是宗教的修养。宗教与艺术的高下重轻,在此已经明示,三层楼当然在二层楼之上的。
我脚力小,不能追随弘一法师上三层楼,现在还停留在二层楼上,斤斤于一字一笔的小技,自己觉得很惭愧。但亦常常勉力爬上扶梯,向三层楼上望望。故我希望:学宗教的人,不须多花精神去学艺术的技巧,因为宗教已经包括艺术了。而学艺术的人,必须进而体会宗教的精神,其艺术方有进步。久驻闽中的高僧,我所知道的还有一位太虚法师。他是我的小同乡,从小出家的。他并没有弄艺术,是一口气跑上三层楼的。但他与弘一法师,同样地是旷世的高僧,同样地为世人所景仰。可知在世间,宗教高于一切。在人的修身上,器识重于一切。太虚法师与弘一法师,异途同归,各成正果。文艺小技的能不能,在大人格上是毫不足道的。我愿与闽中人士以二法师为模范而共同勉励。
㈨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灵魂生活的迹象指的是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提倡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我们之所以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是因为我们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
的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灵魂的人,
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才分出了高贵
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http://..com/question/391295518.html
㈩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灵魂生活指什么
您好!借鉴的,希望能帮到您!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 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 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 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 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