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旅游攻略 > 旅游如何与国际接轨

旅游如何与国际接轨

发布时间:2023-01-17 16:19:38

⑴ 谈谈如何理解旅游管理的综合性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旅游管理包括旅行社(导游、旅行社管理等)、酒店宾馆、城市旅游规划等几个方向。
旅游行业管理是指政府通过规划、法律、政策,引导市场趋势,建立市场规则,进而协调、监督、维护市场秩序,以规范企业行为,维护旅游者的权益,为旅游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树立良好形象,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简言之,旅游行业管理就是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协调和规范旅游行业内各经营主体的关系,解决各经营主体无法自行解决的行业性问题,提供各种有效服务,以实现旅游行业利益的最大化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规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都体现了对旅游经济和旅游市场主体行为的干预,但前者的管理主体既有政府各职能部门,又包含各类行业性组织(如行业协会),后者仅仅包含政府机关;前者更强调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培育旅游市场,对企业的行为进行引导,以实现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而后者则侧重于政府对市场失灵的补充,以实现产业内的公平竞争,资源的有效配置,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
对旅游市场主体的规制,可以涉及众多的政府职能部门,如工商、质监、环保、物价等,而旅游行业管理,主要是由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牵头负责。实际上在一些场合,旅游行业管理和旅游规制常常被看作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的认识。
有以下的特征
1,综合性2,宽泛性3,动态性4,脆弱性,5,滞后性。
一般来讲,旅游行业管理的对象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旅游行业管理对象是指直接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企业;广义的旅游行业管理对象不仅包括直接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企业,而且还包括为旅游经营活动服务的社会机构。
摘要
一般旅游管理包括旅行社(导游、旅行社管理等)、酒店宾馆、城市旅游规划等几个方向。旅游行业管理是指政府通过规划、法律、政策,引导市场趋势,建立市场规则,进而协调、监督、维护市场秩序,以规范企业行为,维护旅游者的权益,为旅游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树立良好形象,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⑵  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构想

1.河南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的内涵

(1)国际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A.旅游的区域重心向东方转移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合作与交流的扩大,旅游市场的重心开始从欧洲、北美东移,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国际旅游的“热点”。亚洲是近十年来国际旅游比重上升最快的地区,增长势头仍在继续。预计未来几年全球旅游人数将达到30亿人次,国际旅游达10亿人次,旅游业收入将达2万亿美元。亚太及非洲、拉美地区可能以拥有广阔的市场潜力而成为国际旅游的主体市场。

B.旅游方式趋于多样化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内涵的追求开始发生一种质的跨越。游客更加重视在清心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增加知识、清除疲劳,那些单纯的休闲观光旅游逐渐转变,被集文化、娱乐、观光、疗养为一体的旅游方式和项目所代替。旅游观念的转变,为具有独特旅游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C.旅游客源趋于分散化

“旅游无限化”是国际旅游界最近提出的一种新理念。无限化理念的可贵之处,是打破了传统旅游项目、旅游景点独霸市场的局面,标志了旅游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旅游无限化”理念提出的社会背景是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精神负担的加重,特别是城镇市民中的年轻一代,为逃避喧啸、寻求刺激,在回归自然中获得解脱的心态日趋增长。猎奇、探险、攀岩、登山、蹦极及科学考察等参与性项目,已经成为新的时尚。“旅游无限化”的提出是对传统旅游业的挑战,同时也给旅游业寻求新的发展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

(2)河南省旅游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A.河南“十·五”计划中的旅游产业导向

不断拓宽消费领域、扩大消费规模,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旅游业作为消费品生产的重要部门,具有资源丰富、前景广阔、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创汇能力强、投资见效快的特点。河南省属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应顺应国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实施旅游经济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带动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在必行。因此,河南省第九届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的《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指出:要树立大旅游、大产业观念,大力开拓旅游市场。“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优势,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尽快把河南建成文化旅游大省,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预期‘十五’期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2005年达到630亿元,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上”。

为此,我省旅游产业政策可以理解为:实施政府主导、适度超前、集约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旅游战略,在规模和效益上推进旅游经济的全面增长,使之尽快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B.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的追求

把旅游作为经济腾飞的突破口,全面带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实施这一战略必须具备自然资源丰富、文化积淀丰厚、吸纳力强的客观条件。依据旅游业开放性的特点,利用加大投入来实现超前于当地生产力水平的跨越式发展,是适应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旅游消费的需求,达到促进当地旅游经济、拉动相关产业经济增长目标的惟一选择。

C.面向未来,实现与国际旅游业的全面接轨

WTO使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河南旅游业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勇敢地走向国际大市场。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就是要面向未来,实现与国际旅游业的全面接轨。旅游经济发展的超前性,就是要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建立有序的科学规划、营销和经营管理体系;引用借鉴旅游业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研究掌握市场营运规律和发展趋势,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大格局内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取得驾驭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主动权。

D.旅游开发成功经验的借鉴意义

河南省旅游资源的文化蕴涵之深厚,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这就为实现省委省政府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意图,为创造国际名牌、国内精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焦作、西峡、登封、林州、济源等县市,是近几年涌现出的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的成功典范。典范的成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实施“旅游立市”的结果。它们把旅游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主导产业,走出了一条以文化兴旅游、以旅游促开放、促建设的发展轨迹。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县建成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他们的成功经验对实施我省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战略有借鉴意义。

总之,河南旅游业应以现代化的面貌展示古老黄河文化的风采,为中国乃至世界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2.河南省旅游经济适度超前发展战略的展开

(1)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气概来塑造河南旅游产业整体形象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中,“金字塔”是古埃及的象征;《汉谟拉比法典》《哈拉巴文化》是幼发拉底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的代表;《黄河文化》是中国华夏文明的体现。发育在中原大地上的《河洛文化》,是中国华夏文明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因此,就展现中国华夏文明而言,中原《河洛文化》代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河南旅游产业整体形象应该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气慨来塑造。

特别应该提及的是,新近推出的“黄河之旅”是一部颂扬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史诗,是河南旅游开创国际名牌线路的开始。在产业形象塑造方面,首先应揭示“河图·洛书”、“周易·八卦”的文化内涵,弘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使之与“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摩诃婆多》和《罗摩衍娜》齐名。线路规划应力争保持黄河文化的完整性,可适当向西延伸至西安,向北延伸至安阳。景区建设要充分理解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河南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缩影”论断的现实意义,向世人展示华夏文明从三皇五帝至夏、商、周,从春秋战国到新中国成立等不同历史阶段内的历史演进过程。

(2)勘查规划旅游项目的建议

建议在河洛地区勘查规划的旅游项目有:

a.以伏羲氏、燧人氏、女娲氏及尧、舜、禹为代表的远古文化旅游项目;

b.以阳城、黄台、稍柴为代表的夏文化旅游项目;

c.以商丘、郑州、安阳为代表的商文化旅游项目;

d.以洛阳、三门峡为代表的东周及春秋文化旅游项目;

e.以赵长城、魏长城、楚长城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文化旅游项目;

f.以禹贡河、汉志河、明清河为代表的古代水利工程旅游项目。

建议在河洛地区强化开发的项目有:

a.商丘商祖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b.开封宋都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c.郑州商城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d.安阳殷商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e.新郑黄帝故里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f.灵宝黄帝筑鼎原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g.巩义宋陵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h.孟津汉陵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i.洛河河图洛书及伏羲台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j.陕县虢国贵族墓地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k.邙山黄河游览区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3)以“国家公园”“开放实验室”的标准来锻造河南旅游精品

在当今世界,许多旅游胜地的形成(如南美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西非撒哈拉大沙漠、南亚喜马拉雅高山雪域等)都是利用独居特色的自然资源,开展具有较高科学水准的旅游项目而着称于世的。横贯于我国中部的秦岭山脉是世界范围内最典型的陆内碰撞造山带,地质学界将其命名为“中国中央造山系”。河南境内的伏牛山是中央造山系的东延部分。她的靓丽之处在于构成我国南、北及东、西四方气候区带、生物区系、地质地貌单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天然过渡边界。其自然资源具备了组建世界级“国家公园”、“开放实验室”、“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客观条件。“伏牛之旅”可集休闲观光、科学考察、猎奇探险为一体,并与“黄河之旅”南北呼应,展示出河南旅游文化的博大和深邃。

建议在伏牛山地区勘查规划的旅游项目有:

a.以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代表的地质旅游项目;

b.以宝天曼高山植物园为代表的生态旅游项目;

c.以丹江口水上运动场为代表的体育旅游项目;

d.以栾川钼矿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项目;

e.以楚长城遗址考查为代表的探险旅游项目;

f.以黄花墁、五垛山花岗岩峰丛景观区为代表的旅游度假项目;

g.以玉皇顶、龙池墁、桦树盘变质岩峰岭景观区为代表的旅游度假项目。

建议在伏牛山地区强化开发的旅游项目有:

a.白垩纪恐龙蛋化石遗迹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b.淅川楚祖文化遗迹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c.南阳东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工程;

d.伏牛山自然保护区链接工程;

e.伏牛山旅游景区链接工程。

(4)实现区域资源优势互补与经济利益互动

目前,我国的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在政府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强化区域联动、提高感知质量,是行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决定因素。旅游是一种社会性的经济文化现象,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打破行政区划限界,实现区域资源优势互补与经济利益互动,组建有鲜明地域特征的规模型旅游精品热线,乃是重中之重。

建议创建国际品牌旅游产品地域合作范围:

a.黄河之旅 包括郑州、洛阳、开封、商丘、三门峡、安阳等地区;

b.伏牛山之旅 包括南阳、洛阳、平顶山等地区。

建议国内品牌旅游项目地域合作范围:

a.天中山之旅 包括驻马店、漯河、周口等地区;

b.太行之旅 包括济源、焦作、新乡、安阳等地区;

c.红色之旅 包括信阳、驻马店等地区。

(5)实现旅游开发与基础建设一体化

鉴于河南各级政府已确定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支柱”,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区域基础建设应为旅游开发提供有利的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规划上应强化旅游意识、园林意识和环境意识,把城镇基础建设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建设项目以特定的旅游功能,实现旅游开发与基础建设一体化。同时,应加强“旅游企业文化”、“旅游城市文化”的培育,实现社会环境的安全有序、经济环境的合理公平、人文环境的热情友好,达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建议作为旅游城市重点发展的地区有:

a.郑州市,登封市、巩义市、新郑市;

b.洛阳市,洛宁县、嵩县、栾川县、新安县、孟津县;

c.开封市,兰考县;

d.商丘市,民权县、永城市;

e.三门峡市,陕县、灵宝市;

f.安阳市,林州市、汤阴县;

g.鹤壁市,浚县、淇县;

h.新乡市,辉县、卫辉市;

i.濮阳市;

j.焦作市,博爱县、沁阳市、温县;

k.济源市;

l.平顶山市,鲁山县;

m.南阳市,内乡县、西峡县、淅川县、南召县、桐柏县;

n.信阳市,新县;

o.驻马店市,遂平县;

p.周口市,淮阳县。

建议作为旅游基础设施重点建设的项目:

a.宁西高速公路,信阳—南阳—西峡段;

b.许南高速公路,平顶山—鲁山—栾川旅游线、云阳—南召—宝天曼旅游线;

c.洛平高速公路,嵩县—车村旅游线;

d.郑少高速公路,登封—嵩县旅游线;

e.伏牛山旅游环线高等级公路;

f.伏牛山地质剖面高等级旅游公路;

g.郑州—桃花峪水库。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⑶ 中国要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该采取哪些措施

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新世纪新阶段,既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战略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世界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较快发展,全球化、区域化合作的日益深化,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加速发展,我国作为世界旅游大国的形象日益鲜明,在全球旅游界的综合影响力显着增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人民生活需求加速向物质与精神并重转变,休闲消费的大众化时代正在加速到来,旅游业发展面临着更加美好的前景。

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是全行业在世纪之交提出的奋斗目标。当前,加速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进一步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由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由满足基本需求向强化服务质量转变、由经济功能为主向经济社会功能并重转变,切实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当前,旅游业尤其需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关注以下问题:

旅游强国指标要进一步科学化

2000年,国家旅游局面向21世纪研究提出的旅游强国目标,主要参考了世界旅游组织的一项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的旅游接待大国和第四位的客源输出国”。除此以外,旅游强国指标还应有哪些具体内容,一直是旅游业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目前,旅游业界对旅游强国指标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对旅游大国特征的认识水平,往往把发展规模、在世界排位,以及接近上述预测作为对跻身旅游强国程度的判断。对于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我们应予关注和重视,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参考,但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预测不等于一套完整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也不宜作为衡量我国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单一指标。

从全球公认的旅游强国的情况看,衡量的指标是比较宽泛的、多元化的一些数据。既包括了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过夜旅游接待和旅游创汇的世界排位,还包括了其它方面的数据指标。从WTTC每年发布的旅游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看,包括美国、西班牙、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在内,不管其旅游经济规模是多大,相同的许多项指标占了全国总份额的10%以上,例如,旅游收入占GDP的比例、旅游就业占的比例、旅游投资占的比例、旅游税收占的比例、旅游出口占的比例等。这说明,旅游业发达与否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而不在于单项指标有多大。

近年来,海外人士十分关注我国经济发展,对强国标准也多有探讨,对我们理解旅游强国有一定的借鉴。例如,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了《中国应为“盛世”做好准备》(2004年11月)的文章,认为强国不应是单一的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GDP水平,而应是一个复合型的指标体系,包括人民生活、教科文卫、思想文化等领域都应处于领先地位。

信息产业是旅游产业的近邻,都是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建设强国问题上有一定借鉴性。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和单项产值的世界排位已超过了旅游产业,但距信息产业强国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2006年,我国以年产9300万台电脑、4.8亿部手机的规模,成为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二大国,但世界各国公认的《全球信息技术报告》将我国排在全球信息化水平的第59位。排在前三位的国家依次是丹麦、瑞典、新加坡,虽产出规模小于我国,但技术创新和综合竞争力明显高于我国。从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看,我国入境旅游总量已经超过英国、德国、奥地利、加拿大,但综合素质和竞争力还不够强,这也是主要差距所在。

因此,旅游强国目标是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既应具有横向的可比性,更应能够反映综合产业素质。

旅游要素建设要进一步产业化

产业化是对产业发展较高的要求,是产业发展机制逐步健全的目标。国家旅游局在研究“十一五”发展目标时,把完善产业化体系列为三大任务之一,产业化问题受到空前重视。加快旅游发展的产业化进程,实质上就是从体系和机制上推动旅游业发展,全面按照产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办事。

对于旅游产业化问题,业内的研究还较为肤浅,相当一些人认为产业要素发展就是产业化,这种认识有些片面和偏颇。其实道理比较简单,就如同仅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几种机械,不能算是实现了机械化;把电话、传真、电脑等仅作为办公用具,也不等于实现了信息化。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旅游业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涉及产业定位、产业政策、产业立法、资金扶持等鼓励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旅游各产业要素的发展,但对产业化体系建设则涉及不多。最近10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全国现有271个城市获得了荣誉称号,其评价体系包括20大项、176个评分点,既有对发展规模、产出水平、各产业要素的具体要求,更有很多事关发展环境、基础设施、支撑条件、配套保障等“外围”性要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产业化体系的轮廓和框架。

产业化发展不是对所有地区提出的普遍性要求。旅游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地方,产业要素还正在萌芽,要求产业化发展是不现实的;而旅游业已有相当发展基础,并致力于把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产业的地方,产业化发展则是必然性要求;对于当前全国旅游业来说,产业化发展则是刻不容缓的迫切任务,是促进旅游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

促进旅游要素的产业化发展,应着重抓好以下方面:一是促进旅游产业要素的发展与升级。在大力推动产业要素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产业要素的配套发展,努力形成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要统筹协调与相关产业的要素关系,将旅游新兴领域和业态纳入产业要素范畴。二是逐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要全面提升观光产品,大力开发休闲度假产品,积极培育专项旅游产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三是加快完善协调配套的旅游要素体系。旅游业的投资者、开发者、经营者应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建立分工合理的市场利益共享关系;上下游企业之间、相关企业之间、同类企业之间,应实现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集团化、网络化、协作化。四是建立较为完善的旅游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努力培育有利于旅游发展的宏观环境和旅游消费环境。五是加快旅游人才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旅游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旅游发展机制要进一步市场化

开放性和外向型是旅游业的天然特征。旅游资源的无限性和客源的广阔性,决定了旅游业是没有边界的,是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经济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市场环境不断改善和优化,但不够开放的现象仍然存在,并以对内开放不够最为明显,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一是地方保护壁垒较多,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也影响了对外开放效应的整体发挥。二是现代企业制度尚未深入建立,一部分旅游企业仍是国有体制,或者改制不够彻底。以2005年旅游星级饭店为例,国有的共5528家,占全部总数的46.74%,国有的饭店房间62.67万间,占总数的47.05%。三是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尚未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个别地方以行政决策取代市场规律和市场行为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四是旅游市场监管过于行政化,动辄采取“运动式”的专项整治,对违规者采取“一次性死亡法”,但并未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大力推进旅游发展机制的市场化,重点应抓好以下方面: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旅游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领导、统筹和推动,但绝不能替代或排斥市场化作用。各级旅游部门要由对行业具体事务性的管理,转向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引导和服务,为旅游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正确处理政府职能与市场作用的关系。政府要重点在战略规划、政策环境、市场培育、市场监管、形象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设施建设、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职能作用;市场要重点在旅游投资、市场开发、产品促销、经营服务等与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密切相关领域发挥导向作用。三是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重。要尽快消除行政分割和地区壁垒,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对从事旅游经营的各类企业,应公平对待,不得区别歧视。与此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四是进一步创新企业机制。要以资产重组为契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内容,以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为着力点,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

旅游增长方式要进一步集约化

集约化发展既是增长方式的问题,更是关乎旅游发展观的问题。它既是针对具体开发和建设项目的要求,也是对旅游业总体发展方向的要求。“九五”时期,旅游行业就提出要集约化发展,但至今成效不够明显,粗放型发展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例如, 2005年全国1.6万家旅行社,仅实现利润1.27亿元;全国1.18万家星级饭店,仅实现利润10亿元;4392家旅游区(点),仅实现利润22.59亿元,其中,国内旅行社利润为-1.7亿元、内资饭店利润为-12.91亿元点。

当前,我国旅游业又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形势非但不利于向集约化方向转变,反而更易于延续粗放型发展的惯性。但必须清醒地看到,集约化发展已是旅游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一是随着旅游市场的迅速扩张,旅游消费档次和水平明显提升,粗放开发的旅游产品已越来越没有市场;二是经过近30年的旅游开发,大多数品位较高、开发条件较好的旅游资源已被开发,今后推向市场的旅游产品只有更具“卖点”,才可能占据一席之地;三是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现仅旅游景区景点就已超过2万家,被评定为A级(1-4A级)的旅游景区达3000多家,集约化发展是旅游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集约化,关键要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正确处理提升素质与扩大规模的关系。规模是基础,素质是保障。做强旅游产业是对产业素质和发展规模的双重要求,既要在素质上做强做优,也要保持适当的速度和规模。关键在于切实转变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由偏重追求速度和规模向提升产业素质和效益转变。二是科学借鉴旅游发展经验。我国旅游业起步于“一穷二白”的基础,曾创造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不少经验。例如,“建个大门就收费”的起步发展;“边开发、边投入、边收益”的发展模式;“以旅游养旅游”的“滚动发展”等。但任何经验都是具体环境和条件的产物,不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广谱性。无论学习借鉴或宣传推广哪一方面的经验,都应充分考虑时效性、差异性、局限性和针对性,突出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鼓励自主创新,力戒照搬照抄。三是建立旅游集约化发展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可以包括旅游统计、旅游标准、旅游指标等,除了体现产业规模和增长速度以外,还可反映综合贡献率、市场竞争力,也可包括拉动投资、安置就业、增加税收、促进环保、优化生态等。四是发布旅游产业政策或旅游投资指导目录。要明确鼓励什么,引导什么,限制什么,对于市场前景不大看好,市场需求明显萎缩的旅游项目,例如,一般化的人造景点、雷同化的民俗开发等,要进行警示或加以限制。

旅游产业提升要进一步国际化

国际化水平是对一个产业与国际接轨程度的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反映,起码应包括三方面:一是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的情况,二是综合发展水平与国际同一领域的接轨,三是对国际事务的参与程度和影响力。

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程度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国际服务贸易的总量和规模。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接待1.25亿人次(其中,过夜旅游4991万人次)、创汇339.49亿美元,居世界第5位;出境旅游3452万人次,是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上述因素,奠定了我国作为世界旅游大国的地位。其二是我国旅游业的对外开放程度。这主要表现在“市场准入”方面。在加入WTO谈判中,旅游业成为服务贸易开放的重要领域。2001年11月入世以后,在饭店(包括公寓楼)和餐馆领域,我国提前4年兑现了所有承诺,进入我国的外国饭店管理集团已达37个、世界知名饭店品牌达60个;旅行社领域全面开放,已成立外资旅行社27家(其中,外资控股的7家、独资的11家),并从7月1日起,取消了对外资旅行社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在注册资本方面实现了国民待遇。

但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水平还不算高。目前,我国旅游企业“走出去”发展的很少,影响力也还很微弱;在借鉴国际经验、技术手段或发展模式方面,我们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虽已有较大规模,但旅游标准、服务规范等尚未推向世界各国;旅游部门在世界旅游组织、PATA等国际旅游机构中,旅游企业在WTTC等非政府组织中,尚未发挥与我国旅游业地位相称的作用和影响。

当前,加速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程度,重点应做好下列工作:一是进一步开放旅游市场。要抓住全面兑现加入WTO承诺的机遇,鼓励外商投资我国旅游业,吸引国外知名旅游企业进入我国,推动国内旅游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与此同时,要大胆学习和跟进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旅游业态,例如,预订系统、分时度假、汽车旅馆、旅游宿营地、极限运动,各种形式的俱乐部等,努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二是积极提升旅游国际服务贸易水平。要进一步重视入境旅游的战略地位,深入研究和开发入境市场,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入境旅游稳定增长。要进一步重视和发挥出境旅游的综合功能,充分发挥出境旅游在促进民间外交、缓解经贸摩擦、优化外贸结构等方面的作用,为国家“软实力”提升做贡献。三是要积极贯彻国家“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到国外投资发展,尤其是到我国出境旅游较为成熟的目的地开展旅游接待服务。四是加强国际双边、多边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旅游国际规则的制定,主动参与国际专业问题的研究和国际性的交流项目,积极反映我国旅游业的利益诉求,发挥我国对世界旅游业的建设性作用。五是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形象。为了维护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尊严和权益,应适时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提出接待中国旅游的必要条件,例如,提供中文翻译、尊重饮食习惯、保证服务质量等,不断提高我国作为旅游大国的地位。六是加速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国际化。要本着“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原则,进一步拓展国外培训的渠道,有计划选派各种层次的、市场急需的旅游人才到国外培训,同时积极吸引在海外学习、工作的旅游人才回国就业,适量选聘外国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逐步建立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适于旅游强国需要的旅游人才队伍。

(配文)

中国旅游消费正处在“爆发性增长”前夜

国家旅游局综合司

旅游业被誉为全球经济发展中规模最大、增势最强、前景最好的产业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20世纪 90 年代初,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总收入超过了石油和军火工业。

目前,在世界旅游业的排位中,中国已经从1978年的40位之后,跃升至世界第4位。

我国旅游业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得改革开放之势,借改革开放之力,用2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从事业接待向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2006年,我国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1.25亿人次(其中,过夜游客499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40亿美元;国内旅游接待人数13.9亿人次、旅游收入5830亿元,是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之一;出境旅游3452万人次,位居亚洲第一位。

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了国家“软实力”,而且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促进了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十一五”是我国旅游业继续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旅游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将进入旅游消费的爆发性增长期。据此并参考相关因素,业内专家判断,目前我国旅游消费正处于爆发性增长的前夜。主要依据:

第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旅游业成长的土壤,旅游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剂。中外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证明,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较高增长,按照2005年修订后的GDP数据计算,1979-2004年均增长率为9.6%,近三年仍连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目前,我国人均GDP已接近2000美元,预计2010年人均GDP将接近3000美元。这表明,我国人均GDP接近于旅游消费“爆发性增长”的低线已为期不远。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地区和北京、上海、天津等近40个县级以上城市,人均GDP已经达到3000美元。

第二,我国旅游业在全球增长最快。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东亚太地区旅游业迅速崛起,到2002年首次超过美洲,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旅游业发展速度更快,“九五”以来以10%左右的增幅,高于全球旅游业平均增幅3-5个百分点。由此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最近,根据我国旅游业的强劲增势,世界旅游组织再次预测实现两项指标的时间将提前至2015年。届时,我国入境旅游可达2亿人次,国内旅游26亿人次,出境旅游1亿人次。

第三,大众化旅游迅猛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活动明显向大众化、生活化方向转变。休闲是小康社会渐进与发展的重要体现,并且是与小康社会密切相关的新兴生活方式;而旅游是休闲的重要表现,旅游业是休闲产业的主体性、紧密型产业。黄金周旅游所以热度不减,主要是迎合了大众休闲的消费需求,并顺应了日渐增长的消费趋向。我国自2000年“十一”实行首个黄金周以来,至今已经过了20个黄金周,累计接待国内旅游17.9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40亿元;黄金周出行人数从1999年“十一”的4000万人次,迅速增长到2007年“五一”的1.79亿人次。黄金周旅游人数及收入几乎呈指数上升,说明黄金周已成为规模庞大的大众化市场,已经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长,类似黄金周等大众化休闲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的选择。据全球着名的传媒机构尼尔森公司最新的调查,近年来,我国消费者的个人收入年均增长10%,超过半数(53%)的消费者计划把节余的资金花在休闲旅游上,其比例居亚洲14个国家之首,高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和印度等。休闲旅游的盛行突出表现出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有了明显转变,其注意力更多地从工作转向休闲和娱乐。所谓的工作与休闲两不误,是大众化休闲旅游猛增的一个明显特征。

第四,国家经济强大、基础设施极大改善。我国社会安定团结,经济高速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这些都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民航、铁路、公路、支线机场等旅游交通条件有了根本性好转,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大大提高。2006年,随着与南美航线的正式开通,我国民航万里航线进程加快;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全国铁路六次提速,铁路建设已步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公路在客运量、货运量、客运周转量等方面更是遥遥领先于其他运输方式的总和,目前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高速公路连接率将达到85%,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5万公里。旅游景区、饭店、旅行社等直接领域数质量明显提升。目前全国旅游景区达两万之多;星级饭店近14000家,其中五星级298家;旅行社近两万家。其他如旅游娱乐、旅游购物等环境也有了根本性改变,质量进一步提高。中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足以开发满足各类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目前,观光旅游是旅游业的主体和基础,但度假休闲旅游快速发展,引领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近些年开发的许多旅游项目顺应了发展趋势,全国涌现了一大批品种齐全、档次较高的度假旅游产品。从旅游住宿、旅游交通到旅游产品,努力消除短缺“制约点”,旅游生产力大大提高,确保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朝阳产业,前景无限。我国旅游业能否适应这个爆发性增长机遇期的到来,根本的是能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高保障能力是前提。目前我国人均国内旅游仅仅只有1次,而韩国已经达到9次,我国人均出游远低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出游将达2次以上,这就要求交通、铁路、公路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应配套发展,确保硬件支撑条件跟得上,以充分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改善产品结构,实现由观光产品为主向度假休闲产品的转变,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进一步适应市场多元化的需求。不断提升产业素质,着眼建设旅游强国,努力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由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由满足基本需求向强化服务质量转变、由经济功能为主向经济社会功能并重转变,加快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从根本上增强国际竞争力。

21世纪的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上升期,这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国民旅游消费又处于爆发性增长的前夜,更是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内动力。抓住机遇,科学发展,我国旅游业必将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跻身于世界旅游强国之列。

⑷ 我国乡村旅游在与国际接轨方面还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提升

作为国外的乡村来讲,以美国、英国等国为例。
乡镇普遍具有特色,无论是从规模、基础建设、道路、房屋规划等方面都从美观、干净、整洁环保的角度出发。
国内乡镇普通现象就是脏乱差,无法给人留下良好的影响。也给旅者带来不少不好的体验。
在中国现在积极与国际接轨的大环境下,发展转型就变成了必然。
最近中央政府部门提出,为提高中国经济发展,应大力发展城乡镇一体化建设,提高乡镇收入,提高就业率,增加当地GDP为主。
然后就出来了特色小镇这个概念。
特色小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镇,它可以是市中镇,可以是城中镇,可以是镇中镇,代表了一个规模
特色小镇是结合当地特色,建立起的小镇,比如我们这边的金融小镇,在这个镇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投资机构,金融行业聚集扎堆。
比如旅游小镇、农业小镇等等。相比盲目抄袭,不如结合自身特点,将特色做到更精更细,通过特色小镇带动当地经济,最终实现房地产价值提升,周围生态产业链的结合

⑸ 关于旅游同业的认识及发展前景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简要回顾sO100
(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见表1)。
表1我国不同时期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长情况(1991~2002年)
注:①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50年》,人数和收入数据为时期加总数;
②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1年统计公报》;
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2年统计公报》。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常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
(三)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4%,占到第三产业的16%强,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
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国已有24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一)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加入WTO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常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
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见表2)。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2020年世界旅游发展预测报告》整理,1997。三、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一)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大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这个历史进程,将从各方面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旅游业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宏观来看,旅游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就地出口风景,具有换汇成本低的优势。国家推行了多项政策刺激内部需求,例如实施西部大开发、调高公务员薪酬、增加基础设施开支等。在这些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措施,大力刺激旅游休闲消费,推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政策,促进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业社会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可以大胆的预测,在众多政策中,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能起到较好的成效。
为此,需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对旅游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清理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和一系列歧视和限制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地位,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二)充分发挥国内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列为扩大消费的第二个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包含行、游、注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因此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相对于住房、汽车等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从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至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产品的可生产性极强,可消费性也极强。2001年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仅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5.97%,离1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发展国内旅游的余地还很大。
因此,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同时,要把国内旅游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动国内旅游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进一
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国内旅游消费,推行带薪休假制度。要积极指导旅游新产品的规划和开发,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三)积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产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基本指标,其发展状况预示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按照“十五”计划的要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适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保持整个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关重要。应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和牵动产业,破除各种思想障碍,进一步扩大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发展旅游业自觉地融入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在促进其它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增长点。要加强旅游业与一、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其它门类的结合,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教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和都市旅游。对于一些发展旅游条件比较好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可以把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来发展,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对于一些老的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安置下岗员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宣传企业产品与形象、扩大影响和增强员工的荣誉感等;对于一些原来依托森林砍伐、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地区,自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措施后,经济发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发展生态旅游是一个不错的替代选择;农村可以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城乡居民的交流、开阔农民眼界等,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游业发展也能为其他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场和空间,例如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信息、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总之,旅游业可以为“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服务,也可以联动第三产业。
因此,应尽快出台《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将扶持旅游产业的方针政策予以明确。同时,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旅游资源保护,积极支持旅游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等。
(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先导作用
旅游资源是西部突出的优势资源,旅游业是西部具有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趋势,具有很强吸引力。西部大开发确定的五个重点方向都是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又互为促进的。
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经济的先导性和高度关联的辐射带动功能。这对于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经济的启动,进而循产业链直接、间接地全面带动相关行业,滚动发展,最终促进西部经济繁荣,具有“突破口”意义。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西部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有利于改变地方财政的“输血经济”的模式,也有利于增强西部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协作,招商引资。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客流、人才流、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长,使域外流入购买力扩大。也必然会带动餐饮业、旅馆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的改善。而这些正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必须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游业应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条件适宜地区,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
(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的潜力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旅游就业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潜力大等特征。2001年,我国旅游间接就业人数2980万人,旅游就业总人数达3578万人。在20世纪最后10年,我国第三产业新增就业的7740万人中,旅游新增就业占到38%,达到2940万人。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由1989年的52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598万人,增长了12倍。
旅游促进就业容量大、机会多,不少旅游就业岗位门槛低,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数就业岗位对文化素质和年龄要求并不苛刻,特别适合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旅游业已成为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从增长潜力来看,2001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仅0.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长的潜力还很大。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计委共同提出的《关于发展旅游扩大就业的若干意见》,未来10年,我国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约4000万个,年均增加旅游直接就业约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左右。到2010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约为1.7%,而届时世界平均水平为3.3%,旅游就业仍有很大的增长余地。
为此,当前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潜力,以产业规模扩张为基础,实现旅游就业大增长;以加大旅游产品开发为着力点,广泛形成扩大就业的增长点;以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实现就业人数与企业素质的双提高。
(六)大力发挥旅游的扶贫功能
我国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的富集度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国592个重点贫困县中拥有100多座国家级森林公园,仅西部的307个重点贫困县中就有78个县拥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4个县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我国的财力现状和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靠强力投入来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资激活当地经济发展的活力,就成了开发性扶贫的关键所在。找到一种与当地资源联系紧密,低投入、影响面广、受惠面大的产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有一定市场条件的贫困地区,旅游业无疑成为优选产业。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经验。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探讨旅游扶贫的新模式,在旅游潜力大的贫困地区设置并培育一批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示范)区,给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⑹ 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尽量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意义如下:
1、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3、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推进和谐社会发展。
4、有利于升级旅游产业,优化旅游消费结构。

⑺ 为什么需要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旅游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已于2001年成为了WTO的正式成员方,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是专门调整服务贸易的国际法规范。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及我国加入WTO谈判中做出的承诺,我国旅游业将逐步对外开放,作为世贸组织非歧视原则、国民待遇原则的体现,强调所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均享有平等的待遇,届时,非市场因素将逐渐淡出,中外旅游经营企业的竞争遵从的将是同样的游戏规则。而我国现行的旅游法规中主要是调整旅游管理方面的法规,无论从透明度、国民待遇,还是从市场准入等方面都和WTO的要求存在一定距离,因此,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也是势在必行。
给你个网址吧这个上面比较完善:http://..com/question/125077648.html

阅读全文

与旅游如何与国际接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3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24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889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36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29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56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75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06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2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898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5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68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0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2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58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2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3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42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14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