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加强农家生态旅游开发的深度
(1)农家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经营者眼光不能只停留在“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等浅层次旅游产品上,要独具慧眼,认识到农村文化资源的可贵及可开发内容的丰富性,例如山林草地、田园阡陌、金黄麦浪、农舍炊烟等风景。结合自身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地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深层次地开发农家生态旅游产品,树立旅游地的品牌形象,增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竞争力。例如:现阶段的“栾川模式”(国家旅游局的资深专家将栾川旅游业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总结为“栾川模式”)是在农家生态旅游业发展初期的一个典型。但是农家生态旅游在经历了初期的浅层次大众旅游之后又进入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游人如织的背后所带来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利润低下,景区勉强能够维持日常经营开支。如何在保护旅游地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对农村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并使游客能在最大限度地收获愉悦感和满足感的同时,促进农家生态旅游的长足发展,是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农家生态旅游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栾川的龙峪湾国家级森林公园,已被打造成我国一流的以森林氧吧为卖点的生态旅游胜地、山水休闲乐园。原始的山水旅游必须完成从游憩方式、旅游产品、游线结构、文化包装等各方面的产业升级。如,在万亩日本落叶松林中策划可参与性项目:森林氧吧、滑道游乐、林地漫步、林地野营体验、树屋别苑、林中逮猎、森林高空体验、森林游艺园、旱莲观赏园、红桦林浪漫满屋氧吧、山泉浴场氧吧、特色美食苑、森林科普游憩、天籁之音等。
(2)传统和当前的一些农家生态旅游产品一般都只有白天的活动内容,而随着乡村社区、乡村度假、乡村俱乐部等新型农家生态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开发,游客滞留于农村过夜的现象日益增多,这也使得旅游者对农村晚间休闲娱乐活动的需求日益增加。虽然目前农家生态旅游产品中也增加了篝火晚会、农村夜游等晚间活动内容,但总体来说仍属于低层次的休闲娱乐活动。所以农家生态旅游产品需要加强开发深度,如增加晚间休闲、娱乐性的产品,缓解当前农村晚间活动缺乏和单一的状况,满足游客的乡村夜游、晚间休闲的多样性需求。
B. 生态旅游有哪些特点如何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旅游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包括: 0将对环境的冲击减到最小,不损坏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的永续; 0以最尊重的态度对待当地文化,以最大的经济利润回馈地方; 0给参与游客最大的旅游满足;
0通常出现于相对少受干扰的自然区域或文化区域; 0游客应成为对自然环境保护、管理的正面贡献者; 0以建立一套适合当地的经营管理制度为目标。 Butler(1990)指出生态旅游还有以下的特点: 0规模小;
0通常由当地居民开发;
0在相对未受破坏的自然区域观赏、学习享受自然和当地文化; 0以保护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的福利为目的; O有适当的管理。
上述概括较为笼统,笔者认为生态旅游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五个性”:
(一)自然性
指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3
第一,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工业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
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具有独特的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保留纯自然原始状态的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土文化模式的异域文化;
第三,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二)保护性
和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现代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保护性。和产业革命以前的旅游活动相比,当时的旅游只是少数人参与的一种活动,旅游并没有对旅游对象及其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当时不可能提出保护的问题。
和产业革命后的大众旅游活动相比,大众参与的传统旅游由于参加人数之多、旅游热潮来势之猛,使旅游业中的旅游开发和旅游管理均为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下的应急行为,在旅游经济效应的推动下,开发和管理都是粗放性的,旅游活动影响甚至破坏环境的现象随处可见。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影响下,人们不得不再次省悟,若再不注意保护,旅游将消耗掉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残留下来的最后的人类自然和文明将丧失贻尽。
C. 农家生态旅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农村而言,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必然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社会和经济全方位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指其中某一方面,因而,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应使农业在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实现可持续性。
(1)经济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体现在经济增长、有效地利用资源和投资,这就要求在农家生态旅游开发时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项目,有效管理农村资源,进而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结合旅游业的开发,积极开展多种产业经营,向农业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社会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体现在社会公平、社会凝聚力等方面,要控制人口,避免造成农业生产资源的过度开发,使人口与资源相对平衡;要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持社会安定,所以农家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提高人们对其生活的控制能力,这一能力的提高要与人们的文化和价值观相协调,并能维护和增强社区的个性。
(3)生态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完整、保护环境承载力和自然资源,这就要求要保持良好的大气环境,节约用水并减少水污染,维护耕地资源总量,维护土地自然力,保持土壤肥力稳定,依照生态经济规律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物资源,使生物资源不断地更新,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与基本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资源的维护协调一致。
D.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其特征
近些年,“生态旅游”成了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词汇,上山下海、观景览胜似乎都和生态旅游有些关系,但究竟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得准确、说得透彻。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a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 当时就生态旅游给出了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旅游项目协调员希拉尔给出如下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在纯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的旅游。旅游者在旅程中会受到环保知识的教育。这种旅游对目的地的生态环境没有任何破坏作用。而且,它要求当地社区的更多参与并从中长期获益。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二十年后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充实,结合以上各种观点,针对目前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笔者认为,生态旅游实质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生态旅游必须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满足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二是生态旅游要体现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以区别于传统的旅游业;三是生态旅游要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并同时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有如下特征:
1、保护性。与传统旅游业一样,生态旅游也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比较而言,保护性是它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它要求旅游者和旅游业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体现在旅游业中的各个方面。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在科学的开发规划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而言,保护性体现在资源环境容量范围内的旅游利用,杜绝短期行为,谋求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对于游客而言,保护性体现在环境意识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
2、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旅游设施、旅游项目、旅游路线、旅游服务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以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和满足,启发并提高游客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进而自觉地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同时,旅游管理的专业性也是旅游资源和环境得以保护和持续利用以及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再者,专业性还体现在游客的旅游心理上。生态旅游者不是没有自己确定的旅游目的、被卷入旅游时尚潮流的盲目旅游者,也不是为追求豪华奢侈的物质享受、认为金钱可以买断自然的旅游者,而是具有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及当地文化的明确要求的较高层次的游客。
3、普及性。在我国,生态旅游的普及性不仅体现在生态旅游者的普及,也体现在旅游资源的普及。生态旅游是建立在传统旅游基础上的,因此,中国的生态旅游不应是高消费和高素质者的特权,只要以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为旅游目的,并能够自觉地保护和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普通的工人、农民、职员、学生等都可成为生态旅游者。从旅游资源上说,西方国家将生态旅游仅仅定位于自然景观,而我国是具有5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自然已经与文化融为一体,所以,中国生态旅游的对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与自然和谐的文化景观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显现问题
1、旅游生态意识落后
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内涵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不少人对生态旅游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而忽视了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和文化保护意义。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很多问题,首先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表明,生态旅游应该定位为高层次的具有责任感的旅游者群。而目前在国内,对传统大众旅游客源和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客源没有区分,大批观光游客的进入,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其次,把大众旅游的开发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套搬到生态旅游区,开发管理不当造成环境破坏等。例如面对黄金周对大众旅游市场广泛招徕,致使景区过度进入。
2、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3、缺乏真正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
首先是开发队伍的问题,生态旅游专业性很强,同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多重目标,所以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专家、还要吸纳当地居民代表参与,而我国现在的生态旅游开发规划队伍仍沿用传统的大众旅游规划的人员结构和规划方法,这已经不符合生态旅游规划的要求。其次,规划中保护意识淡漠,缺乏必要的保护手段和技术。
4、景区内环境破坏严重
我国现阶段旅游开发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第二,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破坏;第三,消费者进入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区内各大饭店、宾馆林立而起,由于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内的楼堂馆所及生活设施也随之巨增,随即带来了生活废水、垃圾粪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贬低。据有关方面报导,在已经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由于开发者不合理的开发,管理者不当的管理,旅游者不文明的旅游,破坏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自然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这是导致生态旅游问题的又一大原因。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对产品设计有专业化的要求,技术较为复杂。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尚短,生态学和旅游学又相对独立,因而既懂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缺乏。更为重要的是,生态旅游的开发依托的资源多分属不同部门管辖,作为旅游管理机构的旅游局难以对其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参与意见,而大多是保护部门又同时搞开发,无论从专业背景还是经营管理水平均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对开发经营人员的多样化要求。
三、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综合考虑、统一规划
旅游环境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不仅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而且在地块之间、地区之间也是相互结合的整体。如果建设或开发活动缺少综合规划和长远兼顾,会使原有生态系统恶化。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生态旅游规划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旅游资源的状况、特性及其空间分布;旅游者的类别、兴趣及其需求;旅游地居民的经济、文化背景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容纳能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与旅游环境相融合。在制订生态旅游规划时,必须分析生态旅游地的重要性,合理划分功能区,拟定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观光游览和居民居住的各种规划方案。充分利用河、湖、山、绿地和气候条件,为游客创造优美的景观,为当地居民创造卫生、舒服和安谧的居住环境。
2、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兴趣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尤其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政府官员甚至旅游学术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如何运作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效应如何评价,都还缺乏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公众认识到,旅游资源的破坏是对自身生活、福利的危害,让他自发行动起来,采取措施保护旅游资源环境。但是,公众的生态意识并不是整体性的进步和提高的,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发展阶段制约了人们对其的认识。这就需要政府以及旅游企业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政府经常性地向公众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及污染对经济和健康的损害,并通过旅游企业在旅游活动项目的宣传介绍以及安排中,有意识增加与环保有关的内容,如种植纪念树,开展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竞赛等。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价值观念。
3、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
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尤其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更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准则,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为目标。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根据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开发区域必须严格限制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旅游接待能力和实际接待量不得大于保护区的旅游生态容量,真正达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的。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有序开发生态旅游。首先,要编制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生态旅游规划,指导和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建设工作,将生态旅游纳入有计划、有步骤的轨道;其次,制定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避免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保证生态旅游开发科学、规范和有序地进行
E. 如何开发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顾名思义就是到生态环境优良优美、空气质量最高的地方去旅游,而这样的地区却非自然保护区莫属。所以要开发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势。那么保护区如何才能有效地、科学的开发生态旅游?保护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生态旅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社会的需求和国际趋势。现在就个人观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1 生态旅游发展的国际趋势。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停地提高,追求回归自然,并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的复合观景、度假休闲及专项旅游,使世界的生态旅游产业市场需求不断转型升级,以森林旅游为主要形式的生态旅游业已在世界各国迅猛发展,游客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成为旅游业发展最快的部分,如肯尼亚,赞比亚,台湾,不丹,日本等。但是,与热潮澎湃的大众旅游相比,我省的自然保护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却几乎依然保持“静养深闺”的状态。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森林旅游以其良好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特性,已成为具有活力和希望的“朝阳产业”。
2 生态旅游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经济效益。
1982年9月,我国建立首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志着我国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开始起步。到上世纪末,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已达953处,经营总面积85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0.85%,其中国家森林公园306处。1994至1998年,森林公园接待游客年均增长率为15%以上,年均接待游客达5000万人次,占同期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0%以上,全国森林公园接待游客总数达3.5亿人次,森林公园直接收入2.6亿多元,社会综合旅游收入超过150亿元,有近12万农民依托森林公园,通过从事森林生态旅游业走上了脱贫的道路。1999年,全国森林公园直接旅游收入超过5亿元。就我省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言,它的发展历经从原来依靠砍伐森林资源为主的生存模式,逐步转向利用水资源开发小水电的进展模式,如今已经开始以科学的发展观,持续有效利用森林资源走上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模式,使社区的老百姓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生活。所以对更高层的国家管理机构而言,开发生态旅游是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科学之道。
3 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是引用自己的自然优势。
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省研究蝴蝶、蜻蜓、蛾类等昆虫和野生动物最理想的地方,因为它有酷热和寒冷,潮湿和干旱,石灰岩与茂密的森林,低洼的平原和高山,以及多变的植物群落与分明的季节变化,使得这里的自然资源多样性丰富多彩。
3.1 自然资源。 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均受季风的影响,冬半年盛行东北季风,夏半年受副亚热带高压的影响,其西缘偏南汽流给雨区输送充沛的水汽,森林植被随着雨季的到来生长加快;南缘则是热带辐合区和台风活动的雨带,山区在副高压的控制下,雨季结束后即转为旱季。地质地貌几经造山运动的影响,以及流水、风力等各种外力作用,形成多样性的地貌,地势陡峻,丘陵丰富,岭谷排列有序;由于地形丰富多样性,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壤组合,雨量充沛,动物植物种类多样性,林种丰富。
3.2动物资源。 保护区境内物种资源丰富,是难得的物种基因库。据初步调查统计,该区现已发现脊椎动物5纲33目77科449种,其中鱼纲5目14科43种;两栖纲2目7科34种;爬行纲3目10科76种;鸟纲15目21科211种;哺乳纲8目25科8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2种(华南虎、豹、黄腹角雉等9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熊、藏酋猴、水獭、鸳鸯、穿山甲、白鹇等53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占自然保护区内449种陆生脊椎动物的13.81%。另有“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脊椎动物”共257种,占保护区内陆生脊椎动物总物种数的57.24%。广布种76种, 占16.93%。还有更丰富的昆虫资源。
3.3植物资源 。保护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尖阔混交林,灌丛与草地交叠,森林覆盖率为73%,活立木蓄积量为6100万m3。保护区植物种类组成较丰富,植被外貌终年常绿,群落结构多样性,藤本植物较多。有维管束植物1333种(含珍稀濒危植物2种和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10种),隶属于290科1031属。其中,以热带、亚热带植物种为主,占56%,世界广布种占19%,热带种占18%,温带种占7%。植被的植物种类组成以壳斗科、樟科、木兰科、杜英科、金缕梅科、山茶科、安息香科、山矾科和杜鹃花科为主,大多数是当地发生发展起来的华南植物区系,是特有科属分布中心之一。
4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规划。
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不能人云亦云,因为全省各个保护区的资源大同少异,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那绝对不能把游客从千里之外吸引过来,尤其是那些地处偏远山区的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的竞争压力更大。所以,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有自己的产品,让旅游消费者在休养度假、享受高质量的空气和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使人们能够看得到和听得到野生动物资源的实物声音,使他们从感官上获得自然中的产品,有所收获。所以,自然保护区在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到一些实在的、看得到、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态产品。
4.1观赏动物资源的引进与保护。观尝动物资源绝对不象动物园中的那样,动物被长期关闭在一个狭窄的场所中;保护区如何把野外的野生动物资源引到游客观察的视野范围内,让游客用望远镜就能观察到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那种亲临的“快感”体会不言而喻。但是,这是一个长期而有科学的计划,是一个系统工作。
4.1.1野生短尾猴的引归与放生。短尾猴是灵长类动物,是人类喜欢的野生动物之一,如何把野外短尾猴吸引到景区附近和如何使野生短尾猴不惧怕人类?看过《猎人和狼》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猎人把狼的糼崽抱回家饲养,狼崽与猎人共处一家,后来饲养长大的狼把亲狼带回家,猎人与狼互不相扰,你不侵我,我不犯你,成为好友。这说明动物与人是可以交流的,所以把野外短尾猴引到景区附近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必须讲究科学与方法,在目标景区附近插种各种各样的“果类”植物,营造一个灵长类动物喜欢的栖息环境,但应尽量避免破坏原生态,与此同时,利用同类的听觉和嗅觉与繁殖的季节性将人工饲养驯化的短尾猴放生到大自然吸引野生短尾猴。
4.1.2雉科鸟类的引归与放归。雉科鸟类的引归相对简单一些,饲养与繁殖、人工孵化与研究同时进行,科学研究与雉科鸟类资源的引进同步进行,人工孵化也可以开发成为旅游科教宣传项目的一个内容。利用雉科鸟类繁殖快、数量多与成活率高的特点,将一定繁殖数量的雉科鸟类放归大自然,这样不但在给保护区增加鸟类资源,同时,也会引来更多的鸟类和食肉动物资源,增加生态旅游的可观性。
4.1.3观赏昆虫的引归与保护。蝴蝶爱花虫子爱草,我们可以利用“蝴蝶效应”种花引蝶,当然必须种上一些寄主植物,如巴黎翠凤蝶,碧凤蝶,青斑蝶,青凤蝶,獒夹蝶等昆虫喜欢的植物,给昆虫种类营造一个“花的海洋”,既自然又生态,游客在欣赏“奇花异草”的同时,也能欣赏到色彩斑澜的蝴蝶,给游客一种容入自然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才是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的产品和特色。
4.1.4放生项目的开发引用。放生项目的开发是尖对饲养动物的繁殖而言的,当繁殖到一定数量后,进行一次放生宣传,让繁殖成功的动物“生于斯,放于斯,回归大自然”,同时让所有“热爱大自然的游客”参与到放生行动中去,增加收入,增强宣传,寄教于乐,多重目标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4.2野生珍贵植物资源的驯化与展示。游客自远方来,能够进到保护区已经是很不容易,如果再让他们爬山到某一个山头上去观赏各种珍稀珍贵的植物,这样未免太不人性化。所以,在开发生态旅游规划时要适度考虑将一些珍稀珍贵植物种子或引种驯化,在景区中培育研究和驯化展示。
4.3社区景观与人纹。在保护区范围内有一部分属石灰岩地区,岩石构成主要是可溶性岩,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在自然界不流动的水质很容易达到饱和状态,流动性使不同浓度的饱和水溶液相混合产生混合溶蚀作用,使岩石易被富含二氧化碳的雨水所溶解,在地表形成许多的裂隙、溶沟,甚至落水洞、溶蚀漏斗、溶蚀洼地等。保护区中有一个洞穴,深约200米,在洞中沿途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时,使水中CO2含量减少,造成碳酸钙的重新沉积,使洞穴中宽广的地方沉积景观丰富。由于大气降水的大部分都从落水洞、地表裂隙通道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因此,这个地区地下水十分丰富,而地表水相对较少,所以,保护区中水库成为养一方人的饮水资源,成为社区自觉保护的水资源;还有风水林和流传着一人一天耕种10块地的神奇故事。
4.4景观规划与观赏路线的建设。 景观规划与观赏路线设计应由保护区专业人员参与设计与确定。功能分区及设计构思 分为三大功能区块:沿水库环线区,登山观赏区、动物观赏景区。
4.4.1郊游径:在现有道路基础上设立,一条环绕水库的鹅卵石环道,宽度为2米,总长3.5公里,主要是供游人步行使用,同时设计一些锤钓小屋。
4.4.2健行径:在主环路外围形成一条游览路,鼓励游人进行各种健身活动,路面宽为2米,总长8公里,材料可采用本地石材。
4.4.3登山径:在健行径的外围设登山径,总长10公里,依山势而曲折变化,适合登山爱好者。在以上三条主要环道之间,依据人的步行习惯及功能分块要求,形成许多步行小径,路面可为砂土,碎石等。
4.4.4停车场:在主入口处,设置停车场,游人仅可步行游览,简化交通及安全性。
5 开发生态旅游要遵守的原则。
保护区的功能与职绩是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所以很多自然保护区牺牲了发展的机会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得很好,但是,这是一个片面性的不发展的极端认识。所以,自然保护区和它的社区要持续有效的发展,开展生态旅游是必要的而且很重要,为此,开发生态旅游是以不破坏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首要条件,同时还要对当地的生态具有保护作用。成功的生态旅游开发要保护好三个主要对象,一是资源环境的保护,二是社会文化的保护,三是经济利益的保护,这三个内容对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特殊的功能。所以,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开发生态旅游应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5.1承载力控制原则。在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遵守生态规律,遵循生态容量的基本规律,精心测算最佳游人数量,线路和关口的游客容量。
5.2自然环保原则。生态旅游不同于大众旅游,生态旅游主要是以回归自然为主题,贵在自然,贵在原始,应尽可能减少人为景观,避免开发造成的环境损坏,规划设计要简朴、实用、方便,外观要与自然环境容为一体。
5.3社区参与原则。开发生态旅游,环境效益是根本,社会效益是最终目标,经济效益是直接动力,只有社区的地方经济发展了,社区的农民才会自觉主动地保护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所以,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让当地农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去,这样即可以增强地方特有的文化气氛,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又可以让当地农民从生态旅游的发展中受益,改善当地农民的生活,直接缓解他们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压力。
5.4环保教育原则。生态旅游与传统的大众旅游不同,除了享受丰富的森林资源,它的另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环保教育的功能,所以,在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时,必须认真考虑在旅游区中设计一些启示游客环境意识的设施和旅游项目。
5.5加强旅游规划管理原则。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极为珍贵稀缺的资源,保护区应当认识到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对生态旅游要有科学的规划管理,使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得到持续有效的利用和保护。
5.6清洁生产原则。在实际动作设计过程中,尽量不向环境中排放废物,把旅游对环境质量的不利影响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尽量使用如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
5.7利润回投原则。为了使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得到持续有效的落实,在生态旅游经营中也要求把旅游经营所得经济收入的一部分回投到环境保护中,使旅游资源得持续的保护与利用。
5.8专业人员的培训原则。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个保护与利用的系统工程,涉及的专业多知识广,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保护性开发意识,有很强的保护素质和保护知识,与大众旅游的服务培训不同,从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F. 如何以生态旅游带动农民经济效益
常年生活在喧嚣拥挤的城市中的人们,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张。他们希望能够返璞归真,到洁净、幽美、静谧、开阔的环境中放松身心,去感悟大自然,考察生态,增长阅历,这已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生态旅游正是人们回归大自然之旅。生态旅游不仅是利用自然资源供人们观赏,又是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一种活动,也是维护当地居民正常安逸生活及对保持环境所承担义务的旅行。 生态旅游是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保护的旅游活动和生态工程。
,它具有广泛的经济、文化意义。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绿色旅游能让人们了解我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更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天津为例说明:蓟县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充分利用开发本地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京东名胜游、自然生态游、山乡风情游、素质之旅等特色旅游,走出了一条农旅结合、商旅结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新路。
念活“秀美经”,唱活“文明戏”,拓宽发展路,是蓟县“大旅游”观念给我们的启示,值得借鉴学习。
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历史悠久的天津蓟县,本着“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促进了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去年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1亿元的基础上,今年更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仅“五一”旅游“黄金周”就接待中外游客15.18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852.5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8%和100.4%,创历史新高。
蓟县位于天津北部,古称渔阳,居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境内公路、铁路纵横交错,交通快捷、便利。经过多年的生态环境建设,蓟县山区林木覆盖率达到69%,宜林荒山全部得到了绿化,形成了冬青、春花、夏绿、秋果的绿化美化格局,被誉为天津市的后花园。近年来,蓟县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先后成为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首家绿色食品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目前,全县已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仙山及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中上元古界国家自然保护区和被列为津门十景之首的黄崖关长城以及独具特色的石趣园、九山顶等风景区。
为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蓟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优化完善景区软、硬环境建设。今年,投巨资开发建设长城龙台、九龙山梨木台景点,恢复干隆行宫,建设天池山庄、青山岭旅游度假区等系列工程,积极培植旅游名牌,提高景区、景点的载体功能,相继推出了京东名胜游、自然生态游、山乡风情游、素质之旅四条旅游精品线。采取农旅结合、商旅结合的形式,开辟田园风光游,建成6个果品采摘超市,以及融参观购物于一体的长城旅游纪念品商店。与此同时,举办第三届长城国际马拉松旅游活动、盘山登山大赛、长城国际书画展、飞车跨长城等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在开通京、津、唐至蓟县旅游专线的基础上,开通了马来西亚、日本、丹麦到蓟县的旅游专线。
围绕唱活“文明戏”,念活“秀美经”,不断提高景区管理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实行持证上岗、挂牌服务,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大力推行标准化服务、微笑服务和文明服务,积极为游客创造安全、清新、整洁的旅游环境。
众多游客到蓟县旅游,不仅给蓟县带来大量的财流、物流和信息流,而且大大加快了蓟县对外开放的进程,促进了蓟县经济的发展。今年1至6月,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8.2亿元,同比增长16.3%,三级财政收入达到3.17亿元,同比增长35.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941元,同比增长14.8%。
G. 青海省如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出你的想法,你的思路以及你认为实现的
摘要 提升青海生态旅游国际知名度方面,要增强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游客旅游体验。重点引进国际知名旅游企业,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旅游企业,与他们共同策划和开发旅游线路,举办国际性文旅活动,如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节,音乐节和环青海湖骑行赛,摄影大赛和电影节等,提升青海生态旅游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H.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该如何发展呢
应该找出乡村自己独有的特色,乡村旅游进行产业的发展,能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增收、帮助农民去脱贫、保护了生态的环境、促进了城乡的一体化。大大的提升了乡村旅游,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升级改造,是目前的形势,也是时代所趋。
乡村旅游拥有的问题
从刚刚开始简单的采摘、垂钓、农家院,渐渐地发展,乡村旅游已逐步走向了成熟。可是从全国去看,还是没能摆脱自发式去发展,仍然有问题。
4、定位没有明确,主题没有突出
许多乡村的旅游项目,并没去挖掘出当地真正拥有着文化内涵的东西,从来没什么属于本身特色。温泉、农业、采摘等旅游的产品尽管多,可是缺少了关于核心主题的整合,就像是大杂烩,不难让人“失焦”,大大的降低了重游率。
I. 如何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坚持融合发展,丰富生态旅游内涵。实施“旅游+”发展模式,从过去单一的生态观光型旅游发展向“农业+旅游、体育+旅游、医疗+旅游”综合发展,利用生态景区开发科考、探险、户外、登山、越野、露营、康体、养生等多种产品,提升景区综合功能,增强景区吸引力。纵向深度挖掘景区资源,横向积极实施产业融合,发展科考探险和体育旅游。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借力全域旅游,打造生态旅游名片。随着大众旅域、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将逐渐从过去景区点封闭式旅游向开放式全域旅游发展,门票旅游经济将成为历史,全域、全境、全过程,一村一地、一山一水、一花一树、一草一木、处处皆是景将成为未来旅游的主流。
J. 我们应该如何做一个生态旅游者
尊重文化:一个合格的生态旅游在,无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多么地令用户费解,也不会表现出不屑一顾地鄙视和厌恶,而是以尊重地心态来观摩别人的文化,丰富眼界。
尊重文物:一个合格的生态旅游者,不会对历史文物做出不雅观的动作,该拍照的时候就拍照,不该拍便不拍,即使拍照,也不会做出亵渎文物的行为。
爱护环境:一个合格的生态旅游者会自觉随身携带一个垃圾袋,不会让用户出现随地丢垃圾的行为,爱护环境,并且主动尽力维护旅游生态区的环境卫生。
(10)如何发展生态旅游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生态旅游是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负面影响等情况下进行。例如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住宿多为帐篷露营,不乱扔垃圾,不惊扰动物,不采摘植物。使生态旅游成为认识自然、提高环境意识的天然课堂。
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保护区:由于受地形、土壤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理环境单元的水土流失敏感性差异极大。水土保持是生态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所以应对水不允许开展水土流失敏感性大的旅游项目。