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泰和万合为什么不并入青原区呢
吉安市青原区好像有一蠢枣个物流车子专门跑青原--值厦带晌拆--文陂--泰和县万合镇--苑前--灌溪--沙村谨弯一线,如果你是那一块的就有福了,如果不是,恐怕要,
B. 万合镇的交通状况
万合镇位于泰和悄源县东北部、赣江东岸,距县城20公里,距泰和火车站10公里。主要公路交通有泰(和)万启碧态(合)公路、永(昌)万(合)公路、古(坪)竹(山)公路、万(合)陂(头)公路以及在建的泉南高速公路。水运则有赣江航运码头。现万合至泰和县城主要有两条线路:一条是在印霞江乘轮渡,沿泰万公路直达县城;另一条是沿永万慧州公路,经永昌市绕行泰和大桥,再折至县城。在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赣江石虎塘航电枢纽工程主坝址位于境内石虎塘村,建成后坝顶可通行,直达赣江西岸,将可大大缩短往来县城的时间。
C. 泰和县的旅游
泰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古塔25座、古桥35座、古祠518栋、牌坊37座、古庙17座。有古文化遗址10余处、古墓7处。白口城遗址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已确定为庐陵县治;快阁始建于唐乾符元年,被录入《中国名胜词典》,因北宋黄庭坚任泰和县令期间作《登快阁》诗而闻名遐迩,黄庭坚、陆游、文天祥、杨万里等文人骚客都曾亲临游览题咏;建于后唐的槎滩陂,为当时江西水利之冠,至今仍在发挥灌溉效益。“红色”方面,泰和是革命老区之一,革命胜迹遍布泰和县各地,白云山战斗指挥所、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马家洲集中营、三十都秋收暴动动员大会旧址等,让人心驰神往。
白口城遗址:白口城春秋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座落在县城西南郊赣江大桥南岸,东靠赣江大桥引桥和319国道,北临赣江,城址分内城和外城,总面积达23万平方米。经考古勘探、发掘表明,它是我省目前发现保存最好、面积最大、文化堆积最厚的一座汉~晋时期的城址,说明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这里就已成为江南的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2006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快阁:座落在县城东隅泰和中学内。始建于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旧名慈氏阁,北宋初知县沈遵更名快阁。快阁历经四次兵火六次重修五次重建。1973年,快阁被龙卷风摧毁,1984年重建,但未能竣工。占地约1225平方米(比原扩大2倍),通高约24米(比原加高4米)。为我县西昌八景之一。它为研究古建艺术及泰和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望仙桥:又名迎仙桥,座落在县城东门快阁东面“望仙门”下。据传晋代王子瑶、唐代匡智叔侄在东面王山成仙,站在桥上可望见此山而得名。桥东西向,横跨护城河,为隋唐至清代东达吉州,西至龙泉(万安、遂川)的必经桥。北宋熙宁间(公元1068~1077年)本县萧平野重建,清康熙、干隆间修。桥单孔单拱,粉红石并列错缝砌成,长8.30米,宽3.33米,高3米,桥面铺青条石。它的保存有助于古建技艺和桥梁的研究。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科甲第(明德堂):座落在万合镇梅冈村,是一座具有明清典型特色的古祠堂,于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始建。该祠堂座北向南,虽经760多年风雨仍保存良好,它的存在对研究明清的历史、民俗及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渣巧物资料。2000年7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贞节坊:座落在桥头镇龙洲村。此石牌坊为严略三之妻温氏守节而立。建于清干隆五年(公元1740年)。粉红石石榫串固,四柱支撑而成。全坊四柱三间三檐,平面呈长方形,长4.9米,宽1.4米,高5.5米。坊柱和石匾均浮雕有龙凤、花卉和人物。雕工精闷简细,线条流畅,形态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稳重壮观之感。其制作工艺和装璜艺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古老的民族建筑技艺和雕刻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山岭遗址:座落在螺溪镇黄洲村委槎源村南约200米的丘陵中,南临禾水河。因烧窑取土,地下的古代遗物都暴露在地面上,采集有残石刀、陶鼎(鬲)足及方格纹、米字纹陶片。经考古鉴定,属战国遗址。它为证史、补史提供了实物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不调禅师墓塔:座落在水槎乡西阳山黄龙坪上,座北朝南,外呈馒头形堆,封土高约10米,直径20米。在唐后期调公自桐城(安徽)来水槎西阳山,三年后募捐建“宝藏寺”,辖脚庵108座。甲申调公殁,戊子兵乱,寺尽焚,“黄龙坪”调公墓塔仍在,后人为纪念他,山下二村取名为黄龙村和宝藏寺。其墓于1982年被挖开三层,地下墓塔呈八角形,下存几层不祥。它为考证我县的佛教史提供了佐证。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府山城遗址:座落在沙村镇学士里山上。东连319国道和丘陵,西、南临云亭河,土城,为南朝(陈)筑,“陈置隋废”(县志载)。土城中暴露的古代遗物有石铲(残)和回字纹、云雷纹等陶片。经考古鉴定,属西周遗址,其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它证实泰和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1984年公布为到县文物保护单位。 泰和县部分文物保护单位老营盘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白云山战斗指挥所县委县苏旧址马家洲集中营南无桥(沿溪镇潋溪村“南无阿弥佗佛”)龙头山塔(又叫狗子脑塔,明代列为西如罩键昌八景之一) 槎滩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创筑最早规模最大的古建水利工程)杨士奇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朝宰相墓)尹直墓(尹直,弘治间入内阁(副宰相),进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萧彦祥墓罗钦顺墓(上模乡油居村委桃岗村南150米的山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子章墓:座落在上模乡讴里村委林川村后井坑山上。郭子章,冠朝镇冠朝村人,官至兵部尚书,谕祭,赠太子少保,谥文定)曾彦墓(位于泰和县沙村镇新华村委三山里村山垇里。曾彦,今泰和沙村南坑人,成化十四年(1478)状元及第,大魁天下,为泰和县三状元之一)陈循墓(位于澄江镇龙门村委康家组陈家山上。陈循,泰和县三状元之一,明朝宰相,辅弼五代皇帝)周矩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矩后唐天成二年(927)进士)飞锡桥(座落在碧溪镇江边村西北约1公里处的泰井公路旁。因桥西北建有飞锡阁而得名。南宋嘉熙年间江边村李氏建)
D. 吉安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江西吉安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如下:
1、井冈山。
井冈山,革命历史辉煌,自然风光绚烂,红绿辉映,是国家5A级旅游橘歼数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红色旅游景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井冈山景区面积为333平方公里,有11大景区,76个景点,460多处景观景物。千峰竞秀,万壑争流,苍茫林海,飞瀑流泉,融雄、险、幽、奇、秀为一体,峰峦、山石、瀑布、溶洞、温泉、珍稀动植物、高山圆首田园风光应有尽有。既有气势磅礴的云海、奇妙独特的飞瀑、瑰丽璀璨的日出、蜚声中外的十里杜鹃长廊,又有享誉全球的黄洋界、茅坪八角楼,以及第四版百元人民币背景图案的井冈山主峰,更有全球同纬度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次原始森林7000公顷,还有一片被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誉为全世界仅有的常绿阔叶林。
2、_陂古村。
_陂村位于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里汇发达的古代商业文明以及红色文化于一体。规模宏大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数不清的石刻、木刻、彩绘、楹联、牌匾、雕屏,无不隐含了庐陵人非凡的智慧和生活趣味,折射出精深博大的庐陵文化的熠熠风采,更记录着这块红土地的沧桑岁月。_陂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南部富水河畔,离吉安城30公里,属青原区文陂乡,全村面积约一平方公里。村中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代和近现代文化印迹,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_陂也因此闻名改薯遐迩。_陂村是吉安市的一个庐陵文化古村,里面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保存完好的有367栋,还有红四军的军部,‘二.七’会议会址,毛泽东旧居和曾山的旧居。
E. 江西省泰和县旅游的地理
境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面积达1877.5平方公里,河谷平原735.9平方公里,水面52.01平方公里。地貌特征为东西高、中间低,县境东南部山峰林立,有三座山峰的高度达1000米以上,水槎乡的十八排山峰高达1176米,为全县的最高点。西部山峰均低于800米,碧溪乡刘岗寨附近顶峰715米。中部地势低平,海拔70米左右。万合乡的昌家村北洲地为最低,海拔52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高差超过1100米。赣江自南向北纵贯县境中部,构成地势开阔的河谷平原,将全县划分成河东、河西两大块。两岸支流均由东、西部山地向赣江辐辏,形成反映总地势倾凯戚斜的羽状水系。整个地势,自东、西两侧向中部逐级层层下降,呈现一种不对称的盆地形势,成为吉(安)泰(和)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 泰和河流众多,赣江为余源境内最大的河流,由南向北流经县内8个乡镇,境内流程59.1公里。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6.75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3.5万千瓦,地下水资源径流量6.42立方米,其中可开采利用0.6亿立方米。泰和水系发达,河网交织,以赣江为主流,禾水、邑水、蜀水、珠林江、仙槎河、仁善河、东沔河、六七河、六八河等遍布全县各地
泰和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6摄氏度,农历七月最热,正月最冷,年平均无霜期280天,年平均降水量1370.5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故夏季多洪涝,秋冬多干旱。春寒冬冷、夏热秋爽,初夏多雨、伏秋干燥,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竖孙态季、无霜期长
F. 我在江西省泰和县,有三天假期想要出去玩,请问可以玩到江西哪些景点
泰和自古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明礼仪之乡,自然人文景观众多。“绿色”方面,自然景区达20余处,国家森林公园白鹭湖山青水秀、风光绮丽;万亩高山草甸天湖山形若锦屏,高紫山、紫瑶山是佛教胜地。“古色”方面,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古塔25座、古桥35座、古祠518栋、牌坊37座、古庙17座。有古文化遗址10余处、古墓7处。白口城遗址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已确定为庐陵县治;快阁始建于唐乾符元年,被录入《中国名胜词典》,黄庭坚、陆游、文天祥、杨万里等文人骚客都曾亲临游览题咏;建于后唐的槎滩陂,为当时江西水利之冠,至今仍在发挥灌溉效益。“红色”方面,泰和是革命老区之一,革命胜迹遍布全县各地,白云山战斗指挥所、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马家洲集中营、三十都秋收暴动动员大会旧址等,让人心驰神往。
快阁:座落在县城东隅泰和中学内。始建于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旧名慈氏阁,北宋初知县沈遵更名快阁。快阁历经四次兵火六次重修五次重建。1973年,快阁被龙卷风摧毁,1984年重建,但未能竣工。占地约1225平方米(比原扩大2倍),通高约24米(比原加高4米)。为我县西昌八景之一。它为研究古建艺术及泰和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望仙桥:又名迎仙桥,座落在县城东门快阁东面“望仙门”下。据传晋代王子瑶、唐代匡智叔侄在东面王山成仙,站在桥上可望见此山而得名。桥东西向,横跨护城河,为隋唐至清代东达吉州,西至龙泉(万安、遂川)的必经桥。北宋熙宁间(公元1068~1077年)本县萧平野重建,清康熙、干隆间修。桥单孔单拱,粉红石并列错缝砌成,长8.30米,宽3.33米,高纳掘3米,桥面铺青条石。它的保存有助于古建技艺和桥梁的研究。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头山塔:俗名苟子脑塔。座落在澄江镇横田村西南的龙头山上,东靠京九铁路,北连丘陵。始建于明代万历25年(公元1597年),明万历45年知县王元瑞修,清同治8年塔顶坠。九级八面,塔基周长24米,高约34.5米,呈锥形,塔中空,墙厚2.87米,内径4.26米。第一层朝南偏东开有券门,二至九层各面开有数量不等的券门、神龛和菱形窗,墙心有夹道,循级盘旋可登塔顶,现楼板已毁。明代列为西昌八景之一,今塔已逾400余年乃耸立山巅。它为研讨古建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无桥:座落在沿溪镇潋溪村委江畔村西南侧。为江畔村公建,始建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桥三孔单拱,拱与拱之间建有三角形的逗茄余护桥墩,桥面铺石,两边立有青石栏杆,栏杆上阴刻“光绪元年洪秋吉日建”和“南无阿弥佗佛”。桥长38米,宽3.35米,高3.5米。它的保存有助于考察清代石拱桥的建筑技艺。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老营盘战斗革命烈士纪念碑:1931年7月,蒋介石拼凑30万军队,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敌蒋鼎文师败退后企图经老营盘逃往吉安。8月26日,当蒋鼎文师进入老营盘附近的王朝山和石灰山时,早已埋伏在山头的红军和游击队立即围歼,40分钟结束战斗,歼敌一个旅,缴山滚枪炮3千余,获全胜。为表彰烈士和纪念此次战斗,1964年泰和县人民政府在老营盘镇敬老院南侧建“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碑基方形,二层平台,边长23.15米,碑身方塔式,高12.5米,该碑为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建筑。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十都秋收暴动大会旧址:座落在我县冠朝镇下坑村委新西坑村。1927年9月底,康纯等赴广州与党中央领导成员张太雷取得联系。10月初回文塘小学(区委机关)后,立即召开党支部会,贯彻“八七”会议精神,决定举行秋收暴动。当晚打了刘训年的土豪,第二天在新西坑(属三十都)“善庆堂”召开了一千多人的暴动动员大会,成立了农民自卫队,掀起了暴动高潮,开展了“三杀”、“五抗”斗争。与万安农民军组成赣西农民军,11月26日至27日攻下泰和县城。旧址为撰写泰和革命斗争史提供了珍贵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山战斗指挥所:座落在小龙镇白云山村。1931年3月,蒋介石纠集20万兵力,向我中央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当时我军仅3万人,毛泽东同志力排“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干扰,主张“集中兵力,先打弱敌”。与朱德、朱云卿、黄公略等领导同志,在白云山下桥头岗布下“口袋”阵,围歼敌军。5月14日,毛泽东同志以白云山顶西崖下的古庙为战斗指挥所。16日拂晓,敌28师师长公秉藩率军进入伯佐坑,钻进“口袋”。毛泽东同志一声令下,“飞将军自重霄入”,五个小时结束战斗,毙敌2千余,伤2千余,俘4千余,缴枪炮3千余,敌全师覆灭,公秉藩被浮后潜逃,首战告捷。毛泽东同志为白云山战斗写下了千秋传颂的壮丽诗篇《渔家傲·反第二次围剿》,指挥所(古庙)残存,1977年,县人民政府在庙侧建白云山战斗指挥所陈列室。旧址为第二次反“围剿”的重要史迹。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科甲第(明德堂):座落在万合镇梅冈村,是一座具有明清典型特色的古祠堂,于宋绍定四年(公元1231年)始建。该祠堂座北向南,虽经760多年风雨仍保存良好,它的存在对研究明清的历史、民俗及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2000年7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委县苏旧址:为座落在县城北门的天主堂。1930年7月24日,红军和游击队攻下泰和县城。25日,县委、县苏机关由农村迁入北门天主堂办公。在此召开了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当时,全县除三峰、桥头外,都建立革命政权,有6个区,102个乡。旧址教堂形式,面积约1500平方米。它为考证我县革命斗争史提供了实物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贞节坊:座落在桥头镇龙洲村。此石牌坊为严略三之妻温氏守节而立。建于清干隆五年(公元1740年)。粉红石石榫串固,四柱支撑而成。全坊四柱三间三檐,平面呈长方形,长4.9米,宽1.4米,高5.5米。坊柱和石匾均浮雕有龙凤、花卉和人物。雕工精细,线条流畅,形态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稳重壮观之感。其制作工艺和装璜艺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古老的民族建筑技艺和雕刻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家洲集中营:因抗日形势所迫,1939年,国民党江西省政府南迁泰和,为反共溶共,于1940年6月在马家洲松山村设秘密监狱,叫马家洲集中营,又称江西青年留训所。先后关押我革命党人、群众近500人。南方工委领导人张文彬、廖承志等领导人也被关在内。在狱中,革命先烈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斗争。集中营由一栋祠堂和三栋民房组成。祠堂内关一般政治犯,第一栋民房关重要犯,第二栋民房关女犯,第三栋民房为办公室和宿舍。它的保存对研究中共党史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山岭遗址:座落在螺溪镇黄洲村委槎源村南约200米的丘陵中,南临禾水河。因烧窑取土,地下的古代遗物都暴露在地面上,采集有残石刀、陶鼎(鬲)足及方格纹、米字纹陶片。经考古鉴定,属战国遗址。它为证史、补史提供了实物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不调禅师墓塔:座落在水槎乡西阳山黄龙坪上,座北朝南,外呈馒头形堆,封土高约10米,直径20米。在唐后期调公自桐城(安徽)来水槎西阳山,三年后募捐建“宝藏寺”,辖脚庵108座。甲申调公殁,戊子兵乱,寺尽焚,“黄龙坪”调公墓塔仍在,后人为纪念他,山下二村取名为黄龙村和宝藏寺。其墓于1982年被挖开三层,地下墓塔呈八角形,下存几层不祥。它为考证我县的佛教史提供了佐证。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飞锡桥:座落在碧溪镇江边村西北约1公里处的泰井公路旁。因桥西北建有飞锡阁而得名。南宋嘉熙年间江边村李氏建,历代重修。桥跨六七河,三孔单拱,用岩石并列砌置,互相扣锁而成。桥面铺条石,桥拱之间附砌三角形的护桥墩。桥长28米,宽3.4米,高5米。它的存在有助于古建艺术的研究。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尹直墓:座落在沙村镇尹家村北面约200米处,北邻319国道。尹直(1431-1511),字正言,沙村镇尹家人。明景泰五年进士,授编修,成化初,任经筵讲官,升侍读学士,南京吏部右侍郎,改礼部左侍郎。弘治间入内阁(副宰相),进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尹直殁于正德六年,归葬乡里,谥文和。墓座北朝南,全墓约200平方米。尹直墓的存在为研究我县的人文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口城遗址:座落在县城西南郊赣江大桥南岸,东靠赣江大桥引桥和319国道,北临赣江,城址分内城和外城,总面积达23万平方米。经考古勘探、发掘表明,它是我省目前发现保存最好、面积最大、文化堆积最厚的一座汉~晋时期的城址,说明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汉代,这里就已成为江南的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2006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槎滩陂:座落在禾市镇桥丰村委张家村西50米。后唐天成二年进士、西台监察御史周矩(螺溪镇爵誉村委周家村人)在南唐时创筑。北宋皇佑四年、元代至正间、明代嘉靖和万历间,清代干隆间。民国4年和27年、解放后1952年和1983年,都有较大的整修。宋、明、清修陂的碑铭尚存。今陂坝长407米(含沙洲105米)坝顶宽7米,平均坝高9米。槎滩陂为主体建筑,其附属建筑有碉石减水小陂、南干渠、北干渠和石山干渠及螺溪镇南罔倒虹管,另还有渡槽249座,分水闸17座,隧洞一个,总长约35公里。灌溉范围达二县(泰和、吉安),三镇(禾市、螺溪、永阳),一乡(石山),另还有水电站二座,全年供电量为70多万度。槎滩陂是江西省创筑最早规模最大的古建水利工程。它为考察历代水陂建筑工程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06年1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矩墓:座落在泰和县螺溪镇爵誉村委周家村北约500米的坡地上,座东北朝西南,高2米,宽8.7米,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周矩(895—976)字必至,号云峰,原籍金陵(南京),后唐天成二年(927)进士,官至金陵监察御史。为避唐末之乱,于天成末年(930)随子婿吉州刺史杨大中徙居螺溪爵誉。约在公元937年经过实地考察,自筹资金创筑我县最早最大也是我省最早水利工程之一的槎滩陂。该墓于2006年11月与槎滩陂一起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府山城遗址:座落在沙村镇学士里山上。东连319国道和丘陵,西、南临云亭河,土城,为南朝(陈)筑,“陈置隋废”(县志载)。土城中暴露的古代遗物有石铲(残)和回字纹、云雷纹等陶片。经考古鉴定,属西周遗址,其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它证实泰和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1984年公布为到县文物保护单位。
杨士奇墓:座落在澄江镇桔园村委杏岭村北山上。墓座西向东,面积约7亩,省政府先后二次拨专款维修。杨士奇(1365~1444)名寓,号东里,清溪(城东)人,一岁而孤,四岁时随母改嫁东门罗性(字子理),七岁回杨家,“十五岁为童子师”,“贫甚力学,授徒自给”。明建文初修《太祖实录》时,被荐入翰林院任编篡官。永乐四年入内阁。洪熙元年任少保少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宰相)。宣德间任职如故,并赐“杨贞一银印”,下圣旨褒功,颂其“与国咸休”。正统间,又升为少师。他为官45年来,为四朝元老,明代名臣,廉吏清官,“三杨辅政”之一。他白身拜相,又成为泰和“三奇”之一。享年80,归丧营葬,,立御祭文碑,赠太师,谥文贞,英宗先后七次遣官谕祭。其墓和其生前着作与手迹的存在,为充实明史,考察明朝名人墓都具有较高价值。195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肖彦祥墓:座落在冠朝镇文塘村委耙塘村东300米的山坡上。肖彦祥(1431~1501),名桢,号寅庵,冠朝龙陂村人。明天顺八年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湖广青史司署员外郎,湖广按察司佥事、副史、按察史,河南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陕西巡抚,南京工部右侍郎,刑部和工部尚书。为官40年,以廉干着称。肖彦祥殁于宏治十四年三月十六日,谕祭治葬。墓呈长方形,面积约100平方米,坟高2.5米,龙陂村东立有神道碑。其墓和神道碑铭,为考察其高风亮节及佐证、补史提供了实物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钦顺墓:座落在上模乡油居村委桃岗村南150米的山上。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上模乡西岗村人,明宏治六年探花,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嘉靖六年辞官回乡,潜心研究哲学之中的气学。着《困知记》四卷和存、续二稿,《中国哲学史》对其唯物思想作了论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罗钦顺殁于嘉靖二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享年83岁。谕祭,谥文庄,赠太子太保,葬桃岗,墓朝东北,面积约3400平方米。1988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子章墓:座落在上模乡讴里村委林川村后井坑山上。郭子章(1542~1618)名相奎,号青螺,冠朝镇冠朝村人,明隆庆五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善理学,尤精易学,同时工文学、史学,足迹所至,必有着述,着书百余种,是闻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今《白下记》、《郭子章遗书》(目录)尚存。郭子章殁于万历四十六年,享年76岁,谕祭,赠太子少保,谥文定。墓朝西南,占地约3400平方米。其墓和其着作的存在,是研究地方史和明人文学的珍贵资料。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循墓:位于澄江镇龙门村委康家组陈家??山上。墓高2米,为合葬墓,墓整排一字型,横面11米,坟后立有望碑,墓前有御祭文碑。陈循(1385~1462),字德遵,号芳洲,泰和县城东人,他5岁丧母,10岁丧父,生活艰苦,但少年即以聪慧闻名。永乐甲午年(1414年)乡试第一(解元),乙未(1415)会试第二(按会试考官拆卷应第一名,因主考官梁潜是泰和人,同乡避嫌,改以洪英第一),廷试时终以实力获得一甲第一名(状元)。他是我县第一位状元,深受成祖器重,是重要侍臣之一。遗着有《芳洲集》、《东行百咏集句》。官至少保、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华盖殿大学士(宰相)。他是明代文学家,富有才学的台阁重臣,在朝廷恭事43年,辅弼五代皇帝,后因土木难兴蒙冤受屈,削职为民。成化六年(1470)宪宗赐祭复官。该墓于2005年3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彦墓:位于泰和县沙村镇新华村委三山里村山垇里。该墓座北向南,高3米,宽12.3米。曾彦(1425~1501年),名雅彦,字士美,号南洲,今泰和沙村南坑人。曾彦早年即入县学,亦发奋苦读,才思敏捷,答辨应对,随口而出,然而屡试不第,直到明成化三年(1467)中举,成化十四年(1478)状元及第,大魁天下,为我县三状元之一,时年五十四岁。初授翰林院修撰,九年任满,本当升迁,被人谮毁,出为南京翰林院侍读。弘治初(1488年),修《成化实录》,弘治四年八月,进为左春坊左谕德,弘治六年十月改任南京翰林院侍读学士。弘治十年(1497年)十月讫归致仕,弘治十四年(1501年)六月十四日殁,享年七十七岁。该墓于2005年3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