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让儿童的生活富有德育的作用
还是应该靠父母,父母应该多教育孩子,多陪伴孩子,让他学到什么是正确的做法,让他们看到父母学在游戏当中,教他们做人做事对待事情的态度,言传身教
⑵ 如何关注生活中的德育课堂
德育生活化理论认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于生活的孤立的道德。小学德育课程要使学生在品德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的道路。因此,建构“生活德育”课堂,非常重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去建构“生活德育”课堂。
⑶ 如何让德育融入学校生活
一、品德与生活课要摒弃传统的知识观、课程观和学习观
传统的知识观、课程观和学习观重视理性知识、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忽视感性知识、直接经验和实践知识的积累。个体的生活事件是个体品德素质发展的平台,思想品质的形成存在于个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存在于个体生活的具体场景中,为此,思想品德课的体系不能只依据概念、理论的知识逻辑,而应依据生活的逻辑来建构。发展学生的品德素养就不应该只是依靠知识讲授或道德说教,而要让学生经历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建构自己的品德素养。这也是个体自我对经验的反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在过去的经验与现实生活之间产生互动,个体就会觉察、反思过去的经验,从而进行调整和提升。
二、要在全员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和发展人的品德素养
德育研究和生活实践表明,人的道德品质是在活动中展示也是在活动中发展的。活动是主观个体与客观事物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个体内部心理活动外显的过程,也是外部客观信息内化的过程。因此,通过活动包括学校生活中原有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专门设计的有教育目的的游戏活动来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最为真实,也最为自然。
在班级管理中,让每一个孩子参与班级管理,以锻炼他们的责任感和能力,并在管理活动中锻炼孩子们的品德修养。给每一个孩子设置具体的岗位,并在岗位上轮流锻炼,帮助学生真正体验承担责任的过程,这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在具体的工作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使每个学生在管理中受到教育,在岗位上得到锻炼,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老师充分的指导,若辅之以适当的鼓励,效果会更好。
三、要确保个体转变的心理历程有足够的时间
因为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原因,新认知模式的生成与建构需要经历一个逐步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时间,也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然而,目前学校用安排学科课程的模式来设置品德与生活课,每次只有一节课的时间,难以安排较充分的体验活动,即使安排一些体验活动,也常常是学生刚刚热身,或刚进入高潮,下课的时间到了,转变与生成的过程往往无法完成,致使学生转变与提升的效果很有限。其实,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时间安排是为目标和效果服务的。
在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上,光靠单一的《品德与生活》教育,是难以达到效果的。因此,在全校每位教师心中怀有责任意识,在自己所任教的学科中,在每一堂课上抓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和日常活动中渗透责任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听讲、回答问题、读书、写作业,养成认真做事的态度和坚强意志。学校围绕责任教育,利用节假日开展一系列生动有趣的责任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如对自己负责的“我的作业自觉做”、“今天当家我能行”、“自己挣钱自己攒”;对他人负责的“亲情活动我参加”、“电话问候我常记”、“小小主编我愿当”等等。通过开展这些形式多样、内容具体的责任综合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也是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深化和提高。
四、要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和迁移思想品德教育的理念
德育理念和技术并非只是在《品德与生活》课中采用,实际上,学校生活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过程,因而可以成为他们品德素养展示和发展的平台。
思想品德教育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需要以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展开,着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这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例如角色扮演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关注自己的体验,设身处地理解、体谅他人,更好地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学会沟通。开展“两人三腿”游戏亦注重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可见,许多德育的技术技巧可以相互迁移。为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各种教育渠道,渗透德育理念,在学科教学、班级活动和团体活动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德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全员参与,形成教育合力,并通过各种教育途径予以实施。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以及各种教育活动中抓住学生的表现和体验并以此为契机及时进行品德教育,那么德育就会趋于一种真实、自然的状态,从而为孩子们构建一种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⑷ 如何做好学生德育工作
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一、加强班级管理,注重素质培养。
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班级,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环节,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阵地。学生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快慢,所以要把班级管理的重心放在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全员参与班级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班级管理中,充分运用校纪班规这一手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更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二、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后进生的心理成长
处在新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树立竞争意识,学会生存是社会和未来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为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教师的职责。
1、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情况等,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无类。
2、发扬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学生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作为科学任课老师,在平时生活中我细心地观察,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地肯定表扬,即使是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以此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3、耐心,检查反复抓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一步步来,不能操之过急。而且如果对他提出过高的要求,反而会让他的自尊心再一次受到打击,到时候老师再想进行帮助就真的是难上加难了。所以作为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根据他自身的特点,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他们“跳一跳,摸得着”,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慢慢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⑸ 日常教学怎样渗透德育
一、认真研究教材,注意德育渗透的自然性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因此,德育教育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因此,在教学中,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楚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的德育因素深入体会,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的水乳交融,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精心设计教学,把握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
德育教育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进行、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把握住时机有利于创造最佳的教育氛围。要寓德育教育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进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不能因为思想教育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也不能只顾及教学而对德育敷衍了事,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德育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目的。
三、把握学科特点,增强德育教育的生动性
要把握本学科性质和特点,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如:①语文课富于形象性,具有感染力,在进行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的同时,可以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②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让学生把今天的学习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联系起来。在这方面,教师可经常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学了“从直线外一点到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线最短”,布置学生“设计铺设自来水管的最佳方案”;学了计量单位后,让学生测量操场的跑道长度、教室的面积等。这样,学生将逐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们生活与国家建设都离不开数学,只有学好数学,将来才能适应社会,更好地为建设祖国服务,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逐渐养成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③在地理教学中,可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国领土辽阔,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有960万平方公里,山川秀丽,资源丰富。④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要抓住“生活性”这一重要特点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例如:教学《全家福》一课时,通过搜集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养育自己的典型事例,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习《贴春联》一课,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感受浓浓的春节气息,通过对家乡民间文化传统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要以此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的教育,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样,伴随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便能发挥育人的整体效应。
四、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
德育教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还应选准它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面对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学生耐挫能力不强,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吃苦,自理能力差,父母教育方式不当,道德观念、集体观念、节俭思想意识淡薄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认准学生精神需求的同时对症下药,对其进行相应的德育渗透。例如:在讲授《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课时,针对当今学生耐挫能力差这一精神需求,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遇到困难时应该做到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后的乐趣,从而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以此为德育教育的渗透点是教师最佳的选择。
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将品德从学生的生活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门知识去传授。品德与社会学科加强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德育的实效性,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让问题在情境中提出,呈现生活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实现自我、主动的教育过程。
总之,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渗透只是手段,教育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目的。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实处,使德育溶于教材,教师除了有极大的热情、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艺术、较强的德育能力,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特点,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融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一定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⑹ 如何安排一天的德育工作
一、学科中渗透
德育的重要性广为人知,因此我们总习惯于把德育和其他各科教育并列起来,单独实施,很少有人提到渗透教学。事实上,在各科教材中也都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美的内容。就拿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它既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又兼有人文性的特点,课文的内容不仅丰富多彩、具体生动,而且几乎凝聚了人类高尚道德情感的方方面面,如热爱祖国的情感、热爱人民的情感、热爱集体的情感、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情感等等。因此语文教师,我觉得我们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去发现课文中这些美的地方,引领学生去感受道德美的震撼。让德育美所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因为只有学生欣赏的东西,他才可能去学习,去实践。
二、德育与生活接轨
德育还应同生活接轨,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而且常常是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得更生动、更实在,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作用最大。可以说,德育的精品教材其实在生活世界,“处处有生活”就“处处有德育”。教育者如能以生活琐事为契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时时育人,学生就能更好地健康成长。
例如,“非典”病毒突然袭来,举国上下皆为之困扰,似乎是一夜间就闹得人心惶惶。在这人类的生命遭到威胁之时,是我们的白衣天使们毅然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肩负起了和病毒较量的重任。他们战斗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服从需要、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的真正含义。在这一季里,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关心报刊、电视中的新闻报道,一起讨论关于“奉献”的话题。学生们还提起了笔,给心目中伟大的白衣天使们寄去了自己崇高的敬意。有一天,一位同学竟意外地收到了“吉林省疾病防治中心”的叔叔阿姨们寄来的回信,信中,他们向我们的孩子们表示了感谢,并表达了他们将坚守疾病防治第一线的决心……当班长在全体同学面前宣读完这封来信后,全班同学都沸腾了,几位被叔叔阿姨在回信中提及的同学还激动地哭了。这实实在在的例子让学生相信人间是有真情在;“学雷锋、讲奉献”并不像有的人所说的——已经过了时。
三、实践中内化
在实践中内化,指的是德育还不能光靠说教。仅限于在口头上空洞地说说,容易把我们的学生造就成知行脱节的“两面人”。举个例子来说,“孝敬父母”这个词学生都会说,因为这是从幼儿园起,老师就开始谆谆教导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做到了“孝敬父母”呢?与之相反的是我们常常听到父母们抱怨孩子好吃懒做,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生活,甚至有许多学生还脾气暴躁,稍有不顺心就和父母闹别扭,哪里真正懂得去体谅父母,更别说孝敬了。再如“关心他人”、“爱护公物”、“爱学校”这些道理,也似乎人人知道,人人会说,但也存在学生仅仅涉及“说到”的层面,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所谓“听到的,过眼烟云;看见的,铭记在心;做到的,浃髓沦肌。”只有“做到”才是德育教育的最高镜界。而要求做到的不一定要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往往是平凡的生活琐事。如这个学期的“三八妇女节”前夕,我布置学生回去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父母,并和父母进行沟通,了解一下自己的父母每天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通过这次“作业”,许多学生的心灵有了触动,他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第一次认真地思考:父母为自己操了多少心,寄寓了多大的厚望。在随之而来的“三八妇女节”里,同学们在发自内心的真情的鼓舞下,都为自己的母亲、奶奶、乃至父亲做了几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如倒一杯茶,帮着做一次家务,为长辈洗一次脚……从父母所写的反馈单看,家长们都为孩子这一天的表现感到无比欣慰,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更可喜的是,在体验到“报答”的快乐的同时,许多学生还以这次的实践作为了自己行为的转折点。由此看来,“实践”是德育的灵魂,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教育的目的才算落到了实处。
四、潜移默化中提高
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勿有浮躁的心理。教育家还告诉我们,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我想,德育工作尤是如此。身为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做教育工作的有心人,既要有一颗真心,还要有一颗耐心。学生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一些小节之处我们都要细心地引导,学生思想行为中一点点真善美的火花我们都要小心地呵护。有时,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给学生的一生造成影响。教育者持之以恒的熏陶必能让学生的品德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⑺ 如何让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
摘 要:德育只有回归生活,实现生活化,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德育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德育工作现象以及德育生活化的途径进行研究,以期通过生活化教学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德育教学 生活化 回归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当前,我国德育教学虽说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与社会形势的发展、学生的期盼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实际,变成了纯粹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教育。学校德育教学要真正发挥德育工作主渠道的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回归生活,推进德育教学生活化。[1]
一、德育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教学是生活的内容,生活是教学的源头,德育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生活为基础,以关注学生现实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为要求,将德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理论观点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具有时代性和吸引力的生活化课堂,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机整合。[1]德育教学生活化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教学过程只是对生活的解说,因此,德育教学内容应当引导学生追求深刻的人生知识,能够将抽象的道德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日常生活行为准则;德育教学应以生活行动为依据,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教会学生生存发展的技巧,使学生获得源源不断的知识。
二、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1.德育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当前,学校德育内容只注重社会既定道德规范抽象知识的学习,忽视学生独特的生长环境,漠视学生内心潜藏的愿望和热情,疏远生活实际,将学生看作是德育知识的“容器罐”和“美德袋”,造成德育内容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以致学生对德育教学产生抗拒心理。
2.德育教学过程的单向性。任何教学过程都是师生间的“双向互动”过程,但当前许多学校普遍存在将德育教学过程看成是对学生施加道德教育的过程,片面强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漠视学生个体生命,忽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和师生间的互动,扼杀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导致学生自我选择权力缺乏。
⑻ 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作就会胜利的道理;在玩高跷、跳绳、玩皮球等为主的小型游戏中,教育幼儿互谦互让,不争抢活动器具;在自由活动时,幼儿不慎突然摔倒,其他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去帮助他;当幼儿走独木桥,个别幼儿产生畏惧情绪时,老师都及时而恰如其分地进行勇敢与尝试教育。
2、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幼儿是在活动中成长的,幼儿的发展是通过活动实现的。因此,我们非常注重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丰富幼儿德育的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主题活动。如:在小班,组织了能干宝宝的劳动活动,帮助幼儿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中班组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 在大班,组织了夺冠的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勇敢精神和协作能力;另外,每班均有值日生和好孩子的标志,每个区域活动角,均有值日生负责整理,且轮流担任。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三)善于抓住锲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园指导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如:自己用小匙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不仅手变巧了,小脑瓜变灵了,每天的劳动习惯也养成了。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有的幼儿有不收拾玩具的坏习惯,如果教师一味批评,效果不会很好。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闪光点,适时地进行随机教育。发现幼儿穿戴特别整齐、漂亮,教师用称赞的语气表扬小朋友们:咦,你今天特别漂亮,对不对?幼儿肯定会高兴地回答说:对,教师可趁热打铁说:你自己漂亮还不是最美,你的房子也要跟你一样漂亮才行,你看,你现在的玩具把屋子搞得乱七八糟,你说怎么办好呢?这时幼儿肯定会自觉收拾,教师要加以及时奖励,并在同伴面前表扬幼儿,变批评为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幼儿不良行为习惯也会逐渐改正。又如,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因为是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四)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众星捧月般的地位,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礼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着名文学家老舍曾饱含深情地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但是对我影响最深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如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形成教育的共识呢?首先,利用《家园园地》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庭对幼儿品德形成的重要性,保持教育的一致性。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宣传,如:关于培养幼儿爱劳动方面,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了,劳动是大人的事儿。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替代孩子,为孩子做好一切,这是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而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培养幼儿的爱劳动习惯是幼儿本身发展的需要,只要方法和内容合适,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向家长宣传爱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对幼儿的可行性,使家长从内心赞同我们的观点并进而支持我们的工作。
我们还组织了家长老师活动。请各种职业的家长到我们的班级来做一次爸爸老师、妈妈老师,让他们向孩子介绍自己的工作,它与人们的关系,还可以请家长从自己的兴趣或职业特点出发,为孩子们设计一个活动,这项活动让幼儿认识到了自己的家长是多么的能干,培养了幼儿爱家长的情感,同时还较好地促进他们形成自信、开朗的性格。
我们针对幼儿品德发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家园联系本及时与家长通气。如: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表现的很爱劳动,可在家里连帮大人拿拖鞋都不愿意。教师知道以后,不露声色的一个故事或儿歌,就能让孩子明白自己做的不对。
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总之,德育教育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儿童。
⑼ 家长如何开展家庭德育教育
德育——家庭教育的灵魂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一些家长把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简单理解为拥有众多特长,认为特长多就是能力强。因而,家长进行教育时只关注孩子的智育。家长每天只是要孩子学习,练习各种特长,却忽视了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 对孩子的教育,应以德为先。德是人才的灵魂,是立身之本,一个人学习成绩的高低,对他的一生有一定的影响;但品德的好坏,则影响他的一生。“微软小子”在谈起自己的成功时,都说最感激父母教会了他们如何做人,才能有他们现在的成就。这些都说明道德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家庭德育的内容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教育的第一步,德育又是其中的最重要部分,有哪些方面呢? 第一、爱心教育。 爱心是要父母精心培育的。爱心教育包括爱国、爱家、尊老爱幼等。对孩子进行这方面教育,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培养他们的爱心。 第二、文明礼貌教育。 文明礼貌教育具体有以下一些内容:1。礼貌用语。2。待人接物的礼节:如大人讲话时,小孩不能随便插嘴;不经允许不能随便拿他人东西;到他人家中要先敲门。3。文明行为规则:如讲究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果壳;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破坏公物等。 第三、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让孩子理解劳动的意义,懂得劳动的艰辛,知道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劳动中磨炼孩子意志,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学会勤俭节约等。 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有:1。生活自理。2。家务劳动。3。集体公益劳动。 第四、培育良好品格。 好的品格包括有诚实、正直、勇敢、毅力、进取心、诚恳、谦虚等。对电学做出杰出贡献的富兰克林,从青年时代起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达到道德圆满的勇敢而艰苦的计划”。他为此特地做了一本小册子,将“勤劳”、“诚恳”、“俭朴”、“节制”、“正直”、“宁静”、“谦虚”等十三项美德记录在册,每天晚上都要做一番反省。他这一计划一直坚持了五十多年,始终严格执行。 我们知道了德育的内容,那该怎样对孩子进行德育呢? 第一、父母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让孩子品行端庄,父母要做出榜样,以身作则。父母自己德行如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品行。 第二、从小抓起、从小处着手。 对孩子的德育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还有,对孩子的德育要从小的方面着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第三、注重教导结合、启发思考。 家长在进行德育时引导孩子,思考从事例中能学到什么。在讲故事、看电影时,家长要引导孩子从中学到知识。 第四、用形象性、趣味性的方式。 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要只是用说理的方法,家长要注意使用具有形象性、榜样性的教育。而游戏、故事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形式,这样孩子就能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第五、经常与孩子交流。 家长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及时疏导子女的心理障碍。 第六、与学校合作。 学校教育是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德育只在家中谈论还是不够的,还要与学校老师合作,一起对孩子的思想言行进行管理,使孩子的思想认识更加有条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该让孩子不要输在德育的起跑线上、做人的起跑线上。因为拥有好的品行和健康的性格,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让孩子阳光地成长,这些比什么都重要!
⑽ 怎样将德育渗透幼儿生活中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在幼儿园的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幼儿时期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幼儿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德育应从小进行,即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如何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育。
一、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因此,将幼儿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是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培养、发展个性倾向提供锻炼的好机会。首先,生活习惯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应结合各个生活环节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教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比如,有的孩子帮助别人穿衣服、系扣子,游戏时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别人,孩子偶尔说出有礼貌的话语时,教师善于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孩子随时进行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其次,文明行为的培养。早上来园与老师、同伴互相问好,与家人道别时说声“再见”,最熟悉的“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这既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文明礼貌用语与行为,又是孩子的生活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教育内容。再次,行为习惯的培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幼儿开展随机教育。当同伴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当幼儿之间产生矛盾时,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会谦让,共同解决问题。心情不愉快时,不乱发脾气,学会控制、调整情绪。这些点点滴滴的行为习惯,形成于幼儿的生活,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主题教育教学环境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当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环境。我们改变过去单纯地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把品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幼儿生活的环境中。如在“我们的祖国真大”这一主题创设中,为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我们布置了“各族娃娃手拉手”,“可爱的中国”、“中国雄鸡图”等,在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图片、材料、布置展览的过程中,在真实、健康的情绪感染下,幼儿熟悉了家乡的地理位置,了解了家乡的名胜古迹,萌发了爱祖国、爱家乡的真情实感,活动室内洋溢着浓烈的爱祖国的气氛和爱国热情。幼儿在师生共同布置的生活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品德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
游戏活动是幼儿最为喜爱的一种形式,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形式。许多游戏活动都是模拟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懂得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也在解决问题或纠纷的过程中,揭示正确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要细心照顾“孩子”,“孩子”要尊重长辈,“奶奶”累了,帮“奶奶”捶捶背,“奶奶”病了送她去医院,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游戏让幼儿懂得了尊老爱幼。幼儿在游戏中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并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四、注重家园互动,共同促进幼儿品德健康地发展
家园互动,家园共育,才能使孩子品德健康地发展。幼儿园、家庭教育要取得一致性。在幼儿园,我们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更换家园联系栏等,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德育教育要全面,品德教育也应渗透于幼儿家庭教育中,家庭对幼儿品德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家长如何在生活中贯彻德育原则,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呢?我们是这样要求的:首先,家长应为幼儿树立品德的榜样。当以身作则,在与孩子相处中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去感染影响孩子。其次,激发幼儿爱的情感。家长要教育幼儿学会关心长辈,为他们分担忧愁,学会分享,为长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再次,培养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家长应鼓励幼儿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小培养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幼儿园、家庭、要相互协调一致,根据孩子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道德修养。
幼儿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正伸展出柔嫩的枝叶渴求阳光和雨露,孩子需要得到父母和教师温暖的双手的牵引和扶持,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孩子学会生活、学习、做人的能力,是传给他们一辈子享之不尽的财富。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氛围中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