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人会经常出去旅游吗
今天就让我为各位分析一下古人会经常出去旅游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古代人喜欢旅游吗?他们是不是像我们一样热爱旅游呢?
其实中国文字中很早就产生了用以表达旅游和旅行意思的词汇了。如《周易·观卦》中就有“观国之光”的词语,也就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即旅游的意思。到南北朝时,着名的梁朝诗人沈约在题为《悲哉行》的诗中写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是迄今所知“旅游” 一词在中国典籍中最早的一次出现。 到了唐代,随社会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旅游”一词开始被大量运用。如韦应物的“上国旅游罢,故园生事微”;白居易的“江海漂漂共旅游,一尊相劝散穷愁”等。它们充分反映了中国旅游的悠久历史。
然而,古人可不能像现代人一样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人们出行本就受限,加之道路不畅,荆莽丛生,各种“妖怪”出没,出行时还是担心小命不保。古代着名旅行指南《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夸父逐日的故事,就是古代徒步旅行艰难的写照。战国时苏秦游历求学,“赢滕履跻,负书担囊,形容枯搞,面目黎黑。”“负书担囊,触尘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茧,日百而舍。”可谓饱尝旅游艰辛。
关于旅游这个词,目前所知最早是出现在南朝梁的《悲哉行》里面,“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但是古代人的旅游,可不像今天这么容易。
那个时候没有汽车、高铁、飞机,出游要不走水路,要不就是靠着两条腿跑。至于马和马车,没一定经济实力是玩不起来的。所以出门玩一次,没有十天半个月是不行滴。而且有这么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当你父母在世的时候,是不能跑太远的。要跑远一些,必须有正当明确的目标。正当理由包括经商、游学、游宦、游方、镇戍等等。因此,像今天这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不可能的。所以,古代普通老百姓,选择周边游的方式相对较多,传统的旅游活动有踏青、端午节划龙舟、重阳节登高等。
在古人出游之前,首先要占卜,要选良辰吉时。出行前占卜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主要是占卜之后吉则行,凶则避。毕竟对于古代人来说,走那么远,还是有些风险的。尤其今天我们看起来可以遇知音的高山流水,过去可是艰难险阻呀。李白就说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占卜之后呢,要祭祀,跟着要办离筵,什么是离筵?离筵就是饯别的宴席。杜甫在《奉送苏州李二十五长史文之任》诗中说:“客间头最白,惆怅此离筵。” 董解元在《西厢记诸宫调》也写道:“离筵已散,再留恋应无计。”意思就是,喝完了小酒,您就该上路啦。
当然,在古人出游的时候,还有一种折柳相送的习俗。折柳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中。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就是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据说是因为“柳”与“留”谐音。
古人的旅游除了出行的慎重之外,还需要准备好一大堆的东西,这些东西包括衣服、泥鞋、雨衣、斗笠、被、枕、手巾、足巾、洗漱用具、剪刀、梳子、蜡烛。还有饼饵、茶叶、棋子、折叠棋盘和中药,比如:熟艾、大黄、芒硝、甘草、干姜、蜀椒,按照《千金要方》、《医说》等众多医书的说法,这些都是“居家旅行必备良药”,大多有芳香开窍、除秽杀虫的作用。资深驴友沈括的行李还包括笔墨纸砚、酒器、茶盏、斧子、锄头、刀子、油筒、虎子(即尿壶)。是的,尿壶,你没看错。因为古代客栈很多没有专门的厕所,所以夜壶是旅行必备。古人都是怎么出门旅游的?我忍不住笑了 所以,很多电视剧里面你看到出去的人身边跟一个挑担子的书童或者小厮是有必要的,因为一堆东西,你让一个人扛是很麻烦的。由此可见,古人想要出趟远门,简直困难重重。
关于旅游这个词,目前所知最早是出现在南朝梁的《悲哉行》里面,“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但是古代人的旅游,可不像今天这么容易。
那个时候没有汽车、高铁、飞机,出游要不走水路,要不就是靠着两条腿跑。至于马和马车,没一定经济实力是玩不起来的。所以出门玩一次,没有十天半个月是不行滴。而且有这么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当你父母在世的时候,是不能跑太远的。要跑远一些,必须有正当明确的目标。正当理由包括经商、游学、游宦、游方、镇戍等等。
因此,像今天这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不可能的。所以,古代普通老百姓,选择周边游的方式相对较多,传统的旅游活动有踏青、端午节划龙舟、重阳节登高等。
在古人出游之前,首先要占卜,要选良辰吉时。出行前占卜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主要是占卜之后吉则行,凶则避。毕竟对于古代人来说,走那么远,还是有些风险的。尤其今天我们看起来可以遇知音的高山流水,过去可是艰难险阻呀。李白就说过:“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占卜之后呢,要祭祀,跟着要办离筵,什么是离筵?离筵就是饯别的宴席。杜甫在《奉送苏州李二十五长史文之任》诗中说:“客间头最白,惆怅此离筵。” 董解元在《西厢记诸宫调》也写道:“离筵已散,再留恋应无计。”意思就是,喝完了小酒,您就该上路啦。
当然,在古人出游的时候,还有一种折柳相送的习俗。折柳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中。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就是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据说是因为“柳”与“留”谐音。
古人的旅游除了出行的慎重之外,还需要准备好一大堆的东西,这些东西包括衣服、泥鞋、雨衣、斗笠、被、枕、手巾、足巾、洗漱用具、剪刀、梳子、蜡烛。还有饼饵、茶叶、棋子、折叠棋盘和中药,比如:熟艾、大黄、芒硝、甘草、干姜、蜀椒,按照《千金要方》、《医说》等众多医书的说法,这些都是“居家旅行必备良药”,大多有芳香开窍、除秽杀虫的作用。资深驴友沈括的行李还包括笔墨纸砚、酒器、茶盏、斧子、锄头、刀子、油筒、虎子(即尿壶)。是的,尿壶,你没看错。因为古代客栈很多没有专门的厕所,所以夜壶是旅行必备。
古人都是怎么出门旅游的?我忍不住笑了 所以,很多电视剧里面你看到出去的人身边跟一个挑担子的书童或者小厮是有必要的,因为一堆东西,你让一个人扛是很麻烦的。
由此可见,古人想要出趟远门,简直困难重重。
古人可不能像现代人一样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人们出行本就受限,加之道路不畅,荆莽丛生,各种“妖怪”出没,出行时还是担心小命不保。古代着名旅行指南《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夸父逐日的故事,就是古代徒步旅行艰难的写照。战国时苏秦游历求学,“赢滕履跻,负书担囊,形容枯搞,面目黎黑。”“负书担囊,触尘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茧,日百而舍。”可谓饱尝旅游艰辛。
那个时候没有汽车、高铁、飞机,出游要不走水路,要不就是靠着两条腿跑。至于马和马车,没一定经济实力是玩不起来的。所以出门玩一次,没有十天半个月是不行滴。而且有这么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当你父母在世的时候,是不能跑太远的。要跑远一些,必须有正当明确的目标。正当理由包括经商、游学、游宦、游方、镇戍等等。因此,像今天这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不可能的。所以,古代普通老百姓,选择周边游的方式相对较多,传统的旅游活动有踏青、端午节划龙舟、重阳节登高等。
Ⅱ 古代旅游、旅行的特点
我国古代旅行和旅游,可以看出以下五个特点: 1.古代旅游多属少数人的个人活动。游者范围主要有帝王、贵族、官僚、地主等人及其附庸士大夫阶层。平民百姓仅在佳庆节日到近地出游,如踏青、赶庙会等。 2.国内旅行家多以学术考察旅行为主,是在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影响下进行的。 3.古代旅游活动都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社会处于安定、强盛的时候,旅游活动就特别活跃,反之,便一蹶不振。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旅游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特点。 4.国际旅游以政治交往(如互派使者)、宗教求法和经商贸易等形式为主。游程比较艰险,历时比较长。游历的成果多以“游记”、“见闻”等题材出现。 5.旅游基本上停留在旅行的阶段,与以获得经济收入为目的的旅游业有本质的不同。但是某些私立旅馆业和观光业,已具有初级旅游业的雏形性质。
Ⅲ 游玩的雅称有哪些
游玩的雅称有:旅行、漫游、周游、遨游、游玩,壮游、冶游、宦游、宸游等。
游玩,读音yóu wán,汉语词语,亦作“游抏”。嬉游玩乐。亦指游览赏玩,亦作“游翫”。游逛;游戏。主要是个人或携伴出游,游玩的关键在于游,游即个人或一群人行走过程中欣赏周边景色,玩即趣味性活动,游玩的要义在于旅游的过程中丰富单调无味的生活。
游玩的雅称词语解释:
壮游:有知之士怀抱壮志游历远方,称为壮游。云游:僧人、道士行踪不定的漫游称为云游。周游:四出游说(如孔子周游列国)称为周游。宦游:过去外出求官之游称为宦游。
卧游:以欣赏山水字画来代替游览的称为卧游。漫游、遨游:无拘无束地出游称为漫游或遨游。冶游:在春天或节日里男女相伴外出游玩称为冶游。今有人引申为寻花问柳之游。宸游:古代帝王或皇室出游称宸游。
漫游,是随意游玩,漫无目的地游走的意思,比如漫游洞庭湖,也是移动电话用户常用的术语,是跨省或跨国使用移动电话的—种业务。周游,是到处游历的意思,比如周游世界,遨游是远游、漫游的意思,比如遨游太空。
Ⅳ 为何古代称为旅行而现代称为旅游
旅行和旅游的区别就在于:
旅行是在观察身边的景色和事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相对于是指个人,是行走。
旅游是指游玩,通常是团体出行,在时间上是很短暂的。旅游就是旅行游览活动。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旅行要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法律等各个社会领域。旅游也是一种娱乐活动,任何外出游玩都可以算。
世界旅游组织指旅行的定义是某人出外最少离家55公里。
Ⅳ 古人出远门称为游子为什么
古代对出门在外的人称为“游子”,还称为:浪子、旅人或征夫。游子有两种解释:1,离家远游的人;2,游手好闲的人。 求学、战乱、获罪流放、自然灾害这些都是很多人不得不远离家乡,甚至一辈子都不能再回去。游手好闲的人就不说了,哪个时代都有。古人把远行看作苦差事。中国古代有句俗话:故土难离。之所以故土难离并不只是因为中国人文化保守,而是因为出行实在受罪。古代那些出门做官、经商、求学的游子们,总是在诗文中抒发游子怀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愁绪、诉说旅行之苦。所以,今天的人们会读到很多古代的游子诗。其实古代的游子与今天比起来,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今天的游子遍地都是,但今天的交通通讯之便捷已经不是古人所能想象的了,今天的游子也没有古代游子那种离别愁绪了。Ⅵ 古代的诗人都喜欢旅游,这是为什么呢
古代的诗人喜欢旅游有三点原因。第一点,古代的诗人大多是家是比较好的,殷实的家底可以支撑他们游山玩水。第二点,游山玩水可以丰富他们显示的素材,激发他们写诗的灵感。第三点,世界那么大,古人也想去看看。
第三点原因,旅游这件事情不仅是现代人的热爱,古代人也喜欢旅游。谁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都想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有多美,多领域的一些祖国的大好河山,才不枉在人间走这一遭。
Ⅶ 简述古代旅行的特点
(一)先秦时期的旅行和旅游: 此阶段从传说的尧、舜、禹原始公社到封建社会秦朝的建立。其中包括了整个奴隶制社会——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等。 1.旅游交通条件:开拓交通路线,是旅游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我国先秦时代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打开各疆域之间的闭塞性,研制各种交通工具,为天子巡行、商务旅行和外交游说准备条件。据目前考古发现,我国在距今7000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就已发明了船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船桨就是证据)。公元前2033~1066年的夏商,已有了车,当时车的种类很多,有搞运货的牛车、乘坐的马车、作战的戎车、狩猎的田车。孙子还喜欢“乘殷之辂”。道路的修建,在西周时,已有水路,分为沟、洫、浍、川。陆路有遂、径、畛、涂。道路修的不仅平坦,而且植有行道树,建立维修制度。邮递主要靠驿站。西周和春秋战国时,在大路上每隔一定距离置邮、传舍与馆舍,以供游客住宿之用。 2.旅游类型主要有巡狩、游畋、观光、游娱、托志、泻忧等。 ①天子和诸侯巡游、巡狩:君主到其统治的地区巡视和游玩,具有政治和享乐两结合的性质。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1001~952年)是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帝王旅行家。《左传》云:昭公十二年“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晋代从战国魏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汲冢书》之一的《穆天子传》,前五卷以神话传奇的色彩,描绘了他驾八骏出游西域的路线和故事。传说他在天山的瑶池(今天池)和西王母见面宴乐。有人认为他到过波斯(今伊朗)。总之,周穆王是个极爱旅游的人,他走遍了西北、华北等许多地区,甚至造成“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史记·秦本纪》)。 除了周穆王游巡外,再早还有黄帝、颛顼、虞舜、夏禹的巡狩和传说。《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按山通道,未尝宁居”、“迁徙往来无常处”。颛顼所至,东达海岛、西至陇西,南抵交州,北至幽州。虞舜侧重于柴祭山川,故足迹遍及五岳名山。夏禹治水居外13载,“疏三江五湖,清之东海”,勘山水地理,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②商务旅行:在先秦时期尤为活跃。他们以经商为目的,负货贩运,周游天下。 ③外交游说: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各国之间出现频繁的外交游说活动。当时的“士”,朝秦暮楚,纵横捭阖,到列国游说,宣扬自己的政治见解,期望得以重用。例如周游列国的孙子,在外辗转14年,率领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的孟子,“连横”、“合纵”游说诸侯的苏秦、张仪、公孙衍等。 ④平民百姓的观光:我国保存最早的诗歌经典《诗经》,曾颂扬了殷商西周时代的民间出游活动。其中说:“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寝,如有隐忧。唯我无涵,以教我游。”可见,远在先秦时期,民间已出现观光活动,其内容包括:观乐、现社、观腊、观祭祀等。 ⑤持猎活动:古称“游畋”。“畋”亦可写作“田”。意思是打猎、游猎。如《诗经》中写的畋猎篇“车攻”、“吉日”等就是畋猎的代表。 (二)秦汉时期的旅游: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后,随着政局的巩固、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开拓,旅游活动比先秦时代越来越频繁。特别是秦始皇修“驰道”和“直道”,统一全国车轨等措施,给帝王、学者、商人出游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主要旅游类型有: 1.帝王外出巡游: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曾率文武百官五次出巡,周游全国,南至洞庭,北到碣石,东到芝罘、蓬莱,最后在第五次巡游中死去。汉武帝也曾游历碣石、泰山等全国名山大川。 2.学者墨士外出考察:以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游历最着名。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年)从青年时期起就开始漫游大江南北。《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谈到,他“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禹葬会稽山),窥九嶷(舜南巡死处),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司马迁作郎中官后,又因公事,到西南、洛阳、辽西等地旅游,足迹遍于当时西汉版图疆域。他“纵观山川形势,考察风光,访问古迹,采集传说”,撰成名垂后世的不朽巨着《史记》。其中《货殖列传篇》含有丰富的旅游地理内容。 3.“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外旅游开辟了有利条件。汉武帝为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共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他率领100多人从陇西出发,历经艰险,历十三年才返抵长安。这次出使西域,先后考察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昆仑山、祁连山等地情况。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众300人,出使西域,最远到达安息(伊朗)、身毒(印度)等地。他的两次西行,了解到许多西域的山川、地理和风土民情,打开了长安通往西域(中亚、西亚)的道路,使中国的丝绸、陶瓷等手工产品运往西方,西方的土特产运往中国。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丝绸之路”。以后一直到十三四世纪,它一直是连接中国和印度、两河流域、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4.海上旅行:秦汉时期,海上交通已相当发达。我国沿海经商贸易旅行已很频繁,与日本,朝鲜、越南、印度的海上往来也越来越多。如东汉末期,东吴派康泰和朱应从海路出使南洋诸国,并撰《扶南传》,记载了南洋一带风物。当时的楼船队,英姿飒爽地航行于印度洋,南洋国家无不对它称赞不绝。 (三)中世纪时代的旅游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一千多年中,既有封建社会鼎盛的阶段(如隋唐),又有科学技术硕果辈出的时代(如宋代三大发明)。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各种形式的旅游和旅游业。如旅馆业,在唐宋时期就已相当广泛。唐代诗人杜牧在《旅宿》中写的:“旅馆无良伴,凝情悄自然”,王维着的《渭城曲》描写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等诗句,就是这种旅馆业经营的明证。 宋代不仅有私营旅馆,而且出现了地方官吏兴办的旅游业。如宋仁宗皇佑二年(1051年),杭州太守范仲淹为赈济灾民,利用那里湖山景色、古庙名寺之长,命各庙主事修茸庙宇,并在太湖举办划船比赛,号召各方官民出游,收入一大笔钱,救济灾民。这是地地道道的旅游业雏形,比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库克要早700多年。 我国中世纪旅游活动的类型主要有: 1.士人漫游兴起:指文人墨士以消遣排忧为目的的旅游。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政局动荡不定,统治者荒淫糜烂,引起一些士大夫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某些士大夫消极厌世,把注意力转向自然,寄情于山水。如魏、晋间的稽康、阮籍等7人,悠游于竹林之中,写出了大量山水诗;东晋、南朝间的陶渊明,南朝的谢灵运等,都是寄情于山水的着名诗人。到了唐、宋时代,这种漫游旅行就更为兴盛。如李白、杜甫、柳宗元、苏东坡、欧阳修、陆游等,都是漫游类型的着名诗人。李白从20岁起,就“辞亲远游”,行吟南北;各地的山水名胜无不亲临登眺,开拓了诗人的思想和创作源泉,许多千古绝唱都是在漫游中写成的。又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名篇游记,也都是在漫游中触景生情写成的。这些名作,或抒情、或状景、或托物、或言志、或哀民、或气愤,象万里长河中绚丽多姿的浪花,气象万千的波涛,撼心动魄,沁人心脾,在反复咏哦之中如同神游中华山河。 2.宗教旅游盛行:它是以朝觐、求法为目的进行的旅游活动。西汉末年,佛教初传中国,至南北朝和隋唐,它已进入鼎盛时期。如北魏时,洛阳已有大小寺庙1367所。还开辟了石窟寺多处。这一时期着名的僧人云游家有法显、玄奘、义净和鉴真等。 东晋法显是我国顺利达到目的地而回来的极少数人之一。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新疆,渡流沙、越葱岭,经过千辛万苦,到达天竺(印度)。他在印度留学15年后,取海路返国,途径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爪哇等国。法显把旅途见闻写成《佛国记》。这部旅行记无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篇空前艰险的万里远游的游记。全书一万言,内容充实,生动亲切。 玄奘(公元602~664年)是我国唐代最着名的僧人旅行家。他以坚韧的毅力,穿越大沙漠,翻越高山,到达中亚南部和阿富汗北部地区,而后到达天竺。他在印度学习讲经17年,回国后译出经论600余部1335卷。唐太宗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热烈迎归,并在西安建大雁塔收藏其带回的经籍和佛像等。玄奘写成了《大唐西域记》;襄助译经的慧立,除了译记西游路程和见闻外,还追记玄奘西游前后身世,写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一“记”一“传”,详细记述了他经历110国和传闻的28国地理、交通、城邑、关防、气候、物产、风俗、文化等情况。 净义也是唐代僧人,他是从海路去印度求法的。着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鉴真是扬州人。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应日僧的邀请,五次东渡,均遭挫折,鉴真也双目失明,第六次才成功。他把佛教的律宗带到日本,后在奈良建筑了唐招提寺,现在成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象征。 3.国际旅游的发展:中世纪以政治和文化交流为目的出国考察团和商业旅行也多了起来。例如唐代的杜环,元代航海家汪大渊等。另外盛唐时,外国来华的使者,商人、学者、僧侣也络绎不绝。如唐代有19个日本使团来华学习,阿拉伯商人来中国经商的人更多。 (四)明清时期的旅游: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两个朝代。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国际、国内旅游提供了全面的基础。这个时期,我国旅游活动的类型主要有: 1.航海旅行和旅游:以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海上旅行最着名。郑和为云南人(回族),10岁当了燕王朱棣的太监,深受其赏识,赐名郑和。小名三保,又称“三宝太监”。他于永乐 3年( 1405—1433年),率领62艘大船(宝船最大44×18丈), 27000多人,七次远洋出航。涉海十万里,遍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历史上涉程最远,历时最长的航海家,也是世界着名的航海大师。比欧洲三位航海家要早数百年。对中国和南洋、西亚、北非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伟大贡献。郑和海上航行,留下的旅行记有随从马欢着的《瀛海胜览》、费信着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蕃国志》和郑和航海图等。 2.活跃的国内旅游:最突出的科学考察有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他为编写《本草纲目》,到各地采访调查,搜集标本,把握第一手材料。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徐宏祖)(1586~1641年),他从二十二岁起,先后在外考察30多年,遍游全国名山大川。北到天津蓟县盘山、山西五台山、恒山,南到广东罗浮山,东到海滨,西到云南大理鸡足山、腾冲。所到之地,“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里程”,以难以想象的毅力,考察了16个省区的山水,几次绝粮,险遭丧生。晚上在灯下坚持写作旅游日记。他纠正了过去对长江源头的错误说法,尤其是对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至今仍有很大的科学价值。他写的《徐霞客游记》共20卷,被誉为古今游记第一杰作,后人称其为“奇人、奇事、奇书”,“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此外,顾炎武的旅行考察也很着名。他是明清间的学者,在学术考察中遍游了华北,十谒明陵,又周游西北达20年,有胜地必访,有名士必交。写成了《天下君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两部地理着作。 纵观我国古代旅行和旅游,可以看出以下五个特点: 1.古代旅游多属少数人的个人活动。游者范围主要有帝王、贵族、官僚、地主等人及其附庸士大夫阶层。平民百姓仅在佳庆节日到近地出游,如踏青、赶庙会等。 2.国内旅行家多以学术考察旅行为主,是在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影响下进行的。 3.古代旅游活动都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社会处于安定、强盛的时候,旅游活动就特别活跃,反之,便一蹶不振。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旅游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特点。 4.国际旅游以政治交往(如互派使者)、宗教求法和经商贸易等形式为主。游程比较艰险,历时比较长。游历的成果多以“游记”、“见闻”等题材出现。 5.旅游基本上停留在旅行的阶段,与以获得经济收入为目的的旅游业有本质的不同。但是某些私立旅馆业和观光业,已具有初级旅游业的雏形性质。Ⅷ 古人会经常出去旅游吗 古人也会经常出去旅游吗
1、是的,古人也经常旅游,不过是属于社会上层的。
2、“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诗圣杜甫的《丽人行》就描写了官宦和仕女春日郊游的情景。“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他的《秋兴》再次描写了这一盛况。“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荒苕春。”李贺的《天上谣》里也有所反映。“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韦应物的《东郊》写了自己的出游。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清明踏青的诗句。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都写了重阳节出游的风俗。
4、由于科举前要仕游,唐宋两朝描写春游和秋游的诗多了。各朝代写的游记也不少啊!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不都是名篇吗?到了明代,八股文的出现才使得读书人的出行减少了。
5、旅游,在古代是身份的象征,普通百姓没有份儿的。
Ⅸ 古代人是如何旅游的
现在的人要出去旅行,那就是分分钟的事,交通方便,网络发达。那在没有汽车飞机,查不到网上攻略的古代,人们是怎么旅游的呢?
出远门旅游在古代可是大事,搞不好出去就回不来了,比如秦始皇和隋炀帝,所以出门前一定要算一卦,翻翻黄历,看看周易,挑个黄道吉日再出门。到了明代,专门针对出行的占卜书风靡全国,简直是必不可少的出行必备手册。
不管怎么说,古代人出个门真的都太不容易了,哪像今天,我们有伴糖旅行,省事,省时又省心,而且还是定制的,活在21世纪真好。
Ⅹ 古代文人是怎么表述外出游玩的, 就是说古人外出逛街, 一般他们怎么说
古代逛街其实就是逛市场,市场古代称为“肆”,因此可以说“游于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