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旅游攻略 > 旅游区怎么改革

旅游区怎么改革

发布时间:2023-01-18 15:40:25

⑴ 风景旅游区的运营怎样管理

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各大风景旅游区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 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西藏拉萨着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着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禁区和限制。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代理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
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法渊源,风景旅游区立法体系可以按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这样一个层次来构建。
总之,风景旅游区不能等同于企业,由于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个方面考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在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保护中,要加强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⑵ 为何说旅游市场也需供给侧改革

针对网上热传的“桂林旅游团8元团费午餐白饭配腐乳,游客不消费被骂旅游流氓”一事,3月22日晚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官方通报,经过调查取证,初步认定,该旅游团涉嫌“不合理低价游”,涉事旅行社和导游将被从严从重处理。

但是,对于“不合理低价游”坚持露头就治是必要的,而着眼于长远和治本,还得从优化地方旅游环境和生态入手。因为说到底,“不合理低价游”问题其实是一个发展的问题。

应该意识到,一个地方的旅游市场如果长期被非正常的低价游模式主导,很可能不只是旅行社揽客心切这么简单。常识是,如果一个地方的旅游市场品质给公众的心理预期是较高的,这样几乎让人不敢相信的“低价”,或许就难以俘获游客,自然也就没有生存空间。另外,“不合理低价游”盛行的背后,其实是捆绑着某地整个旅游市场经营主体的利益。

⑶ 旅游资源产业发展战略措施

在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总体评价和分类型旅游资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阿勒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需求,对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功能区划,提出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相关战略措施。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

优化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布局,促进旅游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协调、有序发展。以喀纳斯生态旅游区和可可托海风景旅游区两个“龙头”景区为重点,在阿勒泰地区构建三大旅游环线、六条旅游发展轴,划定6大功能分区。此外,根据国家、新疆主体功能区规划、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划分了旅游禁止开发区等四大功能区。

(一)三大旅游环线

1.西环线:西域边陲风情旅游环线

范围:自北屯市(兵团)、福海县至阿勒泰市,经喀纳斯,沿西域边陲风情旅游景区轴,经217国道至布尔津县,再至北屯市、福海县。

旅游特色:集综合自然景观、边境风光、西域风情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环线。

功能定位:以喀纳斯景区为龙头,整合系统的以地貌景观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展生态观光旅游。开展以边境、口岸、边防为基础的边境贸易旅游活动。开展以人文景观及民俗文化活动为载体的西域风情旅游活动。

2.东环线:阿尔泰文化观光休闲旅游环线

范围:自北屯市(兵团)至阿勒泰市,沿千里阿尔泰文化长廊至富蕴、青河、塔克什肯口岸,经青格里河沿线,沿324公路至福海,再到北屯市。

旅游特色:以阿尔泰文化为主题的观光休闲旅游环线。

功能定位:以游牧文化、草原丝路、成吉思汗之路为主要内容的阿尔泰文化旅游。以阿尔泰山地度假、乌伦古湖水上休闲、阿拉善温泉疗养、阿勒泰冬季旅游及夜间旅游为依托的休闲旅游。以塔克什肯口岸、三道海子为依托的边贸旅游。

3.大环线:阿勒泰地区综合旅游环线

范围:由西域边陲综合景观西环线和阿尔泰文化观光休闲东环线构成。

旅游特色:阿勒泰旅游的资源汇集环线、形象展示环线。

功能定位:串联阿尔泰山、山前平原、额尔齐斯河自然风光及人文资源、乌伦古河流域及乌伦古湖、边境口岸、阿勒泰地区主要城市,形成汇集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景区景点的大环线。阿勒泰地区旅游形象展示的窗口。阿勒泰地区成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交通主体框架。

(二)六条旅游发展轴

阿勒泰地区旅游发展轴共包括两条横轴、四条纵轴。

1.拟建阿尔泰(金山)文化旅游横轴

范围:东起塔克什肯口岸,沿阿尔泰山麓,西至阿黑吐别克口岸。

特色:融草原丝路、成吉思汗之路、游牧文化探秘于一体的阿尔泰文化旅游长廊。

功能定位:以千里岩画长廊为代表的游牧文化遗迹荟萃之路。草原丝路探秘之路。成吉思汗行踪探索之路。贯通阿尔泰山几大旅游区、旅游景区景点,压缩旅游交通时间、提高行游比的旅游交通大动脉。连通青河县、富蕴县和阿勒泰市的快速通道。

2.提升额尔齐斯河(银水)风光旅游横轴

范围:东起青格里河,依托额尔齐斯河,西至额尔齐斯河南北湾。

特色:中国唯一一条流入北冰洋的国际河流——额河银水风光带。

功能定位:以额河沿岸、河谷风光、沿途景区(点)为主要内容的路上观光。以水上漂流、游船为主要形式的水上观光。在额尔齐斯河南北湾附近,争取开通中哈两国出入境水上短距离观光游。贯穿阿勒泰地区南部的吉木乃口岸旅游区、乌伦古湖休闲旅游区和五彩城风景旅游区的交通大动脉。连通北屯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及中蒙、中哈口岸的快速通道。

3.拟建西域边陲风情旅游纵轴

范围:北起那仁夏牧场,沿中哈国境,经阿黑吐别克口岸、吉木乃口岸,南至黑山头。

特色:游中哈俄三国边境,赏西域风情。

功能定位:以额尔齐斯河南北湾、阿黑吐别克口岸、吉木乃口岸和规划建设的喀纳斯口岸委代表的中、哈、俄边境观光游及边贸旅游。以185团、186团为代表的军垦文化旅游和以白哈巴中国西北第一哨、北湾边防站(额尔齐斯河出口)、西北边境第一连、吉木乃边防站、达尔罕边防站为代表的边防旅游。集阿尔泰山、喀纳斯湖、那仁草场、额尔齐斯河、白沙湖、鸣沙山、木斯套冰川为一体的系统地貌景观观光游。展示以沿线人文景观及民俗文化活动为载体的西域风情。

4.提升喀纳斯生态旅游纵轴

范围。自217国道,至布尔津,沿232省道,至喀纳斯景区。

特色:人间仙境喀纳斯的经典生态旅游轴。

功能定位:连接布尔津与喀纳斯景区的快速通道。游客进入喀纳斯景区的主要通道。阿尔泰文化轴和额尔齐斯河风光轴的主要连接线之一。

5.拟建阿尔泰山水休闲旅游纵轴

范围:自217国道至布尔津,沿232省道至喀纳斯景区。

特色:阿勒泰山水夏季避暑度假之旅。“人类滑雪起源地”冬季滑雪度假之旅。

功能定位:为国际国内游客进入阿勒泰地区的主要通道。连接北屯市、阿勒泰市及其周边景区(点)的便捷通道。融合阿尔泰山地度假、乌伦古湖水上休闲、阿拉善温泉疗养、阿勒泰冬季旅游及夜间旅游,彰显阿勒泰山水休闲度假的特色旅游轴。

6.提升可可托海观光度假旅游纵轴

范围:由216国道连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经五彩城、恰库尔图镇,再经226省道至富蕴,再至可可托海景区。

特色:奇特的西域景观,多彩而神秘的国家地质公园。

功能定位:游客自阿勒泰地区东部进入的通道。与阿尔泰文化轴、额尔齐斯河风光轴一起,构建可可托海作为阿勒泰地区的两大龙头景区之一、成为景区性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交通框架。连接五彩城、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古恐龙化石区、可可托海、地质3号矿坑、神钟山、额尔齐斯河河源,彰显阿勒泰地区以沙漠、雅丹地貌、地质矿产等为特色的西域景观的特色旅游轴。

(三)六大旅游资源功能区

依据旅游资源评价基础,结合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产品结构调整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对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功能分区,共划定喀纳斯生态旅游度假功能区等6大功能区。

1.喀纳斯生态旅游度假功能区

功能区范围大致包括:大喀纳斯景区、布尔津县和哈巴河北部。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河流与冰川湖泊,如喀纳斯湖、阿克库勒湖、喀纳斯河、禾木河等。山地和冰川地貌景观,如友谊峰、山地冰川、第四纪冰川地貌。自然生态景观,如西伯利亚泰加林景观、高山草原牧场。喀纳斯村、禾木村、白哈巴村等特色村寨。

功能定位:本功能区为阿勒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金牌”旅游区,可拉动地区西域边陲风情旅游西环线旅游业发展。以生态旅游、度假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专项旅游、特种旅游、夜间旅游和冬季旅游为主导旅游产品,共同打造喀纳斯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2.可可托海观光度假旅游功能区

功能区范围:富蕴县北部。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可可托海镇、大东沟河段、野鸭湖、萨依恒布拉克夏牧场、唐巴拉岩画、可可托海温泉、额尔齐斯河河源等。

功能定位:本旅游区是阿勒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第二大旅游区,地位仅次于喀纳斯生态旅游度假功能区。直接带动阿尔泰文化观光休闲东环线旅游业发展。以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科普科考旅游、金矿奇石旅游、摄影绘画旅游、冬季旅游为主导旅游产品,共同打造国内知名可可托海观光度假旅游目的地。

3.阿勒泰市山水休闲度假旅游功能区

功能区范围:阿勒泰市、北屯市(兵团)、福海县北部及中部地区、富蕴县西北部地区。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包括:红山嘴口岸、蝴蝶沟、淘金沟、阿拉善温泉、五指泉、桦林公园(沙里福汗公园)、西域滑雪场、金山滑雪场、将军山滑雪场、小东沟冰雪度假村、萨热阔布、托勒海特景区、乌伦古湖和吉力湖等。

功能定位:本旅游区为阿勒泰地区以山水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旅游区,以休闲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特色旅游、商务会议旅游、都市旅游、养生保健旅游、专项旅游、冬季旅游为主导旅游产品,共同打造阿勒泰市这一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知名的冬季旅游目的地。

4.西域边陲风情旅游功能区

功能区范围:吉木乃县和哈巴河县的中部及南部地区。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吉木乃口岸、木斯套冰川、神石城、额尔齐斯河北湾、白沙湖、鸣沙山、阿黑吐别克口岸、桦林公园、哈龙沟等。

功能定位:本旅游区是阿勒泰地区突出西域风情、西北边境旅游、中哈边贸的旅游区,是西域边陲风情旅游西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出入境旅游和边境边防边贸旅游、西域景观观光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特色商品购物旅游为主导旅游产品,充分发挥喀纳斯景区和吉木乃口岸辐射带动作用,开拓国际旅游市场,形成哈巴河县和吉木乃县域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实现该区域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5.三道海子游牧文化旅游功能区

功能区范围:青河县。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三道海子、套查干郭勒湖、萨木特墓、塔克什肯口岸、河狸自然保护区等。

功能定位:本旅游区是阿勒泰地区突出原生态草原游牧文化、成吉思汗之路寻踪、中蒙边贸旅游特色的旅游区,是阿尔泰文化观光休闲东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出入境旅游、边贸旅游、特色商品旅游、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为主导旅游产品,加强中蒙旅游合作,打造草原生态的草原游牧文化旅游品牌和亚欧草原民族祭拜中心,形成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合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壮大。

6.准噶尔盆地干旱荒漠景观旅游功能区

功能区范围:福海县南部和富蕴县南部。

区内主要旅游资源:古恐龙化石、鸣沙山、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五彩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等。

功能定位:本旅游区是阿勒地区干旱荒漠景观集中、适合开发利用沙漠观光和休闲的旅游区,是阿勒泰地区综合旅游大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沙漠观光、休闲和野生动物观赏旅游的主要景区。打造以沙漠观光、沙漠摄影、地质矿产科普科考、野生动物观赏和沙漠休闲旅游为主导的旅游产品,注重发挥旅游资源整体合力,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打造游客经216国道进出阿勒泰地区这一门户旅游区,使之成为北疆旅游线上的亮点景区,中国最美丽的雅丹地貌景区之一。

(四)四大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功能区

根据国家、新疆主体功能区规划、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结合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阿勒泰地区划分了旅游禁止开发区等四大功能区,提出了功能区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管理政策。其目的是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开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引导与控制四大功能区内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1.旅游禁止开发区

如下区域可划定为旅游禁止开发区:国家及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的核心区。冰川、重点保护河段、重点保护湖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景区一级生态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农田等为主体的区域。

禁止开发区管理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3年4月25日公布,同年10月1日施行)及相关规划,对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区、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和文化遗址等,实行强制性保护,保持其原生态、完整性,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或破坏。区内严禁旅游资源开发活动,有序引导人口逐步向区外转移。区内禁止建设各项旅游接待设施,严禁旅游、生产等活动。禁止开发区内要依法关停、转移破坏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实现污染物零排放,避免矿山地质环境遭受破坏。

2.旅游限制开发区

旅游限制开发区是指生态环境系统脆弱、生态重要性程度高、自然灾害风险大,开展大规模旅游开发的条件较差,且关系到较大范围涉及生态安全的区域。此外,还包括以生态敏感区、文物保护单位等景区(点)为主题的区域。

旅游限制开发区管理政策。对发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功能,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功能的区域,严格限制旅游资源开发强度,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强的地区有限制的发展旅游、农林牧产业生产和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区内在开展旅游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严格限制旅游接待设施建设,要对旅游活动的类型、方式和强度要做出明确规定。限制开发区内要限制企业的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保证排污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水平下降,实现所有污染物的达标排放。

3.旅游优化开发区

优化开发区是指旅游资源开发强度较高、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突出的区域和以风景区(点)、特色古村落等为主体的区域。

旅游优化开发区管理政策。在旅游资源开发强度较大的地区,调整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发展方向,切实提高旅游业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旅游开发强度较低的地区,适量建设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组织适宜的风景旅游、休闲旅游活动。旅游优化开发区内要实现更高要求的减排目标,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增加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物的种类,实现旅游效益增加。旅游开发区内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的保护与治理。

4.旅游重点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是指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主要是指旅游景区的中心区、特色旅游城镇等为主体的区域。

旅游优化开发区管理政策。在提高旅游产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节约与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成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引擎地区。区内可开展旅游服务设施的集中建设,组织和开展多样化的观光、休闲、度假和娱乐活动。旅游重点开发区内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存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的旅游区,要开展综合治理。

二、战略措施

(一)组织编制实施地区、市县旅游发展规划

阿勒泰地区及6县1市旅游资源丰富。按照《旅游法》等的要求,阿勒泰地区行署,按照地区、各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并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根据旅游发展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编制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项规划,对特定区域内的旅游项目、设施和服务功能配套提出专门要求。建立旅游规划调整或修编程序,促进规划编制实施机制动态化。

旅游发展规划内容有: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以及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文化建设、旅游形象推广、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要求和促进措施等。

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文物等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规划相衔接。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兼顾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阿勒泰地区行署、各县市人民政府要组织对本级政府编制的旅游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利于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推进旅游休闲体系建设,采取措施推动区域旅游合作,鼓励跨区域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商业、文化、卫生、体育、科教等领域的融合,扶持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

(二)编制实施阿勒泰地区冬季旅游发展规划,注重环境保护,促进旅游资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要以全球化视野、市场与经营理念为指导,根据阿勒泰地区冰雪资源特征、市场条件等,编制实施冬季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凸显当地文化,体现阿勒泰特色,注重旅游区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加强冬季旅游产品开发,促进地区旅游资源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统一规划阿勒泰地区冰雪资源开发利用,如滑雪场、滑冰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冬季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将基础设施、旅游服务水平等相关软硬件配套建设作为重点,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按照国际知名的滑雪场、滑冰馆的标准进行建设。逐步建立与高水平冰雪旅游相适应的标准、设施、服务,提高冬季旅游的国际化水平。

规划要对阿勒泰地区冬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滑雪场、馆等)的数量、布局、时序、投资、客源情况等予以明确。根据市场需求,要形成合理的滑雪场建设布局与密度,形成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分工协作、相互补充的滑雪场体系结构。避免造成滑雪场、滑雪馆等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设施闲置等问题。

滑雪场(馆)的建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滑雪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要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一起同步建设相关环保设施,建立项目实施运行阶段的环境监测评价体系。滑雪场(馆)建设尽量要与现有设施及其他景区(点)设施相结合,尽量不占用或少占用植被,尽量减少项目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滑雪场(馆)建设施工过程中,在进行滑雪道的布局定位时,应顺山坡就势修建,尽量避开林地及大动土方工程;一定要进行的破土工程,必须在两年内复垦绿化完成;需要砍伐的珍贵树木,要尽量移植。旅游禁止开发区内禁止乱采滥伐、乱采乱挖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尽量保持原始的环境风貌。

(三)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产业发展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阿勒泰地区行署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协调机制。由于旅游资源产业由多部门管理,造成政出多门、责任不明晰、执法不统一等问题,强化政府在旅游资源产业发展中的综合协调能力,对旅游资源开发管理体制、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体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机制、体制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协调和解决方案。

建议成立由阿勒泰行署专员领导的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产业发展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发展改革、规划、建设、交通、财政、税务、工商、国土、公安、环保、林业、渔业、畜牧业、水务等相关行业和部门的旅游管理职能。上述部门要按照各部门职能分工,与旅游管理部门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壮大地区旅游资源产业。

阿勒泰旅游资源产业发展委员会主要职能为:①依据国家规律法规,制定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产业发展政策,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加强旅游资源产业宏观调控。②统筹协调解决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旅游资源产业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③组织编制地区性的旅游项目招商指南,促进和引导外商和社会资金向旅游资源产业投入。④建立部门间定期或不定期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制定旅游资源产业发展年度计划,对重大旅游资源产业发展问题进行决策。

(四)建立旅游区绿色GDP评估考核机制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森林、水资源等)与人文环境因素(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影响之后的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换句话说,也就是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剩余的国内生产总值。改革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的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的保护服务费用后,所得结果即为“绿色GDP”。建立旅游区绿色GDP考核机制,对于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资源效益的各项行为将会产生抑制作用。阿勒泰地区应积极推行绿色GDP评估考核机制,以绿色GDP替代GDP作为旅游区管理部门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通过绿色GDP考核机制,促进旅游区旅游资源产业健康发展。

⑷ 旅游发展的历史改革的基本框架

全域旅游开发的四大架构发布日期:2016-10-13全域旅游开发要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的资源特色,以及面向的主要市场的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发展架构。全域旅游发展基本遵循以下四种架构:全域景区化,全域度假升级,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四种架构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也可单独支撑,形成全域旅游的良性发展。
一、 全域景区化架构
全域景区的建设不等于全域内景区的简单加总,而是将景区自身的美学、文化、观赏、休闲价值扩展到整个区域。这种发展架构适合于自然环境优良的区域。
与现有的景点景区相比,全域景区化具有整体美化区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服务水平提升、丰富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区域竞争力和知名度等诸多好处,是发展全域旅游最根本的一点,当然也是最为艰辛、跨越时间最长的步骤,需要遵循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的推进。
全域景区化的实现有两种模式:一是“精品景区+精品线路”模式,一是全域无景区化模式。
“精品景区+精品线路”模式:适合于观光型的区域旅游,在区域内选择若干个精品景区进行重点打造,并将连接精品景区的线路进行精细化打造。精品景区包含自然生态型景区、文化型景区、商街城镇型景区以及人造景区等类型。
全域无景区化模式:表面上与全域景区化自相矛盾,实则是实现全域景区化的另一条途径,适合于不以观光为目的的区域旅游。在旅游对象较为广泛的前提下,强调打破门票经济,采用开放式的经营方式,使旅游更加自由。全域无景区化崇尚到处都是滞留点,随时都能成行,因此,对区域的景观打造、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有着更高的要求。
二、全域度假升级架构
全域度假旅游是在一个区域内以度假产业来引领观光旅游和其他休闲旅游,即以旅游业的高端产业引领中低端产业的发展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模式。
在大众休闲度假时代,全域度假升级是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需要客观的评价区域的资源、市场和资本,衡量发展全域度假的基本条件,构建具一定标准的度假产业模式,配置度假设施,营造度假氛围和场景,打造度假生活社区。在产品上,设计龙头度假项目和辅助度假项目,并形成度假品牌。
三、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架构
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旅游规划建设是全域旅游开发的重头戏,用旅游产业,引导城镇和乡村实现就地城镇化。
具体的打造方式,是在区域内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城镇和乡村,作为全域旅游在新型城镇化方面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按照“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城乡均衡、基本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构建“向心发展、组团布局、统筹融合”的城镇发展体系,从全域产业布局、综合交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信息与社会管理等方面构建全域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体系。 着力打造集现代新城、活力新区、特色新街、优美新居于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全域“旅游+”架构
旅游是一个无边界的产业。“旅游+”,是多方位、多层次的,“+”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旅游+”以巨大的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为所“+”各方搭建巨大的供需平台,“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最根本措施,也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随着经济社会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的内容会越来越多,各地旅游+的内容也各有侧重,各有特色,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选择“旅游+”的优先领域重点突破。本文所指的“+”,可以是工业、农业等大产业,可以是创客、教育、文化、养生、养老、休闲运动等具体产业,也可以是互联网、交通、购物等关联性产业。任何一个所加的产业,都可以单独支撑起全域旅游的特色,也可相互叠加,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

⑸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解读

旅游业发展改革措施
意见牢牢把握旅游业是市场化水平和开放度均较高的综合性产业这一特点,始终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
一是提出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旅游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切实发挥各类旅游行业协会作用,鼓励中介组织发展。
二是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打破行业、地区壁垒,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
三是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扶持特色旅游企业,鼓励发展专业旅游经营机构,推动优势旅游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及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支持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的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另外,意见还要求稳步推进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现对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更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抓紧建立景区门票预约制度,统一国际国内旅游服务标准;取消边境旅游项目审批,将旅行社一些资格审批和业务许可下放至省级旅游部门等。
扶持旅游消费新举措
在扶持国内旅游发展方面,一是切实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将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
二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对国家重点旅游区域的指导。
三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抓紧研究新形势下中央财政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由政府引导,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
同时,意见还要求改革完善旅游用地管理制度,推动土地差别化管理与引导旅游供给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编制全国旅游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等。
解决问题
我国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规模、轻品质,重开发、轻保护等问题仍较为突出;二是政府过度参与,市场机制未能发挥决定性作用,社会资本进入存在障碍;三是部分景区景点门票价格过高,景区公益属性体现不足;四是当地居民没有合理分享旅游发展的收益,旅游的综合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五是旅游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黑导游”和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等行为仍大量存在。
面对新形势,制定出台针对性强、更细更实的政策措施,对进一步激发市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⑹ 旅游供给侧改革对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的有利影响

旅游业的供给改革是在旅游业领域内,按照国家供给侧改革的理念,调整旅游供给的总量和结构,从而更好满足国民旅游需求的过程。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增加旅游供给总量,提高旅游供给质量,调整旅游供给结构,补充公共旅游供给短板。
增加旅游供给总量。未来旅游供给总量的增长,主要在于几个新兴领域的政策供给能否突破。包括修学旅游、度假旅游、购物旅游、老年旅游、自驾车房车旅游。修学旅游作为世界上很多国家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方式,对于全面培养青少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有关部门早就认识到修学旅游的价值和意义,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任务分解表,对教育部要求有:将研学旅游、夏令营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日常教育范畴。然而目前3年过去了,并没有实质进展。度假旅游能否突破,则依赖于休假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带薪年假的全面落实,以及通过政策支持相关度假资源的管理和开发。2015年10月9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对这个领域的一个重要促进,然而目前仅仅认定了17家国家旅游度假区,难以满足蓬勃发展的要求。购物旅游方面,由于中国的奢侈品税收政策,游客购物免税、退税政策的供给不足,导致大部分购物旅游需求是通过国外市场满足的,未来的关键在于财政、税收、海关几个部门的游客购物免税、退税政策。老年旅游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异地医疗报销、保险等因素。自驾车、房车旅游市场的主要障碍是路桥收费政策,可以观察到,黄金周期间拥堵的高速公路,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降低自驾车路桥费用的渴望,而这依赖于交通部门的相关政策;房车旅游目前司机驾驶证类别、过路过桥费都比较模糊,上牌照、保险也存在困难,需要有关部门予以解决。此外,还需要从政策上降低旅游企业运营成本,应首先落实一些呼吁多年仍未得到落实的政策,如降低酒店水电费率的标准、降低旅游刷卡费率等。
提高旅游供给质量。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改善国内旅游市场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近几年,国内旅游市场中,团队旅游市场上导游和游客矛盾尖锐,冲突时有发生;散客旅游市场也充斥着“坑蒙拐骗”现象,类似于“青岛天价大虾”,“哈尔滨天价鱼”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导致相当一部分游客“用脚投票”,转向国外市场。出现这种情况,说明中国旅游产品供给质量亟需予以改善。第二个层面,提高旅游产品供给的科技水平。表现在旅游业内部应用互联网、高科技的规模和深度进一步提升,深化旅游体验。
调整旅游供给结构。由于旅游业具有拉动最终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因此被一些地方政府寄予了过高的经济期望。旅游规划者为了迎合这一期望,在旅游开发和策划中不恰当地向高端市场倾斜,漠视中低端旅游者的诉求。在全国相当多的地区,普遍偏向高端旅游产品,如高星级酒店、温泉产品、高端会展产品等。这种策划和决策导致高端旅游产品供给过剩,而庞大的中低档大众旅游者,却缺乏满意的旅游产品和设施。
补充公共旅游供给短板。旅游供给分为公共旅游供给和私人旅游供给,私人旅游供给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提供,是私人产品;公共旅游供给主要由各级政府提供,是一种公共产品。过去地方政府治理的理念,主要围绕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如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等,在旅游目的地接待强度不高的情况下,矛盾尚不突出。但是随着旅游者出游率的提高,中国许多地区旅游接待强度持续扩大,许多地区旅游者总量远远超过常住人口数倍,按照常住人口数量提供公共设施和产品,显然无法满足旅游者需要。这需要政府治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要认识到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不仅仅是当地居民的城市,也是外来旅游者的城市。外来旅游者享有相应的资源和设施占用权利。这要求城市在进行各类资源设施供给时,必须把旅游者需求放在和当地居民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考虑,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线路等。
○随着人们物质拥有程度的提高,拥有物质产品的幸福感越来越低。可以预见,未来的需求将上升为以文化和精神等非物质产品为主,而目前相应的产业供给远远不足。
○增加旅游等产业的供给,事实上是中国经济供给侧补短板的一种方式。在现阶段“去产能”“去库存”的实际工作中,旅游业也能发挥其他产业难以替代的作用。
○旅游业的供给改革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增加旅游供给总量,提高旅游供给质量,调整旅游供给结构,补充公共旅游供给短板

⑺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未来文化与旅游如何做到融合发展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大力推进,人们对旅游品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日受青睐。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去体验不同地方丰富多样的特色文化。文化与旅游如何融合?前瞻产业研究院通过调研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立足实际,切实加强规划引领作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重在规划。要深刻把握方针政策,结合旅游发展的新时代、新阶段和新要求,突出前瞻性和实用性,编制出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专题规划,进一步凸显独特的文化与地域资源禀赋,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更为科学、可行的引导。
2、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叠加、硬性配对,只有选择那些具有市场价值、具备在旅游产业上发光发热的文化资源,才能真正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
3、创新理念,打造文化旅游个性品牌。品牌是文化旅游业的名片,要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使文化旅游具有更鲜明的总体品位和整体形象。
4、依托资源,积极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完善旅游整体文化形象,增加旅游业的附加值。

⑻ “国字号”成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抓手

第二批国家全域 旅游 示范区名单、新一批国家级 旅游 度假区公示名单、新一批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名单……近期,文化和 旅游 部集中公布了一批国家级 旅游 品牌名单,标志着我国多层次 旅游 产品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字号” 旅游 产品体系量质齐升、结构优化,更好契合了大众 旅游 日益多元化和提质升级的需求。

丰富供给 满足大众需求

A级景区、国家级 旅游 度假区、国家全域 旅游 示范区等“国字号” 旅游 品牌,是我国 旅游 产品体系的重要支撑,是推动 旅游 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随着第二批国家全域 旅游 示范区名单公布,国家全域 旅游 示范区已有168家。各示范区在文旅融合发展、 旅游 扶贫富民、城乡统筹、生态保护、景城共建共享、休闲度假、资源转型、边境开发开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游客提供了高品质全域 旅游 服务。

新一批国家级 旅游 度假区公布后,国家级 旅游 度假区总数已达45家。目前,文化和 旅游 部已出台《国家级 旅游 度假区管理办法》,建立了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开展复核检查,确保度假区品质。

根据文化和 旅游 部资源开发司编写的《2019—2020年中国 旅游 景区发展报告》,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有A级景区12402家,其中5A级景区280家。根据文化和 旅游 部发布的《2019年文化和 旅游 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全国A级 旅游 景区接待总人数64.7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7.5%,实现 旅游 收入5065.72亿元,增长7.6%。

对于近期公布的一批国家级 旅游 品牌名单,陕西 旅游 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冰认为,在 旅游 业受到疫情冲击的情况下,这一批名单的公布无疑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无论内外部环境如何,我国 旅游 业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系统思维、体系建设还有很多路要走,行业整体水平提升还有很多需要修炼的“真功夫”。

擦亮品牌 提高供给质量

在多层次 旅游 产品体系建设中,业界努力打造高质量 旅游 产品。尤其是“国字号”品牌,在大众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在点、线、面多层次 旅游 产品体系日益完善的背景下,A级景区如何突出自身优势?新晋5A级景区、贵州省遵义市赤水丹霞 旅游 区一直在 探索 。“必须进一步提高景区服务质量,严格管理和培训,改造升级基础设施,充分彰显5A级景区标准。持续推出特色 旅游 体验,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要立足长远,实现经济效益、 社会 效益、生态效益均衡。”赤水 旅游 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对于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中突出度假区优势、维护度假区品牌,新晋国家级 旅游 度假区、上饶市三清山金沙 旅游 度假区相关负责人提出,要以“绿色、 健康 ”为理念,充分发挥气候优势、生态环境优势,丰富产品类型,实现特色化、精品化发展。同时,注重服务品质提升,优化接待服务,抓好“快旅慢游”体系建设和周边环境协调整治,推动智慧 旅游 全覆盖;净化 旅游 环境,加强 旅游 安全管理,建立高效 旅游 投诉处理机制,强化 旅游 市场执法巡查和监管力度;完善服务设施,加快完善 旅游 公路、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上海市青浦区是新晋国家全域 旅游 示范区。对于打造全域 旅游 品牌,青浦区文化和 旅游 局党组书记、局长沈秋娟表示,青浦区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馆所在地,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承载地。下一步,青浦区将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对接虹桥商务区,持续推进环国家会展中心都市 旅游 区建设,打造全域式会展、商务 旅游 体系;依托青浦新城河网资源优势,融入主客共享、水城融合理念,打造生态文化休闲公园集聚区;将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联动,加快打造“江南水乡客厅”,尤其聚焦淀山湖地区,以朱家角古镇为引领,打造知名湖区,推动全域 旅游 高质量发展。

研判趋势 优化目的地打造

我国大众 旅游 发展势头良好, 旅游 日益成为大众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面对不断变化的发展趋势, 旅游 目的地打造需要科学研判、精心打磨。

正佳集团副董事长兼执行董事谢萌认为, 旅游 目的地打造可以朝着文商旅融合的方向不断尝试、不断创新。 旅游 目的地要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与消费者建立“心智链接”,而文商旅融合是提升消费者深度体验的有效方式。谢萌建议,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和 旅游 资源,致力于目的地整体文化和 旅游 氛围营造,改善 旅游 大环境;加大力度发展 旅游 辅助产品,加强IP打造;深挖文化内涵,打造拳头产品,创新优化 旅游 目的地的产品结构;推动聚集化发展,打造一批 旅游 消费聚集体验区,实现空间上的良性联动。

“在疫情等综合因素影响下,游客消费决策出现新趋势,从价格敏感型转向安全敏感型、品质敏感型,不再一味地只看价格。从年龄层次看,‘Z世代’不只对价格敏感,也对品质敏感。”去哪儿网高级公关经理徐振妍认为,对于在线旅行商来说,未来要在帮助游客挖掘绝对低价的产品同时,携手目的地实现品质升级,契合消费升级需求。

作者:李志刚 刘亚子 周晨 丁宁

全国产经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⑼ 请简要说明中国旅行社行业管理的变革目标。

旅游业的“突围”,是现代服务业乃至现代产业体系面对传统体制群体突围的先行者,目前的旅游综合改革,在此方面有重要探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与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对接。2012年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内容涉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加入旅游发展专项、旅游实体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成都市编制了功能区总体规划,“七规合一、上下联动”,旅游规划更具落地性。
第二,向刚性土地制度要空间。2013年《桂林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总体方案》被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复,该方案以破解旅游产业用地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建立符合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和要求的科学化、差别化、精细化、生态化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制度,31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优化土地利用政策”。
第三,创新财政金融等体制解决资本问题。资本是约束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创新财政金融等体制,对旅游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北京市决定从2011年起每年拿出10亿元资金用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云南以昆明世博新区、玉溪澄江抚仙湖、大理市、保山市腾冲县等4个片区旅游改革为试点,探索景区旅游文化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与使用权、所有权与让与权分离的发展模式,加速资源资本化进程。
第四,以开放促改革。旅游业正在积极谋划以开放促改革的路径,自2013年起,一批城市实施了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31号文件提出,要“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采取有利于边境旅游的出入境政策,推动中国同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中东欧的区域旅游合作”。
第五,放大扶贫机制。扶贫是旅游业战略性功能,各地均在积极探索使用旅游业扶贫的机制,例如2013年宁夏建立中国唯一一个旅游扶贫试验区—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建设,扶持重点、特色旅游景区建设。

⑽ 中国政府用什么政策刺激旅游发展

没有!没上升到重视的高度!

阅读全文

与旅游区怎么改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3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24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889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367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29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56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75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06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21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898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5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68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0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2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58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2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3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42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14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